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與大學生成長
- 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國文化課教研室 喻立森 華長慧
- 7882字
- 2019-11-07 18:34:22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結構
金觀濤認為:“長期變遷中規律的存在,必須有賴于千百年來基本不變的結構。”(1)殷海光認為:“一個文化分子的性格系統基本地受他所在的文化模型和社會傳統塑造。因此,在一個文化中,固然各個文化分子的性格各有其個別差異,但是大多數文化分子的基本性格或模式性格(model personality)有根本的相同和相通的地方。”(2)德國的卡西爾認為:“人類文化并不是從它構成的質料中,而是從它的形式,它的建筑結構中獲得它的特有品性及其理智和道德價值的。……至關重要的事情不在于個別的磚瓦而在于作為建筑形式的一般功能。”(3)
看來,要想相對全面地理解中國文化,可以從結構入手。本節從共時(橫)和歷時(縱)兩個維度入手搭建結構,在橫縱兩方面整體把握和觀照中國文化,以期找到中國文化的邏輯體系。
一、橫向考察
所謂橫向考察,即考察中國文化在不同時期所呈現的相對穩定的層次情況。如何考察呢?學術界涌現出許多說法,比如,就考察文化應當全面涉及還是有所側重這一問題,學者就各有主張。有力主全面涉及的,如常乃德認為:“文化史非政治史,也非思想史,其內容應該包括國民全體的精神和物質進展的狀態在內,所以編制最難。稍一不慎,即有偏重之虞。”(4)陳序經也認為治中國文化不能以偏概全,他認為:“我們以為專以文雅、美術、道德、宗教、政治與武力的各種東西中的一樣,去當為文化,其錯誤正像只以文字或文學來當為文化是一樣的。因為,不只是這些東西中的某一樣,不過是文化的一方面,就是合了這幾樣東西來看,也不過只是文化的很多方面的幾方面。”(5)梁漱溟對中國文化進行的劃分,也可見他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總括起來,不外三方面:
(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是。宗教、文藝是偏于情感的,哲學、科學是偏于理智的。
(二)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對于周圍的人——家族、朋友、社會、國家、世界——之間的生活方法都屬于社會生活一方面,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及經濟關系。
(三)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種種享用,人類對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種是。(6)
以上學者認為考察中國文化應盡量全面,但也有不少學者反對這一觀點,如黃興濤所言:“那種認為文化無所不包的論調無疑是荒唐的。”(7)又如蔡尚思認為:“文化應當與政治、經濟、軍事三者劃分范圍,不能混文化與其他三者為一談。”(8)
以上舉例了學術界對中國文化內容范圍的爭論。此外,另有一部分學者將著眼點放在層次劃分上,如金耀基將中國文化分為“理論層”與“行為層”:“我們討論中國的社會文化,必須把它的“理論層”與“行為層”合起來看。從理論層說,中國文化是有一‘理想形象(idea image)’的。但從行為層說,則中國社會實與中國文化的‘理想形象’迥不相侔,從而,我們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必須并二者而合談,否則不是涉于主觀,便易流于意氣。”(9)又如,馮驥才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可分做“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兩部分:“精英創造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記錄,民間文化是大眾用雙手和心靈創造的。老百姓不識字,民間文化大都是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因而始終處在相當脆弱的自生自滅狀態中。”(10)鐘敬文對中國文化的層次劃分與馮驥才的見解有些相似,只是他沒有以“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來定義層次:
一個最高的層次,就是哲學家、作家等的文化,古代的文獻、哲學、文學創作等各種“古代”學問,如《詩經》《易經》等。上層文化之外還有中層文化,就是唐宋以來,中國都市興起的文化,從文學上來講就是小說、戲劇、小調、小曲一類東西。最后是農民文化,包括一部分農村的小工、手工藝者的文化,即所謂“民間文化”。(11)
馮驥才和鐘敬文的層次劃分方法可以與美國學者芮德菲爾德提出的有關文明的“大傳統”與“小傳統”這一說法展開討論:
在某一種文明里面,總會存在著兩個傳統;其一是一個由為數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們創造出的一種大傳統,其二是一個由為數很大的、但基本上是不會思考的人們創造出的一種小傳統。大傳統是在學堂或廟堂之內培育出來的,而小傳統則是自發地萌發出來的,然后它就在它誕生的那些鄉村社區的無知的群眾的生活里摸爬滾打掙扎著持續下去。(12)
除了借鑒以上各家所探討的內容范圍、層次劃分外,還有一些學者的觀點也應學習參考。費孝通指出,考慮中國文化可重點考察其“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及其特色:
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3000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而且滲入了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13)
西方學者斯賓格勒提出從形態學的角度觀照文化也值得關注:
同一文化的政治方面與數學方面之間,宗教概念和技術概念之間,數學、音樂和雕塑之間,經濟學與認知形式之間,都顯示出一種深刻的形態學的關系,并以這樣的關系象征性地體現著特定人類的生命本質。(14)
以上各家言論各有所長,值得綜合借鑒。那么,究竟怎樣確定橫向上的“面相”,以期盡可能地抓住中國文化的關鍵點呢?我們先擱置疑問,將視野切換到縱向角度。
二、縱向剖析
說到對中國文化進行縱向剖析,往往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縱向整體觀照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二是如何將整體的中國文化歷史具體化為幾個階段。當然,這兩個問題相輔相成。且舉幾個中外學術界較為典型的縱向觀照中國文化的觀點。
1.黑格爾的中國文化歷史觀
中國很早就已經進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狀;但是因為它客觀的存在和主觀運動之間仍然缺少一種對峙,所以無從發生任何變化,一種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代替了一種真正的歷史的東西。中國和印度可以說還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而只是預期著、等待著若干因素的結合,然后才能夠得到活潑生動的進步。(15)
黑氏認為,中國歷史“終古如此”,無須分段,還很落后。這一觀點引起不少學者的回應,其中錢穆的分析值得參考: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惟其強調了矛盾性與否定性,而后認為人類歷史之發展,是極富于戰斗精神的,而且必然是一種戰斗精神的。然而人類之演進,融和攝合,比戰斗更重要。……黑格爾辯證法的所謂戰斗最高精神,在否定對方來建立自己,也可說是在否定自己來建立客觀之總體。但無論如何,否定絕非是人類歷史之終極發展。而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理想之終極發展,則在于精神戰勝了物質,而物質存在又到底不可否定。人類文化精神即建立在物質存在的基礎上,精神可以超越物質存在,而仍必涵蓋有物質存在,則黑格爾所理想的人類歷史之終極發展,到底將落空,或成為正相反對的發展。(16)
法國學者謝和耐,站在另一立場上回應了黑氏對中國歷史的“武斷”:
中國歷史如同我們未經開發的中世紀史。一再指摘這段時期停滯、往復循環、重蹈相同社會結構與政治觀念,這種指責無非是對一段未知歷史作價值宣判。(17)
2.湯因比的中國歷史觀
自統一的清政權在1911年的覆滅始,回溯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政權的建立止,這段歷史明顯展現了中國史的結構。在1911年以后,中國經歷了又一次分裂,這種局面在1949年隨著一個新的、由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政權的建立而告結束。但我們無法斷定,這種引進外來西方思想的做法不會給中國史帶來一次決定性的中斷,引起中國政治結構的轉變。(18)
湯因比將中國歷史分為公元前221年至1911年、1911年至1949年、1949年以后這樣三個階段,其分段依據是中國政治結構的不同。同時,湯因比似乎認為,政治結構的轉變將意味著中國文化傳統的中斷。
關于政治結構的轉變是否意味著中國文化傳統的中斷,金觀濤的看法有助于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文化的深層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通常可能有兩種假象模型。一種是將其視為自然過程,如同水成巖慢慢積淀而成那樣,人在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將某些習慣固定化為深層結構。另一種是把人的文化創造比作繪制巨大的圖畫,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原先繪制的草圖被一次又一次擦去和重畫。在不斷地擦去和重畫的過程中,某些痕跡積累起來,形成不依賴于某一特定時代的深層結構,成為后人創造新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演變的漫長歷史告訴我們,第二種假說可能更接近歷史的真實。(19)
金觀濤認為,文化的深層結構并不等同于政治結構,政治結構的變遷也并不意味著文化結構的改變。不過,金觀濤認為中國文化正在進行現代轉型,他對屬于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文化融合機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是否能以及將如何發揮力量并未作出明確回答:
今天,第二次融合建立的意識形態已經解構,中國文化正在進行新的現代轉型。在這中西文化再次碰撞的歷史關系中,傳統的文化融合機制是否會再次顯現?它在21世紀中國文化建設中將扮演什么角色呢?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現在所能回答的。(20)
3.梁啟超的觀點
第一,說明中國民族成立發展之跡,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無衰敗之征。
第二,說明歷史上曾活動于中國境內者幾何族,我族與他族調和沖突之跡何如?其所產結果何如?
第三,說明中國民族所產文化,以何為基本,其與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響何如?
第四,說明中國民族在人類全體上之位置及其特性,與其將來對于人類所應負之責任。(21)
另外,有一些學者關于世界歷史的階段劃分以及文化發展的觀點也值得注意。
(1)德國人卡爾·雅斯貝爾斯將人類的歷史分為四個階段
其一是:我們只能推斷出最初的一大步,即語言之產生,工具之發明以及火之點燃和應用。這是普羅米修斯的時代,是所有歷史之基礎,正是經歷了這一階段人類才變成了不同于我們不能想象的僅僅是生物意義上的人的存在。
其二是: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稍晚在中國黃河流域,產生了古代的高度文明。
其三是: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賴以生存的人類精神的基礎,同時又獨立地在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臘出現。
其四是:其后只有唯一的一件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具有深刻影響的事件,并且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時代。(22)
(2)德國人斯賓格勒對于文化發展的看法
每一文化自身的自我表現都有各種新的可能性,從發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復返。世上不只有一種雕刻、一種繪畫、一種數學、一種物理學,而是有多種,每一種在其最深的本質上決不同于別種,每一種都有生之限期,且自足獨立,一如每一種植物各有不同的花與果,不同的生長和衰落方式。……我把世界歷史看作是一幅漫無止境的形成與轉變的圖像,一幅有機形式的奇妙的盈虧的圖像。相反,專業的歷史學家則把它看作是絳蟲一類的東西,只知道不斷地把歷史時代一節節地往自己身上增加。(23)
(3)湯因比對于文化發展或萎縮的原因的分析
一個社會在其存在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難題,每個社會成員為其個人利益必須竭盡全力去解決它們。每個難題的提出,便是一種需要經受嚴格考驗的挑戰,經過一系列的磨難,這個社會的成員本身會逐漸呈現出彼此的差異。每一次都會有一些人失敗,同時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決的辦法。有些已發現的解決方法對成功地解決接踵而來的問題又顯得不大完善,或者過于泛泛,或者適得其反;而其他一些方法卻能對未來的發展對癥下藥,相得益彰。當一個接一個的考驗迎面而來時,某些社會成員在某個時刻未能調整好自己,倒在了途中;還有一些成員繼續斗爭,結果或精疲力竭,或扭曲反常,或萎縮困頓;另外一些成員在智力和體力上得到提高,在為個人開辟道路的過程中,會發現通向他們所隸屬的那個社會總體進步的新途徑。總而言之,若沒有注意到某個特定社會成員的同伴所做出的相同或相異的行為,或沒有看到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以一系列事件的形式出現的接二連三的考驗的話,那就不可能掌握該社會成員在特定考驗下的行為有什么重要意義。(24)
(4)德國歷史學家蘭克關于亞洲文化的整體走勢判斷
以亞洲為例,那兒曾經是文化產生之地并經歷過多種文化階段,然而正是在亞洲,這種變化從整體上看卻呈現著一種倒退。亞洲文化在人類歷史的最初階段最為繁榮,但到了希臘和羅馬文化占優勢的人類歷史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就不再那么輝煌了,隨著野蠻的蒙古人的入侵,亞洲文化甚至完全結束了。(25)
以上列舉了幾種縱向觀照文化的觀點和方法,為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發展歷程提供寶貴的學術經驗。究竟怎樣確立中國文化研究體系,還需縱橫把握,通盤考量。
三、邏輯體系
綜合以上各家看法,中國文化的邏輯體系取縱橫有序的結構體系,在橫向上注意以下幾點:
(1)在物質、精神、制度三層面上廣泛涉獵,觀照每個時代突出的文化“焦點”或者能夠凝聚起經典、轉型、新興、改革等這些關鍵概念的重要文化因素。如前所述,在橫向觀照文化上,不同的學者已提出不同的觀照視角和方法,不過集中而言,“幾乎所有文化學或文化哲學研究者在某種意義上都會同意把文化的構成最粗略地劃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因為這種劃分能夠最大限度地涵蓋整個文化世界”。(26)
(2)在每一點的研究中注重歷史感,強調其在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的深遠影響,在整體研究體系上造成“橫中有縱”的結構。所謂“歷史感”,“是指人突然對自己生活的時代有所領悟,把人類今天碰到的種種問題和數千年來我們祖先生活的社會聯系起來,從而產生一種企圖超越某一個特定時代、某一種特定文化社會規范來考察歷史的意識”。(27)每一個文化現象的涌現既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又往往對中國文化走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具體的研究中,需要以整體觀為引領,捕捉每個文化現象之于文化整體的關系,使整個結構體系呈現多樣而統一的有序姿態。
(3)以漢民族的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誠然,中國種族之復雜,至可驚異。但是,其族之最大者,世稱漢族,“數千年來,其所吸收同化之異族,無慮百數”。(28)故而,作為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照言,研究應以漢族文化為主要對象,畢竟,漢族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model personality)。而在濡化過程中,文化分子的基本性格決定對外來文化價值和事物之迎或拒(29),誠如柳詒徵所嘆:“吾國所以容納此諸族,溝通此諸族者,果何道乎?”(30)
在縱向上,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中國文化的連續性、綿延性,將中國文化視為源遠流長的獨特傳統。
盡管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遭遇了“三千余年未有之變局”,回望近兩百年來的歷史,中國社會的跌宕變遷,相較過往要來得迅猛快捷許多,中國文化似有脫離傳統的危機之象,不過,有學者認為:“從秦漢帝國建立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深層組織方式一直沒有改變。”(31)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近代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一條和歐洲、日本不同的獨自的歷史道路,一直到今天。”(32)何況,傳統本身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它既是被制定,又能被重新制定和更改。當然,這一切有賴于活著的、求知的和有欲求的“中國人”。(33)對于西方文化精華的吸納并不意味著中國文化的中斷,相反,強大的吸納力量本身即屬于中國文化傳統。
(2)精細地觀照近兩百年來的中國文化發展脈絡。
長期以來,在文化研究領域,多數學者關心的是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注重對儒、道、釋諸家學說精義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的研究。(34)然而,如德國歷史學家蘭克所言,“如果我們完全沉浸到久遠的年代和陌生的境遇之中,盡管那些境遇對于當代仍然會有影響抑或間接的影響,但我們卻很有可能遠遠偏離目標”(35)。對于我們所關注的“中國文化”來說,經過近兩百年來歷史的流轉,伴隨著一個具有五千年思想、文化、歷史傳統的世界性大國在自清末以來盛至而衰、弱極而變的演進,中國文化已有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并形成了眾多新的文化內容。這些新質的文化內容不僅在時間上離今天更近,而且其產生的環境和背景與今天也多有相似之處,因而對現實的影響也同樣不容低估。因此,在研究中,我們應彌補中國文化研究中“厚古薄今”的普遍現象,認真考察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文化的發展歷程。余英時曾提醒道:
然而近代中國確實發生了許許多多問題,這是客觀事實。這些問題能否很好地獲得解決,將會重大地影響到中國未來的命運。(36)
費孝通也說:
這是一幅豐富多彩的歷史長卷,有時空兩個坐標,用文字來敘述時有時難于兼顧,所以在地域上不免有顧此失彼、方位錯亂,時間上不免有前后交叉、順序倒置的缺點。(37)
探索中的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即使如此,我們亦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力研究,因為只有在行進之中方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1)金觀濤.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7.
(2)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5.
(3)[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50.
(4)常乃德.中國的文化與思想[M].北京:中華書局,2012:8.
(5)陳序經.文化學概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8.
(6)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9.
(7)黃興濤.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
(8)蔡尚思.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3.
(9)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自序.
(10)馮驥才.思想對話[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93.
(11)鐘敬文,等.《中國文化研究》出版座談會紀要[J].中國文化研究,1994(03):3.
(12)[美]羅伯特·芮德菲爾德.農民社會與文化[M].王瑩,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95.
(13)費孝通.中國文化的重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
(14)[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吳瓊,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譯者導言.
(15)[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110.
(16)錢穆.文化學大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8.
(17)[法]謝和耐.中國社會史[M].黃建華,黃迅余,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序言.
(18)[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插圖本)[M].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19)金觀濤.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3.
(20)金觀濤.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86.
(2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9:7.
(22)[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M].李雪濤,等,譯,李雪濤,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
(23)[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吳瓊,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20.
(24)[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
(25)[德]利奧波德·馮·蘭克.歷史上的各個時代:蘭克史學文選之一[M].楊培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
(26)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2.
(27)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
(28)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0:3.
(29)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5.
(30)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0:6.
(31)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
(32)[日]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M].孫軍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1:12.
(33)[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傅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
(34)張俊.指掌之上論春秋:王富仁先生的中國文化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68.
(35)[德]利奧波德·馮·蘭克.歷史上的各個時代:蘭克史學文選之一[M].楊培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
(36)余英時.余英時文集第7卷——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91.
(37)費孝通.中國文化的重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