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計(中華經典指掌文庫)
- 駢宇騫譯注
- 2686字
- 2020-03-13 15:09:01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是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報丟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后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這樣既解舊恨又可得到邯鄲,可謂一舉雙得。魏王從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臏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臏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再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排解爭斗,不能直接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一定會自解。我們再從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途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又復陷于孫臏的伏擊,龐涓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共敵不如分敵〔一〕,敵陽不如敵陰〔二〕。
【按語】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筑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一〕共敵不如分敵:此句意謂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后再打。共,集中。分,分散。
〔二〕敵陽不如敵陰:此句意謂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打擊氣勢不旺盛的敵人。敵,這里用作動詞,攻打。這里的“陽”和“陰”也是兵陰陽家的軍事理論。敵陽,敵軍的陽剛部分。敵陰,敵人的陰弱部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里說:“后用則陰,先用則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意思是說后出兵就會顯得虛弱,先出兵就會顯得氣盛。使敵軍氣勢衰竭,使我軍士氣強盛來奪取敵人,這是兵家在陰陽方面的妙用。《百戰奇謀·后戰》:“侯其氣衰而擊之,則勝。”意思是說等待敵人的士氣衰落之后再對他發起進攻,就可以取得勝利。
【譯文】進攻兵力集中的部隊,不如攻打兵力分散的部隊;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打擊氣勢衰弱的敵人。
【按語譯文】用兵作戰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樣,對于來勢兇猛的敵人,要避開他的鋒芒,就像治理洪水要導流一樣;對于來勢虛弱的敵人,就要堵住他殲滅他,這就像治理洪水要修筑堤壩一樣。所以當齊國派田忌援救趙國之時,孫臏對田忌說:“要想解開紛繁雜亂的結繩,不能用拳頭去捶打;要解開打架斗毆者,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使對方的形勢受挫而不能發展,趙都之圍自然也就解決了。”
【點評】“圍魏救趙”本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在三十六計中是比較精彩的一種智謀。
在此計中,“圍魏”是“救趙”的前提條件,不論是真圍還是假圍,不論是明圍還是暗圍,“圍魏”必須能夠引出“救趙”這個后果。也就是說,“圍”是手段,“救”才是目的,“圍魏”與“救趙”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圍魏救趙”就是以迂為直。在戰爭中,最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有效。這就好比上山一樣,如果從山下直線向上攀登,路途雖近,但危險頗大。假如繞山盤旋而上,雖然多走了一段路,卻能夠平安地到達山頂。
它的精彩之處就在于用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是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制勝的神奇效果。現在是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歷史戰例】太平天國后期,由于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軍隊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拼只會兇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并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諸王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再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以為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涌,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于同意照計而行。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春節期間,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松懈。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后,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城內守軍也有一萬余人。他們只堅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杭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都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墻。等守城兵士驚醒時,城門已經大開,李秀成率部沖入城內,攻下了杭州。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
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失,斷了后勤供應,急令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于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撤天京。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沖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余人,一敗涂地。清軍慘敗,天京解圍。太平軍巧用“圍魏救趙”的謀略,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