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守第六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1),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與也(2)。人君有六守、三寶。”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3)。”

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4),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5),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6)。富之而不犯者仁也(7),貴之而不驕者義也(8),付之而不轉者忠也(9),使之而不隱者信也(10),危之而不恐者勇也(11),事之而不窮者謀也(12)。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13)。”

文王曰:“敢問三寶?”

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14),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15)。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16)。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17)。”

【注釋】

(1)君國主民者:指統治國家管理人民的君主。

(2)不慎所與也:用人不慎重。所與,使用的人才,用人。與,結交,親附,這里是使用的意思。朱墉《全旨》曰:“此章‘不謹所與’一句最重。諸葛武侯曰:‘親君子遠小人,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后漢之所以傾頹也。’世有與非其人而國不失者乎?有國則有守,欲守國,必先求得與我守國之人,而知人則哲,察識最難,故須有六觀之法,而后仁、義、忠、信、勇、謀之人,皆被我一眼看出。藻鑒既明,得人任使,則自有土有財有用矣,而農工商又國家財用所自出,復為之區畫招徠,四民樂業,國勢有不奠安而得所守者哉?”

(3)“一曰仁”七句:朱墉引《大全》曰:“以仁守而國不傷于暴戾矣,以義守而國不淪于紊亂矣,以忠守而國不受其奸欺矣,以信守而國不二于詐偽矣,以勇守而國不失于柔懦矣,以謀守而國不慮于奸宄矣。”又引《醒宗》曰:“有此六守者,人君也。有此三寶者,人君也。有六守不患無三寶,有三寶而無六守,不能有三寶。人君必用人以足國。敬謹以用人,先慎乎德為主。”國英曰:“六守是擇賢要訣,須從人之根柢上取擇,而后賢才見。自古英雄崛起,功業過人,未有不由此六者根乎性而致其用也。至于中材可成可敗,惟在平日移風易俗,敦名節而黜詐偽,自然朝野之間上賢下不肖,而中材亦底于賢。若專用空言博辨之士,則人競趨于不肖而風俗衰矣。”

(4)富之而觀其無犯:讓他富裕起來,觀察他是否觸犯禮法。無犯,不觸犯禮法。犯,觸犯,侵犯。朱墉引臧云卿曰:“‘富之而觀其無犯’六句,真是用人取材之術。”

(5)付之而觀其無轉:讓他肩負重任,觀察他是否轉動私念。無轉,不動私念,堅定不移。朱墉引臧云卿曰:“任驅使則知賢,未有不臨之以事變而能知其才者。”

(6)窮:窮蹙,局促不安的樣子。

(7)富之而不犯者仁也:意即富裕起來而不觸犯禮法的是符合仁愛標準的人。施子美曰:“蓋富者易至于侈而失禮,若夫富而不犯,則不貪其富,必以分人而不至于犯禮,其存心必有仁也。昔者趙奢可謂富而不犯者也。王及宗室有所賞賜,悉以分予士卒,是富而不犯也,其仁可知矣。”劉寅曰:“仁者,存夫天理之公,故富之而不犯。”

(8)貴之而不驕者義也:意即身居高位而不驕傲的是合乎正義標準的人。施子美曰:“蓋貴者易至于驕以傲人。若夫貴而不驕,則不恃其貴,而無自大之心。其所為必合義。昔田穰苴雖以大司馬之尊,而與士卒最羸弱者,此是能貴而不驕也,其義為足取矣。”劉寅曰:“義者,心有裁制而處事得宜,故貴之而不驕。”

(9)付之而不轉者忠也:意即肩負重任而不轉動私念的是合乎忠誠標準的人。施子美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必其忠者也。付之而堅守不轉,是為忠也。高祖謂周勃可以安劉,卒之誅呂強漢,不易所守者,忠也。”劉寅曰:“忠者,盡心以事君,故付之而不轉。”

(10)使之而不隱者信也:意即處理國事而不有所隱瞞的是合乎誠信標準的人。施子美曰:“為下唯沉,沉而無隱,臣之道。使之而不隱,必其有信也。充國圖方略于金城,守便宜于屯田,可謂有使而不隱之信也。”劉寅曰:“信者,凡事以實,故使之而不隱。”

(11)危之而不恐者勇也:意即身處險境而不心生恐懼的是合乎勇敢標準的人。施子美曰:“士之大節,危而不恐,必其用勇也。李廣為古賢王所圍,乃且解鞍臥縱,是乃危而不恐之勇也。”劉寅曰:“勇者,敢于前進,故危之而不恐。”

(12)事之而不窮者謀也:意即處理突發事變而不局促不安的是合乎智謀標準的人。施子美曰:“奇正發于無窮之源,其應事也不窮,則其謀為莫善也。張良運籌,李多算,皆不窮之謀也。”劉寅曰:“謀者,善于籌度,故事之而不窮。此皆用人之術,故曰謹其所與也。”

(13)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意謂國君不要把三大行業的大權交給別人,交給別人國君就會喪失權威。朱墉引王元翰曰:“三寶借人者,人君陵虐之甚,三者散而之四方,是為敵國資也,非借人而何?”

(14)一:統一,這里是聚集、聚攏的意思。鄉: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

(15)“三寶各安其處”四句:意謂從事三大行業的人各得其所,民眾就不會有憂慮,不要打亂鄉間的生產秩序,不要打亂家族的組織結構。施子美曰:“是三者既安其處,則民有常業,宜其無他慮也。三者既異其居,則無亂其鄉,而無亂其族。昔者管仲分國為二十一鄉,農工商各有所居,使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商之子常為商。長游少習,不見異物而遷,則其鄉與族必不亂也。”朱墉引陳明卿曰:“善治國者,必使吾國之民,分治其業而有各得之情,又使吾國之民,群樂其土而有重遷之意,方能人心暢適也。”

(16)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意謂大臣不能比國君富裕,大城市不能比國都的面積大。都,大城市。國,國都。施子美曰:“是又欲以上制下,以大制小,不可使之越分也。如齊之田氏則富于君矣,鄭之京城則大于國矣,豈先王所以望后世耶?”

(17)三寶完,則國安:朱墉引《衷旨》曰:“‘全’字當從人君愛養得來。大農大工大商,既為人君之三寶,倘我不愛之養之,勢必散往他國,則寶為人有矣。愛養非他,不過農無催科之擾、工無役使之煩、商無橫暴之征便是。”又引《開宗》曰:“此言君國子民者,當謹所與,而后君隆國定而無失。”朱墉《全旨》曰:“通篇只以親賢愛民為主。”鈕先鐘說:“這一篇中提出兩項觀念,即‘六守’與‘三寶’,可以說是頗具創見。作者認為人主之所以失國,其主因就是忽視了這兩項觀念。”“作者認為失國的主因就是用人不當——‘不謹所與’。所以政府用人必須有客觀標準,這也就是所謂‘六守’。至于‘三寶’,則可算是一種新觀念,而且在其他先秦古籍中也無與此相同的論調。主張在經濟方面應農工商三者并重,似乎是《六韜》所特有的創見,比荀子和尉繚子都還要更進步。因為他們只主張重農而不輕商,而《六韜》則主張農工商三者并重,尤其是重工的觀念更是前所未有。這又可以暗示這部書是在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的環境中寫成的。”吳如嵩等著的《中國軍事通史》第三卷《戰國軍事史》說:“‘富國強兵’這一命題,在《六韜》中有著豐富的內容。在《六守》篇中指出,君主要緊緊掌握大農、大工、大商三種經濟組織,……認為‘三寶全,則國安’,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就可以立足于諸侯之林。這一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完,使完好。一作“全”。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統治國家管理人民的君主,他失去國家與人民的原因是什么呢?”

太公答道:“是由于用人不慎重。國君要遵循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并要重視三大行業。”

文王問道:“什么是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

太公答道:“一是仁愛,二是正義,三是忠誠,四是誠信,五是勇敢,六是智謀,這就是我所說的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

文王問道:“怎樣才能謹慎選拔出符合六條標準的人才呢?”

太公答道:“讓他富裕起來,觀察他是否觸犯禮法;讓他身居高位,觀察他是否驕傲;讓他肩負重任,觀察他是否轉動私念;用他處理國事,觀察他是否有所隱瞞;讓他身處險境,觀察他是否心生恐懼;讓他處理突發事變,觀察他是否局促不安。富裕起來而不觸犯禮法的是符合仁愛標準的人,身居高位而不驕傲的是合乎正義標準的人,肩負重任而不轉動私念的是合乎忠誠標準的人,處理國事而不有所隱瞞的是合乎誠信標準的人,身處險境而不心生恐懼的是合乎勇敢標準的人,處理突發事變而不局促不安的是合乎智謀標準的人。國君不要把三大行業的大權交給別人,交給別人國君就會喪失權威。”

文王問道:“請問需要重視的三大行業指的是什么?”

太公答道:“農業、手工業與商業,就是我所說的需要重視的三大行業。將農民聚居一鄉以從事農業生產,谷物就會充足;將手工業者聚居一鄉以分工協作,器用就會充足;將商人聚居一鄉以流通商品,貨物就會充足。從事三大行業的人各得其所,民眾就不會有憂慮。不要打亂鄉間的生產秩序,不要打亂家族的組織結構。大臣不能比國君富裕,大城市不能比國都的面積大。符合上述六條標準的人才得到重用,國君的事業就會昌盛;使三大行業完好運轉,國家就會安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福海县| 错那县| 观塘区| 武定县| 辽宁省| 徐水县| 皮山县| 寿光市| 河源市| 米脂县| 霍林郭勒市| 班戈县| 巴林右旗| 会东县| 视频| 土默特左旗| 白玉县| 吴旗县| 克拉玛依市| 射阳县| 兴化市| 乌海市| 铜山县| 鸡西市| 曲麻莱县| 涡阳县| 阜宁县| 沙田区| 莱阳市| 汶上县| 谢通门县| 墨玉县| 新蔡县| 丰县| 金秀| 连江县| 兴安盟| 鄂州市| 岚皋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