- 中華地理故事(中華經典故事)
- 曹典 周金金 郎需穎
- 1680字
- 2020-02-28 16:22:59
朱啟鈐建設北戴河
——東亞避暑勝地北戴河
聞名中外的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的西南邊,它與江西廬山、河南雞公山、浙江莫干山并稱為“四大避暑勝地”。北戴河背靠蓮蓬山,面臨渤海,海灘漫長曲折,沙軟潮平,海水清澈,是一處極好的海濱浴場。北戴河夏無酷暑,涼風習習,氣候宜人。海灘、涼風、森林氧吧、西洋別墅,共同鑄就了避暑勝地的美名。

北戴河海灘漫長曲折,沙軟潮平,海水清澈。每年夏天,世界各地的游人爭相到這里避暑游玩。
在北戴河眾多的小別墅中,有一座叫“蠡(lǐ)天小筑”的洋房,它的主人朱啟鈐(qián)極大地促進了北戴河的發展。這位杰出的政治家曾經做過北洋政府的交通總長,也曾代理過國務總理。朱啟鈐在1916年來到了北戴河,不久后在這里建起了“蠡天小筑”,取春秋時越國大臣范蠡在越國滅亡吳國后脫離官場隱于商賈的意思。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每年夏天都來這里小住。

“蠡天小筑”別墅
在朱啟鈐來之前,北戴河海濱已經建有別墅兩百五十多所,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外國人的,每年來這里避暑的外國人有近千人。當時,外國人在海濱可以租用土地,而且每畝土地每年的租金非常便宜,所以外國人就在這里租用了大量土地,建立起一幢幢的別墅。北戴河的外國人為了方便自我管理,成立了自治團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石嶺會”。可是,“石嶺會”不但管理區域內的公共事項,還經常插手中國人的事務。
外國人的勢力在北戴河越來越大,地方政府卻放任不管,朱啟鈐為此非常生氣。為了“斤斤爭主權”,他決定在海濱成立地方自治團體——北戴河海濱公益會。1918年,他開始在中國上層人士中廣泛宣傳自己“拒外人,爭主權”的建會宗旨,并得到了廣泛的響應。他制定了《公益會會章草案》,其中第一條明確表明:“本會以辦理海濱地方公益事業為宗旨。”
一年以后,朱啟鈐建立公益會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批準,他自任會長,會員都是在海濱建有別墅的中國上層人士。這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晚上,公益會在北戴河蓮花石舉行酒會,并邀請“石嶺會”等外籍人士參加。會上,朱啟鈐宣布:“北戴河海濱公益會成立了!”他表示要把海濱建設成北方的模范自治村,中國人要自己治理這個“東亞北部避暑勝地”。
在朱啟鈐的帶領下,海濱的各項建設進展很快。他主持制定了海濱的街區道路規劃,建成多條道路,奠定了北戴河海濱的城市格局。朱啟鈐還致力于海濱的綠化事業,視花草樹木為生命,嚴厲禁止別人破壞。他八歲的孫子朱文楷,有一次在海濱樹林里搖晃樹木,被朱啟鈐發現了,他大發雷霆,罰孫子跪在樹前反思過錯。即使在朱啟鈐不再擔任公益會會長后,他也一直關注著北戴河的綠化事業。當時風景區管理局局長林伯鑄擅自將海邊大片樹林砍伐,這件事情被朱啟鈐知道了,老先生怒不可遏,親自告到省里,最后林伯鑄被撤職查辦。
正是在朱啟鈐和公益會的開拓下,北戴河發生了巨變。外國人也對他交口稱贊,夸他“成績斐然,在遠東罕有其匹”,并夸贊北戴河為“東亞避暑地之冠”。
【地理探秘】
北戴河夏天涼爽,每年7月的平均氣溫為23.6℃,比緯度基本相同的北京要低2℃左右,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北戴河之所以夏天涼爽,是因為它靠近海邊,而北京則位于內陸。因為海水和陸地性質不同,在夏天同樣的熱量下,海水吸熱比大陸慢,因此位于海邊的北戴河夏季的平均氣溫就會低于處于內陸的北京。
【博聞館】
北戴河何時開辟為避暑勝地
北戴河本來是一個靠海的偏僻地方,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很少有外面的人來這里游玩。直到清朝末年,在修建津榆鐵路時,勘察隊來到了這里,優美的沙灘、宜人的氣候引起了總工程師英國人金達的注意。

北戴河海邊的一處別墅。從19世紀末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僅北戴河的名人別墅就達719幢。其中,美國、英國、法國等外國別墅達482幢,成為僅次于廬山的中國第二大別墅區。
1893年,英國傳教士甘林買下了海濱地區約四百畝的土地,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幢別墅。別墅于1896年建成,取名為甘林別墅。當時,津榆鐵路已經通車了,使這里的交通便利了很多。所以,甘林就邀請了他在華北的一些友人前來游玩。這樣,慢慢地就有更多的外國人知道了這里,并到這里來渡假。
到1898年時,清政府正式開辟這里為避暑地,任何人都可以在規定區域內租地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