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0到1學創業
- 郭曉宏 段秀紅 陳浩
- 1384字
- 2019-07-10 11:26:19
創業誤區二:只做自己最熟悉的
馬云早在1995年時,有一次去美國西雅圖出差,無意中看到一位朋友在剛成立的亞馬遜網站上購買了一本書,并驚奇地得知這種購物方式叫“電子商務”。當時,馬云對這種購物模式充滿了好奇,憑著直覺,馬云認識到這種購物方式將會節省人們大量的購物時間和精力,而且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以及人們上網方式的便捷,“電子商務”必然會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購物方式。于是,馬云率先沖入自己陌生的互聯網,去摸索電子商務的奧秘。
劉強東在1998年創建京東時,做的是電子產品的傳統零售,主要靠實體店面銷售。2004年,由于當時的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京東開始嘗試進行網上銷售。當時,京東的很多員工對此表示反對,認為京東在傳統銷售方面有著成熟的經驗,沒有必要進入陌生的電子商務領域。對此,劉強東堅決反對,他認為,京東選擇電子商務,將是京東的再一次創業。同時,他還認為,這種新型的網上購物模式,一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京東的傳統銷售模式。
其實,選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來做,除了馬云和劉強東,還有很多人。可以說,創業者前面的路,總是陌生的,所面臨的選擇,往往也是以前沒有過的。誠然,創業者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有利于前期的生存,但是從長遠來看,一個企業要想有所發展,必然離不開突破。一個只能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而不敢向陌生的領域邁步前進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在原地打轉推磨的驢子有什么區別呢?
很多時候,人們在創業時喜歡選擇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是為了將此作為創業的切入點。這種想法本來無可厚非,但若就創業而言,還需要一定的高瞻遠矚。實際上,我們有時以為的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并非是我們能夠全盤操作下來,我們甚至不過在從事著其中的一個環節,對其他環節還不夠熟悉,因此,又何談“最熟悉”呢?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公司從事中央空調的維修工作。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5年,對于空調維修十分熟悉。于是,他認為自己已經“摸透”了中央空調維修的業務,只要自己從這個切入點開始創業,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原因是他對要創業的項目已經“非常熟悉”。
于是,懷揣著對創業藍圖的憧憬,他注冊了公司,并開始和自己曾經服務過的客戶進行談判。然而,結果卻很不理想,他在維修空調時所接觸的人,大多是客戶公司里負責技術的人,并不掌握項目交付的決策權,那些掌握項目決策權的人,卻是他以前從未交往過的人。
就這樣,他陷入了迷茫。他忽然覺得自己已經干了5年的行業,對于自己來說是那樣的“陌生”。他難以忘記那些客戶公司的老板對他的虛與委蛇,他覺得自己的創業之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后來,由于長期接不到空調維修的業務,為了生存,他開始從事自己原先陌生的電路施工項目,并逐漸成立了一支電力施工隊。他的創業也在他不熟悉的領域里開了花。
總之,創業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根據人們“趨利避害”的特征,我們在創業時,總喜歡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事情來做,本身就是為了降低風險。因此,人們在談到做生意要做什么產品時,總會提到那句口頭禪“做熟不做生”。然而,我們從無數的創業案例來看,創業本身就是一件變數很大的事情,企圖走一條自己走過的“老路”來取得創業的成功,通常是行不通的。
基于此,我們在創業中一定要不懼挑戰,既要挑戰自己熟悉的領域,還要向未知領域挑戰,最終把“生”的做成“熟”的,然后再在“熟悉”的事情中探索“陌生”的領域,真正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創業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