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于內向的人存在很多誤解。
人們認為,內向的人生來就是有問題的,他們靦腆、不善社交。噢,內向的人,他們不喜歡社交,他們游走在反社會、孤僻型人格的邊緣。說白了,內向的人,他們不就是只喜歡一個人待著嘛。
錯的離譜。
但凡成熟一些的人都知道不應該這樣看。內向的人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一定是靦腆膽怯的,他們也可以很擅長社交——唯一和外向的人不同的一點是,他們用于維護社會關系,參與社交活動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外向的人,他們跟大家在一起聚會活動的時候是在補充社交精力。
外向的人通過社交活動給自己充電,而內向的人在社交的時候很快就會“沒電”,內向的人是通過獨處來獲得精力的。
表面上看,一個內向的人也許會表現的靦腆害羞,但這并不是他們的本性,他們只是累了,社交電池里面的電剛好用光了而已。
假如你剛跑完一場馬拉松,你還有精力當個社交達人嗎,不大可能吧?所以我們為什么又要求一個內向的人每時每刻都周旋在社交場上呢?
一個內向的人在社交場合上也許會表現的局促害羞、緊張不適,但,這只是表象。
真正局促靦腆的人只要站在人群中就會發自內心地感到不適,跟大家在一起只會讓他覺得不自在或是不開心。但這不會發生在一個內向的人身上,他或許喜歡社交而且善于社交,只是無法長時間去做這件事,這沒什么可丟臉的。
表面上,一個內向的人和一個靦腆的人看起來沒什么區別,但是你需要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才能理解兩者的不同。一個內向的人也可以很會社交,只是,有些時候,他剛好把自己的社交電量用完了。
這時他們開始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表面上看是害羞靦腆局促不安,但實質上是社交電量用光的表現。
內向者的行為模式
內向者也可以投入到社交活動中去,但是他們需要時不時地休息一下,以便給自己的社交電池充電。
對內向的人來說,僅是和別人待在一起就已經花了很大力氣,而這種精力的流失會讓他們無暇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省與思考。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會社交,或是討厭和別人待在一起。
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只在于,二者社交精力的補給模式是不同的。對于內向的人來說,參與社交活動不是在補充精力而是在消耗精力,因此他們需要獨處來恢復精氣神。內向的人提早離開社交場合的時候,其他人往往誤以為這個人不愛社交。恰恰相反,獨處能讓一個內向的人恢復精力,以便下次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能更好地相處。
內向的人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充電,當電量滿格,就可以接著跟他人交往了。但如果他們電量不足,需要離開,此時卻受到了阻攔,這時情況就不太妙了,當溝通出現了問題,在一系列的誤會下,大家就真的以為這個人內向,不愛社交,或是討厭和大家在一起。
通常,內向的人會被誤解為是目空一切,自視清高。對于那些智商很高,或是有很優秀的教育背景的人來說,這種誤會尤其常見。其實,他們只是需要一點私人的時間和空間,絕對不是在自以為是的看低他人。
設置合理的自我定位
對于內向的人來說,想成功,關鍵是要了解自己性格的局限性。
要知道在社交活動上你可能會碰壁。
要知道有時候你的日程安排會讓你不堪重負。
要學著不斷突破極限,但不要硬拼,要機動靈活。
規劃好自己的社交日程安排,有張有弛,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小心社交精力不足造成電量告急,要確保下次和別人聚會的時候,電量充沛,情緒穩定。
如果你的另一半或是好朋友也是個內向的人,你同樣需要改變對他們的看法。你要理解,他們時不時地離開你自己待著,只是在重獲能量,是為了能更好地和你待在一起。
所以并不是說他們不喜歡和人相處,或是清高目空一切。他們只是需要獨處一段時間,這是他們補充能量的方式。
細數那些內向性格的名人
內向的人同樣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像比爾·蓋茨,林肯,愛因斯坦,甘地,奧黛麗·赫本,還有巴菲特,他們都是內向的人。
這些都是很優秀的成功人士,而且,在你看來,他們其中很多人都很擅長社交;其實呢,他們只是采取了明智的方式給自己的社交電池充電,讓自己在需要社交的時候,電力充足,游刃有余。
而這,就是本書的重點和終極目標——社交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