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年

【經】二年,春,公會戎于潛[50]

【傳】會者,外為主焉爾[51]。知者慮[52],義者行[53],仁者守[54],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出會。會戎,危公也[55]

【注釋】

[50]戎:國名,在今山東曹縣東南一帶,后其地入于衛。潛:魯地,在今山東濟寧西南。

[51]外為主:外國主動要求的。

[52]知者慮:智慧的人深謀遠慮。知,同“智”。

[53]義者行:有道義的人行事果斷。

[54]仁者守:有仁德的人能夠守護國土。

[55]危公:以隱公為危,即替魯隱公擔心。危,擔憂。ft

【譯文】

【經】魯隱公二年,春天,魯隱公跟戎國在潛會盟。

【傳】“會”,表明是外國主動要求會盟的。智慧的人深謀遠慮,有道義的人臨事決斷,有仁德的人固守國土,具備了這三種品質,之后國君才可以出境同諸侯會盟。說“會戎”,是為隱公感到擔憂。

【經】夏,五月[56],莒人入向[57]

【傳】入者,內弗受也[58]。向,我邑也。

【注釋】

[56]五月:《春秋》經文對于入侵的行為通常是表示貶低的,記錄越詳細表示貶低之意越重,所謂“書日既為大惡,則書月者次惡,書時有小惡”。這里記五月,乃視莒人入侵向國為次惡行為。

[57]莒(jǔ):國名,己姓,西周所封諸侯國,故城在今山東莒縣一帶,后為楚所滅。入:進入,指入侵。向:西周封國,姜姓,在今山東莒南東北,此時為莒所并,因地處莒、魯邊界,時常為兩國爭奪。

[58]內弗受:本國或當地人不愿接受。ft

【譯文】

【經】夏天,五月,莒國人侵入向國。

【傳】“入”,表明當地人不接受。向,是附屬在魯國境內的一座小城。

【經】無侅帥師入極[59]

【傳】入者,內弗受也。極,國也。茍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60]

【注釋】

[59]無侅(hài):魯國大夫,展氏。師:軍隊,此處可能指一個師的編制,依《周禮》,二千五百人曰師。極:國名,姬姓,當時魯國的附庸之國,在今山東金鄉南偏東二十五里。凡書“入某國”、“圍某國”,都是指進入了某國的國都,或者圍攻某國的國都。

[60]貶:貶低。指通過不稱其氏而直呼其名來貶低他。ft

【譯文】

【經】無侅率軍侵入極國。

【傳】“入”,表示當地人不接受。極,是國家。如果像這樣以入侵別國為自己的目的,別的國家也會入侵它。不提無侅的氏,是因為他滅掉了與自己同姓的國家,就以不提姓氏這種方式來貶低他。

【經】秋,八月,庚辰[61],公及戎盟于唐[62]

【注釋】

[61]庚辰:專家推算,當月無庚辰,可能有錯字。及:見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眜”,據《左傳》,此次會盟是由戎主動提出。大約《春秋》中記載若是參加符合魯國國家利益的會盟,便書“及”。

[62]唐:魯地,在今山東魚臺舊治東北三十里。ft

【譯文】

秋天,八月,庚辰這天,魯隱公和戎國在唐地締結盟約。

【經】九月,紀履equa來逆女[63]

【傳】逆女,親者也[64]。使大夫,非正也。以國氏者[65],為其來交接于我,故君子進之也[66]

【注釋】

[63]紀:國名,姜姓,故城在今山東壽光南。履equa(xū):紀國大夫,字子帛。《左傳》作“裂equa”。逆:迎,迎娶。女:魯隱公之女,嫁給紀國國君。

[64]親:親自。古代國君娶妻,禮應親自出境迎娶。但從《春秋》記錄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是由卿大夫代為國君迎娶。

[65]以國氏者:指在履equa的名字之前冠以國名。

[66]進:推崇、贊揚的意思。ft

【譯文】

【經】九月,紀國大夫履equa來魯國迎娶隱公的女兒。

【傳】諸侯娶妻,應親自迎娶。現在派大夫來,是不合正道的。在履equa名字前冠以國名,是因為他來到魯國行交接之禮,所以君子認為還是應該贊揚這件事的。

【經】冬,十月,伯姬歸于紀[67]

【傳】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從人者也。婦人在家制于父[68],既嫁制于夫,夫死從長子,婦人不專行[69],必有從也。伯姬歸于紀,此其如專行之辭,何也?曰:非專行也,吾伯姬歸于紀,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70],無足道焉爾[71]

【注釋】

[67]伯姬:指魯隱公的長女。伯,古時以伯、仲、叔、季排行,伯是老大。姬,魯國姬姓,此處以父家的姓為名。歸:出嫁,古時出嫁稱“歸”,以為嫁到夫家是女子的人生歸宿。回娘家稱“來歸”。

[68]制于:受制于,被約束。制,約束,管束。

[69]專行:擅自行事。

[70]逆之道微:來迎娶的人地位低微。道,做法,方式。微,地位低微。按禮應國君親自來迎娶,但實際是大夫來迎娶的,與國君比起來地位低微了,所以說“道微”。

[71]無足道焉爾:不值得記載。道,說,記載,記錄。ft

【譯文】

【經】冬季,十月,魯隱公長女伯姬出嫁到紀國。

【傳】按照禮制:婦女出嫁叫“歸”,回娘家叫“來歸”,婦女應該是順從別人的。婦女在娘家的時候要受父親的約束,出嫁后受丈夫約束,丈夫死了便要聽從長子的話,婦女是不能擅自行事的,一定要有所順從。“伯姬歸于紀”,這句話像是說伯姬獨自決斷、擅自行事的意思,為什么呢?回答說:不是說伯姬獨斷專行,我魯國的伯姬嫁到紀國去了,所以記載這件事。不提紀國派來的人,為什么呢?因為紀國來迎娶的人地位低,不值得記載。

【經】紀子伯莒子盟于密[72]

【傳】或曰,紀子伯莒子而與之盟[73]。或曰,年同爵同,故紀子以伯先也[74]

【注釋】

[72]紀子伯:此為何人不確。據《左傳》:“冬,紀子帛莒子盟于密。魯故也。”杜預認為子帛是上文提到的紀國大夫履equa的字,紀子帛(伯)即紀國的子帛(伯)。《穀梁傳》認為是指紀國國君,“伯”作“年長”理解,然《春秋》別處經文中稱紀國國君皆稱“紀侯”,沒有稱“紀子”的。紀履equa字子帛,此處讀音正符,或許杜預的說法更有道理。莒子:莒國國君。密: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新密一帶,春秋初期尚存。

[73]伯:年長,作動詞,以……為年長。

[74]“或曰”三句:這是《穀梁傳》就書寫人名的順序作出了解釋。此外,杜預據《左傳》的“魯故也”認為紀國既然和魯國聯姻,那此處紀和莒會盟,是為了調解魯莒兩國關系,所以《春秋》記載紀子帛的時候參考的是記載魯國大夫的標準,即凡是魯人與外國會盟,記魯國大夫于前。ft

【譯文】

【經】紀子伯和莒國國君在密這個地方會盟。

【傳】有人說,紀國國君認為莒國國君比自己年長而同他結盟。還有人說,紀國國君和莒國國君年齡一樣,爵位也一樣,但是紀國國君因為年長而排在前面。

【經】十有二月,乙卯[75],夫人子氏薨[76]

【傳】夫人薨,不地[77]。夫人者,隱之妻也。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78]

【注釋】

[75]乙卯:為當年當月的十五日。

[76]子氏薨:魯隱公夫人子氏去世。子氏,《左傳》認為是桓公之母,即前文的“惠公仲子”;《公羊傳》認為是隱公之母;《穀梁傳》認為是隱公的夫人。薨(hōng),諸侯死稱作薨,諸侯的夫人死也稱作薨。

[77]地:記載地點。古時婦人不能輕易出門,有固定居所,因此不必記載死的處所。

[78]從君者也:隨從君王的記法。隱公死沒有記載葬禮,所以夫人死也不記載。ft

【譯文】

【經】十二月,乙卯(十五)日,魯隱公夫人子氏去世。

【傳】夫人去世,不記載去世地點。經文中的“夫人”,是魯隱公的妻子。去世了而不記載葬禮,是因為夫人應遵守的道義,要隨從國君。

【經】鄭人伐衛[79]

【注釋】

[79]鄭人伐衛:據《左傳》,此次伐衛是攻打公孫滑,公孫滑是鄭莊公之弟段之子,鄢地之戰失敗后,公孫滑逃到衛國,衛國助他攻鄭,占領了廩延,所以鄭國伐衛。伐,攻打。衛,國名,姬姓,始封國君是周武王之弟康叔,先后建都于今河南淇縣、滑縣、濮陽、沁陽。此處鄭人所伐之衛,國都在淇縣。ft

【譯文】

鄭國人討伐衛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中宁县| 平定县| 安溪县| 宁津县| 宾阳县| 呼图壁县| 正蓝旗| 绵竹市| 保山市| 包头市| 武隆县| 浏阳市| 大埔县| 兴业县| 富顺县| 交口县| 香格里拉县| 甘谷县| 伽师县| 广东省| 镇坪县| 丘北县| 县级市| 浏阳市| 常宁市| 平泉县| 庆安县| 东海县| 门源| 吴桥县| 大埔县| 远安县| 佳木斯市| 临汾市| 卓尼县| 宕昌县| 重庆市| 江口县| 平阴县|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