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元年

【經】元年[1],春,王正月[2]

【傳】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3]。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4]。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將以讓桓也[5]。讓桓正乎?曰,不正[6]。《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7]。隱不正而成之,何也?將以惡桓也。其惡桓何也?隱將讓而桓弒之[8],則桓惡矣。桓弒而隱讓,則隱善矣。善則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貴義而不貴惠[9],信道而不信邪[10]。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先君之欲與桓[11],非正也,邪也。雖然,既勝其邪心以與隱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與桓,則是成父之惡也。兄弟,天倫也[12]。為子受之父,為諸侯受之君[13]。已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隱者,可謂輕千乘之國[14],蹈道則未也[15]

【注釋】

[1]元年:君王即位第一年稱元年,此為魯隱公即位執政第一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

[2]王正(zhēng)月:指周歷正月,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用歷法不盡相同,夏歷、殷歷、周歷并存,故有“三正”之說,夏歷以今農歷一月為正月,殷歷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周歷以今農歷十一月為正月,《春秋》以魯史為據,魯是周最親近之國,奉周歷,故《春秋》用“王”字表示其記事用周歷。

[3]謹:慎重,鄭重。

[4]成公志:成全魯隱公的心愿。公,隱公,下文的“隱”也指隱公。志,志向,心愿。《春秋》有魯君即位年正月必書“公即位”的記事原則,而隱公、莊公、閔公、僖公、定公五君元年未書“公即位”,均屬特殊情況。《左傳》認為隱公是攝政,不以國君自居,未舉行即位儀式,所以史官不按常例記“公即位”。《穀梁傳》則認為是隱公謙讓,要把君位讓給弟弟,所以史官不記“公即位”,是為了成全他的心愿。

[5]桓:魯桓公,隱公同父異母的弟弟,魯惠公之子,名允。據《史記·魯世家》,惠公嫡夫人沒有生兒子,惠公之妾聲子生了隱公。后來,惠公夫人去世了,惠公又娶了宋武公的女兒仲子作夫人,仲子生了桓公。《左傳》認為聲子是妾,仲子是續弦夫人,桓公為世子,因惠公去世時他尚年幼,故由庶子隱公攝政。《穀梁傳》認為聲子和仲子都是后娶的夫人,隱長桓幼,讓位給桓公是不對的。

[6]不正:不符合正道。

[7]《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è):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惡(è),在此作名詞,壞事。下文“惡(wù)桓”之“惡”作動詞,憎恨。《論語·顏淵》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之言。

[8]弒(shì):下殺上也,特指臣殺君,子殺父母。隱公十一年冬,公子翚向隱公請求殺掉桓公,但隱公表示要讓位給弟弟,翚聽后感到害怕,便跑到桓公面前誣陷隱公,和桓公密謀殺死了隱公。

[9]惠:私施恩惠。

[10]信(shēn):伸張。

[11]先君:指魯惠公。

[12]天倫:兄先弟后,天之倫次。

[13]君:指周天子。

[14]乘(shèng):一車四馬叫乘,彼時一車四馬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春秋后期,各諸侯國軍備競賽加劇,千乘之國已屬于小國家。故《論語·先進》子路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15]蹈道:履行正道。ft

【譯文】

【經】魯隱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傳】雖然沒有事,也一定記正月,是鄭重地對待新君紀年的開始。對魯隱公為什么不說“即位”呢?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愿。如何成全隱公呢?說隱公不想當國君。隱公不想當國君,是為什么呢?他想把君位讓給異母弟弟桓公。讓給桓公合乎正道嗎?回答說是不合乎正道的。《春秋》經文都是成全別人的美德善行,不促成別人的惡行。隱公的做法不合乎正道卻又成全他,為什么呢?是用來表現對桓公的貶斥。為什么要貶斥桓公呢?隱公將要讓位給桓公,但桓公卻殺了他,這就是桓公的惡行了。桓公殺君,隱公謙讓,就是隱公的善行。認為隱公的行為是善行,卻又不合乎正道,為什么呢?《春秋》的經文是崇尚道義,而不崇尚小恩小惠的,伸張道義而不伸張邪惡。孝子顯揚父親的善行,不顯揚父親的惡行。魯惠公想把君位傳給桓公,是不合乎正道的,是邪僻的。雖然這樣,最后還是克制了自己不正當的想法,將君位傳給了隱公。隱公已經探測到父親不正當的想法便要將君位讓給桓公,那么這就是促成父親的惡行了。兄弟,是有兄先弟后的天然倫次的。作為兒子是受命于父親的,作為諸侯是受命于周天子的。隱公廢棄了兄弟長幼的倫次,忘記了君王和父親的任命,來行小恩小惠,這叫狹小的道義。像隱公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把諸侯國的君位都能看得很輕的了,至于說履行正道,則并沒有做到。

【經】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眜[16]

【傳】及者何?內為志焉爾[17]。儀,字也[18]。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不日[19],其盟渝也[20]。眜,地名也。

【注釋】

[16]公:魯隱公,凡經文單稱公者,均是指魯君。及:《春秋》記魯人與其他諸侯國之人相會或共做某事都記作“魯人及”或“魯人會”,以示符合魯國國家需要和主體意識,只有昭公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記作“暨”。邾(zhū)儀父:邾國國君,名克。邾,國名,在今山東曲阜東南,附庸于魯。盟:結盟。眜(miè):地名,約在今山東泗水東南。《左傳》作“蔑”。

[17]內:指魯國,《春秋》以魯史為本,記“內”多指魯國。

[18]儀,字也:指“儀”是邾國國君的字,邾國是魯附庸之國,國君沒有得到周王分封爵位,按照《春秋》記事的慣例應該稱呼其名,但此處為了表示對邾與魯結盟的贊許,就尊稱了他的字。

[19]日:記載日期。此處經文只記錄了年、月而沒有記日,是為了表示對后來盟約被違背的貶斥之意。

[20]渝:背棄。指隱公七年背盟伐邾。ft

【譯文】

【經】三月,魯隱公和邾國國君儀父在眜締結盟約。

【傳】“及”是什么意思呢?表明這是魯國的意愿。“儀”,是邾國國君的字。“父”相當于“傅”,綴在男子名后,是男子的美稱。為什么不稱“邾子”呢?因為邾國在上古時地位卑微,沒有受到周天子命封爵位。不記載日期,是因為盟約后來被違背了。眜,是個地名。

【經】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21]

【傳】克者何?能也[22]。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23]。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24]。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25]。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26],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27],賤段而甚鄭伯也[28]。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29],親親之道也。

【注釋】

[21]鄭伯:指鄭莊公。鄭武公之子,名寤生。鄭,國名,姬姓,周宣王同母弟姬友之后,姬友即鄭桓公。最初的鄭地約在今陜西華縣東北,鄭桓公時將國中財產等遷往虢(今河南三門峽)和鄶之間,后鄭武公滅虢、鄶并定都于其偏東的地方,在今河南新鄭一帶。伯,爵位名,周朝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諸侯,鄭國是伯等爵位,故稱鄭伯。據《左傳》,鄭武公娶申(今河南南陽唐河縣一帶)侯之女為妻,稱武姜,生莊公和段。莊公出生時足先出,驚著了姜氏,遂取名為寤生。姜氏不喜歡寤生,喜歡段,想立段為太子,多次勸說武公,武公未同意。姜氏、寤生、段之間于是有了隔閡,后來武公去世,寤生即位為君。段封于京,并在姜氏的支持下準備發兵奪位。莊公將其打敗。克:攻克,擊敗。《穀梁傳》認為“鄭伯克段”即“鄭伯殺段”,不用“殺”字,是為了體現段有軍隊,鄭伯殺段,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君殺大夫,而是使用戰爭手段打敗段而殺的他。段:鄭莊公同母弟。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一帶。國君殺大夫一般不記載地點,此處記載“于鄢”,即是說段被打敗,已經逃到鄢地,莊公還去追殺,這樣對待同母弟弟,是過分了,不合親親之道。據《左傳》,段又從鄢地逃到了共(今河南輝縣),并未被殺,與本傳及《公羊傳》有異,司馬遷從《左傳》。

[22]能:有能力或有條件做某事,能夠。此指鄭莊公有能力打敗段。

[23]見(xiàn):顯示。

[24]殺世子、母弟,目君:目君,稱君,這里是直稱“鄭伯”,隱有對國君的批評之意,認為國君做得過分了。世子,諸侯的嫡親長子,是當時的君位傳授制度下合法的國君繼承人。母弟,有同一個母親的弟弟。

[25]知其為弟也:如果是殺世子,會說“世子段”,此處只說“段”,于是知道段是弟弟。

[26]公子:諸侯之子,立為儲君者稱世子,其余稱公子。

[27]失子弟之道:此處是對段的貶低之意,段作為母弟,帶兵與哥哥兵戎相見,是違背了做弟弟的準則。

[28]甚:認為……過分。此處也認為莊公處事過分,沒有做到親親之道。

[29]逸:釋放,使……逃逸。ft

【譯文】

【經】夏天,五月,鄭莊公在鄢打敗了段。

【傳】“克”是什么意思?能夠的意思。能夠什么?能夠殺人。為什么不說“殺”呢?是為了顯示出段有眾多軍隊。段是鄭莊公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國君殺了世子或者同母弟弟,經文記載時會直稱國君,因為此處經文直稱了“鄭伯”,所以知道段是弟弟。段是弟弟,卻不稱他為弟弟;是公子,卻不稱他為公子,這是在貶低他。段失去了作為公子和弟弟的道德準則,就貶低他,同時也認為鄭莊公做得過分了。認為莊公哪里做得過分了呢?認為莊公處心積慮,最后殺掉自己的親弟弟,做得過分了。“于鄢”,就是說已經很遠了,這么遠還去追殺,就好像從母親懷里奪過嬰兒殺掉一樣,太過分了。既然這樣,那么鄭莊公怎么做比較合適呢?緩慢地追擊讓賊子逃掉,這就符合與親人相親相愛的道理了。

【經】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30]

【傳】母以子氏[31],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禮,赗人之母則可,赗人之妾則不可。君子以其可辭受之。其志[32],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馬曰赗[33],衣衾曰襚[34],貝玉曰含[35],錢財曰賻[36]

【注釋】

[30]天王:周王,此指周平王。經文對于周王,或稱“天子”、或稱“王”、或稱“天王”,都是一樣的意思。宰咺(xuān):名叫咺的家務總管。宰為官名,周天子家務總管。咺為人名。歸(kuì):饋贈。惠公仲子:下文認為仲子是魯惠公的母親,魯孝公的妾。作為諸侯的妾死了,是沒有資格接受周天子送助喪物品的,只有諸侯的母親死了才有此資格。此處稱“惠公仲子”是因為母以子氏,在“仲子”前加“惠公”是表明仲子是以惠公母親的身份來享受周王送助喪物品的待遇的。通常為死者送助喪物品是常規之事,常事不記,此處記此事是為了批評其饋贈“不及事”,即惠公母親仲子的葬事早已結束,此時再送喪禮太晚了。《左傳》則認為此處為“惠公、仲子”兩人,即分別為魯惠公及桓公的母親仲子。《公羊傳》亦認為此處仲子為桓公之母。這里的仲子到底指誰,難以確認。另,若理解為惠公和仲子兩人,則此處斷句也當斷為“惠公、仲子”。赗(fèng):助喪的物品。

[31]母以子氏:母親用兒子的號為氏。

[32]志:記,記載。

[33]乘(shèng)馬:車馬。禮,大夫以上皆乘四馬,故赗用車馬。

[34]衾:棉被,此指尸體入殮時蓋尸的包被。襚(suì):送給死者的衣服被褥。

[35]含(hàn):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貝等物。

[36]賻(fù):助喪的錢財。ft

【譯文】

【經】秋天,七月,周平王派家務總管咺來為魯惠公的母親仲子饋送助喪物品。

【傳】母親用兒子的號為氏,仲子是誰?是魯惠公的母親,魯孝公的妾。按照禮的規定,諸侯國國君的母親死了,周天子饋送助喪物品是可以的,國君的妾死了,饋送助喪物品是不可以的。君子是可以依據禮的規定推辭或者接受的。經文記載這件事,是因為周平王饋送助喪物品沒有趕上仲子下葬之事。什么是赗?車馬一類的助喪物品叫赗,衣被一類的叫襚,貝殼珠玉一類的叫含,錢財一類的叫賻。

【經】九月,及宋人盟于宿[37]

【傳】及者何?內卑者也[38]。宋人,外卑者也[39]。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注釋】

[37]及:和,與。宋:國名,子姓。西周第一代封君是商紂王同父異母哥哥微子啟。周初武庚叛亂被平定后,周公旦將商族舊都的周圍地區分封給微子,以示不絕商朝宗祀,是為宋國,定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宿:國名,風姓,故都在今山東東平東二十里,莊公十年被宋吞并,后入齊為邑,此處認為宿是邑名有誤。

[38]卑:地位低的人,不是卿大夫這樣地位高的人。通常公卿之盟要記錄日期。

[39]外:《春秋》以魯史為據,“內”指魯國,“外”指魯國以外的國家。ft

【譯文】

【經】九月,魯國和宋國在宿這個地方結盟。

【傳】是誰去和對方結盟的呢?是魯國地位不高的人。稱“宋人”,表明宋國來參加這次會盟的人也是地位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締結盟約,不記載日期。宿,是個小城的名字。

【經】冬,十有二月,祭伯來[40]

【傳】來者,來朝也[41]。其弗謂朝何也?寰內諸侯[42],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與朝也。聘弓equa矢不出竟埸[43],束脩之肉不行竟中[44],有至尊者不貳之也[45]

【注釋】

[40]祭(zhài)伯:祭國國君。祭,國名,姬姓,周公旦之子封國,原為畿內之國,后東遷至今河南鄭州東北一帶。伯,當指祭國國君為伯等爵位,一說指其兄弟排行老大。

[41]朝:訪問。小國來訪稱作“朝”,大國來訪稱作“聘”。

[42]寰內諸侯:采邑在距離周天子京城千里以內的王畿之內的諸侯稱作寰內諸侯。寰內,王都在中,諸侯四面繞之,故曰寰內。

[43]聘弓equa(hóu)矢不出竟埸(yì):這里的意思是說卿大夫不準私自用弓箭作為聘禮,出國境去聘問。聘弓equa矢,以弓箭作出國聘問之禮。聘弓,古者以弓矢相聘問。聘,問,訪問。equa,箭名。據《爾雅·釋器》:“金鏃剪羽謂之equa。”竟埸,邊境。竟,本或作“境”,邊界。埸,疆界。因為“竟”是疆界之名,至此易主,故曰“竟埸”。

[44]束脩之肉不行竟中:這里的意思是說王畿之內的大夫,如果沒有王命是不能私自進行社交活動的。束脩,十條干肉叫束脩,是當時士大夫相互饋贈的禮物。脩,脯也,干肉的意思。

[45]不貳:沒有二心,不背離。ft

【譯文】

【經】冬季,十二月,祭伯前來魯國。

【傳】“來”,是來訪問的意思。經文中為什么不說“朝”呢?因為采邑在王畿之內的卿士,沒有天子的命令,是不能外出朝見其他諸侯的。經文認為祭伯的外交行為是不正當的,所以不用“朝”字。用于禮聘的弓箭不能隨便拿出邊境,大夫之間不能將十條干肉作為禮物在國境內互相饋贈,有周天子在上就不能有背離之心。

【經】公子益師卒[46]

【傳】大夫日卒[47],正也[48]。不日卒,惡也[49]

【注釋】

[46]公子益師:魯孝公之子,字眾父。卒:大夫死曰卒。

[47]日:記載日期。隱公五年“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僖公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都記載了日期,而此處益師死亡沒有記載日期。

[48]正:品行端正,指大夫的品格符合當時的道德標準。

[49]惡:有罪惡。《穀梁傳》認為魯國大夫去世而沒有記載去世的日期,就表明該大夫有罪惡。據《左傳》,沒有記載公子益師去世的日期是因為隱公沒有參加為其小殮的儀式。ft

【譯文】

【經】公子益師死了。

【傳】記載大夫去世的日期說明他品行端正。不記載去世的日期,是因為他有罪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会东县| 滕州市| 晋中市| 林芝县| 合山市| 永新县| 泰宁县| 永登县| 义马市| 微博| 白河县| 湛江市| 开原市| 陆良县| 徐汇区| 通道| 搜索| 泊头市| 榆树市| 高安市| 温宿县| 汾阳市| 牡丹江市| 浠水县| 博罗县| 黄冈市| 阳新县| 普陀区| 延长县| 汾西县| 安徽省| 安图县| 屯留县| 阿克陶县| 乌恰县| 华宁县| 应城市| 芜湖市| 哈巴河县| 小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