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鐵論(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陳桐生譯注
- 5312字
- 2021-03-03 17:24:18
復古第六
【題解】
儒家是一個復古色彩非常濃厚的學派,他們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高舉古代文化傳統的旗幟。在鹽鐵會議上,文學、賢良最擅長的手法就是以古代傳統對照當代。本篇以“復古”為題,但是對于古代制度的內涵,辯論雙方卻有不同的理解。大夫提出:“古者,名山大澤不以封,為下之專利也。”大夫以此為據,說明漢家實施鹽鐵官營政策完全符合古代傳統。這是大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運用文學、賢良的手法來駁倒對方。文學雖然也提及五帝三王之道和六藝之風,但卻不能具體回應大夫“古者,名山大澤不以封”的觀點,只能以《詩經》詩句為據,說明朝廷官員不應該謀取權勢和財利。
大夫曰:“故扇水都尉彭祖寧歸(1),言:‘鹽鐵令品(2),令品甚明(3)。卒徒衣食縣官(4),作鑄鐵器,給用甚眾(5),無妨于民。而吏或不良,禁令不行,故民煩苦之。’令意總一鹽鐵(6),非獨為利入也(7),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8),禁淫侈,絕并兼之路也。古者,名山大澤不以封(9),為下之專利也(10)。山海之利,廣澤之畜(11),天地之藏也(12),皆宜屬少府(13);陛下不私,以屬大司農(14),以佐助百姓。浮食奇民(15),好欲擅山海之貨,以致富業,役利細民(16),故沮事議者眾(17)。鐵器兵刃,天下之大用也,非眾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18),煮海為鹽。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大抵盡收放流人民也(19)。遠去鄉里,棄墳墓(20),依倚大家(21),聚深山窮澤之中,成奸偽之業,遂朋黨之權,其輕為非亦大矣(22)!今者(23),廣進賢之途,練擇守尉(24),不待去鹽鐵而安民也。”
【注釋】
(1)扇水:地名。都尉:武官名。寧歸:告假回家辦理父母喪事。
(2)令品:優質產品。一說,令品,關于鹽鐵的法律條文。
(3)甚明:十分明顯。
(4)卒徒:從事煮鹽煉鐵的更卒和刑徒。衣食縣官:吃飯穿衣都由朝廷提供。
(5)給用甚眾:朝廷下撥的經費很多。
(6)令意:禁令的本意。令,原作“今”,據張敦仁說校改。總一鹽鐵:國家統一經營鹽鐵。鐵,原作“錢”,據王利器說校改。
(7)利入:財政收入。
(8)離朋黨:瓦解地方豪強朋黨集團。
(9)封:分封。
(10)專利:壟斷名山大澤的利益。
(11)廣澤:廣大湖澤。畜:通“蓄”。
(12)地:原作“下”,據張敦仁說校改。
(13)少府:主管皇帝私用的官員。
(14)大司農:主管國家公用的官員。
(15)浮食奇民:食用經商浮利的奇詭之民。奇,原作“豪”,據張敦仁說校改。
(16)役利細民:役使盤剝小民百姓。
(17)沮:阻撓,破壞。
(18)鼓鑄:熔煉金屬以鑄器械或錢幣。
(19)放流:一作“流放”。古代將罪犯流放到邊遠地區。
(20)墳墓:指祖墳。
(21)依倚:投靠,倚仗。大家:大戶。
(22)輕為非:輕易地為非作歹。
(23)者:原作“自”,據郭沫若說校改。
(24)練:通“揀”,挑選。守尉:郡守和都尉。
【譯文】
大夫說:“前任扇水郡都尉彭祖請假回家辦理父母喪事,向朝廷匯報說:‘官營鹽鐵都是優質產品,這一點十分明顯。從事煮鹽煉鐵的更卒和刑徒,吃飯穿衣都由朝廷提供,鑄作鐵器,朝廷下撥的經費很多,對民眾沒有妨害。有些不良官吏,不執行朝廷禁令,因此民眾感到煩擾和痛苦。’朝廷禁令的本意,國家統一經營鹽鐵,并不是單純為了財政收入,同時也是建設農業,抑制工商業,瓦解地方豪強朋黨集團,禁止社會過度奢侈風氣,杜絕兼并的門路。古時候,名山大澤不會分封給諸侯,怕的是地方諸侯壟斷名山大澤的利益。山海的財利,廣大湖澤儲藏的財富,是天地的寶藏,都應該屬于少府所管。陛下不營私利,將山澤歸屬于大司農掌管,以此來幫助老百姓。食用經商浮利的奇詭豪民,喜歡壟斷山林河海的貨物,以此發家致富,奴役盤剝小民百姓,因此阻撓鹽鐵官營的人很多。鐵器和兵器,對天下有很大用處,不適宜讓眾多庶民經營。以前,豪強大戶,獲準經營山海財利,開采鐵礦,鑄造鐵器,煮海水制鹽。有的一家大戶聚集徒眾,甚至多達一千多人,這些人大都是收容流放的罪犯。他們遠離鄉里,拋棄祖墳,投靠豪強大戶,聚集于深山窮澤之中,從事奸詐欺騙的勾當,實施結黨營私的權謀,他們輕易地為非作歹,問題可就大了!現在,朝廷拓廣進賢授能的途徑,慎重地選擇郡守都尉,不必廢除鹽鐵官營而可以安定民眾。”
文學曰:“扇水都尉所言,當時之權(1),一切之術也(2),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國子民之道也(3)。《詩》云:‘哀哉為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4)此詩人刺不通于王道,而善為權利者。孝武皇帝攘九夷(5),平百越(6),師旅數起,糧食不足。故立田官(7),置錢(8),入谷射官(9),救急贍不給(10)。今陛下繼大功之勤(11),養勞倦之民,此用麋鬻之時(12);公卿宜思所以安集百姓,致利除害,輔明主以仁義,修潤洪業之道(13)。明主即位以來,六年于茲,公卿無請減除不急之官,省罷機利之人。人權縣太久(14),民良望于上(15)。陛下宣圣德,昭明光,令郡國賢良、文學之士,乘傳詣公車(16),議五帝、三王之道(17),《六藝》之風(18),冊陳安危利害之分(19),指意粲然(20)。今公卿辨議,未有所定,此所謂守小節而遺大體,抱小利而忘大利者也。”
【注釋】
(1)當時之權:當時的權宜。“權”上原有“利”字。據王利器說校刪。
(2)一切之術:一時的辦法。
(3)君國:統治國家。子民:治理民眾。
(4)哀哉為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見于《詩經·小雅·小旻》。猶,通“猷”,謀劃。匪,通“非”,不。先民,先人,古人。程,標準,法式。大猶,遠大的計劃。經,常。維,通“唯”,只是。邇言,淺末之言。朱熹《詩經集傳》說:“言哀哉今之為謀,不以先民為法,不以大道為常,其所聽而爭者,皆淺末之言。”
(5)孝武:漢代以孝治天下,從漢惠帝起,每代皇帝謚號前都要加一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攘:排斥,抗擊。九夷:泛指東北少數民族。
(6)百越:指兩廣、浙江、福建一帶的古代越族,有南越、東越、閩越等。
(7)立田官:設置屯田官員。
(8)置錢:即國家統一鑄錢。
(9)入谷射官:將糧食獻給國家,換取官職。射,求取。
(10)救急:拯救危急。贍不給:補助不足。
(11)今陛下:指漢昭帝劉弗陵。繼大功之勤:繼承漢武帝建立偉大功業的勤勉。
(12)麋:通“糜”,煮爛。鬻:通“粥”。稀粥是養護老弱病殘的食物,此處比喻漢家應該視民如傷,像呵護老弱病殘一樣安撫民眾。
(13)修潤:修治潤飾。洪業:宏圖大業。
(14)人權縣(xuán)太久:人們期待權衡輕重已經太久了。權,權衡,等輕重。縣,期待。
(15)良望:確實期待。
(16)乘傳:漢代用驛車一站一站地傳送征招進京的人。傳,指驛車。詣,到。公車:漢朝在京城設置的官署,招待被召見的人。
(17)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18)六藝:儒家六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
(19)冊陳:上書陳述。冊,通“策”。
(20)指:同“旨”。
【譯文】
文學說:“扇水都尉所說的話,是當時的權宜,一時的辦法,不可以長久施行而傳于后世,這不是圣明君王用來統治國家、治理人民的舉措。《詩經·小雅·小旻》云:‘這些謀劃可哀,不學先人法式,不以大道為常,只聽淺近之言。’這是詩人譏刺那些不理解王道,而善于謀取權勢財利的人。孝武皇帝外攘夷狄,平定百越,屢次用兵,糧食不足。因此設立屯田官,實行國家統一鑄錢,獻糧食給國家就可以拜官,拯救危急,補助不足。如今陛下繼承孝武皇帝創建偉大功業的勤勉,養育勞累疲倦的民眾,這正是處于用爛稀飯喂養病人的時候;朝廷公卿應該多思考如何安定凝聚老百姓,興利除害,以仁義輔佐圣明君主,修治潤飾漢家宏圖大業。當今圣明君主即位以來,到現在已有六年,朝廷公卿沒有請求皇帝減除不急需的官員,罷黜機詐謀利的小人。人們期待權衡輕重已經太久了,民眾確實對上面有很大期待。陛下宣明圣德,昭示光輝,下令各郡國賢良、文學之士,乘坐傳車到公車署,討論五帝、三王之道,和《詩》、《書》、《禮》、《樂》、《易》、《春秋》的教化,上書陳述安與危、利與害的分野,旨意非常明確。如今公卿辯論,仍然沒有定論,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守持小節而遺漏大體,懷抱小利而忘記大利啊。”
大夫曰:“宇棟之內(1),燕雀不知天地之高(2);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窮夫否婦(3),不知國家之慮;負荷之商(4),不知猗頓之富。先帝計外國之利(5),料胡、越之兵,兵敵弱而易制,用力少而功大,故因勢變以主四夷(6),地濱山海(7),以屬長城(8),北略河外(9),開路匈奴之鄉(10),功未卒。蓋文王受命伐崇(11),作邑于豐(12);武王繼之,載尸以行(13),破商擒紂,遂成王業。曹沬棄三北之恥,而復侵地(14)。管仲負當世之累,而立霸功(15)。故志大者遺小,用權者離俗(16)。有司思師望之計(17),遂先帝之業(18),志在絕胡貉(19),擒單于(20),故未遑扣扃之義(21),而錄拘儒之論(22)。”
【注釋】
(1)宇棟:原作“宇宙”,據王利器說校改。宇,屋檐。棟,棟梁。
(2)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句末原有“也”字,據王利器說校刪。
(3)否:讀為“鄙”。
(4)負荷之商:背負肩挑的小商販。
(5)計:分析,考慮。
(6)因勢變:根據形勢的變化。主:主導征討戰爭。
(7)地濱山海:使漢朝的疆域依山臨海。
(8)屬(zhǔ):連接。
(9)北略河外:北邊攻取河套以北地帶。
(10)開路匈奴之鄉:開辟直通匈奴地區的道路。
(11)蓋:原作“善”,據王利器說校改。文王受命:周人以周文王斷虞芮之訟作為受命標志。崇:崇侯虎。
(12)豐:在今陜西西安西南。周文王伐崇虎后從岐山遷都到豐。
(13)載尸以行:《史記·周本紀》載:“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尸,用木頭制作的靈牌。
(14)曹沬棄三北之恥,而復侵地:《史記·刺客列傳》載:“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后來,曹沫隨魯莊公參加齊魯柯之會,以匕首劫持齊桓公,迫使齊國歸還所侵占的魯國土地。
(15)管仲負當世之累,而立霸功:《史記·管晏列傳》載管仲曰:“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負當世之累,指管仲幽囚以及忍受輿論批評他不能為公子糾死節之事。
(16)用權者離俗:通達權變的人不拘泥世俗之見。
(17)有司:主管官員。師望:指姜太公呂望。《史記·齊太公世家》載:“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18)遂:完成。
(19)胡貉:匈奴。
(20)單(chán)于:匈奴君主。
(21)未遑:沒有時間。扣扃(jiōnɡ)之義:門外漢的觀點。扣扃,叩門。
(22)拘儒:固執迂腐的儒生。
【譯文】
大夫說:“屋檐棟梁之內,燕雀不知道天地之高;土井內的青蛙,不知道江海之大;窮困的夫婦,不知道國家的謀略;肩挑背負的小販,不知道猗頓的富有。已故武帝分析外國的利弊,估計匈奴、南越的兵力,認為敵國兵力脆弱而容易制服,用力較少而功勞很大,因此根據形勢變化來主導外伐四夷,使漢朝的疆域依山臨海,并把長城連成一片,北邊攻取河套以北地帶,開辟直通匈奴地區的道路,可惜他的功業沒有最后完成。當年周文王接受天命,征伐崇國,在豐地建立都城。周武王繼承文王事業,車載文王木主去征討殷商,一舉攻破商都,擒獲殷紂王,完成周王朝大業。曹沬拋棄三次戰敗的恥辱,而收復被齊國侵占的土地。管仲背負當世不好的名聲,輔佐齊桓公建立霸主功業。因此志向大的人不計較小節,通達權變的人不拘泥世俗之見。目前主管官員思考的是如何施展姜太公的計謀,完成已故武帝未竟之業,志在消滅匈奴,活捉單于,因此沒有時間去思考門外漢的觀點,而采用固執迂腐的儒生的意見。”
文學曰:“燕雀離巢宇而有鷹隼之憂(1),坎井之蛙離其居而有蛇鼠之患,況翱翔千仞而游四海乎(2)?其禍必大矣!此李斯所以折翼(3),而趙高沒淵也(4)。聞文、武受命,伐不義以安諸侯大夫,未聞弊諸夏以役夷狄也(5)。昔秦常舉天下之力以事胡、越,竭天下之財以奉其用,然眾不能畢(6);而以百萬之師,為一夫之任(7),此天下共聞也。且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弊,此百姓所疾苦,而拘儒之所憂也。”
【注釋】
(1)巢宇:鳥巢。隼(sǔn):一種兇猛的鳥。
(2)仞: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3)李斯:楚國上蔡人,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入秦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為秦朝丞相,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李斯與趙高立秦始皇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腰斬于咸陽。折翼:折斷翅膀,形容失敗。
(4)趙高:秦朝宦官,任中車府令。秦始皇死后,他與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為皇帝。公元前207年設計害死李斯,自任秦國丞相。次年他迫二世自殺,另立子嬰。不久被子嬰殺掉,誅夷三族。沒淵:沉沒深淵。
(5)弊:損害。諸夏:中原各諸侯國。役:征討。
(6)眾:通“終”。畢:完成。
(7)一夫:獨夫,指殘暴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譯文】
文學說:“燕雀離開了鳥巢就有被鷹隼抓捕的憂患,土井青蛙離開居所就有被蛇鼠吞食的危險,何況翱翔于千仞高空而暢游四海呢?它們遇到的禍患一定更大了!這就是李斯為什么折斷翅膀,趙高沉沒深淵的原因啊。我只聽說過周文王、周武王接受天命稱王,討伐不義的殷商王朝來安撫各位諸侯大夫,沒有聽說損害中原各諸侯國來征討夷狄。從前秦始皇經常動員天下人力來征討匈奴南越,竭盡天下財用來供給戰爭費用,然而最終不能完成。以百萬大軍供秦始皇驅使,這是天下人都聽說的。況且屢次作戰就會使民眾疲勞,長期用兵就會使軍隊疲憊,這是老百姓感到痛苦,而固執迂腐的儒生感到憂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