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溪筆談(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張富祥譯注
- 1648字
- 2020-12-11 18:41:32
宣頭
予及史館檢討時(1),樞密院札子問宣頭所起(2)。予按唐故事,中書舍人職掌詔誥(3),皆寫四本,一本為底,一本為宣。此“宣”謂行出耳,未以名書也。晚唐樞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書(4),即謂之“宣”。中書承受,錄之于籍,謂之“宣底”。今史館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語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5),專行密命;至后唐莊宗復樞密使(6),使郭崇韜、安重誨為之(7),始分領政事。不關由中書直行下者(8),謂之“宣”,如中書之“敕”(9);小事則發頭子、擬堂帖也(10)。至今樞密院用宣及頭子。本朝樞密院亦用札子,但中書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參政以次向下;樞密院札子,樞長押字在下,副貳以次向上,以此為別。頭子,唯給驛馬之類用之(11)。
【注釋】
(1)史館檢討:史館屬官。掌修日歷、國史,通常以他官兼任。
(2)樞密院:官署名。長官為樞密使。唐代宗以宦官為樞密使,掌傳達皇帝命令。五代時改以士人充任。宋代為最高軍事機構,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軍馬等政令,與中書省對掌軍政大權,合稱“二府”。札子:官府文書名。宋代中央機構處置公事,已奉皇帝旨意者,許用札子命下級官府執行。有些官員在一定情況下,亦許用札子向皇帝奏事。宣頭:又稱“頭子”,實指零碎事體的宣命文件。詳下。
(3)中書舍人:中書省屬官。掌起草詔令,署敕宣旨,并參議表章、接納上奏文表等事。三國曹魏時已置,后世沿置。宋初中書舍人僅為確定俸祿的官階,實不任職,而另置知制誥及直舍人院起草詔令。神宗元豐年間改官制以后,廢舍人院,建為中書后省,始以中書舍人為事務主管。
(4)中書:即中書省。自三國曹魏以后,即為中央最高決策機構,其長官多稱“中書令”,實為宰相。唐宋時宰相于政事堂議事,實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合署辦公,故政事堂亦稱“中書門下”,或簡稱“中書”。宋代皇城外尚有中書省和門下省,俗稱“外省”或“后省”。
(5)崇政院:五代后梁懲唐代宦官專權之弊,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以文臣為院使及直院。可參與朝廷機密,然僅備皇帝顧問,承旨宣于宰相而行之,并無決策和專擅行事的權力。
(6)后唐莊宗(885—926):即李存勖。公元923—926年在位。他在即位后,復改“崇政院”為“樞密院”。
(7)郭崇韜(?—926):五代后唐將領。莊宗時首以宰相兼任樞密使。自此樞密院專掌軍事。安重誨(?—931):五代后唐將領。后唐明宗(李嗣源)時官至樞密使,累加侍中兼中書令。
(8)關由:指政府機構間的文書往來。其文體與札子大同小異。
(9)中書之“敕”:“敕”和“宣”有別。宋承五代,凡皇帝圣旨及札子批狀,由中書省下達者稱“敕”,由樞密院下達者稱“宣”。
(10)發頭子、擬堂帖:此亦指樞密院與中書省之別。凡處置具體事務的文書,樞密院稱“頭子”或“宣頭”,中書省則稱“堂帖”或“札子”。“堂帖”之名,本指唐代政事堂(宰相辦公處)所頒文書,《夢溪筆談》本卷上文有“唐中書指揮事謂之‘堂帖子’”條。
(11)驛馬:驛站的馬。古代為傳遞政府文書而設驛站,供傳遞者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
【譯文】
我剛兼任史館檢討時,參與討論樞密院札子所問宣頭文件的來歷。我考察唐代舊事,中書舍人職掌起草詔誥,都寫成四份,其中一份為底本,一份為宣本。這個“宣”本指由宮廷頒行出來,在初并未用作文件的名稱。晚唐樞密使自宮廷中領受皇帝旨意,出而交付中書省,即稱之為“宣”。中書省承受之后,抄錄一份于文件簿,就稱之為“宣底”。現在史館中還保存有《梁宣底》二卷,就像現在的“圣語簿”。后梁初置崇政院,專掌傳達皇帝的機密詔命;后唐莊宗恢復樞密院,使郭崇韜、安重誨為樞密使,樞密院才開始分領軍政大權。當時樞密院傳達皇帝旨意的文件不經由中書省,而直接頒行于下級部門的,就稱為“宣”,如同中書省所頒行的“敕”;至于較小的事體,則由樞密院發頭子,中書省擬堂帖。至今樞密院仍用宣及頭子。本朝樞密院也用札子,但中書省的札子,宰相的簽名畫押在上面,名次在后的宰相及參知政事的簽名畫押依次向下排列;樞密院的札子,則長官的簽名畫押在下面,副長官的簽名畫押依次向上排列,以此與中書省的札子相區別。樞密院的頭子,只在供給驛馬之類的小事情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