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石聲漢譯注
- 6009字
- 2021-03-03 17:06:29
雜說
【題解】
這篇“雜說”,從清代以來,不斷有人懷疑它不是賈思勰原作中的一部分。《今釋》的作者也有同樣的懷疑,并通過對其用詞及內容的分析,推測此文可能是隋、唐以后的人抄寫時添進去的。
這篇“雜說”,對當時農業生產中應規劃的各類事項,從準備好農具、耕牛開始,保墑、積肥、施肥、播種、鋤耘等田間管理,到收獲等均作了介紹。00.12記述的“踏糞”法,即今日所謂的“墊圈(juàn)”,是我國古農書中有關廄肥的最詳細記錄。
00.2 夫治生之道,不仕則農。若昧于田疇,則多匱乏。只如稼穡之力,雖未逮于老農;規畫之間,竊自同于后稷[1]。所為之術,條列后行。
【注釋】
[1]后稷:這里的“后稷”,不一定是指傳說中的“教民稼穡”的“后稷”這個人;很可能從前還有著《后稷法》或《后稷書》之類口頭流傳著的、或存在于百姓中的一種農書,和營造上的《魯般經》相似的(參看尹擇取減法神農:石按:“尹”字是“居”字之誤,“擇”是“澤”字之誤,“取”字是“趣”字之誤,“減”字是“咸”字之誤。將這七個字改作“居澤,趣時,咸法神農”八個字,解釋為保墑、趁時,一切依照《神農書》的規劃。否則照字面來說,“尹擇取減法,神農復加之”,不但無法說明減的是什么,加的是什么?而且,還得忽然在神農這個半神話式的人物之前,更假定有不見于其他任何傳說的尹擇先存在,“復”字才能有交代。這段文字是否真是氾氏原文,疑點頗多,暫且保留,不作結論。種種:《齊民要術》各版本,都是“種種”。但由前后各節《氾勝之書》,特別是3.18.4和10.11.2兩節,相互對照,應當改作“糞種”。“糞種”,即以糞汁骨湯處理種子,是氾勝之自己提出的名稱(見3.19.1)。《周官·草人》鄭玄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勝之術也”;氾勝之卻“托古”,把這種處理法記在伊尹名下。這節所說的“骨汁糞汁”,正是“糞種”的方法,所以我們覺得“糞種”比不確定的“種種”更合適些。)。
【譯文】
00.2 謀生的辦法,不作官就該種田。如果不懂種田的事情,就往往缺乏日用。我自己耕種收獲的力量,雖然比不上老農們;但是我在經營規劃方面,則已經和《后稷法》相同了。經營方法,分條列在下面。
00.3 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
【譯文】
00.3 凡屬經營田地的人家,必須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寧可少一些好一些,不要貪多弄壞。
00.4 假如一具牛[2],總營得小畝三頃(據齊地[3],大畝一頃三十五畝也)。每年二易,必莫頻種。其雜田地,即是來年谷資。
【注釋】
[2]一具牛:具,量詞,通“犋”。犋,牽引犁、耙等農具的畜力單位。能拉動一張犁或耙的畜力叫一犋。大的牲口一頭可以拉動一張,就是一犋;小的牲口要兩頭或兩頭以上才能拉動一張,也叫一犋。
[3]齊:指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及膠東半島地區,為戰國時齊國地,漢以后沿稱齊。
【譯文】
00.4 假定有一犋牛,一般可以經營三頃用小畝計算的地(依齊州的地方習慣,用大畝計算,一頃是三十五畝)。每年要輪換兩次,必定不可以連續種。凡今年種雜莊稼的地,就可以作明年種谷類的田。
00.5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悅以使人,人忘其勞。且須調習器械,務令快利;秣飼牛畜[4],事須肥健;撫恤其人,常遣歡悅。
【注釋】
[4]秣(mò):喂養。
【譯文】
00.5 想要工作好,先要有合適的工具;讓工作的人心里暢快,就會忘記疲勞。因此就要時常修整器械,努力保持器械的快利;喂養牛和牲口,求得肥壯健康;安慰體恤工作的人,常常使他們高高興興。
00.6 觀其地勢,干濕得所。
【譯文】
00.6 還要察看田地情況,保持適當的干濕程度。
00.7 禾秋收了,先耕蕎麥地,次耕余地,務遣深細,不得趁多。看干濕,隨時蓋磨著[5]。
【注釋】
[5]蓋磨:即用“勞”(見正文《耕田第一》1.2.3)將耕過的地弄平。正文中,無“蓋磨”兩字連用的例。
【譯文】
00.7 谷子秋收后,先耕種蕎麥的地,后耕其余的地,務必要深要細,不可以貪多。看土地的干濕,隨時用勞蓋磨過。
00.8 切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并待孟春蓋。若冬乏水雪[6],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不堪下種。
【注釋】
[6]水雪:水和雪,是從旁的地方由人力運來或風吹來另增的。“水雪”表明是另增的水。有的版本“水”作“冰”,冰是就地凝凍的,不是另增加的水。
【譯文】
00.8 近來見到人秋天耕過地,不隨時蓋磨讓耕起的泥塊暴露著,等到初春才蓋。要是冬天沒有澆水,雪又下得少,夏天接連干旱,便說不該秋耕,因此弄得不能下種。
00.9 無問耕得多少,皆須旋蓋磨如法。
【譯文】
00.9 其實無論耕得多少地,都應當跟著依法則蓋磨起來。
00.10 如一具牛,兩個月秋耕,計得小畝三頃。經冬,加料喂。至十二月內,即須排比農具,使足。一入正月初未,開陽氣上[7],即更蓋所耕得地一遍。
【注釋】
[7]正月初未,開陽氣上:這兩句很費解。如依字面解釋,“正月第一個未日,開展陽氣上達”,固然也可以勉強說得通,但非常別扭。疑其中有錯字;如“未”字原是“凍”字,則“正月初,凍開,陽氣上”,便很順適;或者“未”字原是“末”,也比較好說。
【譯文】
00.10 如果有一具牛,兩個月的秋耕,可以耕得小畝地三頃,隨即蓋磨過過冬天,加些細料喂牛。到十二月,就要安排修理農具,務要夠用。一進正月初,解凍后,陽氣上升,就將耕過的地再蓋一遍。
00.11 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須加糞糞之[8]。
【注釋】
[8]加糞糞之:第一個“糞”字是名詞,指“糞肥”;第二個“糞”字是動詞,即“上糞”。
【譯文】
00.11 田地中,有好地也有薄地的,薄地就要上糞,讓它肥些。
00.12 其“踏糞”法:凡人家秋收治田后,場上所有穰、谷等[9],并須收貯一處。每日布牛腳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積之。還依前布之,經宿即堆聚。
【注釋】
[9]穰(ráng):禾黍脫粒后的莖穗。(yì):同“
”,谷糠。
【譯文】
00.12 有一種“踏糞”的方法:秋收整治糧食后,打谷場上的禾莖、谷穅等,都收集起來,儲在一定的地方。每天向圈地面,鋪上三寸厚的一層;每天清早收集起來,另外堆聚著。又像昨天一樣鋪一層,過一夜,又收集起來堆聚著。
00.13 計:經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車糞。至十二月正月之間,即載糞糞地。計小畝畝別用五車,計糞得六畝。勻攤,耕,蓋著;未須轉起。
【譯文】
00.13 像這樣,過一個冬,一頭牛可以踏成三十車糞。到了十二月底正月初,就把糞用車拉去上地。小畝每畝用五車糞,這些糞就可上六畝地。均勻地攤一層在地面上,耕一遍,蓋一遍;不要翻轉。
00.14 自地亢后[10],但所耕地,隨餉蓋之[11],待一段總轉了,即橫蓋一遍。
【注釋】
[10]亢(kàng):在這里是“干燥”的意思。
[11]隨餉蓋之:“餉”字,只有“贈與食物”或“贈與禮物”的解釋。這里,可能是“晌”字寫錯,即當天的中午。
【譯文】
00.14 到地干一些之后,所有耕過的地,當天中午隨即蓋一遍,等到一段地都翻轉過了,再橫著蓋一遍。
00.15 計正月二月兩個月,又轉一遍。然后,看地宜納粟:先種黑地,微帶下地[12],即種“糙種”[13]。然后種高壤白地。其白地,候寒食后,榆莢盛時,納種;以次種大豆,油麻等田。然后轉所糞得地,耕五六遍;每耕一遍,蓋兩遍;最后蓋三遍。還縱橫蓋之。
【注釋】
[12]微帶下地:“帶”字,可能作“連帶”解。
[13]糙種:可能是稻麥等外殼不光滑的種實,和黍、穄、麻、豆等光滑的種實相對。
【譯文】
00.15 過了正月二月兩個月,又再翻轉一遍。然后,估計地土相宜的情形,下粟種:先種黑土地,和稍微低些的地,種“糙種”。隨后才種高田白土地。白土的地,等寒食節后,榆莢盛旺時下種;下種的次序,是先種大豆,其次種油麻等等。再將上過糞的地翻轉,耕五六遍;每耕一遍,就蓋兩遍;最后再蓋三遍。蓋時前后更換縱橫方向。
00.16 候昏房心中[14],下黍種,無問[15]。谷,小畝一升,下子,稀得所。候黍粟苗未與壟齊,即鋤一遍。黍經五日,更報鋤第二遍[16]。候未蠶老畢[17],報鋤第三遍。如無力,即止;如有余力,秀后更鋤第四遍。
【注釋】
[14]昏房心中:房星和心星在黃昏當空。昏,日落后。“房”和“心”,是相鄰近的兩個星宿的名稱。中,正當天空中。房、心、尾連合起來,就是稱為“辰星”的“大火”。
[15]無問:即現在語言中的“沒有問題”。
[16]報鋤:“報”字,懷疑是用《禮記·少儀》中“毋報往”那個“報”字的用法,即趕緊再重復。
[17]未蠶:懷疑是“末蠶”之誤。蠶過了最后的一眠,便稱為“老”。
【譯文】
00.16 等到房星和心星在黃昏當空的時候,種黍不必再問。谷子,每一小畝下一升種,稀稠剛好合適。等黍粟苗還沒有和壟畔一樣高時,先鋤一遍。黍,過了五天,跟著趕上鋤第二遍。等到末蠶老了,趕鋤第三遍。如果人力不足,這樣也就夠了;倘使有余力,孕穗后再鋤第四遍。
00.17 油麻、大豆并鋤兩遍止,亦不厭早鋤[18]。
【注釋】
[18]亦不厭早鋤:也不嫌鋤得早。有的版本作“亦不厭旱鋤”,“旱”字顯然是錯誤的。《種谷第三》中,說明了“春鋤不用觸濕,六月已后,雖濕亦無嫌”的道理,是“夏苗陰厚,地不見白,故雖濕亦無害”,可見濕鋤才是有條件的,旱鋤則是當然,不會有“厭”的事。早鋤,可以除草,而不至于傷害作物的根,所以合宜。
【譯文】
00.17 油麻、大豆,都鋤兩遍就好了,也不嫌鋤得早。
00.18 谷,第一遍便科定[19]。每科只留兩莖,要不得留多;每科相去一尺,兩壟頭空[20]。務欲深細。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較淺于第二遍;第四遍,較淺。
【注釋】
[19]科定:即將一科(一個植株叢)中的植株留定下來。
[20]兩壟頭空:即壟的兩頭應留空。
【譯文】
00.18 谷子,鋤第一遍時,就間苗定下。每窩只留兩個植株,不要留多;科間距離是一尺,壟兩頭空著。鋤要深要細。第一遍鋤,不必過深;第二遍,能深到怎樣便盡量深;第三遍比第二遍淺;第四遍,較淺。
00.19 凡蕎麥,五月耕。經三十五日,草爛,得轉并種。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內,種之。
【譯文】
00.19 蕎麥,五月間耕地。經過三十五日,草腐爛了,可以翻轉地來下種。耕三遍。在立秋前或立秋后十天以內種。
00.20 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著子。下兩重子黑,上頭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滿似如濃,即須收刈之。但對梢相答鋪之,其白者,日漸盡變為黑,如此乃為得所。若待上頭總黑,半已下黑子盡總落矣。
【譯文】
00.20 如果地耕過三遍,莖上就會結三層的子。到下面兩層子老了黑了,上面一層白的,里面灌滿了白漿,像膿一樣,就要收割。割下來,梢對梢搭著支起來,白的漸漸變黑,這樣最合適。如果等上面的子全黑了才收,下面一半的黑子便會零落盡了。
00.21 其所糞種黍地,亦刈黍子[21]。即耕兩遍,熟,蓋,下糠麥[22]。至春,鋤三遍止。
【注釋】
[21]亦刈黍子:這句中的“子”,懷疑是“下”字寫錯。
[22]糠麥:懷疑是“(kuànɡ)麥”,即大麥的一種。或者竟是“種麥”。
【譯文】
00.21 上過糞種黍的地,也要將黍收割下來。收過,就耕兩遍,地熟了,蓋磨過,下大麥種。到春天,鋤過三遍才停手。
00.22 凡種小麥,地以五月內耕一遍,看干濕,轉之。耕三遍為度。亦秋社后即種[23];至春,能鋤得兩遍最好。
【注釋】
[23]秋社: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譯文】
00.22 種小麥,地要在五月里耕一遍,看干濕合宜時,翻轉。耕三遍為度。也在秋社后就下種;到了春天,能夠鋤兩遍最好。
00.23 凡種麻,地須耕五六遍,倍蓋之[24]。以夏至前十日下子,亦鋤兩遍。仍須用心細意抽拔,全稠鬧[25];細弱不堪留者,即去卻。
【注釋】
[24]倍蓋之:即蓋磨的遍數,比耕的遍數加一倍。
[25]全稠鬧:這句很費解,大致有錯漏;可能是“均稠間”,即苗稠稀均勻。
【譯文】
00.23 種麻,地須要耕五六遍,蓋磨的遍數,要加一倍(即十至十二遍)。在夏至前十天下種,種后鋤兩遍。還要用心留意間苗,總要稀稠勻稱;細弱的苗不能留的,就拔掉。
00.24 一切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不至全損。何者?緣蓋磨數多故也。又鋤耨以時,諺曰“鋤頭三寸澤”,此之謂也。堯湯旱澇之年[26],則不敢保。雖然,此乃例程。古人云:“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
【注釋】
[26]堯湯旱澇:應解釋為“堯澇湯旱”,即像堯時的洪水和湯時的大旱。堯,初居于陶,后遷居唐,故號陶唐氏,史稱唐堯。湯,又稱成湯、成唐、武湯、武王、天乙等,商朝的開國之君。名履,契的后裔,自契至湯十四世,主癸之子。夏桀無道,湯發兵滅之,建立商朝,在位三十年。
【譯文】
00.24 一切依照這些辦法耕種,除了遭蟲災之外,遇著小小的干旱,不會全部損失。為什么?就因為蓋磨的次數多。此外,鋤耨也及時。俗話說“鋤頭上有三寸雨”,就是這個意思。不幸而遇到堯時的大水,湯時的大旱,便不能保證。不過,正常時這樣的方法是不會錯的。古人說:“不因為水災旱災,就停止耕田鋤地,必定可以得到豐年的收成。”
00.25 如去城郭近,務須多種苽、菜、茄子等[27]:且得供家,有余出賣。只如十畝之地,灼然良沃者[28],選得五畝:二畝半種蔥,二畝半種諸雜菜。似校平者[29],種苽、蘿卜。其菜,每至春二月內,選良沃地二畝,熟,種葵、萵苣。作畦,栽蔓菁收子;至五月六月,拔。(諸菜先熟,并須盛裹,亦收子。)訖,應空閑地。
【注釋】
[27]苽(ɡuā):這字的本義是“雕胡”,即“菇(ɡū)”、“蔣”。這里顯然是“瓜”字寫錯。《齊民要術》正文中無“苽”字。
[28]灼然:可以解作像燒灼后所留痕跡一樣地明顯確定,也就是平常口語中的“的確”。灼,用火在一點地方繼續燒炙。“灼然”這個副詞,在晚唐和宋代頗通行;很可以供給一點線索,來追究這一篇《雜說》的作者。
[29]似校平者:以較平者。似,解作“以”。校,依本來的意義解作比較的“較”。
【譯文】
00.25 如果隔城市近,務必要多種些瓜、蔬菜、茄子等等:一方面可以供給家庭消費,有余的還可以出賣。例如有十畝地,在里面選出五畝的確好而肥的出來:用二畝半種蔥,二畝半種其他各色的菜。比較平些的地,種瓜或種蘿卜。種菜,每年春天二月間,選好而肥的熟地二畝,種葵菜和萵苣。或者,開成畦,種蔓菁收子;到了五月六月,拔盡。(先成熟的菜,都須要包裹,也要收種子。)拔完后,應空下閑地來。
00.26 種蔓菁、萵苣、蘿卜等,看稀稠,鋤其科,至七月六日、十四日[30],如有車牛,盡割賣之。如自無車牛,輸與人[31],即取地種秋菜。蔥,四月種;蘿卜及葵,六月種;蔓菁,七月種;芥,八月種;苽,二月種。如擬種苽四畝,留四月種;并鋤十遍。蔓菁、芥子,并鋤兩遍。葵、蘿卜,鋤三遍。蔥但培,鋤四遍。白豆、小豆,一時種,齊熟,且免摘角。但能依此方法,即萬不失一。
【注釋】
[30]七月六日、十四日:這兩個日期,定得非常奇特。推想起來,可能為第二天有“節日”,都市里需要消費較多的蔬菜。七月初七,稱為“瓜果節”,這天女孩們要供上瓜果,向“天孫”(織女)“乞巧”。七月十五是“中元”,佛教的“盂蘭盆會”要在這天舉行,也需要許多蔬菜作“佛事”。盂蘭盆會,在隋唐以后才漸漸盛行;由這一點,也可猜測這篇《雜說》的時代。
[31]輸:整批賣出。
【譯文】
00.26 種蔓菁、萵苣、蘿卜等等,看稀稠,鋤去一些定苗成“科”。到七月初六和十四日,如果自己有牛又有車,便全割了下來運進城去賣。如果自己沒有車或沒有牛,可以整批賣給人家,空出地來種秋菜。蔥,四月里種;蘿卜和葵,六月種;蔓菁,七月種;芥,八月種;瓜,二月種。如果打算種四畝地的瓜,留四月的早瓜作種;要鋤十遍。蔓菁、芥子,都要鋤兩遍。葵和蘿卜,鋤三遍。蔥只要培土,加鋤四遍。白豆和小豆,一齊種,一齊熟,可以不要逐莢摘收。只要依照這些方法去作,萬次中不會有一次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