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去強第四

去強,就是清除那些敢于與國家抗衡的民眾。本篇主要討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消除百姓不聽從政令的弊端。民強則會和國家對抗,民弱則聽從國家安排。治理百姓有強民政策和弱民政策,作者認為要去強需要使用弱民政策,即賞罰并用,以農戰為賞罰的依據,使百姓專心農戰;重罰輕賞,所謂“刑九賞一”,“以刑去刑”,徹底清除不聽從政令的現象;指出儒家的詩書禮義是導致民眾不聽從政令的原因之一。另外,篇中指出要從戶口管理、吏治、關乎國計民生的數據的統計、糧食的儲存等方面加強統治,從中體現出法家嚴苛的本質。

以強去強者(1),弱;以弱去強者(2),強。國為善(3),奸必多。國富而貧治(4),曰重富(5),重富者強。國貧而富治,曰重貧,重貧者弱。兵行敵所不敢行(6),強。事興敵所羞為(7),利。主貴多變,國貴少變。國少物(8),削;國多物,強。千乘之國守千物者削(9)。戰事兵用而國強(10),戰亂兵怠而國削。

【注釋】

(1)強:前一個“強”指強民政策,即后文所謂“禮、樂、《詩》、《書》、善、修、孝、弟、廉、辯”等儒家教化。后一個“強”指強民,即不聽從命令的百姓。

(2)弱:指弱民政策,即重賞罰。

(3)善:指善政,仁政。

(4)貧治:即以貧治,使百姓富而不淫。

(5)重(chóng):加倍。

(6)兵行敵所不敢行:指戰士敢于拼死作戰。

(7)事興敵所羞為:指排斥儒家的禮義。

(8)物:財物。

(9)千乘之國守千物:此句意謂平均一輛兵車守一物,物少,故曰削。

(10)事:治理。用:效力。

【譯文】

運用強民的辦法來清除不服從法令的民眾,君主的統治會被削弱;運用弱民措施來清除不服從法令的民眾,君主的統治就會加強。國家施行善政,奸詐之人一定會多。國家富強卻當作窮國來治理,這樣的國家會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國家一定強大。國家貧窮卻當作富國來治理,這就叫窮上加窮,窮上加窮的國家一定衰弱。軍隊能做敵人所不敢做的事就強大。在國家大事上能做敵人認為恥辱不愿做的事就有利。君主貴在多謀善變,國家貴在法制穩定。國家財物少,就會衰弱;國家財物多,就會強大。有一千輛兵車只守有千物的國家就會削弱。行軍打仗指揮有方、士兵效命的國家就強大,打仗時指揮混亂、士兵怠惰的國家就會削弱。

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1)。三官者,生虱害者六(2):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3)。六者有樸(4),必削。三官之樸三人,六害之樸一人(5)。以法治者,強;以政治者(6),削。常官治省,遷官治大(7)。治大,國小;治小,國大(8)。強之,重削;弱之,重強。夫以強攻強者亡,以弱攻強者王。國強而不戰,毒輸于內(9),禮樂虱害生,必削;國遂戰,毒輸于敵,國無禮樂虱害,必強。舉勞任功曰強(10),虱害生必削。農少、商多,貴人貧、商貧、農貧,三官貧,必削。

【注釋】

(1)官:職業。

(2)虱害:像虱子一樣為害。

(3)歲:歲的害處指農民游惰,使年歲歉收。事:事的害處指農民不務本業,白吃糧米。美:美的害處指商人販賣華麗的東西。好:好是玩好,好的害處指商人販賣玩好的物品。志:志的害處指官吏營私舞弊的思想。行:行的害處指官吏貪贓枉法的行為。

(4)樸:根,根源。

(5)一人:指君王。

(6)政:政令。

(7)大:多。

(8)國大:與上文中“國小”指國家力量的大小。

(9)毒:指虱害。輸:灌輸,產生。

(10)舉:推選。

【譯文】

農民、商人、官吏這三種人,從事的是國家常見的職業。這三種人產生了六種危害:“歲”害、“食”害、“美”害、“好”害、“志”害、“行”害,這六種危害生了根,國家力量一定削弱。農、商、官這三種職業的根源在從事它們的三種人身上,而六種危害的根源卻在國君一個人身上。能用法律來治國,國家就強;專靠政教來治國,國家就弱。任用官吏有常典,治道就簡潔;胡亂調動官員,治道就繁瑣。治道繁瑣,國家就會弱小。治道簡潔,國家就會強大。使人民強大不守法,國家就會越來越削弱;使人民弱小遵紀守法,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采用使民眾變得強大的政策來整治不守法的百姓的國家就要亡國,采用使民眾變得軟弱的政策來整治不守法的百姓的國家就能成就王業。國強而不去征伐,毒害會產生于國內,禮樂等危害產生了,國力必然會削弱;國家進行征伐,毒害轉嫁到國外,國內沒有禮樂等危害,國家必定強大。任用有功勞的人國家就強大,胡亂用人危害產生國家就削弱。農民少商人多,因而公卿官吏貧窮了,商人貧窮了,農民貧窮了。這三種人都貧窮了,國家必被削弱。

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1)。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至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必興至王。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國用《詩》、《書》、禮、樂、孝、弟、善、修治者,敵至,必削國;不至,必貧。國不用八者治,敵不敢至,雖至必卻。興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國好力,曰以難攻;國好言,曰以易攻。國以難攻者,起一得十;國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注釋】

(1)修:賢良。弟(tì):同“悌”,敬愛兄長。辯:指智慧。

【譯文】

國家有禮、樂、《詩》、《書》、仁善、賢良、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廉潔、智慧。國家有了這十種東西,國君就是不讓民眾去打仗,國家也一定會削弱以至滅亡;國家如果沒有這十種東西,君主就是讓民眾去打仗,國家也一定會興旺以至稱王天下。用所謂良民來統治所謂奸民的國家,就一定會發生動亂直至被削弱;國家用所謂奸民來統治所謂良民,就一定會治理好直至強大。國家采用《詩》、《書》、禮、樂、孝悌、仁善、賢良等儒家思想來治理,敵人來了,國家一定被削弱;敵人不來入侵,國家也一定會窮困。不采用這八種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敵人就不敢來入侵,即使來也會被打退。如果發兵去討伐別的國家,就一定能奪取土地,而且奪取了土地還能夠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動,不去攻打別國,就一定會富足。國家重視實力,叫做以耕戰的優勢進攻。國家喜歡空談,叫做以不實的想法攻打別國。國家以耕戰的優勢攻打別國,用一分力氣得到十倍的收獲;國家用容易做到的談說之事為資本攻打別國,出十分的力氣,就會喪失百倍的利益。

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興國行罰,民利且畏(1);行賞,民利且愛。國無力而行知巧者(2),必亡。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強。強,必王。貧者使以刑,則富;富者使以賞,則貧(3)。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

【注釋】

(1)利:喜歡。

(2)知巧:智謀巧詐。

(3)“貧者使以刑”四句:即《說民》篇之“貧者益之以刑,則富;富者使之以賞,則貧。”

【譯文】

加重刑罰減少賞賜,那么國君愛護民眾,民眾就會為君主拼死效命;加重賞賜減輕刑罰,那么君主不愛護民眾,民眾也不為君主賣命。強盛的國家使用刑罰,民眾喜歡又畏懼;使用賞賜,民眾喜歡又貪圖。沒有實力而使用智謀和欺詐的國家,就一定會滅亡。對于膽小的人用刑罰來讓他們作戰,一定會勇敢;對勇敢的人使用獎賞的辦法,他們就會拼死效力。膽小的人勇敢,勇敢的人不怕死,國家就沒有敵手,這樣的話就強大。國家強大,就一定能稱王天下。用刑罰來役使窮人,讓他們去務農,那就會富;對富人施行獎賞,讓他們用錢糧買官,那就會變窮。治理國家能讓窮人變富,富人變窮,那么這個國家就能實力雄厚,實力雄厚的就可以稱王天下。稱王天下的國家用九分的刑罰一分的賞賜,強國刑罰占七分賞賜只占三分,弱國的刑罰占五分賞賜也占五分。

國作壹一歲(1),十歲強;作壹十歲,百歲強;作壹百歲,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威,以一取十,以聲取實,故能為威者王。能生不能殺(2),曰自攻之國,必削;能生能殺,曰攻敵之國,必強。故攻害、攻力、攻敵(3),國用其二舍其一,必強;令用三者,威,必王。

【注釋】

(1)作壹:即專一于農戰。

(2)生:培養實力。殺:消耗力量。

(3)攻害:即消滅虱害。攻力:消耗實力。

【譯文】

國家專心從事耕戰一年,就能強大十年;專心從事耕戰十年,就能強大一百年;專心從事耕戰一百年,就能強大一千年;能夠保持一千年都強大的國家,就能稱王天下。國家有威勢,就能以一取十,先聲奪人,所以能夠有威勢的國家就能稱王天下。能積蓄實力卻不能使用實力的國家,叫做“攻打自己”的國家,這樣的國家一定會削弱;能積蓄實力也能使用實力的國家,叫做“攻打敵國”的國家,這樣的國家一定強大。因此,消滅虱害,使用實力,攻打敵國這三點,國家使用其中的兩項,舍棄其中的一項,一定強大;假如三項全部使用,國家就會有威勢,必定稱王天下。

十里斷者(1),國弱;五里斷者,國強。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

【注釋】

(1)里:古代居民行政單位,通常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斷:決斷。

【譯文】

政事在十個里之內才能做出決斷的,國家就弱;在五個里之內能做出決斷的,國家就強大。在當日就能處理好政務的國家就能稱王天下,在當夜才能處理好政務的國家就強大,第二天才能處理好政務的國家就會被削弱。

舉民眾口數,生者著(1),死者削(2)。民不逃粟(3),野無荒草,則國富,國富者強。

【注釋】

(1)著:著錄。

(2)削:除去。

(3)逃粟:逃避賦稅。

【譯文】

凡是民眾的人數,活著的人登記造冊,死了的人要從戶口上銷掉。如果這樣,民眾就不能逃避賦稅,田野上就沒有荒草,那么國家就能富足,國家富足也就強大了。

以刑去刑(1),國治;以刑致刑(2),國亂。故曰:行刑重輕(3),刑去事成,國強;重重而輕輕(4),刑至事生,國削。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舉力以成勇戰,戰以成知謀。

【注釋】

(1)以刑去刑:指用刑重而民眾不敢犯法,就是以刑罰杜絕了犯罪。

(2)以刑致刑:指用輕刑而民眾不懼怕犯罪,就是以刑罰導致了犯罪。

(3)重輕:輕罪重罰。

(4)重重:重罪重罰。輕輕:輕罪輕罰。

【譯文】

用重刑杜絕犯罪,國家就能大治;用輕刑導致犯罪,國家會混亂。所以說:加重刑于輕罪,刑罰就是不用也能將事情辦成,這樣的國家才能強大;重罪重罰、輕罪輕罰,即使用了刑罰,犯法的事情卻不斷發生,國家會被削弱。刑罰能夠衍生實力,實力能產生強大,強大能產生威勢,威勢能產生恩惠。所以,恩惠是從實力中產生的。崇尚實力能用來成就勇敢作戰,作戰才能產生出智慧和計謀。

金生而粟死(1),粟生而金生。本物賤(2),事者眾,買者少,農困而奸勸(3),其兵弱,國必削至亡。金一兩生于竟內(4),粟十二石死于竟外(5);粟十二石生于竟內,金一兩死于竟外。國好生金于竟內,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6),國弱;國好生粟于竟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注釋】

(1)金生而粟死:意謂錢賺來了,而自己的糧食卻賣出去了。

(2)本物:谷物。

(3)勸:受到鼓勵。

(4)竟:通“境”。

(5)石:古代計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6)倉:糧倉。府:金庫。

【譯文】

有了金錢就沒有了糧食,有了糧食就等于有了金錢。糧食價格低廉,而從事農耕的人多,買糧食的人就少,農民就貧困,奸詐的商人就得到鼓勵,如果這樣兵力就弱,國家的實力一定會被削弱以至滅亡。國內賺到一兩黃金,就會有十二石的糧食運到國境外;國內購入十二石糧食,就有一兩黃金運到國外。國家喜歡賺取黃金,那么黃金和糧食都會損失,糧倉和金庫都會空虛,國家會弱小;國家喜歡在境內囤積糧食,那么糧食和黃金都能獲得,糧倉、金庫都會充實,國家就強大。

強國知十三數:竟內倉府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1),以言說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2),馬、牛、芻藳之數(3)。欲強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

【注釋】

(1)官:官吏。士:知識階層。

(2)利民:農民。

(3)芻藳(chúgǎo):指柴草。芻,打草。藳,植物的莖稈。

【譯文】

使國家強大要知道十三種事物的數目:境內糧倉、金庫的數目,壯年男子、壯年女子的數目,老人、小孩的數目,官吏、士人的數目,靠游說吃飯的人的數目,農民的數目,馬、牛、柴草的數目。想要使國家強大,不知道國家的這十三種事物的數目,土地即使肥沃,人口雖然眾多,國家也難免越來越弱。

國無怨民曰強國。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1),必勝。按兵而農,粟爵粟任(2),則國富。兵起而勝敵、按兵而國富者王。

【注釋】

(1)武爵武任:按照軍功賞賜任用。

(2)粟爵粟任:按照種糧的多少賞賜任用。

【譯文】

國內沒有對君主有怨言的民眾叫強國。如果發兵去攻打別國,那么按軍功的多少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就一定會取勝。如果按兵不動從事農耕,那么按生產繳納糧食的多少授予官職和爵位,國家就一定富裕。發兵打仗就能戰勝敵人、按兵不動就富足的國家就能稱王天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阳市| 天全县| 三台县| 天长市| 乐业县| 望谟县| 深水埗区| 阿合奇县| 阳高县| 巴里| 德令哈市| 平利县| 广元市| 拜泉县| 林芝县| 天门市| 乌兰县| 巴中市| 务川| 江门市| 集贤县| 扶绥县| 育儿| 青海省| 宁南县| 车致| 蛟河市| 孟州市| 秭归县| 年辖:市辖区| 招远市| 田东县| 朝阳县| 封丘县| 菏泽市| 耒阳市| 遂平县| 北碚区| 监利县| 松原市|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