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夢影(中華經典隨筆)
- (清)張潮
- 798字
- 2020-03-13 15:03:24
第13則
楷書須如文人,草書須如名將,行書介乎二者之間,如羊叔子緩帶輕裘[1],正是佳處。
程 老曰[2]:心齋不工書法,乃解作此語耶?
張竹坡曰:所以羲之必做右將軍。
【注釋】
[1]羊叔子: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在今山東平邑境內)人,《晉書》有傳。他是晉初名臣,有文武才,對西晉王朝的建立和穩定有很大功勞。緩帶輕裘:寬松的衣帶、輕而暖的裘服,形容雍容閑適的儒雅風度。
[2]程(wěi)老:程京萼(1645—1715),清代書法家,字韋華,一字老,號祓齋。金陵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原籍安徽歙縣。其書風空靈瘦硬,包世臣《藝舟雙楫》列其行書于逸品下十六人之列。程京萼與八大山人交契甚深,曾幫八大山人賣畫。
【評】
本條既是論書法,也是論人。而說到底,對書法的看法,也折射出對人物的品評。羊祜正是作者所贊賞的那種允文允武、雍容大度的人物。
晉武帝司馬炎派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他放眼長遠,采取“綏懷遠近”的策略,與吳人開誠布公,每次出兵行過吳境,刈谷為糧,都要按價送絹補償百姓損失。“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兵所得者,皆封還之。于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他與吳國守將陸抗雖是對手,卻相互尊重,陸抗稱贊羊祜的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
羊祜頗有名士之風,在軍中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只帶十多個侍衛出行。他還喜歡登臨山水,常登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曾對部下慨然嘆息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他死前舉薦杜預接替自己的職位。他死后上至晉武帝,下至晉國百姓,甚至敵對的吳國守邊將士,都為他而哭,“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碑立廟,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荊州人為祜諱名,屋室皆以門為稱,改戶曹為辭曹焉。”他死后兩年吳國為晉所滅,晉武帝說:“此羊太傅之功也。”

趙孟 小字草書《種松帖卷》
行書兼有真、草的特點,正如羊祜兼有名士和名將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