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文天譯注
- 5647字
- 2021-01-19 17:21:41
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在其歷代祖先積蓄力量的基礎上并吞六國,統一天下,而后在國內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對外伐匈奴、伐南越,為鞏固國防而筑長城、修直道等,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的過程,肯定了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同時也記載了秦始皇稱帝后開始驕奢淫逸,修馳道、造宮殿、修墳墓而又求長生,奴役黎民、揮霍無度,只聽歌功頌德,不聽任何意見的種種錯誤做法;尤其是寫了秦始皇死后,趙高、李斯、秦二世以非法手段篡取政權,倒行逆施,終致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將秦王朝徹底葬送的悲慘教訓。文章的敘事結束于秦二世被趙高所殺,子嬰又殺掉趙高,不久即降于劉邦。強盛一時的秦王朝在一片血雨腥風中蕭然謝幕,司馬遷感慨良多,所以引賈誼的《過秦論》以代自己之論贊,細論秦之成敗。如果將這篇作品與《李斯列傳》參照,就等于一篇詳盡細致的秦王朝的興亡史,其中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作品篇幅很長,文章精彩、故事生動,是《史記》中的名篇。
《秦始皇本紀》寫了曇花一現的秦王朝的始末,也相當細致地寫了秦始皇的一生。司馬遷是將秦始皇作為一個因缺少歷史經驗而招致失敗的悲劇英雄來進行寫作的,筆下有無限惋惜之情。
我們在這里選取的是秦始皇稱帝后建立、實施一系列制度與措施的片段,表現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與恢宏氣度。司馬遷對此盡管也有批評、不滿,但大體上是肯定的、贊揚的,這與《六國年表》所說的“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觀點一致;文章亦表現出高屋建瓴的氣勢。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1):“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2),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3),已而畔約,擊我南郡(4),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后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5)。今名號不更(6),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7):“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8),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9),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10):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1),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12)。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13)。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14),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15),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注釋】
(1)丞相:此時的秦丞相為王綰(wǎn)。御史:此指御史大夫,掌監察、糾彈,地位僅次于丞相。此時秦的御史大夫為馮劫。
(2)李牧:趙國的最后一位名將。
(3)荊王:楚王。青陽:即今湖南長沙。
(4)擊我南郡:楚反秦于南郡在楚王被虜后,非在楚王被虜之前,此與事實不合。
(5)“六王”二句:按,此處秦王所說秦滅六國之原因多為歪曲事實。所謂“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事,《韓世家》不載;“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事,亦不見于《趙世家》與李牧本傳;“魏王始約服入秦”事,《魏世家》不載;楚“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楚反秦于南郡實在楚王被虜后,此處與事實不合;“齊王用后勝計,絕秦使”,事實是后勝前乃受秦收買,哄騙齊王親秦;迨秦兵擊齊,“齊王聽后勝計,不戰,以兵降秦”。這樣說只是為了見出秦之師出有名,六國被滅是其咎由自取。
(6)名號不更:指還像以前那樣稱“王”。
(7)廷尉斯:即李斯。廷尉,九卿之一,全國最高的司法長官。
(8)“昔者”二句:指自天子的都城向四周輻射,千里之內是“王畿”;再向外輻射五百里為“侯服”;再向外輻射五百里為“甸服”;依次向外輻射,每五百里為一“服”,有“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這當然只是一種空想的安排,實際上無論五帝時,即至春秋戰國,戎、狄等民族的聚落或國家與天子的封國是交錯在一起的。五帝,史公以為指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kù)、堯、舜五人。
(9)殘:殘忍。賊:害,兇狠。
(10)博士:官名,帝王身邊的侍從人員,以知識淵博者為之,掌參謀、議論。
(11)泰皇:即人皇。
(12)制曰可:前面的一大段文字是記載始皇與群臣討論的過程,“制曰可”三個字才是皇帝下達的命令。從現有的標點本看,人們通常是作如此理解,但聯系《三王世家》,可以認為從“令丞相、御史曰”至“他如議”,是由丞相、御史等共同起草的一個文件,其中記載了帝王與諸臣討論該問題的過程;文件形成后,交由帝王審批,“制曰可”中的“可”字,即帝王最后在該文件上的批語。
(13)莊襄王:秦始皇之父。
(14)太古:此處猶言“遠古”、“上古”。有號毋謚:光有生時的帝號,沒有死后的謚號。
(15)以計數(shǔ):以數字相稱。計,算,這里即指數字。
【譯文】
秦統一天下后,秦王對丞相、御史下令道:“前者韓王交出土地,獻上玉璽,聲稱愿做秦國的藩臣,但不久又背棄盟約,與趙、魏聯合起來反叛秦國,所以我們興兵討伐他,俘虜了他的國王。我認為這很好,差不多可以永遠結束秦、韓之間的戰爭了。趙王曾派他的丞相李牧來簽訂盟約,所以我們歸還了他們作為人質的公子。但不久他們背棄盟約,在太原反叛我們,所以我們興兵討伐他,俘虜了趙國的國王。趙公子嘉又自立為代王,所以我們興兵消滅了他。魏王當初約定服從秦國,不久又與韓、趙合謀襲擊秦國,我們于是派兵前往討伐,終于把他們擊敗了。楚王獻出了青陽以西的土地,不久又違背約定,襲擊我國的南郡,所以我們派兵討伐他,俘虜了他們的國王,平定了楚國之地。燕王頭腦發昏,他的太子丹竟然暗地里派荊軻前來行刺,我們只好派兵前去討伐,滅了他們的國家。齊王建采納后勝的計謀,與秦國斷交,想作亂,我們派兵前往征討,俘獲了他們的國王,平定了齊國土地。我這么一個渺小的人物,居然能興兵討平暴亂,倚仗著列祖列宗的威靈,六國之王都已服罪,天下已經大體平定。如今若不更改名號,就無法與我們取得的功業相稱,無法使之流傳后世,你們討論一下我應該用什么帝號。”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一起上書說:“過去五帝直接管轄的地區方圓不過千里,千里之外是‘侯服’、‘夷服’的地區,諸侯有的朝貢,有的不朝貢,天子無法控制。如今陛下起義兵,討殘暴,平定天下,整個國家實行郡縣制,一切命令都由朝廷統一發出,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連五帝也無法企及。我們慎重地與博士商量認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貴。因此我們大膽建議,大王您稱為‘泰皇’,您的命令稱為‘制’和‘詔’,您自稱為‘朕’。”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并采用古代的‘帝’字,合稱為‘皇帝’。其他就按你們的意見辦。”說罷便在他們的上書上批示曰“可”。于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皇帝下令道:“我聽說遠古之時只有生時的帝號沒有死后的謚號,中古之時生有帝號,死后根據生前的表現加上謚號。這樣做就等于是兒子評議父親,臣子評議君主了,很沒道理,我不采取這種做法。從此以后,取消謚號。我就叫‘始皇帝’,后世以數字相稱,從二世、三世直到萬世,讓它的傳遞無窮無盡。”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1),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2)。方今水德之始(3),改年始(4),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5)。數以六為紀(6),符、法冠皆六寸(7),而輿六尺(8),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9),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10),然后合五德之數(11)。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注釋】
(1)終始五德之傳: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周而復始,引用到歷史朝代的相承相變上。德,古代五行之說。指一種相生相克循環不息,當運時能主宰天道人事的天然勢力。相傳為帝王受命之符,帝王或朝代代表一“德”。
(2)從所不勝:應該依從周“德”不能戰勝的“德”。秦人認為周朝是“火德”,能滅火的是水,因此秦朝是“水德”。
(3)方今水德之始:據《封禪書》,秦文公獲黑龍,以為水瑞,秦始皇因自謂水德。
(4)改年始:指始皇改用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
(5)衣服:指帝王在祭祀、朝會時所穿的禮服。旄(máo):飾有羽毛的旗幟。旌:編羽而成的旗幟。節:帝王所派使者所持的信物。旗:畫有龍虎以及各種圖案的旗幟。皆上黑:陰陽五行家以五行與五方、五色相配,說秦既是水德,其方位則在北,其顏色則主黑,故秦朝的服飾、旌旗皆以黑色為上。上,通“尚”。
(6)數以六為紀:什么東西都以“六”為單位。紀,準則。
(7)符:符節,皇帝使者的信物,以竹、金等為之。法冠:祭祀、朝會等隆重場合所戴的禮帽。
(8)輿六尺:車子兩輪之間的距離(即車寬)為六尺。
(9)戾深:暴戾,酷苛。
(10)刻削:謂執法嚴酷。
(11)合五德之數:意謂秦朝的行政、司法,一切都與其“水德”相一致。
【譯文】
始皇帝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德終始循環、相生相克的原理,認為周朝得火德,秦代替周的火德,就應該依從周德不能勝的水德。現在是水德的開始,應更改每年的起始月,群臣入朝賀歲都從十月初一開始。衣服、旗幟、符節的顏色都崇尚黑色。數目以六為單位,符節、法冠都是六寸,車子的寬度為六尺,六尺為一步,駕車的馬用六匹。黃河改稱德水,以此作為水德的開始。為政應果決酷苛,一切都取決于法律,執法嚴酷不能講仁慈寬大,這樣才符合水德的要求。于是施行嚴厲的刑法,對犯罪者從不寬赦。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1)。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2),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3),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4),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注釋】
(1)毋:通“無”。填:通“鎮”,彈壓。
(2)周文武所封:實即武王所封,因武王滅紂時文王已死,武王乃托父命討伐殷紂。
(3)皆為郡縣:早在春秋時期各國已開始設立郡、縣,但當時是郡縣與有土封君相互錯雜。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后,遂大規模地實行郡縣制,但極少數的國內封君也還存在。
(4)公賦稅:國家收斂上來的賦稅。
【譯文】
丞相王綰等人上書奏道:“諸侯國剛被消滅,燕、齊、楚地區偏遠,不在那里封建王侯,無法維持那些地區的穩定。請立各皇子為王,請您準許。”始皇把這個意見交給群臣討論,群臣都認為這個意見好。廷尉李斯則說:“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的子弟及同姓很多,但是后來親緣關系疏遠,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互相誅殺征伐,周天子也無法制止。如今海內仰賴陛下的威靈而統一,各地都設置了郡縣,皇子功臣們都用國家收來的賦稅加以重賞,很容易控制住。天下人都沒有別的想法,這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好辦法。封立諸侯不好。”始皇說:“天下人苦于無休止的戰爭,就是因為有諸侯王的存在。如今仰賴先祖的神靈,天下剛剛安定,又要建立諸侯國,這是埋下戰爭的種子,再想尋求國家的安寧,難道不是很難嗎!廷尉的意見正確。”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1),郡置守、尉、監(2)。更名民曰“黔首”(3)。大酺。收天下兵(4),聚之咸陽,銷以為鐘(5),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6),車同軌(7),書同文字(8)。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9),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10)。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11)。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12),作之咸陽北阪上(13)。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14),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注釋】
(1)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按,這只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剛統一六國時的數字。
(2)守:郡守,郡里的最高行政長官。尉:郡尉,郡里的武官,主管治安,緝捕盜賊。監:監郡,皇帝派駐該郡的監察官員,由御史擔任,主管監察該郡的吏治。
(3)黔(qián)首:按,以“黔首”稱百姓,不始于此時,然全國統一稱黎民為“黔首”則自此時起。
(4)兵:兵器,當時多為銅制。
(5)(jù):夾鐘,也是鐘的一種。
(6)一:統一,劃一。衡石:指重量單位。衡,枰砣。石,重量單位。丈尺:長度單位。
(7)車同軌:兩輪間的距離一致。
(8)書同文字:指規定凡刻石一律用小篆,官方文件一律用隸書。
(9)北向戶:指今廣州、南寧等地區,因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門窗往往向北開。
(10)“北據河”二句:此即令蒙恬筑長城事。塞,城障。并(bàng),挨著,沿著。遼東,秦郡名,其轄區約當今遼寧東部直達今朝鮮平壤西北。
(11)諸廟:秦國歷代先王的祭廟。章臺:秦宮名。上林:即上林苑,秦朝的皇家獵場。渭南:渭水之南。
(12)寫放(fǎng):模仿,仿照。寫、放,都是仿效,模仿的意思。
(13)作:建造。阪:山坡。六國宮殿在秦時咸陽城北部的宮城北側。
(14)雍門:地名,當時咸陽城的大西南。涇、渭:涇水與渭水的匯流處。
【譯文】
于是把天下分成三十六郡,每個郡設置郡守、郡尉和監郡。把黎民百姓改稱為“黔首”。讓天下人聚集飲宴以示慶賀。收繳天下的兵器,匯總到咸陽,熔鑄成若干大鐘、大,又鑄造了十二個大銅人,各重千石,放在宮廷內。統一法律和度量衡,統一車軌的尺寸,統一全國的文字。秦朝的版圖東境到達大海及朝鮮,西境到達臨洮、羌中,南境到達門窗要向北開的地區,北境以黃河作為要塞,沿著陰山直至遼東。把天下十二萬戶富豪遷到咸陽。秦朝歷代先祖的祭廟以及章臺宮、上林苑都設置在渭水南岸。秦每滅掉一個諸侯國,就模仿那個國家宮殿的模樣,在咸陽城北的山坡上建造一座。這些建筑向南對著渭水,從雍門以東直到涇水、渭水的匯合處,殿宇之間有天橋與各殿長廊相連相通,把從各諸侯國獲得的美人、鐘鼓,都安置在這些宮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