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文天譯注
- 5738字
- 2021-01-19 17:21:41
周本紀
《周本紀》是以周朝帝王為綱領的整個周民族與周王朝的編年史,起于堯舜,迄于周亡,上下近兩千年,是《史記》紀事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
《周本紀》記敘的主要事件有:后稷建功立國、太王遷岐、文王為西伯、武王伐紂、成康之治、昭穆德衰、厲王暴虐與共和行政、宣王復位、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亡、平王東遷、惠王王子之亂、襄王叔帶之亂、敬王王子朝之亂、考王周分東西、赧王亡于秦等。
《周本紀》最詳細也最有價值的是關于西周部分的記錄。由于戰國以來還沒有一種比較系統的西周歷史,而《詩》、《書》、《逸周書》、《國語》等文獻則對此均有詳述,司馬遷便根據這些材料寫出了比較詳盡的西周史。他以一個“德”字貫穿西周史的始終,周以有德而興邦,又以失德而喪邦,其中蘊涵著令人警醒的教訓。春秋時期的周史主要依據《春秋》、《左傳》。從春秋初期的鄭莊公小霸開始,諸侯爭霸拉開了序幕,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司馬遷記敘這一時段的周史主要突出了周王朝的幾次內亂,表現了王道的衰微,也微露遺憾甚至責備之意。由于戰國史料被秦始皇焚燒殆盡,司馬遷只能依據并不那么可靠的《戰國策》與諸子中涉及的一些材料,而戰國后期已經小得可憐的周國又分裂成東西兩塊,周天子“兩袖清風”,寄人籬下,以至于司馬遷連這兩個小國諸侯的名字與世系都無法說清了。
周文王、周武王無疑是周史中最重要的兩位君主,武王伐紂建立周朝更是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他們不僅是儒家稱頌的“順天應人”的大圣人,也是司馬遷理想的帝王楷模,所以我們在這里選取的就是“武王伐紂”這一段。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1),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2),師修文王緒業(3)。
【注釋】
(1)師:官名,又稱太師,帝王的輔導官。
(2)左右:通“佐佑”,輔佐。
(3)師修:動詞連用,意即遵循。
【譯文】
武王即位后,任命太公望做太師,周公旦做宰輔,召公、畢公這些人在左右輔佐他,承繼文王留下的事業。
九年(1),武王上祭于畢(2)。東觀兵(3),至于盟津(4)。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5)。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6),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7):“齊栗(8),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9),畢立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師尚父號曰:“總爾眾庶(10),與爾舟楫,后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11),至于王屋(12),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13)。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注釋】
(1)九年:加上文王斷虞芮之訟受命為王的七年,實即武王繼其父位為周王的第二年。
(2)武王上祭于畢:指往祭文王墓。畢,文王墓地名,在今陜西咸陽東。
(3)觀兵:顯示武力,即今之所謂“示威”。
(4)盟津:即孟津,古黃河渡口,在今河南孟津東北。
(5)載以車中軍:意即用車載著奉于中軍。
(6)“武王”二句:按,正因此,后人遂稱周朝開國之王為文王與武王二人。
(7)司馬:官名,掌軍政。司徒:官名,掌土地和役徒。司空:官名,掌工程營建。諸節:指接受任命的各種官員。
(8)齊(zhāi)栗:敬慎,戒懼。齊,同“齋”,莊重,嚴肅恭敬。
(9)小子:謙詞,自己。
(10)總:集合。
(11)復:通“覆”,覆蓋。
(12)王屋:指武王所居之屋。
(13)魄:象聲詞,相當于“啪”。
【譯文】
九年,武王到畢地祭祀文王墓。又到東方顯示武力,到達了盟津。做了文王的靈牌,用車載著供在中軍。武王自稱為太子發,宣稱奉行文王的意旨來討伐,不敢自行專斷。于是武王詔告司馬、司徒、司空和接受任命的各種官員:“大家都要恭敬戒懼,切實努力!我是無知的人,但因為我的先祖是有德行的大臣,所以我承繼了先人的功業,已確立了各種賞罰制度,來確保功業的建立。”于是起兵。師尚父發布號令道:“集合起你們的民眾,準備好你們的船只。遲到者斬。”武王渡黃河,船到河流中間,有條白魚躍入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拾起用以祭祀。渡過黃河后,有一團火從上覆蓋而下,一直到達武王居住的房屋,變為烏鴉,它的顏色是紅色的,發出“啪啪”的聲音。這時,沒有事先約定而到達盟津參加盟會的諸侯有八百位。諸侯們都說:“可以討伐紂王了。”武王說:“你們不了解上天的意圖,還不可以討伐。”就班師回去了。
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奔周(1)。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2)。”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3),虎賁三千人(4),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5),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曰:“孳孳無怠(6)!”武王乃作《太誓》(7),告于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8),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9),離逷其王父母弟(10);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11),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12),勉哉夫子(13),不可再,不可三!”
【注釋】
(1)太師:官名,樂工之長。少師:官名,樂官太師之佐。
(2)畢:迅速。
(3)戎車:兵車。
(4)虎賁(bēn):即勇士。賁,通“奔”。或曰虎賁是周王的禁衛兵。
(5)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武王之十一年相當于公元前1046年。
(6)孳孳:同“孜孜”,勤勉的樣子。
(7)《太誓》:即《泰誓》,周武王伐紂前大會諸侯的誓師詞。司馬遷以下所錄本于漢代流傳的《今文尚書》之《泰誓》。
(8)婦人:指紂王的寵妃妲己。
(9)三正:舊注說法分歧,或指建子、建丑、建寅三種歷法,或指天、地、人之正道,劉起以為是指商朝的主要大臣。
(10)離逷(tì):又作“離逖”,疏遠。王父母弟:出自一個祖父母的兄弟。王父母,祖父祖母。
(11)“乃為”二句:古代以雅樂為正聲,以俗樂為淫聲。用,以。
(12)維:發語詞。共行:恭敬地執行。共,通“恭”。
(13)夫子:男子漢,壯士。
【譯文】
過了兩年,聽說紂王更加昏亂暴虐,他殺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著他們的樂器逃奔到了周國。武王因此遍告諸侯說:“殷朝犯下重罪,不可以不迅速討伐。”于是遵照文王遺命,率領三百乘兵車,三千名勇士,帶甲的武士四萬五千人,向東方討伐紂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大軍全部渡過盟津,各地諸侯們都會合起來。說:“勤勉努力,不要懈怠!”武王于是作《太誓》,向眾人宣告:“如今殷王紂聽信婦人妲己的話,自己與上天斷絕關系,殘害那些重臣,疏遠自己同祖父母的兄弟;還拋棄先祖創制的樂曲,譜寫淫亂的音調,以此擾亂雅樂,討妲己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努力呀,各位壯士,不可能有第二次,更不可能有第三次!”
二月甲子昧爽(1),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2),乃誓。武王左杖黃鉞(3),右秉白旄(4),以麾(5)。曰:“遠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6),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7),千夫長、百夫長(8),及庸、蜀、羌、髳、微、、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9)。”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10)。’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11);昏棄其家國(12),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13),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軌于商國(14)。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15),夫子勉哉!不過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16),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17),如虎如羆,如豺如離(18),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于爾身有戮(19)。”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注釋】
(1)二月甲子昧爽:武王十一年(前1046)周歷二月的甲子日拂曉。昧爽,黎明,拂曉。
(2)牧野:地名,在殷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南七十里。
(3)左杖黃鉞(yuè):左手杖鉞,示有事于誅伐。杖,持。黃鉞,用黃金裝飾的斧。
(4)右秉白旄:右手把旄,示有事于教令。秉,握。旄,以旄牛尾裝飾的旗。
(5)麾:通“揮”,晃動。
(6)有:通“友”。冢君:大君,對列國君主的敬稱。即指下述庸、蜀等八個西部古代部落的首領。
(7)亞旅、師氏:皆高級軍官名稱。
(8)千夫長、百夫長:皆中下級軍官名稱。
(9)“稱爾戈”四句:稱,舉。比,排列。干,盾牌。其,將。
(10)索:盡,空。
(11)肆祀:祭祀。答:報,報謝祖先的祭祀。
(12)昏棄:拋棄。
(13)逋(bū):逃亡。長:尊敬。
(14)奸軌:同“奸宄(guǐ)”,盜賊外來為奸,中出為宄。
(15)止齊:暫時停下來而取齊。
(16)伐:擊刺。
(17)桓桓:威武的樣子。
(18)離:同“螭(chī)”,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
(19)其于爾身有戮:按,以上見《尚書·牧誓》,是周武王在牧野與紂軍決戰前的誓師詞。戮,誅殺。
【譯文】
周歷二月的甲子日拂曉,武王早早來到商都郊外的牧野,舉行了誓師典禮。武王左手持黃金裝飾的斧,右手握著白牦牛尾裝飾的旗,用來指揮。“遠道而來的西方的人們!”武王說:“啊!我的友邦君主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各位官員,以及庸、蜀、羌、髳、微、、彭、濮各國的人們,舉起你們的長戈,排列好你們的盾牌,樹起你們的長矛,你們聽我宣誓。”武王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母雞是沒有在黎明時啼叫的。如果誰家的母雞在黎明時啼叫,那么這個人家就要滅絕了。’現在殷紂王只聽信婦人的言論,自動廢棄對他的先祖的祭祀,不答謝神靈;拋棄國家朝政,遺棄同出于一個祖父母的兄弟不加進用,對于那些從四方諸侯國逃亡到商國的罪人,推崇他們、尊敬他們、信任他們、任用他們,讓他們來對百姓施加暴虐,讓他們在商國為非作歹。如今我姬發恭敬地執行上天對商國的懲罰。今日戰場出擊,不要超過六步、七步就停下來,把隊伍整頓一下再繼續推進。大家要努力啊!武器刺擊敵人,少則四五下,多則六七下,就可以停下來整頓隊伍繼續前進。大家要努力啊!希望大家威風凜凜,像老虎像羆熊,像豺狼像螭蛟,在商都的郊外作戰,不要迎擊那些前來投降的殷國士兵,讓他們給我們西方人服勞役。大家要努力啊!如果你們不努力,就會被處死。”宣誓完畢,會合的諸侯軍隊兵車有四千乘,在牧野列開陣勢。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1)。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2),以大卒馳帝紂師(3)。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4)。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5),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6),商國百姓咸待于郊(7)。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8)!”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9)。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后下車,以輕劍擊之(10),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11)。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復軍。
【注釋】
(1)距:通“拒”,抵御。
(2)致師:即今所謂挑戰。
(3)大卒:指武王的嫡系部隊,主要指虎賁而言。馳:以戰車沖擊。
(4)崩:潰散。畔:通“叛”,叛變。
(5)鹿臺:在當時的殷都朝歌城南,相傳紂王在這里貯藏了大量珠玉錢帛。
(6)商國:商朝的國都,即朝歌。
(7)商國百姓:商朝之百官與各家貴族。
(8)降休:降下福祥。休,吉祥。
(9)武王亦答拜:據《逸周書·克殷解》,武王答拜的是諸侯,非答拜商人。
(10)輕劍:佩劍。
(11)縣:同“懸”。
【譯文】
帝紂聽說武王攻來,也派了七十萬人的軍隊抵御武王。武王派師尚父與百名勇士挑戰,勇士用戰車沖擊紂王的軍隊。紂王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卻沒有斗志,心里希望武王迅速攻入殷國。紂王的軍隊都倒戈攻擊己軍,為武王開路。武王大軍沖向殷軍,紂王的軍隊潰敗,背叛紂王。紂王逃走,返回城中登上鹿臺,穿上鑲嵌有珍貴珠寶的衣服,自焚于火中而死。武王手持大白旗來指揮各地諸侯,諸侯們都參拜武王,武王就作揖答謝諸侯,諸侯們都服從他。武王進入商都,商國百官與各家貴族都在郊外迎接。于是武王派群臣告訴商國的百官與各家貴族說:“上天降下福祥!”商人們都再次跪拜叩頭,武王也作了答謝回拜。于是進城,到達紂王自焚的地方。武王親自射紂王的尸體,射了三箭以后下車,又用佩劍砍他,然后用黃金裝飾的鉞砍下紂王的頭顱,懸掛在大白旗上。接著又來到紂王兩位寵妾的住所,這兩個女人已經上吊自殺。武王又射了她們三箭,用劍砍,用鐵制的黑斧砍下她們的頭顱,將頭顱懸掛在小白旗上。武王辦完上述諸事返回軍中。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紂宮(1)。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2)。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3),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4),以夾武王(5)。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衛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6),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7),衛康叔封布茲(8),召公奭贊采(9),師尚父牽牲。尹佚策祝曰(10):“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11),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12)。”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13):“膺更大命(14),革殷(15),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注釋】
(1)修社:蓋即拆除商朝之舊社,重立周朝之新社。社,社壇。古代封土為社,各栽種其土所宜之樹,以為祀社神之所在。
(2)荷:扛,打著。罕旗:即云罕旗。先驅:儀仗隊的一部分,負責在前面開路。
(3)常車:插著太常旗的儀仗車。太常旗指畫有日月形象的旗,以象征王者的地位與威嚴。
(4)畢公:應作“召公”。
(5)夾:左右陪侍,兼有護衛之意。
(6)社南大卒:列于社南的武王嫡系部隊。這支部隊即在牧野之戰中攻破紂軍者,今又充當儀衛。
(7)明水:古代祭祀所用的凈水,亦稱“玄酒”。
(8)布茲:鋪草席于地。布,鋪。茲,席子。
(9)贊采:幫助武王獻上供品。也有說是為武王贊禮。
(10)尹佚:又稱“史佚”,西周初期的史官、天文家、星占家。策祝:誦讀策書上的祭神文字。
(11)殄(tiǎn)廢:滅棄。
(12)章顯:明顯,謂其罪行顯著。
(13)曰:此“曰”字的主語是“史佚”,不是“武王”。
(14)膺(yīng)更:承受。大命:天命。
(15)革殷:上天改變了對殷朝的眷顧。或解為革除殷朝政權。
【譯文】
第二天,清除道路,修繕祭祀周朝土神的祭壇以及商紂的王宮。到了規定時候,一百名士兵打著云罕旗作為儀仗隊在前開道。武王的弟弟叔振鐸為武王駕著插有太常旗的儀仗車,周公旦拿著大鉞,召公拿著小鉞,在左右陪侍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都持劍護衛武王。進入社壇后,武王站在列于南面的嫡系部隊左邊,左右護衛都跟隨著他。毛叔鄭手捧玄酒,衛康叔封在地上鋪好草席,召公奭幫助武王獻上供品,師尚父牽著祭祀用的牲畜。尹佚誦讀策書上的祭神文字,說:“殷朝的末代子孫紂,滅棄先王的善德,輕慢天地之神不予祭祀,禍害商邑的百姓,他的罪行顯著,已被天皇上帝了解。”于是武王再次跪拜叩頭,尹佚接著說:“稟承天命,上天改變了對殷朝的眷顧,接受上天圣明的旨令。”武王又再次跪拜叩頭,然后離開社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