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計(中華經典指掌文庫)
- 駢宇騫譯注
- 2455字
- 2020-03-13 15:09:00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本來是比喻用偽裝來哄騙對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動。用在兵法上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的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斗成果。“瞞天過海”之“天”喻指皇帝,本義指瞞著皇帝,讓他平穩過海。語出《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云: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來安定東土。一天,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太宗看見眼前只是一片白浪排空,茫茫無窮,即向眾隨臣詢問過海之計。臣下面面相覷,無一回應。忽傳有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并稱三十萬大軍過海所需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太宗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由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的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這種計謀在某種程度上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之類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于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于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松懈,因此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使用偽裝的手段,把握時機,出奇制勝。這種事例古時有名的有:薛仁貴瞞天過海、太史慈奇謀突圍楚、楚莊王示弱滅敵、賀若弼施計渡江等。
備周則意怠〔一〕,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二〕。太陽,太陰〔三〕。
【按語】陰謀作為,不能于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眾復散。后以為常,不復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一〕備周則意怠:防備周密,就會使人斗志松懈,削弱戰斗力。
〔二〕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一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我國古代哲學樸素的辨證思想。在本計中,“陰”、“陽”是指兵陰陽家依據《易經》中陰陽變化之理所形成的一種頗具特色的“兵陰陽家”理論。“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就是說“陰(秘密的)”往往包含在“陽(公開的)”里,而不是在“陽”的對立面。這是一種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理論。
〔三〕太:極,極大。陽:這里指公開的。陰:這里指隱蔽的。此句意謂非常公開的事情里往往蘊藏著非常的秘密。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譯文】防備十分周到的,就容易斗志松懈,麻痹輕敵;平時看慣了的,往往就不再會產生懷疑。“陰(秘密的)”往往包含在“陽(公開的)”里,而不是在“陽”的對立面。非常公開的事情里往往蘊藏著非常的秘密。
【按語譯文】施行秘密的謀略,不能在不適合的時候和秘密的地方進行。夜半行竊、僻巷殺人都是愚蠢、鄙俗的人干的,智謀之士是不干這種事情的。如開皇九年,隋兵討伐陳國。在此之前,隋將賀若弼統兵駐防江岸,每次換防的時候,一定要把軍隊集中到歷陽,大張旗鼓,到處都支滿了營帳。陳國的軍隊以為隋兵要大舉進攻了,就調發全國的兵馬準備迎戰,后來才發現隋軍只是在換防,所以陳國的軍隊就又解散了。以后習以為常,陳國的軍隊就不再戒備了。等到隋將賀若弼率兵渡江時,陳國的軍隊居然沒有察覺到,因此隋軍攻下了陳國的南徐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點評】“瞞天過海”的字面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從引申的意義上講,是指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采用偽裝手段,制造假象,使對方失去警戒之心,而自己卻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動。寓暗于明,寓真于假,避開麻煩,渡過難關,從而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瞞天過海”之計可大可小,它不僅被用做重要的戰略戰術,也被演變成生活中化解尷尬的智謀。
“瞞天過海”的關鍵就在于一個“瞞”字,要在“瞞”字上下工夫。什么是“瞞”?“瞞”就是欺騙,就是遮掩,就是以假亂真,隱真示假,以假隱真。“瞞”得過則大功告成,“瞞”不過則弄巧成拙。但是,“瞞”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過海”的必要手段。
現在這個成語引申比喻為欺騙的手法很高明。此計在兵法上的運用,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做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斗成果。
【歷史戰例】《三國演義》當中,應用“瞞天過海”的戰例很多。其中呂子明白衣渡江(七十五回)就是有名的戰例之一:
吳將呂蒙點兵三萬,選快船八十余只及會水者扮作商人,身穿白衣,在船上搖櫓,而把精兵伏于船中。一面遣使致書曹操,令進兵以襲云長之后;一面先傳報陸遜,然后發白衣人駕快船前往潯陽江,晝夜兼行,直抵北岸。江邊蜀軍的烽火臺守軍盤問時,吳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起風,到此一避。”隨即將財物送與蜀軍守臺軍士。蜀軍軍士信以為真,遂任其停泊江邊。約至二更,暗號一聲,吳軍精兵齊出,將烽火臺上的蜀軍官軍全部縛倒,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將緊要去處的墩臺蜀軍全部捉入船中。于是長驅大進,徑取荊州,無人知覺。
呂子明白衣渡江,一舉擊破關羽的烽火臺警報系統,長驅直入,占領了荊州。此計實際上是陸遜給呂蒙出的主意。當初,關羽北上進攻樊城,最擔心的就是孫權派人抄了他的后路。因此,關羽仿照烽火臺舊制,沿江列布了烽火臺,一旦發現東吳軍隊,即點燃烽火示警。云長得到警報,即可迅速回兵。
陸遜給呂蒙出的主意就是麻痹關羽,首先讓呂蒙裝病不出,使關羽覺得最大的對頭已經重病纏身,不會對荊州有所動作;其次,吳蜀之間來往客商通常皆著白衣,便采取白衣渡江的方式迷惑蜀軍。看守烽火臺的蜀兵已經司空見慣了,而且蜀兵還經常接受運物商人的賄賂。因此,雖然有大批白衣人過江,也絲毫沒有引起蜀兵的警覺。陸遜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瞞天過海”之計,一舉奪得荊州,一向傲慢無禮的關羽因此落得個敗走麥城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