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之前我們講了總綱,現在我們分段來講一下。
春三月,此謂發陳
這里所說的發“陳”,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種花時都要施肥,這個肥料也就是腐殖質(腐殖質就是土壤的肥力所在)。這個腐殖質就是“陳”。“陳”就是指在冬三月里邊“若伏若匿”的那一部分。一棵樹春天發芽,夏天生長,秋天落葉,到了冬天,一部分落葉在地里腐爛了。腐爛的東西變成第二年的養料,重新被樹吸收,以使樹葉發芽。發芽的肥力從哪里來?就是從冬天腐爛后轉化成的營養中來。這是一個循環、圓圈。
在《古中醫學的圓運動》一書中,圓指的是循環,也叫作“一氣流行”。這里的氣不是我們呼吸的氣。天地萬物都是“氣”的,“氣”的概念包括了一切。萬物的變化不外乎“一氣”。所有的東西不停地轉換,就像《易經》中的“變易”,是一直在不停地轉化之中。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這里的重點是“生”。天地俱生的意思就是,到了春天,一切開始生長,萬物以榮。生長和開始生發是春天最明顯的一個氣象。后邊講到“夜臥早起”,為什么要早起?因為陽氣開始上升。春夏這兩個月,春天陽氣生,夏天陽氣達到極盛,秋天的時候陰氣開始生,冬天陰氣達到極盛,這就是陰陽交互的一個規律。
夜臥早起
夜臥早起就是為了趕陽氣,就好像趕集似的,所有的商販出來你才能趕集。如果你去了商販已經回家或者沒來,這個就不叫趕集。我們對應一下其他的那幾段:到了夏三月,夜臥早起也是為了趕陽氣,你起得太晚睡覺太早,陽氣被浪費,有點可惜了這個陽氣。到了秋三月就要早臥早起。秋天陰氣上來的早要早臥,是躲陰氣。到了冬三月早臥晚起,早臥是要躲這個陰氣,冬天陰氣最重,晚起也是為了稍微躲避一下。
我在深圳時,那里冬天不會太冷,早上霧露比較重。我經常會看到小區里,人們在一片霧霾之中很用力在鍛煉、跑步。這種情況下鍛煉,對人的身體并不太好。最好等太陽出來霧散掉后再去鍛煉。否則,鍛煉的人會把濕氣吸收到身體里去。人們在那個時候努力鍛煉身體的原因,其實是“貪”造成的。為什么會說是貪呢?這人多勤奮啊!早早地六點就起來鍛煉?!我們知道,其實這時候本該是收藏的時候,這種情況下跑出來鍛煉,其實因為貪生造成的,因為貪生怕死,做了違背規律的事情。真正懂得養生道理的人,可以睡到太陽出來以后,按著陽氣升發的規律來鍛煉。
這種行為也是不懂得養生要旨在哪里的表現。養生的要旨就是陽氣!我們所說的生、長、化、收、藏,都是指的陽氣的生、長、化、收、藏。這個道理我們會在后邊講。陽氣才是關鍵的。所以剛才講的夜臥早起、早臥早起,就是在講相關的道理。
廣步于庭,披發緩行
“廣步于庭”是指到了春天的時候要在庭院慢慢散步;“披發緩行”是要把頭發披散開來。春天的時候頭發會生長得比較快,我們的頭發像樹葉一樣,到了春天的時候就會發新芽,秋天掉落葉。當你在秋天掉頭發的時候,不要太擔心,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在春天開始掉頭發的話,這就違背規律了。春天人家都在生長發新芽,你卻在落葉,這是不對的。秋天只要不過量地掉頭發,就不要太驚慌。總的來說要掌握一個度。如果秋天把枝干也落掉了,這就比較麻煩了。我們回過頭來說,“廣步于庭,披發緩行”就使人處于一種相對來說舒泰的狀態,因為我們的身體從冬天的休整中重新蘇醒過來。
學《內經》、國學一段時間之后,心會慢慢靜下來,感受身體的變化,氣機的升降。冬天時我們會感受到身體變得干枯,尤其是手。如果沒學過的,只能感受變干;學過的,就會感受到手變枯,感覺像一個樹干。伸出手指,冬天的話不僅變干還會變瘦(相對于夏天而言)。每個個體會有一些差別,有的人手比較胖,但是冬天還是會變枯、收縮。
“廣步于庭,披發緩行”首先是要把身體調整到舒泰的狀態,人要稍微地進行一下活動。肯定沒人要你冬天廣步于庭。冬天在北方寒風蕭蕭,廣步于庭一會兒就會凍得哆哆嗦嗦,手都伸不開,這個就不是養生。雖然頭發是無神經的,但也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內部也有蛋白質,中空的管道負責輸送營養。春天時把頭發披散放開,營養容易輸送。所謂的“緩行”就是舒緩地行走。
以使志生
我們之前講過“志”是很重要的,是人養生關鍵所在。志能不能生、能不能定、能不能認真,是養生的關鍵所在。“志”像人的理想,像做事的方向指引,要在春天生長起來。如我們說的“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春、晨講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對應的是年還是日的問題。它們都是指剛開始生的部分,到了春天你的“志”生得好,就像芽冒出來一樣。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生而勿殺,是為了養陽氣。陽指的就是生,陰指的就是殺。有一句話叫“陽生陰殺”。陽生好理解而陰殺不太好理解。舉個陽生陰殺的例子:人的手和身體,背部就是陽,腹部是陰;手背是陽,手心是陰。我們看搏擊、武術之中,人都是用前面去攻擊,沒見人用后背攻擊的。攻擊的時候用手的前面,因為它非常靈巧,是用前面的陰來殺伐,當然不排除也有一些用后邊的情況,但攻擊用的都是它,靈活。再如出拳的時候用到的是手背,但是用的也是手臂能彎過來的那個部位。陽非常不容易變通的,陽剛不太容易變通。例如屬陽的手背沒有屬陰的手心靈敏,手向前左手可以摸到右肩,向后呢?是比較生硬不容易過去的,還是前面的比較靈活一些。“生而勿殺”就是讓陽生長。春天正好是陽氣開始生長的時節。“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都是講的這一點。給予別人,對別人的愛都屬于陽;接受別人的愛屬于陰;要求別人愛,屬于陰;自己想著法兒讓別人對自己好或者算計別人,都是陰。當你把自己的錢捐出去或者把時間拿出來為家人做一些事情,為別人做一些事,都屬于一種愛。屬于“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這都屬于陽。向外的是陽,向內的是陰,陰陽之間要平衡。人是以陽為主的,用陽做牽引。“此春之應”講的就是陰陽的關系,“養生之道也”,養生之道就在于陽氣的生長。
逆之則傷肝
“逆之則傷肝”是指如果逆著來就傷肝。心、肝、脾、肺、腎對應的是金、木、水、火、土。春夏秋冬四季,肝對應的是春,夏天對應的是心,長夏對應的是脾,秋天對應的是肺,冬天對應的是腎。這樣人的五臟就與金、木、水、火、土對應起來了。如果說在春天的時候,本來應該夜臥早起,反而熬夜或晚起,就是在打破規律。我們現在的人很難理解《內經》,因為我們做得太出格。《內經》只講“夜臥早起”,因為古人不知道有電燈,根本想象不到有的人會傻到熬夜,所以就沒寫不要熬夜。因為那個時候沒人熬夜,家家點個油燈,甚至沒有油燈。到了晚上只能睡覺,沒法給這么傻的人指導。本來肝氣是要生發(人體生發的兩樣東西是肝陽和脾陽),如果破壞了規律,肝陽就無法生發,無法生發就會傷肝(肝郁)。肝氣主疏泄的,肝無法疏泄就會導致肝氣郁結。
夏為寒變
肝氣是煦暖全身的,陽氣生發會煦暖全身。春天時候陽氣生發不起來,就像火沒點起來。到需要用火的夏天就會寒,“夏為寒變”,從而產生病變,而病變的原因是在春天。一般我們看病說的都是當前怎么樣。其實每種病,都是上一季留下病根,下一季生病。有的時候是一季接著一季地錯下去。夏天的病積累到秋天,秋天沒保養好,夏秋的就一直累積到冬天,這樣身體就會越來越不好。
奉長者少
春天沒有生好,到了夏天開始需要長的時候,原始積累不足沒法實現夏長。
〖名家注解〗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王冰曰:春陽上升,氣潛發散,生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也。所謂春三月者,皆因節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天氣溫,地氣發,溫發相合,故萬物滋榮。溫氣生,寒氣散,故夜臥早起,廣步于庭也。被發緩形者,法象也,春氣發生于萬物之首,故被發緩形,以使志意發生也。勿殺勿奪勿罰者,春氣發生,施無求報,故養生者,必順于時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者,所謂因時之序也。當春陽布發生之令,而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逆,謂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于春,故行秋令則肝氣傷。夏火王而木廢,故病生于夏。然四時之氣,春生夏長,逆春傷肝,故少氣以奉于夏長之令也。
馬蒔曰:此以下四節,言當隨時善養也。正二三月,春之三月也。陽氣已生,最能發生而敷陳之,故氣象謂之發陳也。當是之時,天地以生物為德,萬物榮茂。吾人于此,當有善養之術。其臥則夜,其起則早,以陽氣正舒也,起而廣步于庭,以布夜臥之氣,被發而無所束,緩形而無所拘,使志意于此而發生。其待物也,當生則生之而勿之殺,當與則與之而勿之奪,當賞則賞之而勿之罰。凡若此者,蓋以春時主生,皆以應夫春氣而盡養生之道也。否則春屬木,肝亦屬木,逆春氣則傷肝木,而肝木不能生心火,至夏之時,有寒變之病。寒變者,水來侮火,為寒所變也,豈不少氣以迎心臟欲長之氣哉?奉之為言迎也。
張志聰曰:春陽上升,發育萬物,啟故從新,故曰發陳。天地之氣俱主生發,而萬物亦以生榮,夜臥早起,發生氣也。緩步所以運動生陽之氣,東方風木之氣,直上巔頂。被發者,疏達肝木之氣也,舉動舒徐,以應春和之氣。志者,五臟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時皆當順其志焉。勿殺,勿奪,勿罰,皆所以養生發之德也,故君子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四時之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春氣以應養生之道。逆,謂逆其生發之氣也。肝屬木,王于春,春生之氣逆則傷肝,肝傷則至夏為寒變之病,因奉長者少故也。蓋木傷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月火令之時,反變而為寒病。
高士宗曰:春氣從陰而陽,開發冬時閉藏之氣,故此為發陳。四時之氣,天地主之,至春則天地俱生。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天地俱生,則萬物以榮。人體春時之氣而調神,當夜臥早起,以使其生,廣步于庭,以運其身。步庭之時,更當被發緩形,以使肝志內生。志者,神之所根據也。肝志內生,故但生之而勿殺,但予之而勿奪,但賞之而勿罰。凡此皆所以逐其春生之氣,故曰此春氣之應,在人為養生之道也。若逆之而不養其生,則傷肝,肝傷則春無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變,而奉夏長者少。是知調春生之氣,乃為夏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