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其人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今天我們開始《黃帝內經》前六篇的第一堂的慢講,之所以要慢講是因為以前我們講得有些快,這次希望能把里面的內容一點點剖開來講,也希望在逐字逐句講解《黃帝內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慢慢地浸潤在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尤其是以中國醫學(中醫)為核心的氛圍中,慢慢地把中國人所特有的優勢發揮出來,特別是在健康方面。
我們之所以講前六篇,因為前六篇是基礎。今天開始從第一篇開講,以前講的時候我會強調第一篇非常非常重要,第一篇很重要,第一篇特別特別重要,但是沒有講第一篇怎么重要法,這次我們就講得慢一些。因為《黃帝內經》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花很多時間來琢磨,它里邊有非常多的含義,有不同的讀法、不同的學法,你會感受到、學習到不同的內容。
比如說第一句:“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平時讀這句話呢,可能一下就晃過去了,現在我們逐字逐句地講解一下:
昔在黃帝
我們知道中國的歷史有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之后有堯舜禹,這里之所以用黃帝、岐伯對話形式作為《黃帝內經》一書的主要表現形式,很重要一點就是黃帝這個人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
生而神靈
生而神靈,就是生下來有神靈的感覺。“神”這個字在整個的《內經》當中非常重要,在整個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都非常重要,在其他國家的文化中也非常重要,而我們現在中國人對神的認識是有偏頗的,不能夠從對神的認識中使我們受益。我們說不清楚,別人給我們講了可能也比較抗拒,這個有一些歷史緣由,我在這個地方把這個“神靈”的概念先空下來,空下來意思不是說不講,而是告訴大家這個非常重要,后面一定再提到,因為后面還有“形與神俱”,到時我們還要專門來講“神”的部分。“神靈”這兩字是貫穿始終的,或者說“神”這個字是要貫穿始終的。生而神靈,說的是黃帝這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就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很靈;靈光的小孩子非常多,但是他還有一點是能通神,具體怎么通神,我們這個地方暫時不講。
弱而能言
黃帝很小就會說話,說話比別人早,但不是說,說話早就一定比較聰明,有的孩子說話晚,但是說話晚也比較聰明。
幼而徇齊
徇,可以理解是比較聽話,幼年的時候比較聽話;齊,儒家有一句話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齊家的“齊”呢,就指他不會忤逆長輩,比較徇順,徇順于什么呢?徇順于長輩的教誨,不會忤逆長輩。其實這一點就把一個人真正能夠成長的重點講了出來。能言,這個言非常重要,言和語對人類來講,大部分的文明和智慧都是靠文字來傳承的,人類和動物很大的區別就在于這個地方。不僅僅是說區分上,在發展上也會不一樣,因為有了言,有了語,有了文,人類才可以把前輩積累的諸多經驗、諸多智慧,傳承下來。這就是為什么在這個地方要把能言提出來的原因。弱而能言,表示他已經和他的族類,他的長輩,他的父母,具備了一定的溝通能力,這個能言,一定不像一般的小孩子,我想吃這個,我想玩那個,你有什么東西送給我,不是這樣的言。如果他是生而神靈,到了弱而能言的時候,基本上講的就是很有道理的話。
如果他能夠和長輩進行溝通,他就能從他身邊的長輩長者這里學到很多東西了;而他在幼年的時候又能做到徇順,能夠不忤逆長輩,這就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從家庭當中、從社會當中慢慢地學習,不斷地成長,這樣才能長大。小孩子如果沒有順利成長的話,就會出現一些忤逆,現在通常稱之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不是說不能有,而是說這種叛逆心理如果處理不正確,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有害。比如說像黃帝這種情況,他比較徇順,不會忤逆長者(我們并不是說他把長者、長輩、身邊的人的所有的意見、所有的事情全盤接受了)。他不去忤逆長輩、很恭敬徇順,長輩就有更多的東西愿意教給他。如果一個晚輩既沒有徇,也沒有齊,你教他的時候他也不聽,有的時候他甚至還想把自己凌駕于長輩之上。這時候,不管長輩教的東西是對是錯,他基本上就不愿意再更多地去教了。一而再、再而三,小孩就變成了只能更多地要靠自己去摸索著學習了。如果你在向別人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拋棄自己舊有的觀念、舊有的自我的話,那么你還是學不到東西。因為你如果沒有空杯心態去向長輩和身邊的人學習,學習的時候你做不到徇順,總是想和別人對著來,你也做不到齊。因為你總是要和別人爭個高下,一爭高下,就有高,有低。有高低的時候怎么去齊?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學習的速度就要打很多折扣。
長而敦敏
“敦敏”這兩個字,我們在《論語》當中是可以看到的。《論語》有一句:“敏于行而訥于言”。真正的君子做事的時候,很迅速很敏捷。敦敏這個“敏”,是指敏于行;敦,就是訥于言,敦厚的人一般會顯得有一些木訥。在小的時候要做到徇順,要做到恭敬,這樣能學到非常多東西;等長大之后,因為這個時候你已經學了很多東西,你要去施展自己,就要敏于行,訥于言。人要做到敦厚,說白了就是踏踏實實做人,做一個本分人。《黃帝內經》提到長而敦敏,和前面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都和一個人的健康是相關的:如果一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幼年的時候,長大的時候,做不到這些,他的健康一定要受到影響。比如說,長而敦敏,一個人在成長的階段,做不到敦厚,做不到敏于行,這個人就經常會疾言厲色。在《論語》提到:“巧言令色,鮮矣仁”;還有另外一句話叫:“仁者壽”。把這兩個連在一起你就會明白:如果你做不到敦厚,那就有可能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就很少會有仁心在,或者做不到仁,那么,仁者壽跟你就沒有太大關系,所以這中間是有關聯的。敦敏是該收的能收回來,該放的能放出去,而不是在需要生發、發揮的時候生發、發揮不出來,這就變成一個呆子,就不叫敦敏。只有敦沒有敏是問題,只有敏沒有敦也不對,應該是長而敦敏才好。
成而登天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這總共是五項,我們講金木水火土五行,就在這個里面。當然這樣可能是比較牽強,但是后面我們會看到有“合于術數”這一提法。古代的一些書,你一定要注意書里面隱含的數,因為他也完全可以寫成四個:生、幼、長、成,但是他講了五個:生、弱、幼、長、成。成,按我們普通的理解,會認為長大了就叫成,為什么把成放在最后?這就是我們為什么今天講《黃帝內經》要講慢一些的原因,我們從字面上來理解,成而登天,就是最后的成,成功在于登不登天,可以這么理解。所以《黃帝內經》一開篇,頭一句話已經告訴你,成不成在《黃帝內經》看來是看能不能登天,他這個成可以理解為成功呀,對不對?我們還是看原文,《黃帝內經》你去翻開任何一個版本,到了最后寫的都是成而登天,直接的翻譯就是成而登天,成功了就會登天,很直白的意思。登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說登天就是死了,那我覺得這句話說不通,那叫成而死,成功了那就死了,這話哪說得通?肯定不是這個意思,登天還有另外的意思,就是成仙了。仙是什么?一個人字旁一個山,山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論語》里說過的話,那說白了,最后成而登天,成仙了就是成仁了。論語當中還有一句,“殺身以成仁”,如果碰到必須要讓自己獻出生命、獻出身體的時候那這也成就了仁,這是《論語》當中的說法,和這地方是對上的。所以這個“成而登天”它給出了一種人生目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人生目標,最后的成功是以什么而論呢?一方面是不是有仙風道骨,從來沒見過一個仙人是哆哆嗦嗦的,仙人自然就有仙人的風骨;成仙登天另一層含義與“仁”有關。即,我們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的。有的人認為成功就是要有錢,就是要事業成功,他將這個定義為自己的人生的成功。這些都與《黃帝內經》所講的生、弱、幼、長、成這個是不相符的,因為這里面我們看到“神靈”也好,“能言”也好,“徇齊”也好,“敦敏”也好,“登天”也好,和你有多少錢、住什么樣的房子、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等都沒有關系。
“敦敏”中的敏于行是不是指我們工作當中有無執行力?如果用《論語》來講這個“敏于行”應該是什么呢?比如,曾子,“一日三省吾身”,那么在他這里,這“敏”應該是指忠孝仁義這些方面的事情是否做起來非常敏捷。《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的一個人生框架,那我們把它再推進一步,就是“成而登天”,登天之后就成了仙,那自然也就成了神了,是不是?你會發現,“成而登天”成了神仙之后,和前面那個“生而神靈”又接上了,是不是這個樣子?這樣,生、弱、幼、長、成之后又可以進入下一個生、弱、幼、長、成。
〖名家注解〗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徇,疾也。敦,信也。敏,達也。習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滅蚩尤,以土德王,都軒轅之丘,故號之曰軒轅黃帝。后鑄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橋山,墓今猶在。
馬蒔曰:按:“生而神靈”四句,與《史記》同。其“成而登天”則曰“成而聰明。”又見:《大戴禮》文、《家語·五帝德篇》。孔子曰:“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哲睿齊(惻皆切)莊,敦敏誠信,長而聰明。”“徇”,徐問切。“長”,上聲。
此總述黃帝始末之詞。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之子。按:黃帝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軒轅之丘,因名軒轅。軒轅丘,今在開封府新鄭縣境。《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本經《天元紀大論》鬼臾區亦云然。“靈”者,隨感而能應也。《正義》曰:言神異也。《書》云:“人惟萬物之靈,故曰神靈。”《索隱》曰:“‘弱’,謂幼弱時也。”蓋未合能言之時,而黃帝即言,所以為神異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鄭、裴俱訓曰:“‘徇’,疾;‘齊’,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敦’,信也。‘敏’,達也”。《正義》曰:“成,謂年十五冠時,成人也。”愚按:《正義》以十五為成,則不宜曰登天,若訓為道之成,則登天亦或有之。世傳黃帝鑄鼎,鼎成,有龍垂髯下迎,帝騎龍上天,群臣后宮從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龍髯,髯拔墮弓,仰攀莫及,抱弓而號,因名其地曰鼎湖,弓曰烏號,群臣葬衣冠于橋山,墓今猶在。
張志聰曰:徇,音循,長上聲。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徳王,故號黃帝。神靈,智慧也。徇順、齊正、敦信、敏達也。此節記圣德稟性之異,發言之早。方其幼也,能順而正。及其長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后世,生知之圣人也。后鑄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壽做天地無有終時之真人也。
高士宗曰:在,察也。史臣追述而稽察之。故曰昔在。生而神靈,度越凡流,天授之圣人也。“弱而能言”,生而知之,弱年即能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