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因專注而專業,超越浮躁的碎片化人生

  • 工匠精神
  • 陳浩
  • 10412字
  • 2019-07-05 15:45:13

心浮氣躁癥幾乎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隨著時間日益碎片化,人們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時間做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與沉醉于“詩和遠方”,這些文藝小清新式的狂想是對快節奏生活的叛逆,也是對浮躁氣氛的遠離。但消極的逃避并非長久之計,想要超越浮躁的碎片化人生,應該積極借鑒工匠的專注精神。

你本來有很多力量去完成很多事情,可惜生活中有太多的干擾與誘惑,分散了我們的力量,限制了我們的進步。而工匠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地動山搖也目不轉睛,眼里只有要完成的工序,這不僅是最高效率的做事方法,也是一種深厚的精神修養。其實,工匠并不都是全知全能的奇才,他們只是善于把自己的力量聚焦于最重要的方向而已。假如我們也能做到竭盡全力的專注,同樣可以激活身上的潛能。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一互聯網格言如是說。

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專注的人可以不斷突破自身瓶頸,達到更高的標準;專注的企業則可以贏得互聯網經濟的主動權,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大家總是擔心自己落后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社會,卻沒意識到這種焦慮情緒讓我們的力量變成了一盤散沙。想要解決這個困境,唯有培養工匠式的專注力。

在準備階段發散,在執行階段專注

孔子師徒去楚國的時候,路過一片樹林,他們看到一位駝背的老人正在粘蟬。老人技術高超,一抓一個準,粘蟬就和撿東西一樣輕松。孔子暗暗叫奇,便上去與他交談。

“老人家,您捕蟬如同探囊取物般靈巧,這里面有什么門道嗎?”“有門道啊。這需要練習五六個月。先練習用竹竿頂兩顆泥丸,當泥丸不掉下來時,再去粘蟬,失誤率就十分微小了。然后練習在竿頭上放三個泥丸,保持不掉,再去粘蟬,失誤率只有十分之一。如果放了五個泥丸還能保持不掉,再去粘蟬,就會和拾蟬蛻一樣易如反掌。當我粘蟬的時候,身體如同沒有生命的木樁子一樣紋絲不動,舉起的手臂像樹木的枯枝一樣平穩。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很多,但那時那刻,我眼里只看見蟬的翅膀,腦子里什么也不想。我不回頭也不側身,世間萬物的變化都不能把我的注意力從蟬翼上移走。做到這個份上,怎么會粘不住蟬呢?”

聽完捕蟬老人的話,孔子轉頭對學生們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者啊!

這則寓言出自《莊子·外篇·達生》。“達生”指的是通達生命,捕蟬老人的話蘊含了深刻而簡單的生命至理。想要把一件事做得漂亮,就要摒棄所有的雜念,一心只想著眼前的目標。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要把注意力分散,而是力求聚精會神。

工匠精神對專注的定義,與捕蟬老人那句“不以萬物易蜩之翼”的訣竅如出一轍。除了這一秒要做的事情,什么都不想。任何風吹草動,乃至整個世界都暫時拋之腦后。

問題是,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點。他們并非笨拙到不明白這個道理,只不過無法克服小情緒與小心思。

古代有一位國君,曾經向國內當時的第一駕車高手學習怎樣駕駛馬車,高手自然傾囊相授。沒過多久,兩人一起比賽駕車。國君先后換了三次馬,結果還是敗給了高手。他很不高興地說:“先生,您還沒有把真本事教我吧?”

高手答道:“不,我的駕車技巧已經全部告訴您了,只是您不懂得正確地使用技巧。駕馭馬車最重要的是,應該讓駿馬與車輛的步調一致,趕車人的注意力應該與馬的步調一致,這樣才能讓拉車的馬跑得又快又遠。當您落后時老想著追上我;您領先時又老是怕被我追上。比賽無非就是領先和落后兩種情況。您無論在前還是在后,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而沒放在馬身上。這樣又怎能與馬匹保持協調一致呢?這就是您三次都敗給我的原因。”

從這段話來看,國君主要輸在心態上。他在比賽中想贏怕輸,心思都分散在對手身上。如此一來,他對馬的駕馭就不夠協調,影響了車速。高手則不然,一心想著維持人、馬、車之間的協調,從而讓馬車行駛得更快。他領先的時候,眼里只有終點線。哪怕暫時落后,也能順利加速反超。

競技比賽的時間相對較短,保持專注力尚且不易。漫長的職場工作就更不用說了。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社會生產效率大大增加,但人們的工作效率有時不增反降。于是乎,網上有個著名的調侃一切斷互聯網是第一生產力。

在互聯網發明之前,人們搜集資料的主要方式是去泡圖書館,翻閱大量的文獻檔案。也許你翻閱疊加起來和身高相等的圖書,只是為了尋找一兩句原話。而在今天,你只需要在專業網站上索引一下關鍵詞,幾秒鐘就能搜出前人可能花數月時間才能找到的信息。

然而,許多創作者并沒有因此變得“著作等身”,反而拖延越來越嚴重。不過,只要一斷網,他們就會把幾個月都沒憋出來的東西很快完成。

原因一點都不復雜,簡單說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聯網不僅方便你尋找本職工作所需的冷僻資料,更利于你瀏覽新聞、參與群聊、看節目、玩游戲。比起枯燥而費神的工作,這些事情不費腦,能讓你緊張的神經松弛下來。就算是你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感興趣,只要它變成了一個任務,就會讓你感到緊張,越來越不想面對。

互聯網上的誘惑太多,于是你沒法下決心去安心做事。出于人類好逸惡勞的天性,你會不由自主地選擇逃避壓力,去做無關的事。哪怕你心里正在為工期一天天減少而焦急,身體還是沒法打起精神來。直到任務到了最后期限,你才爆發出比平時多好幾倍的力量去趕拖欠的進度。

我們一方面抱怨自己抗拒不了互聯網帶來的各種干擾,另一方面又無法下決心切斷網絡。說到底,還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法則在發揮作用。

盡管網民戲稱“斷網是第一生產力”,但這句話包含了隱藏前提——你此前已經利用互聯網累積了足夠充分的資料,并且具備了成熟的構想,只是欠缺最后的行動罷了。也就是說,你真正需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是最后的施工階段,而非此前的準備階段。把兩個階段混為一談,是人們常犯的錯誤。

捕蟬老人在粘蟬那一瞬間,會忘掉自己是人,忘掉整個世界的存在,眼里只有蟬的翅膀。但他在準備粘蟬之前,肯定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蟬的位置、活動軌跡、逃跑路線全部摸清楚了。沒有這些事情準備,最后粘蟬那一下就不會順利實現。

同樣道理,我們在互聯網時代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在準備階段發散,在執行階段專注。

先廣泛搜集資料,留心多方動態,當資料齊備、構想成型時,再像閉關一樣切斷所有的干擾與誘惑,一心一意撲在最后一擊上。這樣一來,我們既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條件提高準備階段的效率,又能以高度專注來提高施工階段的效率。兩個階段的效率都提高了,總體效率也自然會水漲船高。

一刀切的做法永遠是最蠢的。好工匠會審時度勢,在不同的環節選擇恰當的辦法做事。這,才是適應新時代形勢的工匠精神。

生命的價值在于聚焦

目標一力量一方法,二位一體才是成功之路。有相對專注的目標,運用可行的方法,投入足夠多的力量,才能獲得圓滿的成果。而在碎片化的職業人生中,過多的目標會分散你的力量。溫度不高,東西就煮不熟;火候不到,食物就不美味;付出的心血不能集中于主要方向,想實現目標無異于癡心妄想。

人的潛力無窮無盡,但能真正用上的不多。

人生如白駒過隙,什么都不做就是浪費生命。怎樣用自己的生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是人們一生的課題。

宋朝時期有位天才,曾經對人生非常敷衍了事。

他7歲時開始讀書,連斷句作文都沒學會就把詩書丟到一邊四處游歷。16歲成家,21歲得子,這并沒有讓他意識到對人生負責的重要性,還是終日嬉戲游玩,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

好在25歲那年,他突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轉而與有才有德的君子交游。浪子回頭金不換,有了目標就好辦。由于在同輩人中屬于比較聰明的類型,所以他覺得讀書不難,沒必要下苦功。

第一次參加鄉試,27歲的他自信滿滿,結果鎩羽而歸。這次落第讓他痛苦不已。他搬出自己之前寫的幾百篇舊文仔細找失敗的原因,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學問與文筆有多么差。

他立下誓言:在沒有讀書明理之前,不再寫任何文章。為此,他整天在書齋里苦讀不休,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六七年。

經過刻苦學習,他成了飽學之士,并親自給兩個兒子教書。47歲那年,他帶著兩個兒子一起進京趕考。翰林學士歐陽修非常欣賞他的幾篇文章,并向朝廷舉薦。一時間,士大夫們爭相傳誦他的文章,他也名噪一時。次年,兩個兒子同榜應試及第,在京城引起了轟動……

他的名字叫蘇洵。多年以后,他與兩個兒子被后世合稱“三蘇”,并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

蘇洵就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父親,他的一生只有短短58年,其中有25年在游手好閑,開始讀書后仍然懶散了好幾年。滿打滿算,蘇洵當學霸的時間也只比此前浪費的時間多一兩年而已。不過話說回來,盡管蘇老爺子直到很晚才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但他的學問成就讓許多從小開始讀書的人嘆為觀止。這便是聚焦生命帶來的巨大變化。

人一生能做成的事情很有限,是個必須正視的問題。當你追求廣度的時候,很難再兼顧深度。反之亦然。無論做到哪一點,都要付出足夠的代價。這種代價除了時間、金錢、物資以外,還有你的激情與智慧。

想要讓自己的生命價值最大化,就應該學習工匠精神的專注,把能量聚焦在主要方向上。

人生是一道不定項選擇題。正如著名的麥子寓言,你無從知曉自己選擇的第一束看起來最好的麥子是不是整個田野里真正的最好的麥子。假如你抱著后面會有更好的麥子的念頭,說不定就錯過了那個最佳選項。你不是全知全能的老天爺,只能根據不完整的信息做出自己的選擇。至于那個選擇是不是客觀上最好的,只有到一生結束時才能蓋棺定論。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應該遵循聚焦原則。也許,你選擇的并非最佳方向,但當你把能量都聚焦在那一處時,取得的成效就已經值得驕傲了。

人的潛力只有經過聚焦才能形成戰斗力。有句老話叫“逐二兔者不得其一”,同時追兩只兔子,最后的結果是一只也得不到。所以,聰明人總是善于選擇,然后堅持自己的選擇。

不善于聚焦生命的人,總是花99%的心力去選擇,然后再以可憐巴巴的1%的心力去堅持。每當出現一個看起來更誘人的選擇時,他們就會全力去追逐新目標。這樣一來,除了身心倶疲與一事無成外,他們什么都得不到。

善于聚焦生命的人懂得貪心無止境的道理。只要做出了自己感覺滿意的選擇,他們就不再管其他的誘惑,以99%的心力堅持自己的選擇。像工匠一樣集中力量,專注而務實地把握一些中小機遇,積累小勝為大勝。

總之,生命的價值在于聚焦。借鑒工匠的專注精神,沿著明確的方向前進,不斷投入心力,才能由工作的量變引發生活的質變,才能最大限度地讓我們獲得人生的升華。

別讓你的職業人生變成碎片

人生就像下圍棋:布局階段棋盤很空,擁有無限的可能;中盤階段激烈碰撞,頭緒繁多,變化復雜,形勢難料;而在最后的收官階段,棋盤已經很小,能落子的地方寥寥無幾。

圍棋高手總是力求在布局階段就形成有利態勢,盡可能地減少盤面上的孤子。因為,孤子容易被對手進攻,為了救活孤子,你不得不投入更多棋子。這將導致全盤被對手牽著鼻子走。故而,加強各塊棋之間的聯系是避免陷入被動的重要手段。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打拼,就好比是制造了一大堆“孤子”,讓自己的職業人生變得碎片化,極度被動。

再有才華的人,也無法抗拒生活碎片化的侵蝕。

尼古拉·特斯拉一美籍塞爾維亞發明家,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無疑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天才。

19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古列爾莫·馬可尼以無線電發明者的身份著稱于世。但很少人知道,他的成就采用了特斯拉的17項專利。

勞勃·華生·瓦特發明雷達是在1935年。其實早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特斯拉就已經向美國海軍提出了開發雷達的建議,并制定了可行的設計方案。不幸的是,美國海軍研究部門的領導者恰恰是看不起特斯拉的愛迪生。這導致雷達計劃流產。

X射線的發現者是威廉·倫琴嗎?特斯拉早已涉足這個領域。他當時認為X射線存在危險,故而不主張在技術尚未成熟時就將其投入醫療行業。

手機與互聯網的發明是20世紀末的事情了。但特斯拉在1926年接受Collier雜志的采訪就展望過:未來的世界會因無線技術聚合成一個大腦,即使人們相隔千里也能在電視和電話的幫助下像面對面溝通一樣,人類的通信工具可以小到放進口袋……

上述想象恰好描述了手機與互聯網的特點。假如特斯拉活在互聯網時代,十有八九會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路人。

此外,他在尼加拉瀑布上修了第一個水力發電站,證明了水電能源的可靠性;在人們發明低溫工程的幾十年前,特斯拉已經對此進行試驗;他在晶體管正式發明的一百多年以前,就發明了晶體管將用到的技術專利;特斯拉最先計算出地球的共振頻率,并首先記錄了外太空傳來的無線電波;無線電遠程控制技術的應用,也是特斯拉貢獻給人類文明的禮物。

天才發明家特斯拉的眾多研究都是光照青史的革命性成果,可這位交流電之父至死都拒絕出售自己的交流電專利。他最后的結局是在紐約酒店里孤獨地去世,留下了大筆債務。

特斯拉生活的年代,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夜。盡管他有許多前瞻性的成果,打開了多扇新世界的大門,但這并沒有帶來相襯的榮譽與財富。那個年代需要的是像電燈、電視、烤箱之類的實用型生活用品,而不是科技含量更高的革命性發明。

盡管他很努力地開發各種新專利,也很努力地辦公司推廣自己的成果,但研究方向太分散,在很多領域埋下了種子,卻不能專注地將其撫養成參天大樹。

他是多項技術的權威,理應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碎片化的職業人生,讓他遲遲不能化技術專利為公司效益。而愛迪生不斷把發明專利變現出錢,讓自己有更多的經費投入新的實驗。特斯拉卻只能靠舉債來維持研究熱情,追逐畢生的夢想。

職業人生的碎片化,大大降低了人們的成功指數。讓你在人生的棋盤上為處理“孤子”而疲于奔命。

從追求極致的角度說,推出無數新發明的尼古拉·特斯拉具有強烈的工匠精神。可是,從保持專注的角度說,尼古拉·特斯拉背離了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義。這對平凡崗位上的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因為,我們不是天才,更加經不起揮霍。想要擺脫碌碌無為的局面,實現自己的抱負,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努力避免職業人生變得碎片化。

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人們并不具備頻繁換工作換單位的條件。如今這種現象在年輕人中屢見不鮮,勞動力流動更加自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站在工匠精神的立場上看,頻繁換崗意味著找不到事業的重心,必然會加劇自己職業人生的碎片化現象。

當然,并不是說我們要回到從前那種對一份工作要從一而終的狀況。只是,在找準自己的定位后,我們應該盡量避免脫離大目標,將余下的人生凝聚成整塊。

首先,正確評估自己的實力與潛質,找出最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

其次,職業生涯規劃盡可能地圍繞大目標展開,不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碎片化。

最后,按照個人戰略規劃持之以恒地下功夫,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而不宜在遇到挫折時就調轉方向。

盡管互聯網社會很容易把大家的生活撕扯得零零碎碎的,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會設法把這些碎片聚攏在一起,將生命力集中釋放。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創造事業上的輝煌。

誤區:不夠專注是因為沒時間

專注是工匠最寶貴的品格之一。于紛亂喧囂中保持渾然忘我的狀態,把所有的智慧與心力聚焦于手頭的工作,是工匠最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

不能保持專注是工匠精神的大忌,也是降低效率的頭號殺手。十個人里有九個人能認識到這點,但能因此學會專注的人不足半數。特別是現在,大家常說:“我太忙,沒時間去專注做一件事。”

我們真的沒時間嗎?

對于很多人而言,這只是個借口。他們看似每天忙得連軸轉,其實是在窮忙瞎忙。當他們仔細回想時,卻發現時間雖然花出去了,卻沒做成多少事。明明沒做什么耗費時間的事,只是稀里糊涂地隨手打發掉了幾個小時,竟然說自己沒時間讀書。這里面顯然有大問題。

其實,你并不是沒有時間看書,你只是沒有心情看書,不愿意把空余時間花在這上面而已。

推遍天下的主要創始人安迪斯晨風感嘆道:“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看書的欲望和能力。‘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小孩’之類的借口都是胡扯。我有一份輕松悠閑的工作,每天孩子睡覺以后也有大把的看書時間。如果我能把刷微博的時間拿出來讀書,書架上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觸目驚心。很難講清楚我是什么時候、為什么變得不愛看書的。似乎是從2011年買了智能手機之后上網占據了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間隙,又似乎是從結婚之后就騰不出看書的時間,抑或是2002年學會上網之后,也可能我從來就不喜歡看書。”

推遍天下是個網友自發建立的互助小組,以共享各種資源為目標。用小組成員的話說就是“打破次元墻,讓書迷愛上看電影,讓影迷喜歡聽音樂,讓樂迷愛上閱讀”。

推遍天下在三年多來為網友推薦的圖書、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音樂等資源超過了一萬種。但安迪斯晨風卻發現,自己連最初一個月推薦的東西都沒有全部看完。三年下來,大家還是在圍繞自己熟悉并感興趣的領域打轉。雖然都會順手幫助轉發擴散推薦的資源,但還是很難對不熟悉的領域產生興趣。

博覽群書是許多人的心愿,但如今不少曾經的“書蟲子”連自己明明感興趣的書都懶得翻。這真是令人沮喪的現實。

為了打破這個現狀,安迪斯晨風發起了“每日一試”活動,鼓勵眾位好友每天讀書。他對這個活動能堅持多久并不是很有信心,他說:“每日一試這個活動實際上是對人性的考驗。一天看一本書難嗎?一點也不難。但是如果每天都能看一本書,就很難了。如果這本書是你以前渴望接觸但又懷有畏懼心理的,還能堅持看下去,這就難上加難了……我不知道自己的每日一試到底能堅持多久,也不知道最終它走向何方。但我想,能有這樣一件事來提醒自己‘無事少上網,有時多讀書’,總是好的。”

但是,據安迪斯晨風自己統計:他在2015年總共讀了20本書,而在2016年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就讀完了31本。由此可見,專注與堅持能大大提升我們的辦事效率,可以讓我們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目標。

原因何在?

無他,把碎片化時間管理到位罷了。

魯迅先生說:“時間,天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聰明和氣力,給懶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他的另一句格言是“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你覺得自己無法做到專注是因為沒有時間。事實上恰恰相反,你之所以沒有時間,是因為不夠專注。

時間的碎片化是當代社會共有的問題。你缺乏整塊的時間,別人也同樣要面對零碎的時間。時間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事紛雜。我們把太多精力分散在不重要也不必要的事情上,加劇了時間的碎片化。而時間碎片化的趨勢又使得我們在潛意識里想把重要的時間放在整塊時間里做,做些簡單輕松的事(比如玩手機)來打發碎片時間。整塊時間少,碎片時間多。所以你忙于用瑣事來消磨時光,抽不出精力與熱情去專注做重要的事。

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一方面讓時間趨于碎片化,一方面也讓時間的重要性在不斷升值,人的注意力已經成了稀缺資源。想要提高專注度,光靠減少其他活動是不夠的。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加強對時間的規劃,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首先,我們必須在整塊時間中盡可能保持專注。

90分鐘的比賽時間與8小時的工作時間都是整塊時間。這種時間在一天中幾乎占一半,但主要是花在本職工作上。人的精神最多只能集中40分鐘左右,然后就會因為疲勞而注意力分散。如果稍作休息就能緩過來,重新變得專心致志。那些以“沒時間”為借口的人往往會在整塊時間里做那些碎片時間足以完成的事情,這就造成了時間資源的浪費。

我們應該樹立一個觀念:像工匠那樣在整塊時間內老老實實地做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在整塊時間內不能解決的事情,在碎片時間里更加沒法擺平。

其次,我們可以在碎片時間中處理那些瑣碎的小事。

碎片時間通常是工作學習之余的零零碎碎的空余時間。比如每日三餐、午休、上廁所、上下班途中、排隊等候,都是相對固定的碎片時間。碎片時間往往比較短,連貫性差,所以容易被忽略。但全部加起來時,總量未必少于整塊時間。如果這些碎片時間不適合做耗時耗力的事,但很適合做一些短平快的瑣事。故而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認為:“零星的時間,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為完整的時間。”

再次,對自己做不同事情的基本用時做個統計。

當你覺得一天下來沒閑著但也一事無成的時候,肯定是忽略了注意力分散造成的時間浪費。有些事,你全神貫注時可能花一個小時就能完成。如果精神開小差,進度就會拖到2-3個小時。盡管你做的事還是那么多,但時間被大大稀釋了。這就造成了“我沒時間”的假象。此刻,你可以開始對表,記錄每件事的時間分配。找資料、整理文件、接電話、吃飯、運動、瀏覽新聞、看節目,從幾點幾分開始到幾點幾分結束,一條一條記錄清楚。這樣你就能找出浪費時間的項目,從而做針對性的改進。

最后,制訂最佳的時間規劃方案,在每個專用時間段只做對應的事。

有些朋友把專注簡單等同于只做一件事而拋開其他事情,這是個誤解。專注的真正意義是在特定的時間只想特定的事情,暫時排除其他事情的干擾。專注就是在某段時間內一心一意,不專注就是在某段時間里三心二意。不少人把大腦能同時處理三五個不相關的信息視為能力超群的象征。其實,這不僅會降低你辦每件事的效率,還會加劇腦力的消耗,從而進一步降低你的注意力。

總之,我們在很多時候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忙,也并非完全抽不出時間。我們只是不善于高效利用時間,也沒養成專注做事的習慣罷了。

練習:摒除雜念,堅持要事第一原則

也許你覺得保持專注很難。但事實上,專注恰恰是一門簡單的功夫。

如果說訓練是做加法,那么專注就是做減法。把多余的念頭像砍枝杈一樣大刀闊斧地削減掉,只保留最重要的主干。刪繁就簡,是保持專注的唯一秘訣。

這是一個眼球經濟橫行的時代,我們的目光很容易被過剩的信息所吸引。盡管大家經常在微博、微信上轉發頭條新聞與長微博,但并不會逐字逐句地認真讀完。在信息傳播如此發達的今天,誰都不想被貼上“后知后覺”的標簽。這又驅使大家投入過多的精力去追蹤熱點,而難以沉下心來消化已經掌握的信息。

于是乎,雜念越積越多,精神越發渙散。在這場過剩信息追逐戰中,被新消息牽著鼻子走的人永遠疲于奔命。而那些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專注者不受浮光掠影的迷惑,不被無關信息干擾,從而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

旅日作家薩蘇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眼中的科學院院士:“我接觸的學者們,大多是能文能武,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他們有時候是顯得有點兒呆,但可能這正是他們聰明的地方。我所見到中國的學者們普遍有把自己生活簡化的傾向。他們不大關心時尚,不大愿意迎來送往,大抵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這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大概因為現代科學哪一門都已經被參悟了數百年,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小聰明是沒用的,只有在科學的殿堂里奉獻一生的才智,才可能摘取一頂蒙塵的皇冠。”

你看,科學家們把自己的生活不斷簡化,以便把心思專注于最重要的事情上。他們與古代的偉大工匠一樣,有窮盡一生探索高峰的覺悟,又怎會為那些縣花一現的東西而駐足呢?

擯棄雜念,揚長避短,全身心投入,想要創建不凡的業績,都必須越過這道坎。這需要我們擁有一點大智若愚的清醒。

大智若愚的人只是看起來“若愚”。事實上,他們非常善于動腦。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然后努力掌握自己所需要的,忽略那些自己不需要的。由于找準了方向,他們的努力會很有效率。由于舍棄了雜念,他們的心靈不會被無謂的瑣事拖累。甩開了不必要的包袱,自然可以全速前進,朝著最重要的地方跑。

當然,人類常見的缺點之一,就是不懂得權衡輕重,不懂得抓大放小。若非如此,我們也就不會總是把瑣事放在要事前,被雜念擠滿大腦了。

曾為魏國立過赫赫戰功的軍事家吳起,就深知其中的道理。有一次,吳起在前線準備開戰時,左右侍從把利劍呈送給他。誰知吳起沒有接劍,反而說:“指揮官專門負責用旗幟與戰鼓來發號施令,在危難之時做出正確的決斷與部署,調遣各部隊奮勇殺敵。這才是指揮官的職責。提劍與敵人拼殺,不是指揮官的職責。”

領導者集中精力想大事和協調全局,而不越俎代庖去做具體的瑣事。這才是清醒的做法,符合要事第一原則。吳起一生東征西討,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平手十二次,靠的就是堅守自己的本職,永遠把該做的要事放在第一位。所以,他才能屢屢看透戰場局勢,找出敵軍弱點,戰而勝之。

人們做事常見的幾個陋習是:

第一,猶豫不決。猶豫在本質上是因無法準確判斷利弊,分不清什么是最重要且最急迫的東西。

第二,偏離初衷。邏輯思維較差的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遠離最初的目標。說到底,也是心中的天平早已不再把初衷當成最重要的東西了。

第三,輕重緩急不分。不善于統籌安排的人總是事倍功半,然后老覺得自己時間不夠。

第四,三心二意。多線作戰,一會搞搞這個,一會做做那個,不能集中兵力解決主要問題,打成了既費時間又耗資源的“添油戰術”。

第五,貪大求全。不懂得分解任務,企圖不自量力地一口吃成胖子,一旦受挫就很容易喪失信心。

從根本上說,這些缺點都違背了“要事第一”的原則。想要避免這些壞習慣,唯一的辦法就是貫徹“要事第一”原則。

首先,我們應該把手頭上的事區分為重要而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種類型。

辦事時優先處理重要而緊急的事情,然后花少量精力與時間處理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往往是欠缺條件或曠日持久的,想一鼓作氣解決掉是不可能的,這類事就要以長期奮戰的態度去對待。其實,當你把重要而緊急的問題解決掉以后,其他三類事情就會自動減少。可以說,優先處理要事是讓自己減輕負擔的有效辦法。

其次,在必要時放棄次要目標,將力量與資源集中于最重要的事情。

當戰況危急時,指揮官會果斷舍棄一些目標,把兵力全部集中在主要戰場。許多指揮官貪圖一城一地的爭奪,忽略了控制戰略要點,從而導致全局被動。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我們并不總是時間充裕、精力充沛、資源雄厚的,捉襟見肘的情況在生活中并不罕見。在這種絲毫浪費都會被放大的情況下,要事第一原則的意義更為突出。所以,我們在不利局面下更要做到擯除雜念,堅持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那件事上。

專注是一門簡單的功夫,確切地說,是一門把簡單練到極致的功夫。擯除雜念,要事第一,工匠精神原本很簡單,只是雜念太多的人把它想復雜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城县| 怀宁县| 黑龙江省| 莆田市| 临邑县| 聊城市| 托克逊县| 高平市| 鱼台县| 沛县| 宁河县| 库伦旗| 托克逊县| 安宁市| 吐鲁番市| 阳新县| 漳平市| 剑川县| 怀安县| 杭州市| 旬邑县| 三穗县| 北辰区| 浦城县| 曲靖市| 宜章县| 保山市| 哈尔滨市| 普安县| 高陵县| 留坝县| 彭水| 花莲市| 伊金霍洛旗| 易门县| 牡丹江市| 遵义县| 临沂市| 明星| 顺平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