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夢影(中華經典隨筆)
- (清)張潮
- 1969字
- 2020-03-13 15:03:23
第8則
上元須酌豪友[1],端午須酌麗友,七夕須酌韻友,中秋須酌談友,重九須酌逸友[2]。
朱菊山曰:我于諸友中,當何所屬耶?
王武徵曰[3]:君當在豪與韻之間耳。
王名友曰:維揚麗友多[4],豪友少,韻友更少,至于談友、逸友,則削跡矣。
張竹坡曰:諸友易得,發心酌之者為難能耳。
顧天石曰[5]:除夕須酌不得意之友。
徐硯谷曰[6]:惟我則無時不可酌耳。
尤謹庸曰[7]:上元酌燈,端午酌彩絲,七夕酌雙星,中秋酌月,重九酌菊,則吾友俱備矣。
【注釋】
[1]上元:即上元節,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為元宵、元夜、燈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古代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三元。
[2]重九:農歷九月九日,一般稱為重陽節。
[3]王武徵:王方岐,字武徵,號蒙谷,揚州人。明遺民,與鄭聽庵、徐地山等為“竹西十佚”。博通典籍,放情詩酒。康熙間續纂《揚州府志》,他輯天文、輿地、水利、賦稅諸篇。有《蒙齋文集》、《蒙齋詩集》。
[4]維揚:即揚州。
[5]顧天石:顧彩(1650—1718),清代戲曲家,字天石,號補齋、湘槎,別號夢鶴居士,江蘇無錫人。與孔尚任交往密切,合寫《小忽雷》傳奇,并改《桃花扇》為《南桃花扇》。另有《往深齋集》、《辟疆園文稿》、《鶴邊詞》,及戲曲作品《楚辭譜》、《后琵琶記》、《大忽雷》。
[6]徐硯谷:不詳。
[7]尤謹庸:尤珍(1647—1721),字謹庸,一字慧珠,號滄湄,尤侗之子。康熙二十年(1681)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并出任大清會典、明史、三朝國史纂修官。深于詩學,著有《滄湄札記》、《滄湄詩鈔》等。
【評】
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諸節,都是古代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這些重要的日子,作者希望與恰當的朋友一起度過,而不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上元含有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發展成一個固定的節日。上元節十分熱鬧,初唐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一名《上元》)詩描寫了這一天的狂歡情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大唐新語》等書里說,上元前后三天里長安城要大放花燈,夜里城門大開解除戒嚴,看燈的擠得人山人海。《舊唐書》記載,唐中宗和皇后還曾在這一天“微行觀燈”。在這樣一個熱鬧的節日里,應該和豪放不羈的朋友一起飲酒。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又名端陽、中天、重五等。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通常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等),在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都是紀念屈原的活動。但事實上在五月初五這天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以驅邪惡的習俗在屈原以前就有,只是因為這一天也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六朝以來才把這個節日和紀念屈原的活動聯系在一起。另一個有影響的說法是,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所以要在這一天驅邪避惡。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戰國時孟嘗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他,理由就是這天生的男孩要給父親帶來禍患。東晉大將王鎮惡也是五月初五生的,所以祖父給他取名“鎮惡”。宋徽宗趙佶因為是五月初五生的,從小就寄養在宮外。在這天與端莊秀麗的朋友對酌,大概也有“鎮惡”的作用吧。
七夕即農歷七月七日,也叫女兒節、乞巧節等。這一天相傳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因為織女是美麗、手巧的仙女,所以女子要在這一天向她乞取智巧,求賜美滿姻緣。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甚早,在《詩經·小雅·大東》、漢末《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已初具雛型,后來又在民間不斷發展豐富。漢代已經有了七夕乞巧的習俗,到宋元時候七夕節發展成一個相當隆重的節日。如此佳節,自然要與風雅有韻致的朋友在一起了。
中秋又稱八月半、月節、團圓節等,在唐朝初年已成為固定的節日。盛行則始于宋朝,節前的幾天已到處彌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中秋節當天晚上人們紛紛登樓賞月,絲竹簫管并作,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一直開到天明。這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粱錄》等書中有詳細記載,明朝以后,中秋節賞月、祭月、吃月餅的習俗大盛,并突出了團圓的意義。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張岱《陶庵夢憶》等書中都有對中秋節盛景的描述。為什么要酌恬淡平和的朋友呢?大概取其與高爽的秋氣相宜的氣質吧。
重陽節的風俗主要是登高、佩戴茱萸、賞菊和飲菊花酒,登高、佩戴茱萸是為了祛邪避災。歷代詩人們留下許多關于重陽詩的佳篇,最為傳誦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前后菊花盛開,正好賞菊、飲菊花酒,這個習俗與陶淵明“白衣送酒”的韻事也不無關系。所以,此時與超凡脫俗的朋友對酌也就是順理成章之舉了。
在本書第四二條(“一歲諸節”)中,作者還為這幾個節日按重要性排了順序,認為上元為第一,中秋次之,端午、重陽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