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如何用好能人

7.讓組織與能人共贏:從齊湣王任孟嘗君為相說起

講到用人,都說要用能人,但真正用了能人,有可能問題更大。

關于用人問題,戰國四君子是一個極好的范例。所謂四君子,包括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按照西漢賈誼的說法:“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縱離橫。”這四位在當時不可不謂能人,而且基本上都同所在國的君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都在一定時間內得到過君主的重用,但是,最終都沒能維持長久的合作。

在這里,我們就以孟嘗君為例說明“用能人”的問題。好在這四個人的行為差不了多少,可以類推。孟嘗君田文本來就是齊國宗室,其父親田嬰在齊國為相十多年。孟嘗君在繼承其父的封地爵位后,以養士而出名,食客數千,人才濟濟。賢能之名,蜚聲諸侯,就連秦昭王,都曾一度打算請他擔任丞相。由此才有了孟嘗君逃離秦國時“雞鳴狗盜”的故事。這樣的人才,齊國能不用嗎?于是,齊盡王任孟嘗君為相,把國家大事全托付給他。但是,很快齊盡王就不大放心了,“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罷免了孟嘗君的相職。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孟嘗君不惜策動秦國攻打齊國,派人到秦國鼓動秦王放出要聘任孟嘗君為相的風聲,迫使齊王重用自己。當孟嘗君在齊國待不下去后,又到魏國擔任丞相,這時,他絲毫不顧他與齊王同宗共祖的關系,同齊國翻臉,聯合秦、趙、燕,打敗了齊國,把齊盡王趕下臺。齊襄王即位后,不得已又任孟嘗君為相,直到去世。孟嘗君死后不久,眾子爭嗣,齊魏合作,乘機滅了他的后裔。

孟嘗君確實屬于能人之列。尤其是在招攬人才方面,恐怕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代表。所以,武俠小說談到那些急公好義、求賢若渴的主兒,往往以“小孟嘗”“賽孟嘗”之類的名號褒獎。但是,這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別忘了還有另一方面。

司馬光對孟嘗君是看不上的,他的評價不像賈誼那樣贊美,說:“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在司馬光眼里,孟嘗君不僅是小人,而且是奸人。表現為養士不分好壞,吃著國家的俸祿,籠絡自己的黨羽,醉心于個人的名利,典型的吃官飯養私駱駝。對上欺侮君主,對下坑害百姓,不但是奸人而且是“奸人之雄”,有什么可推崇的!

司馬光寫書當然可以對孟嘗君說三道四,大加斥責,但現實不那么簡單。作為管理者,處在齊盡王的位置,能怎么辦?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如果你是董事長,正好遇到了孟嘗君式的人物,你敢用嗎?

第一答案是:不能不用。因為孟嘗君手中擁有豐富的資源,尤其是人脈、關系等。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擁有這樣的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假如有一個人,擁有孟嘗君式的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拿出來就能使自己的公司擁有技術或市場優勢,甚至能把競爭對手搞得七零八落,你不用才怪?極有可能,你還會以高薪為餌,以高位為誘,不把他招到自己麾下不罷休。

但是且慢,還有第二答案:不得不防。當年的孟嘗君確實與齊國唇齒相依,但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說白了,齊國是齊王的,不是孟嘗君的。這種能人一旦到了決定公司成敗的地步,要不就是把公司化為己有,要不就是跳槽對你構成致命威脅。齊王最怕的就是:用他,有可能對齊王取而代之;不用他,他就跳槽當秦國和魏國的總經理,鼓動這兩個國家來打齊國。孟嘗君當上丞相,齊王的后脊梁就冒冷氣,道理就在這兒。

實踐中的老板,對于能人,尤其是那種了不得的能人,往往會又愛又怕。大勢所趨,不用不行,而一旦重用,又會如芒刺在背。當然,如果孟嘗君是無私奉獻的活雷鋒,那老板大可不必擔心。但是,用人不能寄希望于對方是圣人,只能把他假設為常人。而經濟學告訴我們,趨利避害是常人行為的基本邏輯。用能人,確實能使公司獲利,而一旦發生利益沖突,往往也會使公司的損失最大化。司馬光不用操心利潤,所以他可以唱高調。他所說的道理我們可以理解,但他所說的做法不見得可行。如果找不到圣人和君子,全用愚人,那還干不干事?

克服這種兩難問題的出路,在于老板與員工在利益上的一致化。現代管理中強調塑造共同愿景,實際上就是力圖解決無形利益以及價值觀念的一致化問題;經理人控股、利潤共享等等管理手段,實際上就是實現有形利益一致化的舉措。沒有利益上的一致化,就沒有真正的“雙贏”。你好我好的表面和氣,只是掩飾利益沖突的鴕鳥式方案;而忍痛割肉的退讓,由于存在單方面的利益損失,往往是更大沖突的前兆。所以,“親兄弟明算賬”,把雙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攤開,聰明人都自己會算賬,這是用能人的基本前提。所謂和諧,不是掩飾矛盾和沖突,而是在算賬的基礎上實現利益共享。

8.如何用能人:劉邦用陳平的啟示

能人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看怎么用。不能用能人,就不能干事業。

從管理的要求來看,用人是要干事的,而干事就必須用能人。劉邦用陳平的例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說起劉邦用人,人們對他關于三杰的評論比較熟悉。劉邦當上皇帝后,讓大臣們說說他為什么得天下而項羽為什么失天下的道理,于是,雄才大略、英明偉大之類的話都出來了。劉邦搖搖頭,自己總結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但筆者看來,真正體現劉邦用人水平的事例,是次于三杰的陳平。

陳平不是劉邦的老人手,他從魏王咎那兒叛逃到了項羽那兒,又從項羽那兒叛逃投靠了劉邦,得到劉邦重用。對此,劉邦的老部下有意見,周勃、灌嬰給陳平列了三大罪狀:一是先后背叛魏王和項羽;二是傳聞陳平“盜嫂”;三是據說陳平受賄。對于這種告狀,劉邦先排除了“叛逃”的指控,因為在群雄并立的時代,“朝秦暮楚”不能說明道德問題,然后對其余兩個指控進行了追查,“盜嫂”屬于查無實據的傳聞,受賄屬實,但陳平坦然承認是辦事的用度所需。所以,劉邦依然信任陳平。尤其是在對項羽使反間計時,給了陳平四萬斤黃金,完全由他支配,結果使項羽君臣離心離德,大獲全勝。劉邦臨終時安排后事,確定陳平為協助王陵的丞相人選。陳平果然沒有辜負劉邦的重托,在平定呂氏之亂中立了大功。

這里面有幾點值得仔細推敲。首先,陳平具有辦事公道的名聲。當初陳平還是孺子時,鄉里聚會分肉,十分公平,得到鄉親父老的稱贊。而陳平自己感嘆道:“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史記·陳丞相世家》)這種公平恰恰是管理者最需要堅守的品德。其次,劉邦對陳平具有絕對控制權,所以,他不害怕陳平出事。這一點對于用能人來說,最為重要,只有在有把握對能人的行為可以有效控制的時候,才能使用他,而且控制能力越強,用起來越放手。所以,劉邦在起用陳平時,不怕陳平出事。第三,劉邦前面審查過陳平受賄,但接著在使用反間計時,把大量黃金交給陳平,這一舉措意味深長,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表示對陳平的信任,可以讓陳平放手活動;另一層含義,這未嘗不是一種考察方式,不是剛剛有人舉報你貪財受賄嗎?現在就交給你大量錢財,看你動心不動心,你要動心好辦,處理你就是了,你要不動心,豈不恰恰證明了你的清白?很顯然,陳平的得分是優秀。還有,在劉邦大功告成分封功臣時,陳平推辭不受,聲稱如果當初不是魏無知推薦自己,如何能夠立功?于是劉邦賞了魏無知。這是不忘本。最后,劉邦臨終的安排也富有深意,經過長期考察,劉邦已經對陳平有了足夠的信任,認為陳平的才能當丞相沒問題,然而劉邦的安排是讓陳平給王陵當副手。王陵以憨厚出名,陳平以機智出名。這樣安排不僅可以使兩個人形成互補優勢,更重要的是萬一對陳平看走了眼,這種安排可以防止鑄成大錯。

從劉邦用陳平來看,他能得天下,同他深知用人之道有關。盡管劉邦有著濃厚的流氓色彩,在許多方面不值得稱道,但他重用陳平這件事,依然可以給供當今管理者思考。

9.如何用好英雄式人才:飛將軍李廣的教訓

英雄式人才和官僚式人才在使用上有著比較大的區別。一般來說,應當把不守規矩的英雄放在獨當一面的偏師位置上,既要防范他的失誤造成致命損失,又要依靠英雄開辟新的增長點。

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有一句名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西漢名將李廣,有飛將軍之譽,一輩子同匈奴作戰,匈奴人聞風喪膽。但李廣的運氣實在太差,那些名望不如他的人都封侯晉爵,只有李廣升遷困難,最終還因軍事失誤而自殺。這是不是漢武帝和衛青他們壓制人才?

李廣這個人,具有鮮明的英雄氣概。他擅長射箭,有一次把一塊石頭誤認為是老虎,一箭射去,竟然射進石內。他帶兵很有特色,時人稱“李廣才氣,天下無雙”。李廣先后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上郡為太守,防御匈奴,以能打仗而出名。他靠的是騎兵,平素與士卒打成一片,不擺架子,行軍不講規矩,駐扎沒有章法,尤其討厭那些公文程式。他的部隊單兵作戰能力都很強,而且下屬也樂意隨他拼殺。但是,李廣用兵作戰過于隨意,能大勝也會大敗。

與李廣同時,還有一位與他齊名的將領,叫程不識。他同李廣完全是兩種風格,“為人廉,謹于文法”。程不識訓練士兵極苦,布陣駐扎一板一眼,干什么都有嚴格的紀律和章法,包括公文也一絲不茍。這樣,他靠著嚴格的組織規范作戰,不能大勝但也從無敗績。程不識自己談到他與李廣的差別時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史記·李將軍列傳》)

對于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將領,尤其是對于不守章法、不按規矩的李廣,領導者應該如何使用?顯然,李廣打仗是英雄,但不是完人。從他一得志就殺了敢于頂撞他的霸陵尉一事來看,他的心胸并不開闊。當他隨衛青出擊匈奴時,對安排他迂回出擊不滿,一心要打先鋒。看到不如自己的將領一個個立功封侯,他曾經向一個“望氣”(類似于今天的算命)者求教,抱怨自己命不好。從這種爭功心理和算命抱怨來看,李廣確實存在某些問題。漢武帝和大將軍衛青有意壓抑他,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把對李廣的“控制使用”當作壓制人才,不無偏頗。

現在的公司經營中,也會時不時地遇到李廣式的人才。對此如何使用,考驗著領導者的智慧。可以說,李廣和程不識,是兩種人才的典型。李廣屬于英雄式人才,個人能力極強但卻缺乏“組織紀律性”;而程不識則屬于官僚式人才,只有靠嚴格的組織規范才能成功。一般情況下,公司經營者對于類似程不識的人才在使用上不會有大的爭議,往往用這種人按部就班穩扎穩打,而對于類似李廣的人才則比較難以決斷,不用可惜,用了不放心。更重要的是,如果使用不當,不但影響“李廣”本人,還會影響“李廣”的同事和部下。人們往往崇拜英雄,對于英雄無用武之地會產生情感上的惋惜。李廣本人的不得志,不但引發了幾百年后王勃發出“李廣難封”的感慨,而且這種感慨在兩千年來得到了相當廣泛的共鳴。所以,能不能用好“李廣”,關系到整個公司的士氣和后來的歷史評價。

如果僅僅看中李廣式的英雄氣概和過人本領,那么就可能把公司的興衰成敗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這對領導來說,風險未免太大。因為李廣的失敗概率比較大,一旦把他安排在萬一失敗就會對公司造成致命損失的位置上,那么,這種領導無異于賭博押寶。

為了防范李廣們帶來的風險,有的領導人采取的方法是一邊重用一邊加強監控。這種辦法邏輯上沒錯,但事實上行不通。因為李廣式的英雄,建功立業的前提就是放手讓他們施展才能。他們一般都有較強的自尊心理,時時監控會對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更重要的是,這種英雄只有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高度自主中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業績,加強監控無異于給他帶上桎梏。例如,一個總經理,要求辦公室主任每天匯報工作是很正常的,然而,要求一個正在開發新產品的研發人員每天匯報工作,則有可能嚴重挫傷他的積極性。漢武帝和衛青在使用李廣上的失誤,主要表現在這一方面。

既要防范“李廣”有可能造成的風險,又要充分發揮“李廣”的作用。比較恰當的辦法是委派他擔任獨當一面的“偏師”,而讓“程不識”固守主打陣地。一旦偏師失利,主陣地沒有喪失,公司不至于遭到致命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主陣地偏于防守,而偏師偏于進攻。一旦偏師成功,主陣地的資源可以迅速向偏師接濟,甚至可以不失時機地把掎角之勢變為主戰場。至于李廣未能封侯,那是歷史造成的,今人應該超越古人。

二戰中,盟軍在第二戰場上充分發揮了巴頓將軍猛打猛沖的作用,但是,卻把巴頓置于布萊德利等人的控制之下,由艾森豪威爾統籌全局。這可以看作是“外國李廣”的一個典范,而且沒有產生“李廣難封”的后遺癥。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10.情理態勢與組織用人:吳起與田文

優秀人才能不能得到重用,不僅要看才能和功績,還要看事態、情理和形勢。

管理活動中,如何用人相當重要。說起用人,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選賢任能”“獎優罰劣”。這固然沒錯,但是,現實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最優秀的人才有時會遭到冷遇,不那么出色的人才卻備受青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徇私舞弊。暫且我們把徇私舞弊擱在一旁,假定用人中完全沒有“不正之風”的影響,是不是最優秀的人才就能得到重用?恐怕也不盡然。

戰國時期的魏國,在魏文侯執政時通過變法躍居強國之列。魏文侯去世,武侯即位,選用國相。當時朝中大臣中才干最出色而且功勞最大的是吳起。這位吳起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他曾經求學于曾子,在魯國殺妻求將,大破齊軍。到魏國帶兵,吮疽驅死,抗擊秦韓趙三國,使強秦不敢東向。魏國主持變法的李悝,贊揚吳起用兵“雖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就連太史公寫《史記》,都把吳起與孫子合為一傳,可見其兵法上的造詣。魏武侯要選擇大臣擔任丞相。無論是論功勞還是論資歷,吳起都排在最前面。但魏武侯沒有選擇吳起,而是選擇了田文(就是那位名聲也極大的孟嘗君)。

吳起對自己沒當上丞相很不服氣,就找田文當面辯論。這段辯論很有意思。在辯論中,田文承認自己不行,帶兵打仗不如吳起,治國理民不如吳起,鎮守地方獨當一面不如吳起,建立國際威望也不如吳起。然而,自己能當上丞相而吳起當不上,不是才能和功績,而是魏國當時的情勢使然。當時的魏國,君主年輕無威,大臣狐疑觀望,百姓還沒有建立起對政府的信任。這種情況下,田文反問吳起:是用你合適?還是用我合適?吳起思考半天,不得不回答說:還是用你合適。

可見,用人是否適當,不單純是才能和功績決定的,而與組織所處的情勢密切相關。這段記載,可以看作是古代經驗型的情景領導理論。其中的道理,值得管理者玩味。

選賢任能,陟優黜劣,是用人之常情。然而,賢能和事理,態勢和才干,不見得就完全一致。所謂人事,是謀求“人”和“事”的恰當結合。如果僅僅考慮人,而不注意事,用人就難以收到好的效果。賢能也罷,才干也罷,僅僅反映的是人的一面;而經營中的事理,組織所處的態勢,則是管理中事的一面。“用人”是為了“治事”,如果事干不好,哪怕再優秀的人也不恰當。正因為如此,同樣的人才,情勢一旦變化,就可能面臨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歷史上的開國元勛,在打天下時風光無限,而守天下時就成了君王的心腹之患。劉邦時的韓信,朱元璋時的徐達,都是如此。

劉邦、朱元璋對功臣大開殺戒,并不可取。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能夠為我們的人事調整提供某種參照。假如,某人與朋友合伙創辦一個公司,在起步階段,銷售負責人難免搞點制度以外的小動作,而這些小動作對公司奠基可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到了公司發展壯大正規經營階段,這種小動作就會逐漸暴露出危害性,繼續用他主管銷售對公司發展不利,怎么辦?炒了他的魷魚,會使員工寒心;容忍他照舊主管銷售,會使公司受害。在這種情況下,不妨給他一個不管實事的副總位置,騰出銷售經理讓更合適的人干,這可能是明智的辦法。舉一反三,在用人上,如何使人的賢能才干與事的情理態勢匹配,有許多值得斟酌之處。比如,功績能不能用職位作為獎勵?會不會造成能力錯位?值得管理者時時注意。

讀歷史,不少人從中看到的是權謀,對管理來說,這是邪道;而從歷史中看出情理,才是正途。

11.用人的“配方”:“譚甘草”與“伴食宰相”

用人既要“干事”,又要“和人”,沒有單一標準。就像“君臣佐使”的配伍體現中醫師的功力一樣,不同類型人才的配伍,體現著領導者用人的功力。

中藥很少有單用一味的。湯丸膏散,往往都會有幾味甚至幾十味藥混在一起。這種混在一起的配方,按照中藥理論是大有講究的。這種講究的要旨,就是“君臣佐使”。《素問》云:“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所謂“君”,是指主攻藥物;所謂“臣”,是指輔助藥物;所謂“佐”,是指起配合作用的藥物;所謂“使”,是指起引導與調和作用的藥物。常見的中藥方劑中“甘草一錢,大棗兩個”,就是這種“藥使”。

中藥是否科學我們暫且不論,本文只不過是借此引出話題,談談用人的“配方”。民國年間,國民黨有一位很有名的元老,叫譚延闿。這位老兄是清末最后一科的會元(科舉會考第一名),與譚嗣同、陳三立并稱“湖湘三公子”,積極參與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在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中一直擔任要職,是國民政府的第一任主席,后來改任行政院長。他為人文雅,寫一手極漂亮的顏體楷書。但是,他卻有一個很不雅的外號——“譚甘草”。

甘草在中藥里相當特殊,似乎什么病也不能治,但各種方劑基本都少不了它,是最常見的“藥引子”。能夠得到這個外號的人,也得有一番功夫。據說,譚延闿的隨和程度世所罕見。他的辦公室誰都可以隨便進去,煙隨便抽,水隨便喝。誰要他的字,都有求必應。在他執政湖南期間,長沙的店鋪到處都是他題的匾額。就連部下出賣了他,他也是苦笑一下就完了,所以湖南人又把他叫作“譚婆婆”。還有一個傳說,譚延闿五十歲生日,有人給他送了這么幾句話:“茶陵譚氏,五十其年。喝紹興酒,打太極拳。寫幾筆嚴嵩之字,做一生馮道之官。立德立功,兩無聞焉。”應該說,把譚延闿寫字比作明代大奸臣嚴嵩,做官比作五代不倒翁馮道,算是刻薄到家了。而譚延闿得知,反而稱道這個人的文采不錯,還把他推薦到孫科那里去當官(另一說為譚聘此人為行政院參議)。

對于多數管理者來說,這種“譚甘草”是很令人頭疼的。經理們喜歡的是那種敢作敢為、能夠開拓事業的人才,而不大看好那些黏黏糊糊、三錐子扎不出血來的蔫蛋。但是,事情往往有另一面。過去在農村的時候,老飼養員告訴我,“一個槽里拴不住兩頭犟驢”。話糙理不糙。如果梁山泊上都是敢沖敢殺的李逵,那恐怕內部的架就打不完。按照中醫的說法,如果沒有甘草,那些大黃芒硝之類的“虎狼之藥”就難以調和。唐朝有一位名聲顯赫的宰相姚崇,但與姚崇同為宰相的,卻是“每事退讓”的盧懷慎。盧懷慎自認為本事不及姚崇,所以任何事都不拿主意,唯姚崇馬首是瞻,人們給他送了個外號“伴食宰相”,就是說只會陪著吃飯。然而,開元盛世的出現,不光有姚崇的功勞,也有盧懷慎的業績。沒有他的調和折中,姚崇恐怕也難以顯露才華。無獨有偶,譚延闿在民國時期,也被人比作“伴食宰相”。沒有這種八面玲瓏的“甘草”伴食畫諾,就難以消解當時派系林立、劍拔弩張的官場糾紛。所以,“譚甘草”的存在,還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對于“甘草”的評價和使用,關鍵在于經營的著眼點。如果僅僅從干事出發,那么,就像中醫治病,有主治的“君”和輔治的“臣”就足夠了。但是要讓這些治病的藥物發揮作用,或者要消解副作用,還得用那些不治病的“甘草”來導引調和。西醫的道理也差不多,癌癥的化療,真正治病的是那些殺滅癌細胞的藥物,但是那些不治病的輔助藥物也是少不了的,否則病人就受不了。有些經理人,往往看的是員工“能干什么事”,對于“不能干事”的員工嗤之以鼻。然而,有些員工雖然不能“干事”,卻能“和人”,或者能營造某種適合干事的“氣氛”,這種員工也是不可少的人才。

所謂團隊,正是各種人才的一種凝聚。如果僅僅是把“能干事的”集中到一起,遠不是團隊,充其量只是一種集合。團隊離不開凝聚力,而能產生凝聚力的往往是“甘草”之類不治病的黏合劑。當然,這里面有個分寸度量問題。假如一個中醫開出的藥方,只有“君臣”沒有“佐使”,那么這個中醫就不稱職。如果事情反過來,一個中醫只喜歡“甘草”而排斥“大黃芒硝”,那他就是典型的庸醫。作為經理,能夠把“虎狼藥”和“引子”恰當搭配,這才能夠體現出用人的功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读书| 临桂县| 伊金霍洛旗| 鹿泉市| 龙南县| 紫金县| 武邑县| 诸暨市| 衡南县| 吴川市| 姚安县| 三原县| 西乡县| 饶阳县| 白山市| 宿迁市| 木兰县| 固镇县| 远安县| 金溪县| 东宁县| 扶风县| 自治县| 马尔康县| 临沧市| 巧家县| 益阳市| 汤阴县| 县级市| 濮阳市| 康保县| 鲁甸县| 五原县| 陆河县| 抚顺市| 陈巴尔虎旗| 嘉峪关市| 平远县| 会理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