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于天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
就是說在天地之間,這個很好理解,非常直白。“六合之內”,前、后、左、右、上、下,這叫“六合”,也有一種說法叫“三合”。十二生肖、十二地支里面有一些合法,比方說寅午戌成火局,亥卯未成木局,申子辰成水局等,這是一種“三合”的說法。關于“六合”,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為上、下、左、右、前、后空間上的“六合”。
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
這里又提到了“九”。我們接觸“六”和“九”是比較多的,比方說《易經》里,有“陰爻”和“陽爻”,在《易經》的乾卦里,它的陽爻叫作“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上九”,這個“九”指的就是陽,是個陽數。“六”,在坤卦當中,“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上六”,這個“六”又變成了一個陰數,所以“六”和“九”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關系。“九州”呢,就是古時候對于中國的一個說法。中國在最早的時候,有雍州、青州、冀州等九個州,這種行政區劃就是說地上的人事和空間有一種對應的關系。關于“九竅”,我們自己身上有“七竅”,“七竅流血”的七竅,再加上前后二陰兩竅,就是九竅。這里就有一些陰陽的概念,我們可以說天、地、人三者之間有一種對應的關系,也可以認為這些東西是由人的意識所產生的,這兩個說法都對。有一句話叫“心物一元”,就是說你認識的一個東西究竟是什么樣子,其實和你的看法、認識和思想是有關系的。比方說一本書,你可以認為是很多的紙,也可以認為是由一些油墨和一些木料的碎末做成的東西,具體怎樣去認識,是與你自己主觀的思想所產生的印象相關的。但它本身是什么呢?這兩者之間很難完全剝離開。我們看《道德經》里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其實是事物的本質,“名”就是它的名相。我們認識一個東西,不能總是講“這個和那個”、“這樣那樣”,你總是要給它起個名,即便是講“這個”“那個”,也是給它起了個名。比方說,我們把書本叫作“書本”,把筆稱之為“筆”,這都是我們起的名字。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書,它也可以當成是很多頁紙,也可當成是由很多木屑的纖維做成的一種東西,這都是人的意識、主觀認識強加在一個事物上之后,兩者之間所產生的一種并聯的關系。在這個地方,講“六合”也好,“九州”也好,“九竅”也好,“五臟”也好,“十二節”也好,都“通乎天氣”,就是說天地之內的所有東西都和天氣是相通的。那有的同學可能就想,《內經》怎么會講到這些地方?這有什么原因呢?我們可以把后面的東西稍微往前提一下。有的同學說我們講課進度太慢,但實際上我們講這些東西的時候呢,基本上都會提到一些最關鍵的東西。比方說這個地方,其實已經在建立一個學習中醫的框架了——告訴你“皆通乎天氣”,其實就隱含地告訴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一定要以“天”和“地”來作為依據,不管是從醫治病,還是修身養性,這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否則你可能就忽略了“我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狀況”,這樣的話你學習的時候就會左右搖擺。比方說西醫當中,它告訴你很多種類的病,很多診斷治療的方法,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在講“人或者人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些問題的時候,它其實也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的,但是它可能沒有講。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如此,不管你表達也好,還是不表達也好,想過也好,還是沒想過也好,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對于一個問題有自己的答案。我們學習《內經》之后,就會很清楚,它講了“人從哪里來”——人在天地間,人本來就是天地間的一部分。這是《內經》傳達給我們的一個模型,我們不要小瞧這個模型,如果脫離了這個模型,就像在西醫當中,它沒有講這一點,那么就會把人當成了器械來進行診斷、治療——只要能用在機器上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用在人的身上。比方說,換一個零件在機器的修理當中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人當中,不是說不能有,但是不能大量地以替代或者更換零部件這樣的方式來對人進行治療。中醫認為人本來就是天地之間的,人是氣血在變化,所以中醫一直在調整氣血的變化,使它達到一個適宜的狀態;但是西醫會認為這是機器壞了,應該把它換掉,或者機器臟了,把它擦干凈,西醫始終是用這樣的理念。
皆通乎天氣
我們花了很大的篇幅講過陰陽,“陰”就像我們的身體,比較實在,有點像物質;“陽”就像我們的思想,偏近于我們的精神方面、思想方面。五臟各有所藏:心藏神,脾藏意,腎藏志,肝藏魂,肺藏魄,那我們講到“神、志、意、魂、魄”,這些基本上都屬于人的精神。人靠什么“皆通乎天氣”呢?是通過剛才所講的“神、意、志、魂、魄”來通的。《道德經》有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這里面講了一個順序,我們把它拿來仔細讀一下:“人法地,地法天”是不是有“通乎天氣”的意思在其中?——人效法于地,地又效法于天;或者用我們現在比較容易理解的詞語來講就是精神決定肉體,肉體決定人;或者說,一個人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個身體,身體健康,才能使一個人的精神、意志、魂魄有一個承載的東西。人身上有十二節,有四肢,每一個四肢上——手和腿上又都分為三節,三四一十二。那這十二節是和什么對應的呢?和我們的十二個月是對應的。大家不要以為一個星期七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個月三十天或者二十八天,一個小時六十分鐘等這些是隨隨便便規定的,它其實有自己的原因。比方說十二節,“十二”這個數字,肯定是和“六”相關的,它也和“三”相關,“十二”這個數,可以被二、三、四、六整除,所以都是相關的。比方說“六”,如果是分成了手六經、足六經,那總共就是十二經。我們剛才講過,分節的時候也是這樣,四肢共十二節,那這十二節對于天來講是什么呢?如果學過歷法的話,就知道在金木水火土這五大行星里面有一個星叫水星,也叫鎮星,你可以看一下它的周期。每一顆在太陽系內的行星,包括太陽和月亮,它們的周期大家都看一下。比方說,地球有自轉周期、公轉周期,月亮也是一樣。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月亮轉動的周期,它自己也有自轉的周期,月亮還有在太空當中的周期。簡單來講就是:你在地球上看月亮怎樣繞著地球轉,能觀察到一個周期,但這個周期是什么呢?它是把月亮繞著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地球自轉的這兩個周期疊加在一起了。因為月亮在繞著地球轉的時候,地球本身也自轉嘛,兩者疊加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周期。實際上在太空當中,月亮還會有一個自己的轉動周期,但我們是以在地球上觀測到的周期為準的,比方說婦女的月事就是和月亮的周期吻合的。所以你去對應地找這些時間、這些數字,都會找到一種對應的關系。這個地方就是讓我們通過一些例子來感受一下中國古代中醫當中天人合一的模型大概是什么樣子。我們身上七竅也好,九竅也好,五臟也好,十二節也好,它會轉變成一個數的概念,如果把數單獨提出來,你就看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這樣的數字,你會發現“十一”這樣的數字出現得就非常少,這種數字叫質數。“五”是可以出現的,因為它有一個對應的關系。明白了這一點之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當中,你就會明白,天上的事情,地上的事情。和中間的人事,是我們學習中醫或者學習中國正統文化始終不能偏廢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產生一些僥幸的想法,說“那個東西太難了,我就把這個學好就可以了”,但是在《內經》第三篇就告訴你了,這個地方是繞不過去的。如果你把這一部分東西丟下了,就會發現學習的時候會比較困難一些,如果你真想學好的話,我覺得還是提早認識到,然后提早進入其中,這樣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