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計(中華經典指掌文庫)
- 駢宇騫譯注
- 2316字
- 2020-03-13 15:09:01
第三計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用在軍事上,就是利用矛盾、反間、離間等謀略,巧妙地借用別國的力量來擊敗敵人的謀略,而自己卻不會受到損失。這個“刀”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種事物或一種勢力。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在軍事上,主要體現了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敵人內部的矛盾,以達到取勝的目的。此計在使用上也沒有固定的形式,要因地、因事、因時、因勢來“借刀”。古時有名的戰例有:曹操借孫權殺關羽、鄭桓公借刀誅鄶臣等。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損卦》推演而得的。《損卦》里說:“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充滿了辯證思想。
敵已明,友未定〔一〕,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二〕。
【按語】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豬,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韓非子·內儲說下》)。
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可遣人勸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長短經·格形》)。
〔一〕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結盟者,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一時可以同盟而借力的人或國家。“敵已明,友未定”,意思是說敵人已經明確,但盟友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
〔二〕以《損》推演:《損》即指《易經·損卦》,《損卦》云:“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謂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于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彖》辭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謂《損卦》是損減下面而增益上面,它是上面推行的道理,指“損”與“益”的轉化關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推演,推斷,演繹。
【譯文】敵方的情況已經明確,而盟友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盟友去消滅敵人,自己不用出實力,這就是根據《損卦》“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出來的謀略。
【按語譯文】敵人已經顯露出來,另一股勢力正在發展,而且將有所行動,這時便應借此勢力來摧毀敵人。比如,鄭桓公將要襲擊鄶國,先將鄶國的豪杰、良臣、辨智、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單列出,公開張貼布告,說要選擇鄶國的良田贈送給他們,封給他們各種名稱的官爵也寫清楚,并在城郊設起祭壇,把名單埋在地下,用公雞、公豬作祭品,裝作盟誓的樣子。鄶國國君就會以為國內這些豪杰、良臣要勾結鄭國,便按照鄭桓公公布的名單把他們一個個殺掉了。桓公看到鄶國豪杰、良臣都已處盡,便馬上攻打鄶國,并占領了鄶國。(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又如諸葛亮與吳國結盟,共同抗拒魏國,當關羽圍攻魏國屬地襄陽、樊城時,曹操想遷都,司馬懿和蔣濟勸說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密,但內心里卻隔閡很深。關羽得志,孫權內心是不甘愿的。因此,可以派人跟隨孫權身后勸說他,并答應割讓江南的土地封給他,這樣,樊城的包圍就會自然解開。”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和蔣濟的計策,關羽終于兵敗麥城,束手被擒了。(見《長短經·格形》)
【點評】“借刀殺人”語出明代汪廷訥《三祝記·造陷》,其云:“恩相明日奏(范)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趙)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所謂“借刀殺人”就是指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來保存自己的實力。
“借刀”有“明借”和“暗借”之分,又有“誘借”和“強借”之別。可見,要講究“借刀”的方法和藝術,不能露出任何蛛絲馬跡。“借刀”的情況大致有借人力、借財物、借條件、借謀略、借媒介、借輿論、借勢力等,但所借之“刀”一定要鋒利,否則殺人不成就會殃及自身。
此計也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上,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用挑撥離間或其他辦法使他們自相殘殺,以達到置敵于死地的目的。
【歷史戰例】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的兵力來挫敗齊國軍隊。于是子貢游說齊相田常。
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后,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后,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
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