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卷
陳可常端陽仙化

利名門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僧不了,為僧得了盡輸僧。

話說大宋高宗紹興年間[1],溫州府樂清縣[2],有一秀才,姓陳,名義,字可常,年方二十四歲。生得眉目清秀,且是聰明,無書不讀,無史不通。紹興年間,三舉不第,就于臨安府眾安橋命鋪,算看本身造物。那先生言:“命有華蓋[3],卻無官星,只好出家。”陳秀才自小聽得母親說,生下他時,夢見一尊金身羅漢投懷。今日功名蹭蹬之際[4],又聞星家此言,忿一口氣[5],回店歇了一夜,早起算還了房宿錢,雇人挑了行李,徑來靈隱寺投奔印鐵牛長老出家[6],做了行者。這個長老,博通經典,座下有十個侍者,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皆讀書聰明。陳可常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

紹興十一年間,高宗皇帝母舅吳七郡王[7],時遇五月初四日,府中裹粽子。當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8]:“明日要去靈隱寺齋僧[9],可打點供食齊備。”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10],出了錢塘門,過了石涵橋、大佛頭,徑到西山靈隱寺。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眾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請至方丈坐下。長老引眾僧參拜獻茶,分立兩傍。郡王說:“每年五月重五,入寺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院子抬供食獻佛[11],大盤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

郡王閑步廊下,見壁上有詩四句:

齊國曾生一孟嘗[12],晉朝鎮惡又高強[13]

五行偏我遭時蹇[14],欲向星家問短長[15]

郡王見詩道:“此詩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所作?”回至方丈,長老設宴管待。郡王問:“長老,你寺中有何人能作得好詩?”長老:“覆恩王,敝寺僧多,座下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侍者,皆能作詩。”郡王說:“與我喚來!”長老:“覆恩王,止有兩個在敝寺,這八個教去各莊上去了。”只見甲乙二侍者,到郡王面前。郡王叫甲侍者:“你可作詩一首。”甲侍者稟乞題目,郡王教就將粽子為題。甲侍者作詩曰:

四角尖尖草縛腰,浪蕩鍋中走一遭。

若還撞見唐三藏,將來剝得赤條條。

郡王聽罷,大笑道:“好詩,卻少文采。”再喚乙侍者作詩。乙侍者問[16],乞題目,也教將粽子為題。作詩曰:

香粽年年祭屈原,齋僧今日結良緣。

滿堂供盡知多少,生死工夫那個先?

郡王聽罷大喜道:“好詩!”問乙侍者:“廊下壁間詩,是你作的?”乙侍者:“覆恩王,是侍者做的。”郡王道:“既是你做的,你且解與我知道。”乙侍者道:“齊國有個孟嘗君,養三千客,他是五月五日午時生。晉國有個大將王鎮惡,此人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小侍者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卻受此窮苦,以此做下四句自嘆。”郡王問:“你是何處人氏?”侍者答道:“小侍者溫州府樂清縣人氏,姓陳名義,字可常。”郡王見侍者言語清亮,人才出眾,意欲抬舉他。當日就差押番,去臨安府僧錄司討一道度牒[17],將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可常,為佛門中法號,就作郡王府內門僧[18]。郡王至晚回府,不在話下。

光陰似箭,不覺又早一年。至五月五日,郡王又去靈隱寺齋僧。長老引可常并眾僧接入方丈,少不得安辦齋供,款待郡王。坐間叫可常到面前道:“你做一篇詞,要見你本身故事。”可常問訊了,口念一詞,名《菩薩蠻》:

平生只被今朝誤,今朝卻把平生補。重午一年期,齋僧只待時。   主人恩義重,兩載蒙恩寵。清凈得為僧,幽閑度此生。

郡王大喜,盡醉回府,將可常帶回。見兩國夫人說[19]:“這個和尚是溫州人氏,姓陳名義,三舉下第,因此棄俗出家,在靈隱寺做侍者。我見他作得好詩,就剃度他為門僧,法號可常。如今一年了,今日帶回府來,參拜夫人。”夫人見說,十分歡喜,又見可常聰明樸實,一府中人都歡喜。郡王與夫人解粽,就將一個與可常,教做“粽子詞”,還要《菩薩蠻》。可常問訊了,乞紙筆寫出一詞來: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20],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郡王見了大喜,傳旨喚出新荷姐,就教他唱可常這詞。那新荷姐生得眉長眼細,面白唇紅,舉止輕盈。手拿象板,立于筵前,唱起繞梁之聲。眾皆喝采。郡王又教可常做新荷姐詞一篇,還要《菩薩蠻》。可常執筆便寫,詞曰:

天生體態腰肢細,新詞唱徹歌聲利。一曲泛清奇,揚塵簌簌飛。   主人恩義重,宴出紅妝寵。便要賞新荷[21],時光也不多!

郡王越加歡喜。至晚席散,著可常回寺。

至明年五月五日,郡王又要去靈隱寺齋僧。不想大雨如傾,郡王不去,分付院公[22]:“你自去分散眾僧齋供,就教同可常到府中來看看。”院公領旨去靈隱寺齋僧,說與長老:“郡王教同可常回府。”長老說:“近日可常得一心病,不出僧房,我與你同去問他。”院公與長老同至可常房中。可常睡在床上,分付院公:“拜覆恩王,小僧心病發了,去不得。有一柬帖,與我呈上恩王。”院公聽說,帶來這封柬帖回府。郡王問:“可常如何不來?”院公:“告恩王,可常連日心疼病發,來不得。教男女奉上一簡[23],他親自封好。”郡王拆開看,又是《菩薩蠻》詞一首:

去年共飲菖蒲酒,今年卻向僧房守。好事更多磨,教人沒奈何。   主人恩義重,知我心頭痛。待要賞新荷,爭知疾愈么?

郡王隨即喚新荷出來唱此詞。有管家婆稟:“覆恩王,近日新荷眉低眼慢,乳大腹高,出來不得。”郡王大怒,將新荷送進府中五夫人勘問。新荷供說:“我與可常奸宿有孕。”五夫人將情詞覆恩王。郡王大怒:“可知道這禿驢詞內都有賞新荷之句,他不是害什么心病,是害的相思病!今日他自覺心虧,不敢到我府中!”教人分付臨安府,差人去靈隱寺,拿可常和尚。臨安府差人去靈隱寺印長老處要可常。長老離不得安排酒食[24],送些錢鈔與公人。常言道:“官法如爐,誰肯容情。”可常推病不得,只得掙image起來[25],隨著公人到臨安府廳上跪下。

府主升堂:

冬冬牙鼓響,公吏兩邊排。

閻王生死案,東岳攝魂臺[26]

帶過可常問道:“你是出家人,郡王怎地恩顧你,緣何做出這等沒天理的事出來?你快快招了!”可常說:“并無此事。”府尹不聽分辨,“左右拿下好生打!”左右將可常拖倒,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可常招道:“小僧果與新荷有好。一時念頭差了,供招是實。”將新荷勘問,一般供招。臨安府將可常、新荷供招呈上郡王。郡王本要打殺可常,因他滿腹文章,不忍下手,監在獄中。

卻說印長老自思:“可常是個有德行和尚,日常山門也不出,只在佛前看經。便是郡王府里喚去半日,未晚就回,又不在府中宿歇,[27]!”連忙入城去傳法寺,央住持槁大惠長老同到府中,與可常討饒。郡王出堂,賜二長老坐,待茶。郡王開口便說:“可常無禮!我平日怎么看待他,卻做下不仁之事!”二位長老跪下,再三稟說:“可常之罪,僧輩不敢替他分辨,但求恩王念平日錯愛之情,可以饒恕一二。”郡王請二位長老回寺,“明日分付臨安府量輕發落”。印長老開言:“覆恩王,此事日久自明。”郡王聞言心中不喜,退入后堂,再不出來。二位長老見郡王不出,也走出府來。槁長者道:“郡王嗔怪你說‘日久自明’。他不肯認錯,便不出來。”印長老便說:“可常是個有德行的,日常無事,山門也不出,只在佛前看經。便是郡王府里喚去,去了半日便回,又不曾宿歇,此奸從何而來?故此小僧說‘日久自明’,必有冤枉。”槁長老道:“‘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僧家怎敢與王府爭得是非?這也是宿世冤業[28],且得他量輕發落,卻又理會。”說罷,各回寺去了,不在話下。次日郡王將封簡子去臨安府[29],即將可常、新荷量輕打斷[30]。有大尹稟郡王[31]:“待新荷產子,可斷。”郡王分付,便要斷出。府官只得將僧可常追了度碟,杖一百,發靈隱寺,轉發寧家當差[32]。將新荷杖八十,發錢塘縣轉發寧家,追原錢一千貫還郡王府。

卻說印長老接得可常,滿寺僧眾教長老休要安著可常在寺中,玷辱宗風。長老對眾僧說:“此事必有蹺蹊,久后自明。”長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可常將息棒瘡好了,著他自回鄉去。

且說郡王把新荷發落寧家,追原錢一千貫。新荷父母對女兒說:“我又無錢,你若有私房積蓄,將來湊還府中。”新荷說:“這錢自有人替我出。”張公罵道:“你這賤人!與個窮和尚通奸,他的度牒也[33]。我一個身子被他騙了,先前說過的話,如何賴得?他若欺心不招架時[34],左右做我不著[35],你兩個老人家將我去府中[36],等我郡王面前實訴,也出脫了可常和尚[37]。”

父母聽得女兒說,便去府前伺候錢都管出來,把上項事一一說了。錢都管到焦躁起來,罵道:“老賤才!老無知!好不識廉恥!自家女兒偷了和尚,官司也問結了,卻說恁般鬼話來圖賴人[38]!你欠了女兒身價錢,沒處措辦時,好言好語,告個消乏[39],或者可憐你的,一兩貫錢助了你也不見得。你卻說這樣沒根蒂的話來,旁人聽見時,教我怎地做人?”罵了一頓,走開去了。

張老只得忍氣吞聲回來,與女兒說知。新荷見說,兩淚交流,乃言:“爹娘放心,明日卻與他理會[40]。”至次日,新荷跟父母到郡王府前,連聲叫屈。郡王即時叫人拿來,卻是新荷父母。郡王罵道:“你女兒做下迷天大罪[41],到來我府前叫屈!”張老跪覆:“恩王,小的女兒沒福,做出事來,其中屈了一人,望恩王做主!”郡王問:“屈了何人?”張老道:“小人不知,只問小賤人便有明白。”郡王問:“賤人在那里?”張老道:“在門首伺候。”郡王喚他入來,問他詳細。新荷入到府堂跪[42]。”郡王見說,十分大怒,跌腳大罵:“潑賤人!屈了可常和尚!”就著人分付臨安府,拿錢原到廳審問拷打,供認明白。一百日限滿,脊杖八十[43],送沙門島牢城營料高[44]。新荷寧家,饒了一千貫原錢。隨即差人去靈隱寺取可常和尚來。

卻說可常在草舍中將息好了[45],又是五月五日到。可常取紙墨筆來,寫下一首《辭世頌》:

生時重午,為僧重午,得罪重午,死時重午。為前生欠他債負,若不當時承認,又恐他人受苦。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白舌盡消除;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

可常作了《辭世頌》,走出草舍邊,有一泉水。可常脫了衣裳,遍[46]。道人報與長老知道,長老將自己龕子[47],妝了可常,抬出山頂。長老正欲下火,只見郡王府院公來取可常。長老道:“院公,你去稟覆恩王,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郡王來取,今且暫停,待恩王令旨。”院公說:“今日事已明白,不干可常之事。皆因屈了,教我來取,卻又圓寂了。我去稟恩王,必然親自來看下火。”院公急急回府,將上項事并《辭世頌》呈上,郡王看了大驚。

次日,郡王同兩國夫人去靈隱寺燒化可常。眾僧接到后山,郡王與兩國夫人親自拈香罷,郡王坐下。印長老帶領眾僧看經畢。印長老手執火把,口中念道:

留得屈原香粽在,龍舟競渡盡爭先。

從今剪斷綠絲索,不用來生復結緣。

恭惟圓寂可常和尚:重午本良辰,誰把蘭湯浴?角黍漫包金[48],菖蒲空切玉。須知《妙法華》,大乘俱念足。手不折新荷,枉受攀花辱。目下事分明,唱徹《陽關曲》。今日是重午,歸西何太速!寂滅本來空,管甚時辰毒?山僧今日來,贈與光明燭。憑此火光三昧,要見本來面目。

咦!唱徹當時《菩薩蠻》,撒手便歸兜率國[49]

眾人只見火光中現出可常,問訊謝郡王、夫人、長老并眾僧:“只因我前生欠宿債,今世轉來還,吾今歸仙境,再不往人間。吾是五百尊羅漢中名常歡喜尊者。”正是:

從來天道豈癡聾?好丑難逃久照中。

說好勸人歸善道,算來修德積陰功。


[1] 大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

[2] 樂清縣:今屬浙江溫州。宋代屬兩浙路瑞安府。

[3] 華蓋:舊時迷信,認為人的命運犯了天上的華蓋星,運氣就不好。

[4] 蹭蹬(cènɡ dènɡ):失意,倒霉。

[5] 忿:悶著,憋著。

[6] 長老:年長有德的僧人,或對住持僧的尊稱。

[7] 高宗皇帝母舅吳七郡王:指宋高宗皇后吳氏的兄弟吳益。話本誤妻弟為母舅。

[8] 都管:即總管,管理事務的管家。

[9] 齋僧:以齋食施給僧人。

[10] 干辦:即干辦公事,由長官委派處理各種事務的屬員。虞候:宋代禁軍中的低級武職,作為高級官員的隨身侍從。押番:宋代禁軍中作為親隨的小校。

[11] 院子:年輕的仆役。

[12] 孟嘗:戰國時齊國公子田文,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號孟嘗君。善養士,門下食客數千人。

[13] 鎮惡:即東晉王鎮惡,前秦宰相王猛之孫。秦亡投晉,官至征虜將軍。

[14]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星相家認為人的八字里有五行的相生相克,可據以推算吉兇禍福。

[15] 星家:即星相家。占卜算命的人。

[16] 問訊:僧尼向人合掌致敬,表示問候。

[17] 僧錄司:管理寺院僧尼事務的機構。唐文宗開成年間,開始在京邑設立左右街僧錄,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僧錄司。度牒:古代出家當和尚,需經官府審查,合格者才發給證明文件,稱作度牒。有了度牒可以免除賦稅和勞役等。

[18] 門僧:即門下的僧人。屬于誰家的門僧,就由那家做保護人,并供給布施。

[19] 兩國夫人:吳七郡王吳益,先官太尉,后為太師,故其妻應有兩個封號,稱作兩國夫人。

[20] 樽俎(zǔ):古代盛酒和肉的器皿。常作宴席的代稱。菖蒲:指菖蒲葉浸泡的藥酒。端午這天服用,相傳可避瘟氣。

[21] 新荷:雙關語,既指歌女新荷,又指剛剛露出水面的新生荷葉。

[22] 院公:對年老仆人的尊稱。

[23] 男女:這里是奴仆對主人的自稱,相當于自稱奴才、小的。

[24] 離不得:少不得,不免。

[25] 掙image(zhènɡ chuài):掙扎,勉力支撐。也寫作“掙挫”。

[26] 東岳:即東岳大帝。道教所奉祀掌管人間賞罰和生死的泰山神。

[27] 蹺蹊:即“蹊蹺”,奇怪,可疑。

[28] 宿世:前世,前生。冤業:佛家語,因造惡業而招致的冤報。也作“冤孽”。

[29] 簡子:便札,便箋。

[30] 打斷:判決,處理。

[31] 大尹:對知府、知縣的尊稱。

[32] 寧家:寧家住或寧家住坐的省稱,意為回家。

[33] 官錢:經官斷的身價錢。即上文所說的“原錢一千貫”。

[34] 招架:承認。

[35] 做我不著:就是把命豁出去或奈何我不得的意思。

[36] 將:“將帶”的省文。即帶領,攜帶。

[37] 出脫:開脫。

[38] 圖賴:誣賴,訛詐。

[39] 消乏:這里指缺少錢財,貧乏。

[40] 理會:交涉,評理。

[41] 迷天:同“彌天”,如天一般大。

[42] 上直:值班,值勤。

[43] 脊杖:宋代的杖刑分為脊杖和臀杖。脊杖就是打脊背。

[44] 沙門島:在登州城西北六十里海中,宋代死罪獲寬免的犯人,大都流放到這里。牢城營:宋代囚禁流配罪犯的場所。料高:即瞭高,指登高守望并負有監視犯人責任的苦役。

[45] 將息:調養,休息。

[46] 結跏趺坐:佛教徒坐禪法,即交迭左右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圓寂:梵文音為般涅槃或涅槃,為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后稱僧尼死為圓寂。

[47] 龕子:裝殮和尚尸體的木合。

[48] 角黍:粽子。

[49] 兜率(shuài)國:即兜率天。佛教謂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層天,其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凈土,外院為天上眾生所住的地方。人若能持齋誦經,死后就可以升到兜率天國的凈土中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乡县| 体育| 南康市| 东乡族自治县| 阿拉善右旗| 合川市| 武冈市| 福鼎市| 邢台县| 当阳市| 赣州市| 乌拉特前旗| 双桥区| 泰州市| 吴川市| 金坛市| 肃南| 新兴县| 沐川县| 靖宇县| 巴中市| 贡山| 安远县| 泌阳县| 东莞市| 大理市| 宜宾县| 海宁市| 自贡市| 卓尼县| 大冶市| 广元市| 丰台区| 达拉特旗| 陆丰市| 改则县| 镶黄旗| 乐清市| 瑞安市| SHOW|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