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論懷古:內經(jīng)逐句
- 李國棟
- 3216字
- 2019-11-07 18:33:06
生氣通天論篇·引子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今天我們來學習《黃帝內經(jīng)》的第三篇,每當我們學習新篇章都會講解題目。在學習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的時候,我講過“上古”這個概念,《詩經(jīng)》以及《詩經(jīng)》之前所記載的歷史算作上古,也就是三皇五帝時期以及更早的時期。在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呢,講什么是調,什么是神,尤其是神這個概念。今天講到第三篇“生氣通天論”,題目中的這幾個字也是需要大家思考的。
本章的首段出現(xiàn)“其生五,其氣三”這句話,那就要講三才五行,但是今天的時間恐怕不足以讓我們展開來學習五行這個概念,那就把五行的內容留到后面講。我們先看“生氣通天論”里面的“生”,講這個“生”之前我先講一個字就是“王”。無論我們學《論語》還是《內經(jīng)》,或是學中國正統(tǒng)文化的其他部分的時候,都會遇到這個“先王之道”。上節(jié)課我們提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也講到這個先王的“王”。我們現(xiàn)在來看這個“王”字:三橫一豎構成“王”,這三橫中最上面一橫是指天,最下面一橫是指地,中間的一橫就是指人,因此這個字也可以解析為天地人三才都具備了。如果上能通天,下能通地,中間能通人的,這個就叫作王。古時候的王并不意味著權力,而是意味著智慧,意味著一種非常博大的胸懷。那這個“生”字呢,它和“王”字不同的是在上面出了一點頭,意思是它更象天的。我們之前講過天是象陽的,地是象陰的,因此知道“生”和陽相關,和天相關,從字形來說是這樣的。“生”是不是真的代表陽氣呢,因為這個字也可以向下通,對吧。我們知道另外一個漢字“田”,這個“田”也可以變化,它往上面一通呢,就是理由的“由”字;往下面一通呢,就是甲乙丙丁的“甲”字;如果上下相通呢,就是“申”字,古時候的“申”字等同于現(xiàn)在的“神”字。“田”字還有其他變化,比如“鬼”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鬼”字在上面有一撇,剩下的筆畫全都在下面。這些字代表的含義和“陰陽”這個觀念是一致的。這是我們從這個“生”字研究得來的。中國文化很多在文字上有所表達,有一句話叫作“文以載道”,所以我們要在文字上多下功夫。我們再看題目“生氣通天論”的第二個字是“氣”,“氣”字有很多種寫法,我不是指簡體字的寫法,在繁體字的寫法中,其中之一就是“氣”里面加一個“米”,即“氣”,這包含了什么意思呢?中醫(yī)有一句話叫作“水谷精微之氣”,谷代表米。我們總結一下這個“生氣”,首先是和“天地人”當中的“天”是相應的,和陽氣是相應的。那么這個“氣”呢,有多種組詞含義,如水谷精微之氣,精氣神的氣,宗氣的氣,中氣的氣,然后還有營氣和衛(wèi)氣……在中國的文化中,氣的含義很廣,如我們剛才講的這些。在中醫(yī)講人的身體問題就是氣血的問題,所有的健康問題都可以用氣血來解說。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氣”的時候,要注意究竟是指哪一個“氣”。《道德經(jīng)》說“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事物的名相和本質往往是不太容易關聯(lián)起來的,我們經(jīng)常用自己的主觀認識去理解,以為它就是這樣,但并不等于它真的就是這樣。
“生氣通天論”這幾個字有意思吧,它沒有寫“生氣通地論”,學習就是要來回琢磨,學一學,問一問,“生”字為什么這么寫?“氣”字為什么這么寫?為什么是通天而不是通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疑問,那這個學問基本上就學不成了。如果你學了半天一路暢通,什么都懂,什么都會,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就是什么都沒學會啊。學會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呢?就是學的過程當中有非常多的問題,有大的問題和小的問題,當時解決的往往是小的問題,大的問題留在后面,假以時日,某一天就解開了。
我們現(xiàn)在來看正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生之本就是生的根本,我沒講生命的根本,也沒講生活的根本,就講生之本。對于古文的字我們最好不要去換,它這個生之本你就記住是生之本就可以了。在學習過程中要是非要都用現(xiàn)代文來替代,你才能理解的,會給自己挖出好多坑,某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掉到坑里去了。“生之本”的“本”字就是木字下面畫了一橫,如果在木的上面畫了一橫呢,就成了“末”,本末倒置就是指把枝干和樹根倒置過來。生之本就是生的根本啊,是本于陰陽的,也可以理解為本于天地,我講過人世間最大的陰陽就是天地。如果把它換小一點理解呢,就是生之本本于水火,本于寒熱。有的同學知道先天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是以乾坤兩卦作為上下兩極的;后天八卦:坎、坤、震、巽、中宮、乾、兌、艮、離,是以坎卦和離卦作為兩個極,所以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一個本的是天地:乾坤兩卦;一個本的是水火:坎離兩卦。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內經(jīng)》和《易經(jīng)》的相同之處。“本于陰陽”概指通天入地,那到了人身上呢,就是指水火。什么是水?身體里的液體都是水;什么是火?身體里的動力就是火。當你感覺不到身體有什么問題的時候就是健康的狀態(tài),這時候你很難體會水火。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最健康的身體是什么樣子的?就是感覺不到的身體,也就是在空的狀態(tài)下的身體。身體如果這兒疼那兒癢的或很沉重的,都是不健康的狀態(tài)。空的狀態(tài)才是最好的。什么是空的狀態(tài)?就是你日常做家務或工作過程中,感覺不到身體的不便或者壓根感覺不到身體在提醒你累了、腰酸了等不舒適的情況。這個空的狀態(tài)很難得的,因為這需要你的身體很好,但是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小毛病的,所以更需要你的心態(tài)很好。有的農村老太太受過很多苦,在別人看來,身體是不大好的,但是自己沒感覺到不舒服。比如我的奶奶,她年輕的時候受過很多苦,干很多活,骨節(jié)都已經(jīng)變形了,但是如果你去問她,她自己覺得好像從來沒有毛病,也沒有疼痛在折磨她。所以有時候我在想:這可能像我在踢足球的時候,我也不是特別在意身上的一些傷痛。奶奶那個狀態(tài)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還沒法說,雖然她告訴我,她的身體非常好,但是以我的了解,骨節(jié)變形到那個程度,之前還受過那么多的苦,身體肯定是比較難受的,但是從她的表情和吐露的言語來看,其實是沒有這種情況的,這應該就是空的狀態(tài)。然后我就想到我自己有的時候身上其實是有蠻多的傷,踢足球受的傷,以前是不太在意的,我現(xiàn)在比以前在意,現(xiàn)在有時候會覺得腳好像有點酸,筋好像有點抻到,這就是這個身體已經(jīng)離開空的狀態(tài)了。我講上面這么一大段的意思就是:空的狀態(tài)不僅僅是由你的形體所決定的,也與你的精神和意志相關。身體空的狀態(tài)一方面需要把身體調養(yǎng)好,達到陰陽平衡、寒熱均勻、經(jīng)絡暢通等;另一方面是我想強調的,就是精神也得跟得上——如果你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一個膽小怕事的人,那么這個身體很難空掉。我們一起學中醫(yī)的同學,有的越學越膽小,認為這個東西寒了,那個東西對身體不好了,晚上不能吃姜等,有很多的規(guī)定,其實這種時候說明什么呢,說明你在精神意志方面使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個負擔了。在這種情況下,身體不會是空的狀態(tài),也就是很難保持健康的狀態(tài)。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對“本于陰陽”還可以有一層理解是什么呢?陰就是你的形體,陽就是你的精神意志,如果你的身體還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起來還蠻不錯的,你的精神意志要跟上,人活得足夠灑脫才能成功。我見過有的同學學中醫(yī)后,知識學了一大堆,但是里面的道理,這個陰陽之道沒有把握到,最后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每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時時刻刻充滿了憂慮的人,這樣就很不好。
《內經(jīng)》學起來是比較費時間的,大家初學不要求進度,里面的知識要一點一點學,飯是一口一口吃的,今天學完了之后哪怕就懂了一個道理也叫學會了,如果你今天學了很多篇,最后別人問你今天學會啥,你覺得剛才好像學了很多東西,但是說了半天都沒有說出來到底學到啥,那樣就很可惜了,八成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今天是開篇,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講題目,后面的內容呢,我就會稍微講快一些,其實也講不快的,因為我越來越覺得基礎的東西不能快,如果講快了,同學會聽不懂,那樣就浪費時間了,還有的同學覺得太難了干脆就產(chǎn)生了厭學的心理,這樣就不好了,不是我們學習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