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魏書

武帝紀

《武帝紀》是《三國志》的第一篇,記述的是魏武帝曹操的事跡。陳壽全面而詳盡地記述了曹操不平凡的一生。曹操是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他以他的雄才大略,叱咤風云數十年,統一了我國北方,同時也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業。曹操將漢獻帝控制在手中后,令由己出,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這也是他被后人稱為奸雄的原因,但他自己并沒有廢掉漢帝自立。他的兒子曹丕代漢后,追尊他為武皇帝。曹操是大亂世造就的大英雄,他能在群雄中脫穎而出,成就霸業,是因為他具備成就大事的條件。他目光遠大,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壯志,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和頑強的毅力,有過人的膽識和謀略,有清醒的頭腦和恢弘的氣度。他精通兵法,用兵如神,善于發現和使用人才。他壯心不已,一生幾乎都在征戰之中,直至在征途中去世。曹操又是個文采風流、多才多藝的人。他喜歡讀書,在軍中三十余年,手不釋卷,“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他“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開創了慷慨悲涼的一代詩風,他的文章清峻整潔,他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善書法,可與當時的書法名家張芝、張昶相媲美;善圍棋,能和當時的高手山子道、王九真一較高低。陳壽說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確實不是過譽之詞。

太祖武皇帝(1),沛國譙人也(2),姓曹,諱操(3),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4)。桓帝世(5),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6),封費亭侯(7)。養子嵩嗣(8),官至太尉(9),莫能審其生出本末(10)。嵩生太祖。

【注釋】

(1)太祖武皇帝: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定廟號為太祖。

(2)沛國:王國名。治今安徽濉溪西北。譙:縣名。治今安徽亳州。

(3)諱:古代對帝王及尊長不能直呼其名,故稱諱,以示尊重。

(4)相國:丞相的尊稱。參:曹參,西漢大臣,曾任相國。

(5)桓帝:漢桓帝劉志,公元146—167年在位。

(6)中常侍:宦官名。掌管傳達詔令及宮中文書,權力很大。大長秋:官名。東漢時多由宦官擔任,為皇后近侍,掌管傳達皇后旨意及宮中事務。

(7)費亭侯:封爵名。侯爵的一種。東漢封侯,根據功勞大小分為縣、鄉、亭侯,各享有數目不同的食邑。

(8)嗣:繼承。

(9)太尉:官名。三公之一,掌管全國軍事,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

(10)審:了解,明白。

【譯文】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漢相國曹參的后代。漢桓帝世,曹騰任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曹騰的養子曹嵩繼承了曹騰的爵位,官至太尉,沒人能搞清楚他的來歷。曹嵩生下太祖。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1),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2)。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3),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4),除洛陽北部尉(5),遷頓丘令(6),征拜議郎(7)

【注釋】

(1)行業:品行學業。

(2)梁國:王國名。治今河南商丘南。橋玄:東漢大臣,官至太尉,以知人名世。南陽:郡名。治今河南南陽。何颙(yóng):東漢大臣,曾與王允等人謀誅董卓,后憂憤而死。

(3)命世之才:安邦濟世的人才。

(4)孝廉:漢代察舉科目之一,被舉之人須孝順父母,行為廉潔。察舉為漢代選舉制度的一種。郎:郎官,漢代中郎、侍郎、郎中等官的統稱。掌管皇帝侍從宿衛,并可參議朝政。

(5)洛陽:東漢都城,在今河南洛陽東。北部尉:官名。漢代縣設縣尉,為縣令長之副手,掌管糾察盜賊,維護地方治安。縣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洛陽為東漢都城,設尉不止一人,故有北部尉。

(6)遷:升職。頓丘:縣名。治今河南清豐西南。令:縣令,官名。漢代縣之主官,萬戶以上縣稱縣令,萬戶以下縣稱縣長。

(7)征:征聘。漢代選舉制度之一,由朝廷直接征聘。拜:任命。議郎:官名。郎官的一種,屬光祿勛,掌管參議朝政。

【譯文】

太祖從小機警,富有權數計謀,行俠仗義,放蕩不羈,不大注意培養自己的品行學業,所以當時人不很看重他;只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颙對他非常賞識。橋玄對他說:“天下將要大亂,非安邦定國之才不能挽救,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了!”二十歲時,太祖被舉薦為孝廉,入朝任郎官,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升任頓丘縣令,朝廷又征召他入朝,任命他為議郎。

光和末(1),黃巾起(2)。拜騎都尉(3),討潁川賊(4)。遷為濟南相(5),國有十余縣,長吏多阿附貴戚(6),贓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7),奸宄逃竄(8),郡界肅然(9)。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10);不就,稱疾歸鄉里。

【注釋】

(1)光和:漢靈帝年號(178—184)。

(2)黃巾:黃巾軍,東漢末農民起義軍。

(3)騎都尉:官名。掌管皇帝侍從宿衛,屬光祿勛,位次低于將軍。

(4)潁川:郡名。治今河南禹縣。賊:指黃巾軍,是統治者對農民起義軍的誣蔑稱呼。

(5)濟南:王國名。治今山東濟南東。相:官名。漢代王國由朝廷委派國相一人,掌管王國政務,地位同于郡太守。

(6)長吏:指縣令長。

(7)淫祀:指未經官方準許的祭祀。

(8)奸宄(guǐ):違法亂紀之徒。

(9)郡界:指濟南國境內。國與郡為同級行政單位,封王于其地則為國,未封則為郡,故以郡稱國。

(10)東郡:郡名。治今河南濮陽西南。太守:官名。漢代郡之主官,又稱郡守。

【譯文】

光和末年,黃巾軍起事。太祖被任命為騎都尉,率軍攻打潁川黃巾軍。升任濟南相,濟南國下轄十余縣,各縣的縣令長大多巴結討好權貴,貪贓枉法,聲名狼藉,太祖于是上奏朝廷,罷免了其中八個縣的縣令長;又在境內禁絕淫祀,違法亂紀之徒紛紛逃竄,境內安定,秩序井然。過了很久,太祖被朝廷征還,任為東郡太守;他沒有去赴任,稱病返回家鄉。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1),眾十余萬,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2)。會靈帝崩(3),太子即位(4),太后臨朝(5)。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6),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7),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8),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9),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10)。出關(11),過中牟(12),為亭長所疑(13),執詣縣(14),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15),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16),是歲中平六年也(17)

【注釋】

(1)金城:郡名。治今甘肅永靖西北。刺史:官名。西漢分全國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詔書六條察問郡縣,本屬監察官,東漢后權力加大,成為郡之上的一級行政長官。此處指涼州刺史耿鄙,金城為涼州轄郡,涼州治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區。郡守:指金城太守陳懿。

(2)典軍校尉:官名。東漢靈帝時為加強軍事力量,設置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即其中之一。

(3)會:恰巧,趕上。靈帝:漢靈帝劉宏,公元168—189年在位。崩:皇帝去世稱崩。

(4)太子:即漢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在位,后被董卓廢黜殺掉。

(5)太后:即何太后,少帝的生母,后被董卓殺掉。

(6)大將軍:官名。東漢將軍的最高稱號,位在三公之上,掌管統兵征伐并執掌朝政,權力極大,不常置。何進:何太后的異母兄長,官至大將軍,靈帝死后專斷朝政,與袁紹等人謀誅宦官,事泄被殺。袁紹:東漢末群雄之一。

(7)董卓:東漢末禍國權臣。

(8)獻帝:東漢末代皇帝劉協,少帝劉辯的異母弟,公元189—220年在位,他在位時東漢已名存實亡。

(9)表:上表舉薦。驍騎校尉:官名。統領京師禁衛軍,掌管京師宿衛。

(10)間行:取小路悄悄走。

(11)關:此指虎牢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

(12)中牟:縣名。治今河南中牟東。

(13)亭長:官名。漢代鄉間十里為一亭,設亭長一人,負責當地治安等事務。

(14)執:捉拿,拘捕。

(15)陳留:縣名。治今河南開封東南。

(16)己吾:縣名。治今河南寧陵西南。

(17)中平:漢靈帝年號(184—189)。

【譯文】

金城人邊章、韓遂殺掉涼州刺史和金城太守叛亂,聚集部眾十余萬人,天下驚擾不安。朝廷征召太祖入朝出任典軍校尉。正好趕上漢靈帝去世,太子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劃誅殺宦官,何太后不肯聽從。何進便征召董卓率軍進京,想以此脅迫何太后答應,董卓還沒有到達,而何進已先被殺害。董卓到京城后,廢黜少帝劉辯為弘農王,另立獻帝劉協,京城大亂。董卓上表舉薦太祖為驍騎校尉,想和他商議政事。太祖于是改換姓名,從小路向東悄悄返回家鄉。出虎牢關,途經中牟時,一個亭長對太祖產生懷疑,把他抓起來送到縣城。縣城里有人暗中認出了他,便為他向縣里求情,結果太祖被釋放。這時董卓在京城殺掉何太后和弘農王。太祖到達陳留,散出家中的財物,聚集義兵,準備憑借這支軍隊消滅董卓。冬十二月,太祖開始在己吾起兵舉義,這一年是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1),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2),眾各數萬,推袁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3)

【注釋】

(1)初平:漢獻帝年號(190—193)。

(2)后將軍:官名。與前、左、右將軍為四將軍,掌統兵征伐,地位很高。袁術:東漢末群雄之一。以下韓馥等人都是東漢末群雄。冀州:州名。治今河北臨漳西南。牧:州牧,官名。漢代各州或置州牧,或置刺史,二者職位相同而州牧稍重。豫州:州名。治今安徽亳州。兗州:州名。治今山東金鄉西北。河內:郡名。治今河南武陟西南。勃海:郡名。治今河北南皮東北。山陽:郡名。治今山東金鄉西北,為兗州治所。濟北:王國名。治今山東長清南。

(3)行:代理。奮武將軍:官名。漢雜號將軍,掌統兵征伐。漢代雜號將軍名目繁多,不常置,因事臨時而設,戰事結束則罷。

【譯文】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討伐董卓,各有部眾數萬,推舉袁紹為盟主。太祖代理奮武將軍,加入聯盟。

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1)。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2),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3)。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4),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5),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6)。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7),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8),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注釋】

(1)長安:西漢都城,在今陜西長安西北。

(2)酸棗:縣名。治今河南延津西南。

(3)鄴:縣名。治今河北臨漳西南。

(4)向使:假使。山東:指崤山以東地區。

(5)二周:指戰國時西周、東周兩個小國。西周位于今河南洛陽西,東周位于今河南洛陽東。

(6)成皋:縣名。治今河南滎陽西北。

(7)滎陽:縣名。治今河南滎陽東北。

(8)從弟:堂弟。

【譯文】

這年二月,董卓聞知袁紹等人起兵,便將獻帝遷徙到長安,以長安為都城。董卓自己率軍留駐洛陽,于是縱火焚燒洛陽的皇宮。當時袁紹駐軍河內,張邈、劉岱、橋瑁、袁遺等人駐軍酸棗,袁術駐軍南陽,孔伷駐軍潁川,韓馥駐軍鄴縣。董卓兵力強盛,袁紹等沒人敢率先進軍。太祖說:“我們起義兵來誅滅暴亂,大軍已經聚合,諸位還遲疑什么?假使董卓聞知山東起兵,依仗皇家的權勢威望,據守洛陽東西兩邊的險要之地,向東進軍以控制天下,那即使他的行為不合道義,也還是足以成為禍患。現在他卻焚燒皇宮,劫持遷徙天子,海內震動,人們不知道去歸附誰,這是上天滅亡他的好時機啊。只須一戰就可安定天下,這個好機會不能失掉。”便自己領兵西進,準備占據成皋。張邈分出一部分將士交與手下將領衛茲統領,派遣他跟隨太祖進軍。軍至滎陽汴水,遇到董卓的將領徐榮,太祖與之交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被流箭射中,所乘戰馬受傷,他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戰馬給他乘騎,他才得以乘夜逃走。徐榮見太祖所率領的軍隊數量很少,卻能夠力戰一整天,認為酸棗不容易攻下,便也率軍返回。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余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1),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2),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3),塞轅、太谷(4),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5),入武關(6),以震三輔(7):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8)!”邈等不能用。

【注釋】

(1)責讓:責備。

(2)勃海:指袁紹。孟津:黃河渡口。位于今河南孟縣西南,設有關隘。

(3)敖倉:大糧倉名。位于今河南鄭州西北。

(4)轅:關名。位于今河南偃師東南。太谷:關名。位于今河南洛陽東南。

(5)丹:指丹水縣,治今河南淅川西。析:縣名。治今河南西峽。

(6)武關:關名。位于今陜西丹鳳東南。

(7)三輔:西漢武帝時,以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分管京師長安附近地區,稱三輔。

(8)竊:敬詞,私下。

【譯文】

太祖回到酸棗,那里的各路軍隊十余萬人,天天置辦酒宴聚會作樂,不謀劃進攻董卓的大事。太祖責備他們,并趁便為他們謀劃說:“諸位請聽我的計策,讓勃海太守領河內的軍隊迫近孟津,酸棗的諸位將軍鎮守成皋,占據敖倉,阻斷轅關和太古關,完全控制險要之地;讓袁術將軍率領南陽的將士進軍丹水、析縣,進入武關,以威懾三輔地區:各路軍隊都高筑壁壘,深挖塹壕,不與敵人交戰,多設疑兵,顯示出有利于我軍的天下大勢,以正義討伐叛逆,可以立刻平定。現在我們以正義起兵,卻心存疑慮不敢前進,令天下人大失所望,我私下為諸位感到羞恥!”張邈等人沒能采納太祖的計劃。

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1),殺任城相鄭遂(2),轉入東平(3)。劉岱欲擊之,鮑信諫曰:“今賊眾百萬,百姓皆震恐,士卒無斗志,不可敵也。觀賊眾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畜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后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4)。遂進兵擊黃巾于壽張東(5)。信力戰斗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6),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追黃巾至濟北。乞降。冬(7),受降卒三十余萬,男女百余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注釋】

(1)青州:州名。治今山東淄博東北。

(2)任城:王國名。治今山東濟寧。

(3)東平:王國名。治今山東東平東。

(4)領:兼任。

(5)壽張:縣名。治今山東東平西南。

(6)購求:懸賞尋求。喪:遺體。

(7)冬:指初平三年(192)冬。

【譯文】

青州黃巾軍上百萬人進入兗州,殺掉任城相鄭遂,轉頭進入東平。劉岱想進兵攻打他們,鮑信勸諫說:“現在賊眾有百萬人,百姓全都震驚惶恐,士卒沒有斗志,抵擋不住他們。我看賊眾有老小家屬跟隨,軍中沒有輜重,只靠劫掠來供給軍用,現在不如積蓄將士們的力量,先據城固守。敵人想要交戰沒有機會,攻城又攻不下來,勢必會分崩離散,到那時我們挑選精銳,占據要害之地,再發動進攻,就可以將他們打敗了。”劉岱不肯聽從,與黃巾軍交戰,果然兵敗被殺。鮑信便與州吏萬潛等人到東郡迎接太祖,請他兼任兗州牧。太祖于是進軍,在壽張東與黃巾軍展開激戰,鮑信臨陣戰死,太祖軍竭盡全力才勉強把黃巾軍打敗。懸賞尋找鮑信的遺體,沒能找到,于是大家用木頭刻成鮑信的像,哭著祭奠他。太祖追擊黃巾軍到濟北。黃巾軍請求投降。這年冬天,收納黃巾軍降卒三十余萬,男女人口一百余萬,挑選出其中的精銳士卒組成軍隊,號稱青州兵。

建安元年春正月(1),太祖軍臨武平(2),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3)。太祖將迎天子(4),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5),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6),洪不得進。

【注釋】

(1)建安:漢獻帝年號(196—220)。

(2)武平:縣名。治今河南鹿邑。

(3)陳相:陳國國相。陳國治今河南淮陽。

(4)將迎天子:當時天子漢獻帝久經顛沛流離,暫居于安邑縣(治今山西夏縣西北)。曹操準備將漢獻帝接到自己身邊,以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5)荀彧、程昱:都是曹操的重要謀士。

(6)衛將軍:官名。統領京師禁衛軍,掌管京師及宮廷宿衛,權位稍遜于三公。

【譯文】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至武平,袁術設置的陳國相袁嗣投降。太祖準備去迎接漢獻帝,眾將中有人懷疑這件事,荀彧、程昱二人則極力贊成,太祖于是派遣曹洪率軍西進迎接獻帝。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領萇奴憑險阻擋,曹洪無法前進。

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1),奉別屯梁(2)。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3)。天子假太祖節鉞(4),錄尚書事(5)。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6)。九月,車駕出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7)。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8)

【注釋】

(1)楊奉、韓暹:都是東漢末軍閥混戰中的群雄。

(2)梁:縣名。治今河南臨汝西。

(3)遁走:逃走。走,跑,也特指逃跑。

(4)假:借,此處為授予之意。節:符節,皇帝授予臣子行使權力的憑證。鉞(yuè):古代兵器,狀如大斧,常作為儀仗表示王權,這時又稱黃鉞。大臣假黃鉞者,表示代表皇帝征討四方,有權指揮全國軍隊。

(5)錄尚書事:總領尚書臺事務。東漢尚書臺是實際的行政中樞,錄尚書事者無所不總,實即獨攬朝政,后錄尚書事成固定官職。

(6)許:縣名。治今河南許昌東。

(7)武平侯:封于武平縣的縣侯。

(8)宗廟:皇帝祭祀祖先的處所。社:祭祀土神的祭壇。稷:祭祀谷神的祭壇。以上為古代帝王必設之制。

【譯文】

漢獻帝任命太祖為建德將軍。夏六月,太祖升任鎮東將軍,封費亭侯。秋七月,楊奉、韓暹護送獻帝返回洛陽,楊奉另率一軍駐扎梁縣。太祖于是進軍洛陽,捍衛京師,韓暹逃走。獻帝授予太祖符節黃鉞,使太祖錄尚書事。洛陽已經殘破不堪,董昭等人便勸太祖將都城遷至許縣。九月,獻帝出轅關向東進發,任命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從獻帝西遷長安以來,朝廷上下日益混亂,到這時,宗廟社稷等祭祀制度才開始建立起來。

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1),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于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2),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3),行車騎將軍(4)。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5),始興屯田(6)

【注釋】

(1)要(yāo):半路攔截。

(2)班:等級,位次。

(3)司空:官名。掌管全國的土木建筑及水利工程,為三公之一。

(4)車騎將軍:官名。統領京師禁衛軍,掌管京師及宮廷宿衛,地位很高,位次同于三公。

(5)棗祗、韓浩: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將領,二人建屯田之議。

(6)屯田:指曹操建立的強制百姓屯田制度。屯田制度的成功推行,保證了曹操的軍糧供應,為他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譯文】

在獻帝東遷許縣的時候,楊奉從梁縣進軍準備攔截,但沒能趕上。冬十月,曹公進軍征討楊奉,楊奉向南去投奔袁術,曹公進攻他設在梁縣的營屯,攻克。于是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袁紹因這個官職位次在曹公之下,認為是恥辱,不肯接受。于是曹公堅決推辭,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袁紹。獻帝便任命曹公為司空,并代理車騎將軍。這一年,曹公采用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開始實行屯田制度。

呂布襲劉備(1),取下邳(2)。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注釋】

(1)呂布:東漢末群雄之一。劉備:東漢末群雄之一。

(2)下邳:縣名。治今江蘇睢寧西北。

【譯文】

呂布進軍襲擊劉備,攻占下邳。劉備來投奔曹公。程昱勸曹公說:“我觀察劉備這個人,具有雄才大略而深得人心,終究不會屈居他人之下,不如趁早將他除掉。”曹公說:“當今正是招納英雄的時候,殺掉一個人而失去整個天下的人心,不能做這樣的事。”

是時袁紹既并公孫瓚(1),兼四州之地(2),眾十余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公曰:“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秋八月(3),公進軍黎陽(4),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5),留于禁屯河上(6)。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7)。冬十一月,張繡率眾降(8),封列侯。十二月,公軍官渡。

【注釋】

(1)公孫瓚:東漢末群雄之一。

(2)四州:指青、冀、幽、并四州。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

(3)八月:指建安四年(199)八月。

(4)黎陽:縣名。治今河南浚縣東北。

(5)齊:王國名。治今山東淄博東北。東安:縣名。治今山東沂水西南。

(6)河:古代專指黃河。

(7)官渡: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東北。

(8)張繡:東漢末群雄之一。張繡曾投降過曹操,后因曹操處置不當復反,這時再次投降,曹操不計前嫌,予以接納。

【譯文】

這時袁紹已經消滅公孫瓚,吞并了他的地盤,兼有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擁有士眾十余萬,就要進攻許都。眾將都認為袁紹勢大難以抵擋,曹公說:“我了解袁紹的為人,志大才疏,色厲內荏,妒忌刻薄而缺乏威嚴,兵士眾多而指揮混亂,將領驕橫而政令不一,他土地雖然廣闊,糧食雖然富足,卻正好作為奉獻給我們的禮物。”建安四年秋八月,曹公進軍黎陽,又派遣臧霸等人率軍進入青州,攻占齊國、北海、東安,留下于禁率軍駐扎在黃河岸邊。九月,曹公返回許都,分派兵將把守官渡。冬十一月,張繡率眾投降,被封為列侯。十二月,曹公進軍官渡。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1),紹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2),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3)。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公還官渡,紹卒不出。

【注釋】

(1)方:將要。

(2)郭嘉:曹操的重要謀士。

(3)禽:同“擒”。

【譯文】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的密謀敗露,全部被殺。曹公準備親自東征劉備,眾將都說:“與您爭奪天下的人,是袁紹。現在袁紹就要來進攻,您卻丟下他去東征,假使袁紹乘機從后邊襲擊我們,怎么辦?”曹公說:“劉備,是人中豪杰,現在不去進攻他,一定會成為后患。袁紹雖然胸懷大志,但他對形勢的判斷卻很遲鈍,一定不會有什么動作。”郭嘉也極力勸曹公進軍,于是曹公東征劉備,將他擊潰,生擒他的將領夏侯博。劉備逃走投奔袁紹,曹公俘獲了他的妻子兒女。劉備的將領關羽駐扎在下邳,曹公又進軍攻打關羽,關羽投降。將領昌豨反叛幫助劉備,曹公又進軍擊敗了他。曹公率軍返回官渡,在此期間,袁紹始終沒有出兵。

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1),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2):“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3),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4),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5),未至十余里,良大驚,來逆戰(6)。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紹于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公勒兵駐營南阪下(7),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8),復白(9):“騎稍多(10),步兵不可勝數。”公曰:“勿復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后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丑。良、丑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11)。關羽亡歸劉備。

【注釋】

(1)白馬:縣名。治今河南滑縣東。

(2)荀攸:曹操的重要謀士。

(3)延津:黃河渡口。位于今河南汲縣東。

(4)掩:偷襲。

(5)趣:奔赴,趨向。

(6)逆:迎,迎接。

(7)阪:山坡。

(8)有頃:不久。

(9)白:稟告。

(10)稍:逐漸。

(11)陽武:縣名。治今河南原陽東南。

【譯文】

二月,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率軍進攻駐扎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袁紹自己率軍至黎陽,準備渡過黃河。夏四月,曹公率軍北進救援劉延。荀攸勸曹公說:“現在我們兵少無法抵敵,一定要分散敵人的力量才能成功。您到延津后,做出好像要渡過黃河襲擊敵人后方的態勢,袁紹一定會西向應戰,然后派遣輕裝部隊突襲白馬,攻其不備,就可以捉住顏良了。”曹公采納了荀攸的建議。袁紹聽說對方要渡黃河,立即分兵向西應戰。曹公于是率領軍隊兼程前進,直趨白馬,到離白馬十幾里時,顏良才聽說,大吃一驚,趕來迎戰。曹公命令張遼、關羽先與敵接戰,擊敗敵軍,斬殺顏良。于是解除白馬之圍,遷出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這時渡過黃河來追趕曹公的軍隊,到達延津以南。曹公部署將士在南面的山坡下安設營壘,然后派士卒登上營壘瞭望,士卒稟告說:“大約有五六百名騎兵追來了。”過了一會兒,又報告說:“騎兵逐漸增多,步兵多得數不過來。”曹公說:“不用再稟告了。”于是下令騎兵解開馬鞍,放戰馬休息。這時,從白馬運送輜重的車隊已經上路。眾將認為敵人騎兵眾多,不如讓輜重車隊退回營壘堅守。荀攸說:“這是用來引誘敵人的,怎么能退回去!”袁紹的騎兵統帥文丑與劉備率領五六千名騎兵先后趕到。眾將又稟告說:“可以上馬迎敵了。”曹公說:“還不可以。”過了一會兒,敵人騎兵到達的越來越多,有的便四散跑開去搶輜重。曹公說:“可以上馬了。”于是眾將士全部上馬。當時曹公騎兵不到六百人,縱兵突擊,大敗敵軍,斬殺文丑。顏良、文丑都是袁紹軍中著名的將領,兩次交戰,都被殺死,袁軍上下大為震驚。曹公撤軍返回官渡,袁紹進至陽武據守。關羽乘機逃回到劉備軍中。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1),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內作之,以相應。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眾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彧以為:“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2)。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3),何向而不濟!”公從之。

【注釋】

(1)塠:同“堆”。

(2)機:事情的關鍵。

(3)神武:神明威武。

【譯文】

八月,袁紹連營逐步向前推進,依靠沙丘修筑營壘,東西延伸數十里。曹公也分頭修筑營壘與之相對,雙方交戰,曹公沒有取得勝利。當時曹公的將士不到一萬人,其中帶傷的還有十分之二三。袁紹再次向前逼近官渡,堆筑土山,挖掘地道。曹公也在營壘內堆筑土山,挖掘地道,與敵針鋒相對。袁紹軍向曹公軍營中射箭,箭像雨點一樣落下,營內的人走動全都要用盾牌遮蔽身體,眾將士都極為恐懼。當時曹公軍糧缺乏,就給荀彧寫信商議,想要撤軍返回許都。荀彧認為:“袁紹將他所有的兵力聚集在官渡,要與您一決勝負。您以最弱的兵力抵抗最強的對手,倘若不能制服對方,就一定會被對方乘此機會打敗,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況且袁紹只是凡人當中的豪杰,能夠聚集人才卻不能使用他們。憑借您的神明威武、聰明睿智,做什么事情能不成功呢!”曹公聽從了荀彧的意見,沒有退兵。

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1),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2),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3),不復勞汝矣。”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余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說公擊瓊等。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4)。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5)。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紹初聞公之擊瓊,謂長子譚曰:“就彼攻瓊等,吾攻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6)!”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及圖書珍寶,虜其眾。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冀州諸郡多舉城邑降者。

【注釋】

(1)乘(shèng):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后用以指一輛車。

(2)比:接連,屢次。

(3)卻:退,后。

(4)賈詡:曹操的重要謀士。

(5)陳:同“陣”。

(6)固:本來,當然。

【譯文】

這時,袁紹有數千輛運糧車來到,曹公采用荀攸的計策,派遣徐晃、史渙率軍截擊,大敗敵人的押送部隊,將袁紹的運糧車全部燒毀。曹公與袁紹相持數月之久,雖然接連交戰斬殺敵將,但人少糧盡,士卒疲乏。曹公對運送輜重的人說:“十五天后我就給你們打敗袁紹,不再勞累你們了。”冬十月,袁紹派遣車輛運送糧食,派遣淳于瓊等五人率領兵眾一萬余人護送,住宿在袁紹大營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紹的謀士許攸貪財,但袁紹不能滿足他,許攸便來投奔曹公,于是勸說曹公襲擊淳于瓊等人。曹公身邊的將士都懷疑許攸,而荀攸、賈詡二人卻極力勸曹公聽從許攸的計策。曹公便留下曹洪守衛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乘夜進發,天亮時到達。淳于瓊等人看見曹公兵少,在營門外擺開陣勢迎戰。曹公指揮將士發動猛攻,淳于瓊退至營中堅守,曹公隨之攻打敵營。袁紹派遣騎兵前來救援淳于瓊。曹公身邊有人說:“敵人騎兵漸漸逼近了,請分兵抵擋。”曹公大怒說:“敵人到了身背后,再稟告!”將士們都拼死搏戰,大敗淳于瓊等人,將他們全部斬殺。袁紹剛聽說曹公襲擊淳于瓊等人時,對他的長子袁譚說:“就算他們打敗淳于瓊等人,我攻占他的大營,他就無處可回了!”便派遣張郃、高覽進軍攻打曹洪。張郃等人聽說淳于瓊被打敗,便來向曹公投降。袁紹的部眾分崩潰散,袁紹及袁譚丟下軍隊逃走,渡過黃河。曹公派軍追趕沒能追上,繳獲了袁紹全部的輜重及圖書珍寶,俘虜了他的部眾。曹公在繳獲的袁紹文書中,發現了許都及軍中很多人寫給袁紹的書信,他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冀州所屬各郡紛紛獻城投降。

紹自軍破后,發病歐血(1),夏五月死(2)。小子尚代,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秋九月,公征之,連戰。譚、尚數敗退,固守。

【注釋】

(1)歐:同“嘔”。

(2)夏五月:指建安七年(202)夏五月。

【譯文】

袁紹自從軍隊被擊潰后,發病吐血,到建安七年夏五月死去。小兒子袁尚接替了他的權位,袁譚自稱車騎將軍,駐扎黎陽。秋九月,曹公征討他們,雙方接連交戰。袁譚、袁尚多次戰敗,退入黎陽城固守。

八年春三月,攻其郭(1),乃出戰,擊,大破之,譚、尚夜遁。夏四月,進軍鄴。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

【注釋】

(1)郭:外城。

【譯文】

建安八年春三月,曹公揮軍攻打黎陽外城,袁譚、袁尚出城迎戰,曹公進擊,大敗袁軍,袁譚、袁尚乘夜逃走。夏四月,曹公進軍鄴縣。五月返回許都,留下賈信駐扎黎陽。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1),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2)?”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3),兼戎狄之眾(4),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5)?”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注釋】

(1)輯:成功。

(2)足下:敬詞。

(3)燕、代:都是古國名,代指今河北北部一帶。

(4)戎狄:古代泛稱西部少數民族為戎,泛稱北方少數民族為狄,此指當時西部羌族及北方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

(5)庶:或許。

【譯文】

當初,袁紹與曹公一同起兵,袁紹問曹公說:“假若事情不能成功,那什么地方可以據守?”曹公說:“您的意思認為哪里可以?”袁紹說:“我南面據守黃河,北面以燕、代之地為險阻,兼有戎狄部眾,向南去爭奪天下,或許可以成功了吧?”曹公說:“我任用天下富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用道義來駕御他們,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功。”

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難(1),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并之法,百姓喜悅。天子以公領冀州牧,公讓還兗州。

【注釋】

(1)罹(lí):遭受。

【譯文】

九月,曹公下令說:“黃河以北地區遭受了袁氏帶來的災難,現在命令這個地區不用交納今年的田租賦稅。”又加重懲治豪強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們非常高興。獻帝命曹公兼任冀州牧,曹公便辭掉了兗州牧的職務。

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1),作玄武池以肄舟師(2)。漢罷三公官(3),置丞相、御史大夫(4)。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注釋】

(1)公還鄴:在此之前,曹操先后消滅袁譚、袁尚等袁氏殘余勢力,遠征烏桓大獲成功,平定北方地區,這時還師返回鄴縣。

(2)肄(yì):習練。

(3)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三公為全國地位最高的官員,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太尉掌管全國軍事,司徒掌管全國民政,司空掌管全國的土木建筑及水利工程。

(4)丞相:官名。全國最高行政長官,輔佐天子,總理朝政。此時曹操廢除三公,復置丞相,是為了自己獨攬朝政。御史大夫:官名。地位僅次于丞相,掌管監察、執法及國家文書檔案等。

【譯文】

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曹公回到鄴縣,修建玄武池以訓練水軍。漢朝廷撤消三公之職,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獻帝任命曹公為丞相。

秋七月,公南征劉表(1)。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2)。九月,公到新野(3),琮遂降,備走夏口(4)。公進軍江陵(5),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6)。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7),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益州牧劉璋始受征役(8),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9)。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10),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11),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12),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13)。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注釋】

(1)劉表:東漢末群雄之一,時任荊州牧。荊州治所在襄陽,即今湖北襄樊。

(2)樊:即樊城,與襄陽隔漢水相望。

(3)新野:縣名。治今河南新野。

(4)夏口:漢水入長江處,即今湖北漢口,古時漢水襄陽以下稱夏水。

(5)江陵:縣名。治今湖北江陵。

(6)更始:重新開始。

(7)江夏:郡名。治今湖北鄂城。

(8)益州:州名。治今四川成都。劉璋:東漢末群雄之一。

(9)合肥:縣名。治今安徽合肥。

(10)巴丘:山名。在今湖南岳陽境內。

(11)赤壁:地名。一說在今湖北蒲圻西北。

(12)大疫:瘟疫流行。

(13)此是一種隱諱的說法,其實曹操撤軍是因為打了大敗仗,疫病不是退軍的主要原因。

【譯文】

秋七月,曹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去世,他的兒子劉琮接替了他的職位,駐扎在襄陽,劉備駐扎在樊城。九月,曹公率軍進至新野,劉琮于是率眾投降,劉備逃至夏口。曹公進軍江陵,向荊州的官吏百姓頒布命令,與他們一起開始新的生活。于是評定荊州官員歸順朝廷的功勞,封以侯爵的有十五人,任命劉表的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讓他繼續統帶原來的兵將,任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人。益州牧劉璋開始接受朝廷下達的征調命令,發遣士卒補充曹公的軍隊。十二月,孫權為幫助劉備進攻合肥。曹公自江陵進軍征討劉備,抵達巴丘,派遣張憙率軍援救合肥。孫權聽說張憙到來,撤軍返回。曹公軍至赤壁,與劉備交戰,失利。這時瘟疫流行,將士中很多人病死,曹公便撤軍返回。劉備于是占據了荊州地處長江以南的幾個郡。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1),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2)!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3),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4),不可以為滕、薛大夫’(5)。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6)!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7)?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8)?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9),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冬,作銅雀臺(10)

【注釋】

(1)受命:秉受天命。中興:衰而復興。

(2)曷嘗:何嘗。

(3)曾:竟,乃。閭巷:里巷。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里,里門稱閭。

(4)孟公綽:春秋時魯國的大夫。趙、魏:指春秋時晉國的大夫趙氏、魏氏。老:春秋諸侯國大夫的家臣。

(5)滕、薛:皆為春秋時的小國。大夫:春秋時各諸侯國掌管國政的大臣。以上兩句話出《論語·憲問》。

(6)齊桓:即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他任用有不廉名聲而具杰出才能的管仲,得以成就霸業。

(7)被褐懷玉:喻指處貧賤地位而有杰出才能的人。褐,用粗毛布和粗麻制成的短衣,是貧賤者所穿的衣服。釣于渭濱:指呂尚。呂尚于渭水垂釣,周文王訪賢得之,委以重任,后輔周滅商建立周王朝。

(8)盜嫂受金:指西漢大臣陳平的事情。西漢初,魏無知向漢高祖劉邦舉薦陳平,這時有人說陳平在家時與嫂子私通(盜嫂),任職時收受賄賂(受金),劉邦聽從魏無知的勸諫,對此不加理會,反而對陳平更加信任,后陳平成為西漢名臣。無知:即魏無知。

(9)二三子:諸位。明揚仄陋:這是《尚書·堯典》中的話,意思是說推舉處于民間而名聲未顯的人才。

(10)銅雀臺:樓臺名。在今河北臨漳西,樓臺依鄴縣西部城墻而建,臺高十丈,修有殿舍百余間,臺頂置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銅雀。曹操后又修金虎、冰井二臺,也皆雄偉可觀,號稱三臺。曹操一生力倡節儉而耗費人力物力修筑三臺,大約是出于政治目的,古代天子有靈臺、時臺、囿臺,當時有“天子有三臺”的說法。

【譯文】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說:“自古以來秉受天命以及使王業中興的君主,哪一位不是得到了賢才君子與他們一同治理天下呢!等到他們得到賢才,卻沒有離開里巷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這難道是因為幸運他們才相遇嗎?是上面的人早先沒去尋求罷了。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這正是大力尋找賢才的時候。孔子說‘孟公綽做趙氏、魏氏的家臣則綽綽有余,卻沒有才能來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得到廉潔的人之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齊桓公用什么來稱霸于世!現在天下該不會有地位貧賤才智突出而在渭水邊垂釣的吧?又該不會有像陳平那樣盜嫂受金的才士卻沒遇到魏無知來舉薦的吧?諸位要幫助我訪察推舉那些埋沒在民間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舉薦,使我能夠任用他們。”冬天,修筑銅雀臺。

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1),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2),公敕諸將(3):“關西兵精悍(4),堅壁勿與戰。”秋七月(5),公西征,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6),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7),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8)。賊退,拒渭口(9),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于渭南。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

【注釋】

(1)關中:古稱函谷關以西地區為關中,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繇:指鐘繇,時任司隸校尉統領關中眾將。

(2)潼關:關名。位于今陜西潼關東北。

(3)敕:告誡。

(4)關西:即關中。

(5)秋七月:指建安十六年(211)秋七月。

(6)蒲阪:縣名。治今山西永濟西,縣西有黃河渡口,即蒲阪津。

(7)校尉:官名。位次在將軍之下,有名目不同的各種稱號,統領軍隊,掌京師宿衛、外出征伐等。

(8)甬道:為保證行軍安全,兩邊用戰車、長木等列成柵欄,如同甬道,即下文所說的“連車樹柵,為甬道”。

(9)渭口:渭水入黃河處,位于今陜西潼關東北。

【譯文】

這時關中的眾將懷疑鐘繇要襲擊他們,馬超便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人反叛。曹公派遣將領曹仁率軍進討。馬超等人駐扎在潼關,曹公告誡手下眾將說:“關西的士卒精銳強悍,你們堅守營壘,不要與他們交戰。”秋七月,曹公率大軍西征,與馬超等人隔著潼關相對。曹公指揮將士攻打馬超緊緊牽制住他,而暗中派遣徐晃、朱靈等人乘夜從蒲阪津渡過黃河,占據黃河西岸安下營寨。曹公從潼關北西渡黃河,還沒渡過時,馬超率軍趕到岸邊猛攻曹軍。校尉丁斐于是放出牛馬引誘敵人,敵人轉頭亂搶牛馬,曹公才得以渡過黃河,隨后沿著河邊的夾道向南進軍。敵人撤軍,退至渭口堅守。曹公于是設置大量疑兵,偷偷用船運送士卒進入渭水,建起浮橋,夜里,分出軍隊在渭水南岸扎下營寨。敵人乘夜來攻營,被埋伏的將士擊敗。馬超等人駐軍渭水南岸,派人來送信,愿割讓黃河以西的地方請求和解,曹公不答應。

九月,進軍渡渭。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1),公用賈詡計,偽許之。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2),于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與克日會戰(3),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4),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5),關中平。

【注釋】

(1)任子:作為人質的兒子。

(2)儕(chái)輩:同輩。儕,同類的人。

(3)克日:約定日期。

(4)虎騎:曹操麾下有虎、豹騎,皆為精銳騎兵。

(5)安定:郡名。治今甘肅鎮原東南。

【譯文】

九月,曹公進軍渡過渭水。馬超等人屢次挑戰,曹公又不肯應戰;馬超再三請求割讓地盤,又請求送兒子來做人質,曹公采用賈詡的計策,假裝答應了他。韓遂于是請求與曹公相見,曹公與韓遂的父親是同一年的孝廉,又與韓遂是同輩人,于是見面時二人馬靠著馬交談了很久,沒有言及當時二軍交戰的情況,只是回憶京都中那些舊事故交,說到高興時拊掌大笑。二人見面結束后,馬超等人問韓遂說:“曹公都說了些什么?”韓遂說:“沒說什么正經事。”馬超等人對韓遂產生懷疑。另外一天,曹公又給韓遂寫去書信,故意在書信上多處涂改,好像是韓遂改過的一樣。馬超等人更加懷疑韓遂。曹公這才與他們約定日子決戰,交戰之初先用輕裝軍隊挑戰,雙方混戰了很長時間后,才出動精銳騎兵夾擊,結果大敗敵軍,斬殺成宜、李堪等人。韓遂、馬超等人逃往涼州,楊秋逃奔安定,關中平定。

諸將或問公曰:“初,賊守潼關,渭北道缺(1),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2),引日而后北渡(3),何也?”公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4),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5);然后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有二將之軍也。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既為不可勝(6),且以示弱。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始,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7)。賊破之后,諸將問其故,公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8),一舉可滅,為功差易(9),吾是以喜。”

【注釋】

(1)缺:缺口,指敵未設防。

(2)河東:郡名。治今山西夏縣西北。馮(píng)翊:即左馮翊,漢三輔之一,治今陜西大荔。

(3)引日:拖延時日。

(4)西河:指今山西、陜西間自北向南流向的一段黃河。

(5)擅取:極為順利地攻占。

(6)為不可勝:造成敵人無法取勝的態勢。語出《孫子·形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7)輒:總是。

(8)適(dí)主:嫡主,統一的主師。

(9)差易:較為容易。

【譯文】

取勝后眾將中有人問曹公說:“當初,敵人據守潼關,渭北一線防衛空虛,您不從河東進擊馮翊卻反而守在潼關,拖延一段時間后才向北渡過黃河,這是為什么?”曹公說:“敵人據守潼關,我們如果進入河東,敵人一定會回軍扼守黃河各渡口,那樣一來黃河就難以渡過去了,所以我先用大軍指向潼關;敵軍都跑到南面來防守,北面黃河一線的守備就空虛了,所以徐晃、朱靈兩位將軍才能輕易地渡過黃河;然后我再率領大軍向北渡過黃河,這時敵人已不能到北面阻止我渡河的原因,是因為有徐晃、朱靈兩位將軍的軍隊在那里接應掩護。連接車輛,樹立柵欄,形成夾道向南推進,既是要形成使敵人無法取勝的態勢,而且可以示敵以弱。渡過渭河之后修筑堅固營壘,敵軍來到不出來應戰,是為了使敵人驕傲;所以敵人不修筑營壘而請求割地講和。我順著敵人的話答應他們,附和他們意愿的原因,是要使他們自覺安全而不加防備,乘此機會積蓄我方士卒的力量,一下子發起攻擊,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迅雷不及掩耳,用兵千變萬化,本來就不是只有一種方法。”開始的時候,敵軍每有一部開到,曹公臉上總是露出高興的樣子。敵軍被擊敗之后,眾將問其中緣故,曹公回答說:“關中地域遼闊,假若敵人各軍憑借險阻自守,我們再用兵討伐,沒有一二年的時間是無法平定他們的。現在他們全部聚集一處,兵眾雖多,卻不相服從,軍中沒有一個統一的主帥,一戰就可消滅他們,這樣的情況成功比較容易,所以我高興。”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1),入朝不趨(2),劍履上殿(3),如蕭何故事(4)

【注釋】

(1)贊拜:古代臣子朝拜時,司儀官要高聲呼叫朝拜者的姓名,稱贊拜。

(2)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3)劍履上殿:允許穿鞋佩劍上殿。古時臣子朝拜不能穿鞋佩劍,以上給予曹操的都是超出禮制的特殊待遇。

(4)蕭何:西漢開國第一功臣,漢高祖劉邦給予他很多特殊待遇。故事:過去的事例。

【譯文】

建安十七年春正月,曹公回到鄴縣。獻帝頒下詔令,曹公朝拜時司儀官不用稱呼他的名字,入朝時不用小步疾行,上殿堂時可以佩劍穿鞋,如同西漢時蕭何的事例一樣。

五月丙申(1),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2)。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3),少者待年于國(4)。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5)。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6),置都尉(7)。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8)

【注釋】

(1)五月:指建安十八年(213)五月。丙申:古代干支計日,舊歷初十日。

(2)策命:古代帝王給臣子封土授爵時的簡冊文書。魏公:爵位名。東漢異姓最高封爵為列侯,曹操封魏公也是特殊待遇。

(3)貴人:東漢嬪妃名,位次低于皇后。

(4)待年:等待長大。

(5)白溝:古水名。位于今河南浚縣西,后經曹操修治,成為今河北一帶的水運干道。

(6)魏郡:郡名。治鄴縣,位于今河北臨漳西南。魏郡為曹操封地,轄區擴大,故分為東西部。

(7)都尉:官名。漢代郡設都尉,輔助郡太守掌管本郡軍事事務。

(8)尚書:官名。東漢行政大權歸于尚書臺,尚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侍中:官名。皇帝近臣,掌侍從皇帝左右,應對顧問。六卿:漢代朝廷置九卿,王國規模稍減,置六卿。曹操為魏公,大約即比附王國設置六卿,六卿為哪些說法不一,一種說法為:光祿勛、太仆、大理、少府、中尉、大司農。

【譯文】

建安十八年五月初十日,獻帝派遣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封曹公為魏公。秋七月,魏國開始建立宗廟社稷等祭祀制度。獻帝聘魏公的三個女兒為貴人,年紀小的留在魏國等待成年后再完婚。九月,修筑金虎臺,開鑿水渠引漳河水進入白溝以連通黃河。冬十月,劃分魏郡為東西兩部分,設置都尉進行管理。十一月,魏國首次設置尚書、侍中、六卿等官職。

三月(1),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2)

【注釋】

(1)三月:指建安十九年(214)三月。

(2)金璽、赤紱(fú)、遠游冠:以上三種都是東漢諸侯王所佩用的物品,曹操時為公,已享受王之待遇。璽,帝王的印章。赤紱,系印璽的紅色絲繩。

【譯文】

建安十九年三月,獻帝讓魏公的位次在諸侯王之上,改授予他金璽、赤紱、遠游冠。

夏五月(1),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注釋】

(1)夏五月:指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

【譯文】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獻帝進魏公的爵位為魏王。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1),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2)。權在濡須口筑城拒守(3),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4)。五月,作泮宮(5)。六月,以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6)。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7),乘金根車(8),駕六馬(9),設五時副車(10),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11)

【注釋】

(1)居巢:縣名。治今安徽桐城東南。

(2)江西:指長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區。郝谿:在居巢東北。

(3)濡須口:古濡須水入長江處,位于今安徽無為東南。

(4)警蹕(bì):古代天子出行的專稱,出稱警,入稱蹕。

(5)泮(pàn)宮:古代諸侯國的學宮。

(6)軍師:官名。掌參謀軍事。

(7)旒(liú):古代天子、諸侯、大臣官帽前懸掛的玉串。天子十二旒,白玉;諸侯三公七旒,青玉。以下遞減。

(8)金根車:古代天子專用的禮儀車。

(9)駕六馬:古代禮制,天子車駕用六匹馬,諸侯以下用四匹馬。

(10)五時副車:古代天子出行,車駕外有隨行車五輛,按東西南北中五方配以青白紅黑黃五色,稱五時副車。

(11)五官中郎將:官名。掌皇帝侍從,宮廷宿衛。丕:曹丕,曹操的兒子,后代漢稱帝。

【譯文】

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魏王率軍駐扎居巢,二月,進軍駐扎長江以西的郝谿。孫權在濡須口修筑城池固守抵抗,魏王率軍迫近向他發動進攻,孫權退走。三月,魏王撤軍返回,留下夏侯惇、曹仁、張遼等人駐扎居巢。夏四月,獻帝命魏王設置天子所用的旌旗,出入稱為警蹕。五月,魏王在魏國內修筑泮宮。六月,任命軍師華歆為魏國的御史大夫。冬十月,獻帝命魏王的冠冕上懸掛十二條白玉串,乘坐金根車,用六匹馬駕駛,設置五時副車,立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1),斬音(2)。夏侯淵與劉備戰于陽平(3),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4),軍遮要以臨漢中(5),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

【注釋】

(1)仁:指曹操的將領曹仁。宛:縣名。治今河南南陽。

(2)音:侯音,魏叛將。

(3)陽平:關名。在今陜西勉縣西。

(4)斜谷:古道名。在今陜西眉縣西南,為古褒斜道之北口。褒斜道北起斜谷,南至褒谷(在今陜西褒城北),長四百七十里,多為險峻山道,修有棧道。

(5)遮要:護衛沿途險要之處。漢中:郡名。治今陜西漢中東。

【譯文】

二十四年春正月,曹仁攻占宛縣大肆屠戮,斬殺侯音。夏侯淵與劉備在陽平關交戰,被劉備殺掉。三月,魏王率軍從長安取道斜谷,大軍一路保護住各處險要,進入漢中,到達陽平關。劉備憑借險要之地固守抵抗。

二十四年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1)

【注釋】

(1)摩陂(bēi):地名。在今河南郟縣東南。

【譯文】

建安二十四年夏五月,魏王撤軍返回長安。秋七月,魏王以夫人卞氏為王后。派遣于禁率軍幫助曹仁抗擊關羽。八月,漢水泛濫,淹沒于禁的軍隊,于禁全軍覆滅,關羽俘獲于禁,于是進軍包圍曹仁。魏王派遣徐晃領兵救援曹仁。冬十月,魏王大軍回到洛陽。孫權派遣使者來上書,請求討伐關羽以表示自己的忠誠。魏王從洛陽進軍南征關羽,大軍還沒有到達,徐晃進軍大敗關羽,關羽逃走,曹仁的圍困解除。魏王駐軍摩陂。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

【譯文】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到達洛陽。孫權進攻關羽將他殺掉,通過驛站將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獻捷。

庚子(1),王崩于洛陽(2),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3)。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4)。斂以時服(5),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6)。二月丁卯(7),葬高陵(8)

【注釋】

(1)庚子:舊歷二十三日。

(2)崩:陳壽在用詞上也表現了以魏為正統的筆法,曹操及后來的魏帝,去世皆用天子所專用的“崩”字,吳、蜀二國君主則降魏國君主一格,用諸侯專用的“薨”字或“殂”字。

(3)除服:脫去喪服。

(4)有司:有關官員。

(5)時服:與時令相符的普通衣服。

(6)謚:謚號。古代帝王、大臣等去世后,根據其生平事跡給予稱號,以示褒貶。

(7)丁卯:舊歷二十一日。

(8)高陵:曹操的陵墓名。在今河北臨漳西南,后成為地名。

【譯文】

這月二十三日,魏王在洛陽去世,年六十六歲。去世前留下遺令說:“天下還沒有安定,喪事不能遵循古代制度。安葬完畢,全體人等都要脫去喪服。凡領兵戍守的將領,都不得離開駐地奔喪。有關官員要各盡其職。入殮時用與時令相應的衣服,不要用金玉珍寶殉葬。”謚號叫武王。二月二十一日,魏王被安葬在高陵。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1),攬申、商之法術(2),該韓、白之奇策(3),官方授材(4),各因其器,矯情任算(5),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6),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7),超世之杰矣。

【注釋】

(1)鞭撻(tà)宇內:喻指以武力征服天下。鞭撻,鞭打。

(2)攬:引取,采用。申、商:指申不害、商鞅。二人皆戰國法家人物,申不害為術派代表,商鞅為法派代表。

(3)該:具備,包容。韓、白:指韓信、白起。韓信為西漢人,白起為戰國秦國人,都是非常著名的軍事家。

(4)官方:設官府,立常官。

(5)矯情:掩飾真情。任算:施用計謀。

(6)皇機:皇朝大權。

(7)抑:語氣詞。

【譯文】

評論說: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英雄豪杰一時俱起,而袁紹雄踞四州,虎視天下,力量強盛,無人能敵。太祖運籌謀劃,顯揚武力征服天下,兼取申不害、商鞅的法制權術,掌握韓信、白起的妙策奇謀,設置官位任用人才,讓他們施展各自的才干,克制私情深謀遠慮,不計較舊日的嫌怨,最終能總攬皇朝大權、成就建國大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見識謀略最為優秀。可以說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栖霞市| 鹰潭市| 福安市| 卢龙县| 兴仁县| 凌源市| 蓝山县| 甘南县| 怀化市| 龙胜| 济阳县| 拜城县| 诸暨市| 正安县| 陇西县| 清河县| 丽水市| 社会| 盖州市| 富锦市| 花莲市| 潞西市| 平南县| 四川省| 老河口市| 绵竹市| 上饶县| 政和县| 丰镇市| 得荣县| 通许县| 大同市| 万山特区| 兴义市| 凤阳县| 高安市| 望谟县| 满洲里市| 陇南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