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shù)(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石聲漢譯注
- 12921字
- 2021-03-03 17:06:29
序
0.1 《史記》曰[1]:“齊人無蓋藏?!比绱咀⒃?span id="vcvkwmp" class="math-super">[2]:“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者,古,今言‘平人’也?!?/span>
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
【注釋】
[1]《史記》:書名。漢代司馬遷撰,為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此處引自《平準(zhǔn)書》,是為解釋書名中“齊民”兩字。《史記》原文是“齊民無蓋藏”,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諱,“民”改用“人”。這個小注“民”已改作“人”,顯然是唐代人抄寫時避諱改寫。
[2]如淳:人名。三國時魏國馮翊(今陜西大荔)人,注《史記》、《漢書》。
【譯文】
0.1 《史記》有一句話:“齊民無蓋藏?!币廊绱舅鳌妒酚洝纷⒔猓骸褒R,就是沒有貴賤區(qū)別。‘齊民’是古代的話,現(xiàn)在語言,稱為‘平民’。”
0.2 蓋神農(nóng)為耒耜[3],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4]。舜命后稷:“食為政首[5]。”禹制土田,萬國作乂[6]。殷周之盛,《詩》《書》所述[7],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注釋】
[3]神農(nóng):也稱炎帝,傳說中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耒耜(lěi sì):古代耕地翻土的農(nóng)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4]堯命四子,敬授民時:堯命令四位大臣,謹(jǐn)慎地依季節(jié)安排耕種操作,宣布給大家知道。這是《尚書·堯典》(周代人所記關(guān)于堯的一些傳說)中的故事。堯,傳說中我國古代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四子,傳說中是羲叔、羲仲、和叔、和仲。“敬授民時”這句話,孔安國解釋為敬記天時以授人。即掌管時令,制定歷法,宣告給大家。
[5]舜命后稷:“食為政首”:舜給大臣后稷的命令:“糧食,是政治的第一件事?!边@是《尚書·舜典》(原是《堯典》中的一部分,后來作偽的人才分出來的)的傳說故事。舜,傳說中堯的繼位者。后稷,傳說中周的始祖、舜的稷官,負(fù)責(zé)農(nóng)事。
[6]乂(yì):治理,即安靖,上了軌道。
[7]《詩》《書》:即《詩經(jīng)》和《尚書》。
【譯文】
0.2 大概是神農(nóng)制作了耒耜,讓大家利用。堯命令四位大臣,謹(jǐn)慎地將耕種季節(jié),宣告給百姓知道。舜給大臣后稷的命令:“糧食是政治的第一件大事?!庇硪?guī)劃了土地和田畝制度,所有地方都上軌道了。此后殷代和周代興隆昌盛的時期,據(jù)《詩》《書》的記載,主要的也只是使老百姓和平安靖,衣食豐足,然后教育他們。
0.3 《管子》曰[8]:“一農(nóng)不耕,民有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薄皞}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9]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10]《傳》曰:“人生在勤,勤則不匱[11]?!闭Z曰:“力能勝貧,謹(jǐn)能勝禍。”蓋言勤力可以不貧,謹(jǐn)身可以避禍。故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12],國以富強;秦孝公用商君[13],急耕戰(zhàn)之賞,傾奪鄰國,而雄諸侯。
【注釋】
[8]《管子》:托名管仲(約前730—前645)所作的關(guān)于管仲及其學(xué)派言行事跡的書。大致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至秦漢。今本《管子·揆度第七十八》有這一節(jié),但有所差別。
[9]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出自《管子·牧民第一》,與上文不相連。
[10]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丈人,不知名的老年人。此句出自《論語·微子第十八》,是荷蓧(diào)丈人譏諷孔子的話。
[11]匱(kuì):匱乏,空虛。此句見《左傳·宣公十二年》,“人”作“民”,改作“人”是唐人抄寫時避諱改的。
[12]李悝(約前455—前395):戰(zhàn)國時法家,魏國人。任魏相,協(xié)助魏文侯變法。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戰(zhàn)國時期魏國建立者。
[13]秦孝公(前381—前338):戰(zhàn)國時秦國君。嬴姓,名渠梁,獻(xiàn)公之子。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商君(約前390—前358):即商鞅,原名衛(wèi)鞅或公孫鞅,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后來入秦國,取得秦孝公的信任,進(jìn)行變法,使秦國富強。
【譯文】
0.3 《管子》說:“有一個農(nóng)夫不耕種,可以引起某些個人的饑餓;有一個女人不紡織,可以引起某些個人的寒凍?!薄凹Z倉充實,就知道講究禮節(jié);衣食滿足,才能體會到光榮與恥辱的分別?!辈虈暮缮壵扇苏f:“不勞動四肢,不認(rèn)識五谷的,算什么老夫子?”《左傳》說:“人生要勤于勞動,勤于勞動就不至于窮乏?!惫旁捳f:“勞力可以克服貧窮,謹(jǐn)慎可以克服禍患。”也就是說,勤于勞動可以不窮,謹(jǐn)于立身可以免禍。所以李悝幫助魏文侯,教大眾盡量利用土地的生產(chǎn)能力,魏國就達(dá)到了富強的地步;秦孝公任用商鞅,極力獎勵耕種和戰(zhàn)斗,結(jié)果便招來而且爭得了鄰國的百姓,在諸侯中得以稱雄。
0.4 《淮南子》曰[14]:“圣人不恥身之賤也,愧道之不行也;不憂命之長短,而憂百姓之窮。是故禹為治水[15],以身解于陽盱之河[16];湯由苦旱[17],以身禱于桑林之祭?!薄吧褶r(nóng)憔悴[18],堯瘦癯[19],舜黎黑[20],禹胼胝[21]。由此觀之,則圣人之憂勞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慮不用,而事治求贍者,未之聞也?!薄肮侍镎卟粡姡瑖飩}不盈;將相不強,功烈不成?!敝匍L子曰[22]:“天為之時,而我不農(nóng),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時雨降焉,始之耕田,終之簠簋[23]。惰者釜之[24],勤者鐘之[25];矧夫不為[26],而尚乎食也哉?”《譙子》曰[27]:“朝發(fā)而夕異宿,勤則菜盈傾筐。且茍有羽毛[28],不織不衣;不能茹草飯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注釋】
[14]《淮南子》:書名,又名《淮南鴻列》。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主持,由他的門客集體編寫而成。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先秦儒、法、陰陽等各家學(xué)說。此處出自《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
[15]禹:即大禹,姒姓,名文命。相傳為古代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虞舜之時,大禹用疏導(dǎo)之法成功治理洪水。
[16]陽盱(xū):古屬秦境,在今陜西華陰縣東南至潼關(guān)一帶。此處所言大禹為治水,曾在陽盱之河以身為質(zhì),成為“陽盱息洪”典故由來。
[17]湯:即成湯,子姓,原名履、天乙。商朝的建立者。
[18]神農(nóng):也稱炎帝,傳說中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
[19]堯:名放勛。我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瘦癯(qú):清瘦。
[20]舜:名重華,號有虞氏,冀州人。我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是堯的繼承者。
[21]胼胝(pián zhī):手掌腳底因長期勞動摩擦而生的繭子。
[22]仲長子(180—220):即仲長統(tǒng),字公理。東漢末散文家、政治家。山陽高平(今山東魚臺縣北)人。著作有《昌言》。
[23]簠簋(fǔ ɡuǐ):兩種盛黍稷稻粱之禮器。
[24]釜:古代容量單位。四區(qū)為一釜(64升)。
[25]鐘:古代容量單位。十釜為一鐘(即640升)。
[26]矧(shěn)夫:矧,況且,何況。夫,語氣詞。
[27]《譙子》:該書已失傳??赡苁侨龂駶h譙周(201—270)的書。
[28]茍有羽毛:石按:“茍有”,應(yīng)作“未有”、“茍無”,即沒有長羽毛。
【譯文】
0.4 《淮南子》說:“圣人不以自己的地位名譽不高為可恥,卻因為大道理不能實行而感覺著慚愧;不為自己生命的長短耽心事,只憂慮著大眾的貧窮。因此,禹為了整治洪水,在陽盱河上禱告求神時,曾發(fā)誓把生命獻(xiàn)出來;湯為了旱災(zāi),在桑林邊上求雨,也把自己的身體當(dāng)作祭品?!薄吧褶r(nóng)的面色枯焦萎縮,堯身體瘦弱,舜皮膚黃黑,禹手腳長著厚繭皮。這樣看來,圣人為著百姓擔(dān)憂出力,也就到了頂了。所以皇帝也好,老百姓也好,凡不從事體力勞動,又不開動腦筋,居然能把事情辦好,能滿足生活要求,是不曾聽見有過的?!薄八?,耕田的人不努力,糧倉不會充滿;指揮作戰(zhàn)的人與總理政事的人不努力,不會作出成績?!敝匍L統(tǒng)說:“自然準(zhǔn)備了時令,我不去努力從事農(nóng)業(yè)活動,也不能取得五谷。春天到了,下過適時的雨,開始耕種,最后能將食物盛在碗里。懶惰的,只收上六斗多些,勤勞的,收到六十多斗;要是不勞動,還能有得吃嗎?”《譙子》說:“早晨一起出發(fā)去拾野菜,晚上在不同的時候回來休息;勤快的,才可以尋到滿筐滿筐的菜。沒長羽毛,不織布,便沒有衣穿;不能單吃草喝水,不耕種便沒有糧食吃。自己不努力怎么可以?”
0.5 晁錯曰[29]:“圣王在上,而民不凍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30];為開其資財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體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眲⑻赵?span id="ludqvt8" class="math-super">[31]:“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陳思王曰[32]:“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貴,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惡者,物時有所急也?!闭\哉言乎!
【注釋】
[29]晁錯(前200—前154):西漢初著名政論家。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堅持“重本抑末”,強調(diào)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國家根本大計。主要政論有《論貴粟疏》等。
[30]耕而食(sì)之,織而衣(yì)之:食,給……吃。衣,給……穿。
[31]劉陶:字子奇,一名偉。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桓帝時為孝廉,多次上書要求改革內(nèi)政,反對宦官專權(quán),為宦官所害,靈帝時下獄死。此處出自他的《改鑄大錢議》。
[32]陳思王(196—232):曹植,字子建。三國時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這是他所上表中的幾句話。
【譯文】
0.5 晁錯說:“圣明的人作帝王,老百姓就不會凍死餓死,并不是帝王能耕出糧食來給他們吃,織出衣服來給他們穿;只是替他們開辟利用物力的道路而已。”“凍著的人,所需要的并不是輕暖的衣服;餓著的人,所需要的并不是味道甘美的食物。凍著餓著時,就顧不得廉恥。一天只吃一頓,便會挨餓;整年不作衣服,就會受凍。肚子餓著沒有吃的,身體凍著沒有穿的,慈愛的父母不能保全兒子,君王又怎能保證百姓不離開他?”“珍珠、玉、金、銀,餓時不能當(dāng)飯吃,凍時不能當(dāng)衣穿……小米、大米、粗布、細(xì)布……一天得不到,便會遭受饑餓與寒凍。所以賢明的帝王,把五谷看得重,金玉看得賤。”劉陶說:“百姓可以整百年地沒有貨幣,但不可以有一天的饑餓,所以糧食是最急需的?!辈苤舱f:“受凍的人,不貪圖徑尺的寶玉,而想得到一件粗布短衣;挨餓的人,不希望得到千斤黃金,而認(rèn)為一頓飯更美滿。千斤黃金和徑尺的寶玉,都是很貴重的,反倒不如粗布短衣或一頓飯,事物的需要緊急與否是有時間性的?!边@些話,都非常真實。
0.6 神農(nóng)、倉頡[33],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為牛耕[34],實勝耒耜之利;蔡倫立意造紙[35],豈方縑牘之煩[36]?且耿壽昌之常平倉[37],桑弘羊之均輸法[38],益國利民,不朽之術(shù)也。諺曰:“智如禹湯,不如嘗更[39]?!笔且苑t請學(xué)稼[40],孔子答曰:“吾不如老農(nóng)?!比粍t圣賢之智,猶有所未達(dá);而況于凡庸者乎?
【注釋】
[33]倉頡(jié):又作蒼頡。黃帝時史官,相傳為漢文字之祖,漢字由他創(chuàng)造。
[34]趙過:籍貫和生卒年不詳。西漢農(nóng)學(xué)家。漢武帝時任搜粟都尉。趙過曾教民牛耕,并提倡代田法。
[35]蔡倫(約61—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郴州)人。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中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者。
[36]方縑(jiān)牘(dú)之煩:蔡倫所造的紙張,與之前所用的密絹和木板相比省事得多。方,比。縑,雙絲的細(xì)絹。牘,寫字用木片。
[37]耿壽昌:生卒年不詳。西漢天文學(xué)家,理財家。漢宣帝時任大司農(nóng)中丞。在西北創(chuàng)設(shè)常平倉,用以穩(wěn)定糧價并為國家儲備糧食。
[38]桑弘羊(前152—前80):西漢洛陽人。歷任治粟都尉、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等職。他主張鹽鐵酒官營業(yè)專賣,統(tǒng)一鑄幣權(quán),設(shè)立均輸平準(zhǔn)等經(jīng)濟(jì)政策。均輸法:漢昭帝時,桑弘羊建議,每郡設(shè)一個均輸官,凡屬某一處應(yīng)當(dāng)納給政府的稅貢,都用土產(chǎn)中豐富的物品繳納,讓當(dāng)?shù)氐臅r價平穩(wěn)。政府收得這些土特產(chǎn)后,運到另外的地方出賣。這樣,納稅的人和政府都方便,而且政府可以從運賣中得到一些利潤。
[39]嘗更: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
[40]樊遲: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請問如何種莊稼,孔子回答說:“吾不如老農(nóng)?!边@段故事,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
0.6 像神農(nóng)、倉頡這樣的圣人,仍有某些事是做不到的。所以趙過開始役使牛來耕田,就比神農(nóng)的耒耜有用得多;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比用密絹和木片書寫省事多了。像耿壽昌所倡設(shè)的常平倉,桑弘羊所創(chuàng)立的均輸法,都是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的不朽的方法。俗話說:“哪怕你有禹和湯一樣的聰明才智,還是不如親身經(jīng)歷過?!币虼?,樊遲向孔子請求學(xué)習(xí)耕田的時候,孔子因為沒有親身經(jīng)驗便回答說:“我知道的不如老農(nóng)?!边@就是說,圣人賢人的智慧,也還有尚未通達(dá)的地方;至于一般人,更不必說了。
0.7 猗頓[41],魯窮士;聞陶朱公富[42],問術(shù)焉。告之曰:“欲速富,畜五牸[43]。”乃畜牛羊,子息萬計。九真、廬江不知牛耕[44],每致困乏;任延、王景[45],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歲歲開廣,百姓充給。燉煌不曉作耬、犁[46],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矢β∧私套髀e、犁[47],所省庸力過半,得谷加五[48]。又燉煌俗,婦女作裙,攣縮如羊腸[49];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復(fù)不貲[50]。茨充為桂陽令[51],俗不種桑,無蠶、織、絲、麻之利,類皆以麻枲頭貯衣[52]。民惰窳羊主切[53],少粗履[54],足多剖裂血出,盛冬,皆然火燎炙[55]。充教民益種桑、柘,養(yǎng)蠶,織履,復(fù)令種纻麻[56]。數(shù)年之間,大賴其利,衣履溫暖。今江南知桑蠶織履[57],皆充之教也。五原土宜麻枲[58],而俗不知織、績;民,冬月無衣,積細(xì)草臥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59]。崔寔為作紡、績、織、纴之具以教[60],民得以免寒苦。安在不教乎?黃霸為潁川[61],使郵亭鄉(xiāng)官[62],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63];及務(wù)耕桑,節(jié)用,殖財,種樹。鰥、寡、孤、獨[64],有死無以葬者,鄉(xiāng)部書言[65],霸具為區(qū)處[66]:某所大木,可以為棺;某亭豚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龔遂為渤海[67],勸民務(wù)農(nóng)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68],五母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趣田畝[69],秋冬課收斂[70],益蓄果實、菱、芡。吏民皆富實。召信臣為南陽[71],好為民興利,務(wù)在富之。躬勸耕農(nóng),出入阡陌,止舍,離鄉(xiāng)亭[72],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shù)十處[73],以廣溉灌。民得其利,蓄積有余。禁止嫁、娶、送終奢靡,務(wù)出于儉約??ぶ心桓诹μ?。吏民親愛信臣,號曰“召父”[74]。僮種為不其令[75],率民養(yǎng)一豬,雌雞四頭,以供祭祀,死買棺木。顏裴為京兆[76],乃令整阡、陌,樹桑、果。又課以閑月取材,使得轉(zhuǎn)相教匠作車[77]。又課民無牛者,令畜豬;投貴時賣,以買牛。始者,民以為煩;一二年間,家有丁車大牛[78],整頓豐足。王丹家累千金[79],好施與,周人之急。每歲時農(nóng)收后,察其強力收多者,輒歷載酒肴,從而勞之[80],便于田頭樹下,飲食勸勉之,因留其余肴而去。其惰者[81],獨不見勞,各自恥不能致丹;其后無不力田者。聚落以至殷富。杜畿為河?xùn)|[82],課民畜牸牛草馬[83];下逮雞豚,皆有章程,家家豐實。
【注釋】
[41]猗頓: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出身貧賤。后求教于陶朱公范蠡,經(jīng)營畜牧致富。
[42]陶朱公:范蠡。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人。曾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勾踐二十余年,滅吳后受封上將軍。后辭官至陶,經(jīng)商成巨富。
[43]牸(zì):能生產(chǎn)幼兒的母畜。
[44]九真:漢代九真郡在今越南境內(nèi),河內(nèi)以南、順化以北。廬江:漢代廬江郡在今安徽中部。
[45]任延:字長孫,東漢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劉秀時,為九真太守,當(dāng)?shù)匾陨浍C為業(yè),不知牛耕,他教民鑄作田器、墾辟農(nóng)田,百姓充裕。王景(約30—85):字仲通,東漢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東漢時期著名水利工程專家。王景為廬江太守時,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蕪廢,用犁耕田,由是境內(nèi)豐給。
[46]燉煌:敦煌,今甘肅西北部。
[47]皇甫?。喝龂鴷r安定(今甘肅涇川西北)人。曹魏嘉平三年(251),皇甫隆任敦煌太守,改進(jì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采用先進(jìn)的生產(chǎn)技術(shù),提高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效率和百姓的生活水平。
[48]加五:超出百分之五十。
[49]攣(luán):卷曲不能伸展。
[50]貲(zī):錢財,財物。
[51]茨充:字子河。東漢宛(今河南南陽)人。建武年間任桂陽太守,教百姓種植桑麻,養(yǎng)蠶織履,民得其利。桂陽:地名,漢代置桂陽郡。今湖南郴州。
[52]麻枲(xǐ)頭貯衣:用麻纖維代替絲綿(當(dāng)時沒有草棉,只有絲綿可用。)裝塞在衣里面,作為御寒的冬衣。枲,此處指麻類植物的纖維。
[53]窳(yǔ):懶惰。
[54]粗履(lǚ):草鞋。
[55]然火燎炙:燃燒明火來烘烤。然,“燃”字本來的寫法。燎,有火焰的火。炙,靠近火旁取暖。
[56]纻(zhù)麻:苧麻。
[57]江南:當(dāng)時南朝所占有的地方。
[58]五原:秦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改置五原郡。郡治在九原縣,縣治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九原區(qū)麻池鎮(zhèn)西北。
[59]衣(yì)草而出:以草纏身而出。
[60]崔寔(shí):字子真,一名臺,字符始。東漢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漢桓帝時拜為議郎,后任五原太守、遼東太守等職。參編《東觀漢紀(jì)》,著有《政論》《四民月令》。
[61]黃霸(前130年—前51):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潁川: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郡治在陽翟,今河南禹州。
[62]郵亭:當(dāng)時官道驛站的辦事處。鄉(xiāng)官:鄉(xiāng)區(qū)政府。
[63]鰥(ɡuān):成年無妻或喪妻的人。寡:單身或喪失配偶的女人。
[64]孤:沒有父母的小孩。獨:沒有親戚同族的單身人口。
[65]鄉(xiāng)部書言:鄉(xiāng)府衙門用書面報告說明。鄉(xiāng)部,鄉(xiāng)官的衙門。書,寫書面報告。言,說明。
[66]具:完全。區(qū)處:計劃處理。
[67]龔遂:字少卿,為山陽郡南平陽縣(今山東鄒城市)人。漢宣帝即位不久,渤??ゐ嚮摹}徦毂蝗蚊鼮椴澈L?。龔遂在渤海開倉賑災(zāi),勸民農(nóng)耕,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當(dāng)?shù)匕傩罩饾u富裕。渤海:郡名。西漢設(shè)置。今河北、遼寧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68]彘(zhì):豬。
[69]趣(qū):趕赴。
[70]課:定出法則,隨時依法檢查。此處作動詞用。
[71]召信臣:字翁卿,西漢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元帝時任零陵太守、南陽太守,信臣為治寬政愛民。南陽:郡名。秦置??ぶ瓮穑窈幽夏详枴?/p>
[72]止舍,離鄉(xiāng)亭:止,停留。舍,住宿。離,離開。鄉(xiāng)亭,鄉(xiāng)部和郵亭,即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和驛站的房屋。
[73]提閼(è):活動的水閘門。閼,門扇,閘板。
[74]召父:百姓將召信臣當(dāng)作自己父親一樣尊敬愛戴,稱他為“召父”。
[75]僮種:人名。東漢人,又名仲玉子。曾為不其縣令,勸民耕織種收。不其:縣名。秦置,屬瑯琊郡。在今山東青島。
[76]顏裴:生卒年不詳。字文林,濟(jì)北人。被魏文帝任命為京兆太守。京兆:東漢的京兆尹,管洛陽及附近。三國曹魏文帝改京兆尹為京兆郡。
[77]匠:作動詞用,即計劃、動工,并且技巧地完成。
[78]丁:壯大。
[79]王丹:東漢人,哀帝、平帝時仕州郡,王莽時拒絕出仕。家累千金,隱居養(yǎng)志,好周濟(jì)人,勸勉激勵努力勞動者。
[80]勞(láo):慰勞,慰問。作動詞用。
[81]惰(lǎn):懶惰,懈怠。
,懶。
[82]杜畿(163—224):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東北)人。漢獻(xiàn)帝時為河?xùn)|太守,三國時為魏尚書仆射。河?xùn)|:郡名。秦置。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北。晉移治蒲坂,在今山西永濟(jì)東南。
[83]牸(zì)牛:母牛。
【譯文】
0.7 魯國有一個貧窮的士人猗頓,聽說陶朱公很富,便去向陶朱公請教致富的方法。陶朱公說:“要想快快致富,應(yīng)當(dāng)養(yǎng)五種母畜。”猗頓聽了,回去畜養(yǎng)牛羊,就繁殖得到數(shù)以萬計的牲口。九真和廬江不知道用牛力耕田,因此困苦貧窮;九真太守任延、廬江太守王景,命令百姓鑄出耕田的農(nóng)具,教會他們墾荒開地,年年擴(kuò)大耕種面積,老百姓的生活,便得到滿足與富裕。敦煌地方不知道制造犁和耬之類,種地時,人工牛工花費都很高,而收獲的糧食卻又少?;矢β〗虝蠹抑谱骼?、耬,省出一半以上的雇工費用,所得的糧食,卻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敦煌的習(xí)慣,女人穿的裙,像羊腸一樣,攣縮著作許多襞褶;一條裙用去成匹的布?;矢β〗顾齻冞@樣作,讓她們改良,也省出了不少的物資。茨充作桂陽縣令時,桂陽一般百姓不種桑樹,得不到養(yǎng)蠶、織縑絹、織麻布等的好處,冬天就把麻纖維裝在夾層衣中御寒。百姓們懶惰、馬虎,連很糙的草鞋也不多,腳凍裂出血,深冬,只可燃明火來烘烤取暖。茨充讓大家加種桑樹、柘樹,養(yǎng)蠶,織麻鞋,又命令大家種苧麻。過了幾年,大家都得到了好處,衣服鞋子,穿得暖暖的。直到現(xiàn)在(指南北朝時期),江南知道種桑、養(yǎng)蠶、織鞋,都是茨充教的。五原的土地,宜于種麻,但是當(dāng)?shù)氐娜瞬恢揽兟榭棽迹话傩斩鞗]有衣穿,只蓄積一些細(xì)草,睡在草里面;政府官員到了,就把草纏在身上出來見官。崔寔因此作了績麻、紡線、織布、縫紉的工具,來教給大家用,百姓就免除了受凍的苦處。怎么可以不教育大眾呢?黃霸作潁川太守時,使郵亭和鄉(xiāng)官,都養(yǎng)上雞和豬,來幫助鰥、寡、貧、窮的人;并且,要努力耕田,種桑,節(jié)約費用,累積財富,種植樹木。鰥、寡、孤、獨,死后無人料理埋葬,只要鄉(xiāng)部用書面報告,黃霸就全給計劃辦理:某處有可以作棺材的木料;某亭上,有可以作祭奠用的小豬。承辦人員,依照指示去辦,都可得到解決。龔遂作渤海太守,獎勵百姓努力耕田養(yǎng)蠶。下命令,叫每人種一棵榆樹,一百科薤子,五十科蔥,一畦韭菜;每家養(yǎng)兩只大母豬,五只母雞。百姓有拿著或在衣帶中掖著刀、劍之類武器的,就叫把劍賣了去買牛,把刀賣了去買小牛。他說:“為什么把牛掖在衣帶里,把小牛拿在手上?”春、夏天必須要去田里勞動,秋冬天評比收獲積蓄的成績,讓大家多多收集各種可作糧食用的果實和菱角、雞頭等等。地方在職人員和百姓都富足。召信臣作南陽太守,愛替百姓舉辦有利的事業(yè),總要使大家富足。他親自下鄉(xiāng)去獎勵大家耕種,在農(nóng)村里來往,住宿時遠(yuǎn)離郵亭替長官準(zhǔn)備的驛站,少有安適的住處。隨時在郡中各處巡行,考察水道和泉源,開辟大小灌溉渠道,建造了幾十處攔水門和活動水閘,推廣灌溉。百姓得到灌溉的幫助,大家都有剩余積蓄。他又禁止辦紅白喜事時的浪費鋪張,努力儉省節(jié)約。一郡的人,都盡力耕種。在職人員和百姓,都親近愛戴召信臣,稱他為“召父”。僮種作不其縣令時,倡導(dǎo)百姓,每家養(yǎng)一只豬,四只母雞,平時供祭祀用,遇有喪事時,用作買棺木的價錢。顏裴作京兆尹時,命令大家整理田地,種植桑樹和果樹。又訂出辦法,讓大家在農(nóng)閑的月份伐木取材,相互學(xué)習(xí)作大車的技術(shù)。又安排讓沒有牛的百姓養(yǎng)豬,等豬價貴時出售,用來買牛。最初,大家都嫌麻煩;過一二年,每家有了好車和大牛,整頓豐足。王丹家里有千斤黃金的積蓄,喜歡施舍、救濟(jì)別人。每年農(nóng)家收獲后,從訪問中知道誰努力而莊稼收獲多的,就在車上帶著酒菜,向他致意慰問,在田地旁邊樹陰下,請他喝酒吃菜,獎勵表揚,并且把所余的菜留下。懶惰的,便得不到慰勞,因此,覺得沒有能讓王丹來慰勞自己是可恥的;以后,沒有不盡力耕種的。因此整個村落都繁榮富足了。杜畿作河?xùn)|太守,安排百姓養(yǎng)母牛,母馬;小到雞和豬,都有一定的計劃數(shù)量,家家都豐衣足食。
0.8 此等,豈好為煩擾而輕費損哉?蓋以庸人之性,率之則自力,縱之則惰窳耳。故仲長子曰:“叢林之下,為倉庾之坻[84];魚鱉之堀[85],為耕稼之場者,此君長所用心也。是以太公封[86],而斥鹵播嘉谷[87];鄭白成[88],而關(guān)中無饑年。蓋食魚鱉,而藪澤之形可見[89];觀草木,而肥磽之勢可知[90]?!庇衷唬骸凹诜w不修,桑、果不茂,畜產(chǎn)不肥,鞭之可也;柂落不完[91],垣、墻不牢,掃除不凈,笞之可也。”此督課之方也。且天子親耕,皇后親蠶,況夫田父,而懷窳惰乎?
【注釋】
[84]庾(yǔ):谷堆。坻(chí):原義是河流中的小沙灘,用來形容谷堆,是說明蕃多。
[85]鱉(biē):甲魚。堀(kū):窟穴。
[86]太公:即姜太公呂尚,名望,字尚父,一說字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后封于齊,是周代齊國的始祖。
[87]斥鹵:鹽堿地。
[88]鄭白:鄭國渠和白渠,是秦漢時期關(guān)中由涇水開掘出來的兩大灌溉渠道。
[89]藪(sǒu):湖澤。特指有淺水和茂草的沼澤地帶。
[90]磽(qiāo):指土質(zhì)堅硬瘠薄。
[91]柂(lí)落:應(yīng)當(dāng)寫作“杝落”,即籬笆,用樹枝編的疏籬。
【譯文】
0.8 這些人,真是歡喜作些麻煩擾亂的事,而看輕了人力物力的耗費嗎?他們都認(rèn)為一般人的情形,是:有領(lǐng)導(dǎo)有組織,便會各自努力,讓他們自流,便會懶惰馬虎。所以仲長統(tǒng)說:“叢林底下,是糧倉谷囤的堆積處;魚鱉的窟穴,是耕種莊稼的好地方,這都是領(lǐng)袖人物該用心的事。因此太公分封在齊國后,鹽地上種上了好莊稼;鄭國渠和白渠修成后,關(guān)中就沒有遭饑荒的年歲。這就是說,吃著魚鱉時,你可以想到供給水源的洼地和沼澤地的形勢;看看野生的草木,可以辨別土地的肥瘠?!庇终f:“莊稼不整齊,桑樹果園不茂盛,牲口不肥,可以用鞭打責(zé)罰;籬笆不完整,圍墻屋壁不堅固,地面沒有掃干凈,可以用竹杖打,作為責(zé)罰?!边@就是監(jiān)督檢查的例子。況且皇帝要親耕,皇后也要親自養(yǎng)蠶,一般種田的老漢,可以隨便懶惰馬虎嗎?
0.9 李衡于武陵龍陽汎洲上作宅[92],種甘橘千樹[93]。臨死,敕兒曰:“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zé)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矣?!眳悄?,甘橘成,歲得絹數(shù)千匹;恒稱太史公[94],所謂“江陵千樹橘……與千戶侯等”者也。樊重欲作器物[95],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注釋】
[92]李衡:字叔平,三國時期襄陽人。漢末入?yún)菄?,曾為丹陽太守。武陵龍陽:武陵郡龍陽縣,今湖南漢壽。汎(fàn)洲:汎原義為漂浮。大的洲,很像一片浮在水面的陸地,所以稱為“汎洲”。
[93]甘橘:柑橘。唐以前,“柑”字常常只寫作“甘”。
[94]恒稱太史公:平常引用太史公所言。太史公,司馬遷。
[95]樊重:字君云,西漢末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光武帝外祖父。善于經(jīng)營和積累財富,且樂善好施。
【譯文】
0.9 李衡在武陵郡龍陽縣的大沙洲上,蓋了住房,種上一千棵柑橘。臨死時,命令他的兒子說:“我家鄉(xiāng)住宅,有一千個‘木奴’,不向你要穿的吃的;給你生產(chǎn)每年只要納一匹絹的租稅,其余凈收入都是你的,很夠你花的了?!钡絽菄┠辏涕匍L成結(jié)實之后,每年可以收幾千匹絹;這就是尋常引用的,太史公在《史記》里說的“江陵有千樹橘……與有一千戶人口納租給他用的侯爵相等”的意思。樊重想制作家庭日用器皿,便先種上梓供給木材,種上漆供給涂料;當(dāng)時的人都嘲笑他。可是,過了幾年,都用上了;從前嘲笑他的人,倒要向他借用了。這就是說,種樹是不可少的事情。俗話說:“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糧食;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樹木……”正是這個道理。
0.10 《書》曰[96]:“稼穡之艱難?!薄缎⒔?jīng)》曰[97]:“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jǐn)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論語》曰[98]:“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漢文帝曰[99]:“朕為天下守財矣,安敢妄用哉?”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則家猶國,國猶家;是以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其義一也。
【注釋】
[96]《書》:《尚書》。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xiàn),儒家經(jīng)典之一。相傳孔子時曾對其作過編輯。西漢時,學(xué)者曾以經(jīng)秦火而幸存之29篇(以漢代文字書寫)教人,后被皇室立為學(xué)官,稱為今文《尚書》。同時,漢代又多次發(fā)現(xiàn)以先秦古文書寫的《尚書》文本,被稱為古文《尚書》。此處引自《尚書·無逸》。
[97]《孝經(jīng)》: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xué)著作。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fā)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jì)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F(xiàn)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此處引自《孝經(jīng)·庶人章》。
[98]《論語》:儒家經(jīng)典之一??鬃拥茏蛹捌湓賯鞯茏雨P(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此處引自《論語·顏淵》。
[99]漢文帝:西漢第三個皇帝劉恒(前179—前157年在位)。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政策,提倡節(jié)儉,使生產(chǎn)逐漸恢復(fù)發(fā)展。
【譯文】
0.10 《尚書》說:“莊稼是艱難中得來的。”《孝經(jīng)》說:“利用天然的道理,憑借土地的生產(chǎn)力,保重自己的身體,節(jié)省日常費用,拿來養(yǎng)父母?!薄墩撜Z》說:“百姓用度不夠,君主又如何能得到足夠的用度?”漢文帝說:“我替天下老百姓看守著公眾的財富,怎么可以亂消費呢?”孔子說:“管理好家庭財產(chǎn),所得到的辦法就可以借用來管理公共事業(yè)。”這樣,家庭的經(jīng)濟(jì)和國家的經(jīng)濟(jì),在原理上只是同樣的事;所以家里貧窮,就希望有一位勤儉持家的主婦;國家亂的時候,就希望有一位公忠體國的宰相,道理也是相同的。
0.11 夫財貨之生,既艱難矣,用之又無節(jié);凡人之性,好懶惰矣,率之又不篤;加以政令失所,水旱為災(zāi),一谷不登,胔腐相繼[100]。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且饑者有過甚之愿,渴者有兼量之情。既飽而后輕食,既暖而后輕衣。或由年谷豐穰,而忽于蓄積;或由布帛優(yōu)贍,而輕于施與;窮窘之來,所由有漸。故《管子》曰:“桀有天下而用不足[101],湯有七十二里而用有余[102]。天非獨為湯雨菽粟也[103]?!鄙w言用之以節(jié)。仲長子曰:“鮑魚之肆[104],不自以氣為臭;四夷之人,不自以食為異;生習(xí)使之然也。居積習(xí)之中,見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斯何異蓼中之蟲,而不知藍(lán)之甘乎[105]?
【注釋】
[100]登:收獲。胔(zì)腐:餓死的人,拋棄在野外的殘余尸體。胔,骨上黏有肉。
[101]桀:夏代的亡國之君,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102]湯:又稱武湯、高祖乙。原為商族領(lǐng)袖,不斷積聚力量成為強國,一舉滅夏,建立商朝。
[103]雨(yù):落下來像雨一樣。此處用作動詞。
[104]鮑(bào)魚:鹽漬魚。據(jù)劉熙《釋名》:“鮑魚,鮑,腐也;埋藏淹之使腐臭也?!奔吹碾缰刽~發(fā)生不完全的腐敗分解,然后再加鹽使分解停止?,F(xiàn)在的“白”,就是這樣作成的?!磅U魚”有相當(dāng)強烈的胺類臭氣。
[105]蓼中之蟲,而不知藍(lán)之甘乎:蓼是辣的,蓼藍(lán)不辣。吃蓼的蟲,以為天下的食物,都是辣的,不知道還有不辣的東西?!冻o》有“蓼蟲不知徙乎葵菜”。
【譯文】
0.11 財物的得來,是艱難的,使用起來還不知節(jié)儉;人的性情,是喜歡安逸的,又不堅持領(lǐng)導(dǎo)組織;加之政策號令不合時宜,或者水災(zāi)旱災(zāi),只要有一種糧食的收成不好,便會不斷地有餓死的人。古代和現(xiàn)在都有這樣的困難,不能防止,真可嘆息!餓著的人,總想吃許多食物,渴著的人,總想喝下夠兩個人用的水量。飽了,才會看輕食物;溫暖了,才會看輕衣服?;蛘咭驗楫?dāng)年收成好,忘記了蓄積糧食;或者因為粗細(xì)布匹供給充足,隨便輕易贈送給人家;貧窮的來源,都是逐漸發(fā)展來的?!豆茏印防镎f:“桀有著整個‘天下’,還不夠用;湯只有七十二里的地方,卻用不完。天并沒有單獨為湯落下糧食和豆子呀!”就是說用費要有節(jié)制。仲長統(tǒng)說:“賣腌魚的店,不覺得自己店里氣味是臭的;中國境外的人,不覺得自己的食物有什么不同;這都是從小習(xí)慣的結(jié)果。在長久習(xí)慣的環(huán)境中,看著從小來一向如此的事,誰能知道里面還會有錯誤呢?”正像從小吃辣蓼長大的蟲,就不知道還有不辣的藍(lán)也是可以吃的。
0.12 今采捃經(jīng)傳[106],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nóng),終于醯醢[107],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號曰《齊民要術(shù)》。凡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卷首皆有目錄[108]:于文雖煩,尋覽差易。其有五谷果蓏,非中國所殖者[109],存其名目而已;種蒔之法,蓋無聞焉。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局?,可以悅目;徒有春花,而無秋實,匹諸浮偽[110],蓋不足存。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故丁寧周至[111],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辭。覽者無或嗤焉。
【注釋】
[106]捃(jùn):收集。原義是在人家收割莊稼后,到地里去拾人家殘余的穗子。
[107]醯醢(xī hǎi):醯,醋。醢,醬,肉醬。
[108]卷首皆有目錄:原書,每卷前面,將本卷中各篇的篇名和次第,作成一個表;這就是卷首的“目錄”。從前的書,都像畫軸一樣,裱好后,卷成許多卷;每一卷就是一“卷”。每卷前面,把卷中各篇章的名“目”,匯“錄”起來,以便尋找,稱為“目錄”。
[109]中國:指黃河流域,即北朝統(tǒng)治范圍。
[110]匹諸浮偽:相當(dāng)于浮華作偽的東西。匹,與……相當(dāng)。
[111]丁寧:再三重復(fù)地告誡。
【譯文】
0.12 我現(xiàn)在從古今書籍中收集了大量材料,又收集了許多口頭傳說,問了老成有經(jīng)驗的人,再在實行中體驗過。從耕種操作起,到制造醋與醬等為止,凡一切與供給農(nóng)家生活資料有關(guān)的辦法,沒有不完全寫上的。這部書稱為《齊民要術(shù)》。全書一共九十二篇,分作十卷。每卷前面都有目錄:文章雖則煩瑣些,找尋材料時,倒比較容易。還有些谷物,木本、草本植物果實,中國不能蕃殖的,也把名目留了下來;栽培的方法,卻沒有聽到過。丟掉生產(chǎn)的根本大計,去追逐瑣屑的利錢,賢明的人不肯作的;由一天的暴利富足起來補終年的貧困,正是凍餓的起源。因此,經(jīng)營商業(yè)的事,沒有記錄。花兒草兒,看上去很美觀;但是只在春天開花,秋天沒有可以利用的果實,正像浮華虛偽的東西,沒有存留的價值。我寫這部書的原意,是給家里從事生產(chǎn)的少年人看的,不敢讓有學(xué)識的人見到;所以文字只求反復(fù)周到,每句話都是捉著耳朵面對面地囑咐,每件事都是直接了當(dāng)?shù)卣f明,沒有裝飾辭句。后來的讀者,希望不要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