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溪筆談(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張富祥譯注
- 656字
- 2020-12-11 18:41:32
幞頭
幞頭(1),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2)。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3)。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4),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后,兩腳系頷下(5),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系于頂上。今人不復系頷下,兩帶遂為虛設。
【注釋】
(1)幞頭:包頭軟巾。相傳北周武帝時裁定用四條帶子,謂之“四腳”。隋時加桐木骨子,使巾頂高起,后世或以藤、竹等為骨。“幞”字舊讀pú,今讀fú。
(2)硬腳:用金屬線撐起的巾腳。唐代皇帝所服的幞頭用硬腳,稍上曲;五代晚期以后,硬腳漸趨平直。
(3)僭(jiàn):僭越,超越等級本分。
(4)直腳:指平直的硬腳。宋人多用鐵線支撐。局腳:即曲腳,硬腳彎曲者。交腳:指前后腳互相交叉者。朝天:指巾腳上曲者。順風:指一腳下垂、一腳上曲者。
(5)頷(hàn):下巴頦。
【譯文】
幞頭,又叫“四腳”,就是四條帶子。兩條帶子系在腦后下垂;另兩條帶子由下巴頦下折返,系于頭頂上,所以幞頭又叫“折上巾”。唐朝制度,只有人主的幞頭能用金屬線支撐的硬腳。晚唐時,地方鎮守官專擅權力,開始僭越本分而用硬腳。本朝的幞頭,有叫做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的五種;只有直腳的一種是不論貴賤都通行服用的。又老百姓所戴的頭巾,唐人也稱之為“四腳”。大抵兩條帶子系于腦后,兩條帶子系于下巴頦下,是為了在勞作時幞頭不致脫落;若無事時,則都反系于頭頂上。今人通行直腳而不復系于下巴頦下,則前面的兩條帶子都成為無用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