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文化與大學生成長
  • 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國文化課教研室 喻立森 華長慧
  • 5715字
  • 2019-11-07 18:34:28

第三節 發展與重建的方法論問題

余英時先生曾明確有言:“我們所看到的中國問題乃是一個‘全面的社會重建’的問題,而社會重建同時也還是文化問題。”(1)那么,怎么建、如何建便成為學界思忖之焦點。中國文化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后一度熱鬧,此后,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樣立體。我們應在多元互觀的視角下反觀自身并積極尋求發展路徑,去尋求中國文化未來發展與重建的方向與方法。

一、中國文化研究的方法問題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文化研究”一詞頻頻出現在藝術、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科學技術學科的各種學術(和非學術)門類中,成為中國當代學術研究的“關鍵詞”。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由于研究者選取研究的角度、方法的不同以及價值取向的差別,所以形成的觀點和理論也不盡相同。研究文化方法的目的,最終是要解決所面臨的社會發展問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此,提供三種文化研究的常用方法作為參考,并結合特定文化問題來梳理方法的結構。

1.歷史研究法

它是文化研究方法中最經典的一種,按照社會、文化、歷史的背景去面對文化發展。比如,中國模式的研究,可從歷史上主要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及其缺陷得出中國模式的合理性,從“中國模式”歷史沿革的視角追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得出當前“中國模式”的歷史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模式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邏輯過程。研究者遵循歷史的順序,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模式的歷史脈絡和基本線索,以理論思維的形式,分析各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模式的基本規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模式及其完善和創新的問題展開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通過對材料的篩選、梳理和分析,使文化發展模式理論具有繼承性和連續性。

2.系統分析法

文化是一個由眾多要素構成的生態系統,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其中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研究、綜合,發現其生長邏輯和規律,得出結論。通過查閱文獻、系統收集資料,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得出相對而言能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結論。

3.綜合比較分析法

中國文化發展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一部分,通過歷史的縱向比較和不同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的綜合比較分析方法,從中發掘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比如,通過對一些國家文化發展模式的考察,比較中外文化發展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情況,借鑒國外文化發展建設的成功經驗,歸納出既符合中國實際,又符合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文化發展路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中國文化研究的方法只是研究的某些側面展開,還有更多的方式方法,如文獻調查法、行為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需由讀者用心去實踐。

二、多元互觀的方法論視角

在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文化需要積極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借鑒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對其他文化的借鑒和吸收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而要在全球化處境中識別中國文化之身份,需要一種多元互觀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文化。

哲學家羅素1922年在《中西文化比較》一文中曾經說過: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2)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各種文化都可以獲得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從而實現共同發展。這是多元互觀視角的一個立足點。

然而,經濟全球化一方面造成了民族生活方式的同質化,使不同的民族都向市場經濟看齊;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民族利益的異質化,使不同民族利益上的對立更加直接。這是多元互觀視角的另一立足點。奈斯比特說:

我們的生活方式越趨同一,我們對更深層的價值觀,即宗教、語言、藝術和文學的追求也就越執著。在外部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似的情況下,我們將愈加珍視從內部衍生出來的傳統的東西。(3)

以下幾點可作為多元互觀視野的基本方式之一:

(1)縱向互觀。以中國歷史發展脈絡考察,以世界歷史為參照,考察中國文化面對的社會現象。

在這個過程當中,文化就如同是一種遺傳基因一代一代地被保留下來,供后來人繼承發展,后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活動。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的遺傳并不是被原封不動地從一個歷史階段搬移到另一個歷史階段,而是經過歷史的過濾器,提煉出有益的成分。這是一個不斷篩選的過程,前人的文化成果是后來文化發展的基礎。

(2)橫向互觀。以各國文化為參照,考察中國文化面對的現象。

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龐大系統,文化是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文化系統的形成發展并非獨一無二,而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中不同地域文化、種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結果。任何文化的健康發展都是一個兼容、吸收的過程,某一地域、種族的要素并不能供給其文化發展所需的一切養分,只有在與其他文化的“沖突”“吸收”的過程中才能為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促使文化更長久地發展下去。

(3)縱橫交叉。在全球化視野中,從歷時態和共時態雙重視角考察中國文化,同時關注全球各國的國情及其文化共性,并由此理解文化差異產生的緣由。

(4)反觀自身。以本民族文化作為觀照對象進行多視角、多層次的再審視、再思考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文化行為主體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自我反省與總結,不斷調整文化觀念與文化行為方式,才能做到既清楚明白本民族文化的特征與特點,又能準確識別其他文化的實質,這是文化選擇的重要基礎。

三、文化統合的相互關系

現代化建設的多元性決定了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借助文化的多樣發展,又能使現代化進程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當今中國文化的發展,正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文明對話和思想撞擊,以及差異性社會的文化張力中實現的。在多元互觀視角下秉承縱向、橫向、縱橫交叉的方式和反觀自身的獨特視角,要正確對待古代與現代、中國與西方、國家與個人、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在未來的文化發展與重建中,我們要以博大的胸懷,使古今中外所有優秀文化資源都能為我所用。

在中國現代文化發展與重建的過程中,文化統合也有著多個方面的切入點。

1.中國與西方的文化統合

無論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是整個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建構了一整套價值體系,逐漸形成一種全民族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西方文化則由古希臘文化發展而來,將價值取向統一于理性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注重從已知中探索未知,強調獨立思考,善于懷疑,勇于創新。文化價值取向上的不同是導致近代東西方爭論的原因,并貫穿于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爭論涉及的實質問題是:什么樣的文化更適合現代化社會的發展。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深入,面對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中國堅持在以包容、開放的心態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為了讓世界發現中國、認識中國,中國對宣傳的方式和手段不斷地進行改變和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針對當前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提出“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4)

2.古代與現代的文化統合

古代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新命”的力量。古代文化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時代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

以通常的看法來說,“傳統”,不僅僅是一個時間層面相應于“古代”、相對于“現代”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在空間層面相應于“本土”,相對于“外來”的概念。按照這樣的理解,中國思想的傳統,就被限定在中國的古代。果真如此,至少在時間層面,我們就被置身“傳統之外”,只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面對“傳統”。(5)

中國文化的發展與重建基于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中國文化本身蘊含發展的動力因素。比如儒家文化中的責任意識、群體取向、同情等理念,他們與西方文化中的工具理性、自由意識、個人啟蒙等價值一樣,都具有普遍價值,對中國現代文化的創建具有歷史性意義。習近平說:

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現代的詮釋,被注入科學、民主的內涵,并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經過創造性的革新,中國傳統文化一定可以在未來獲得新生和發展。

3.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統合

堅持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統合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胡錦濤曾明確指出:

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不善于繼承,沒有創新的基礎;不善于創新,缺乏繼承的活力。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往往是最好的繼承。(7)

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其中鍥而不舍的頑強奮斗精神、倡學重教的求知精神、重儉黜奢的勤勉精神、自強不息的求索精神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發展,為中國文化發展模式的形成與發展積淀了豐厚的底蘊,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整合、重構,賦予現代精神,把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發揮出來。

把中國文化的發展置于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僅要主動融入世界文化大潮,更重要的是突出文化上的創新。文化全球化所導致的文化競爭的加劇,使得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這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所在。看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程度,主要看其創新能力的高低。如果失去了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中國文化將難以在文化全球化的競爭中取勝并走向世界。

4.國家與個人的文化統合

1922年,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相當貼切地概括了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基本軌跡。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和對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

“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再“從制度上感覺不足”,最后“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8)

“全人格的覺醒”,標示著人的思想、觀念從傳統向現代的更新。全球化打破了傳統國家和個人的利益緊緊相扣的局面,沿著對內、對外的兩條維度上,同時分化了國家和個人,從而產生了新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價值認同、利益認同、情感認同的新困境。

一般來說,國家與個人的關系猶如“魚水”一樣相依相靠,互為一體,因此,個體常常將自己的國家比作“母親”,這暗示著個體對自己的國家有著程度非常高的情感認同。但全球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個體長期遠離自己的祖國,在國外生存和發展。因此,個體跟祖國的那種天然的情感紐帶可能被中斷或者疏離,這成為情感認同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國家對遠離于本土生活的國民產生的影響甚微,使得“日久生情”式的情感認同方式難以實現,這也成為情感認同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化浪潮下,亟需建構一種新的國家——個人關系,即開放、認同、互信與合作。

第一,培養人具有開放的精神。相對于傳統中國封閉的社會環境,現代社會被現代市場經濟整合到一個統一的、開放的共同體當中,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大量的農民涌入城市,人們之間的生活因價值、態度、習慣、信仰等文化要素發生碰撞,人們逐步開始學會彼此尊重和接受其他文化,從而帶來文化的融合。

第二,塑造人的政治參與感、認同感。一方面,現代國家能夠增強人們的參與意識。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對社會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利用社會提供的機會來改變個人命運。另一方面,現代國家的維持與運轉需要公民形成一致的認可,認可國家的各種機構和制度的權威性。政治學家亨廷頓在其著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曾指出:

政治現代化最關鍵的一個方面是,它涉及權威合理化,并以單一的、世俗的、全國的政治權威來取代傳統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種族的等等五花八門的政治權威。(9)

第三,創造更多的社會信任。信任是維持現代社會運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社會缺少信任,任何交往都很難進行,或者至少會增加交往的成本。從經濟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的福利以及它參與競爭的能力取決于一個普遍的文化特性,即社會本身的信任程度”。(10)從政治的角度看,信任是現代政府建立的基本前提。當信任缺失的時候,要么社會運轉無法進行,要么增加成本。

第四,培養相互合作的精神。現代社會是一個人與人高度關聯的社會,因此,人們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合作。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

分工的作用不僅限于改變和完善現有的社會,而是使社會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沒有這些功能,社會就不可能存在。……進一步講,勞動分工在社會當中產生了團結,而這種團結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社會整合。(11)

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具有現代人格的人,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美國社會學家亞歷克斯·英格爾斯曾說:

我們并不懷疑經濟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不否認經濟制度和生產方式的重要性。我們要堅決否定的,只是那種忽略實現現代化所需要的人,不去關心和探討他們的心理是否能與現代的經濟發展節奏相吻合的研究觀點。(12)


(1)余英時.余英時文集(第七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34-236.

(2)[英]伯特蘭·羅素.羅素自選文集[M].戴玉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69.

(3)[美]約翰·奈斯比特,[美]帕特里夏·阿伯迪妮.2000年大趨勢[M].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141.

(4)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5)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國文化課程教研組.中國思想文化概論(2010年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序頁5-6.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26.

(7)胡錦濤.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756.

(8)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9:43-45.

(9)[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沈宗美,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89:32.

(10)[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8.

(11)[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0:24-27.

(12)[美]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殷陸君,編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红原县| 巴里| 额尔古纳市| 乌鲁木齐县| 衡山县| 珲春市| 潞西市| 绥芬河市| 汶上县| 太和县| 朝阳市| 徐水县| 甘洛县| 高青县| 金堂县| 广德县| 苗栗县| 普兰店市| 襄樊市| 日照市| 江西省| 凤冈县| 阳原县| 广灵县| 德江县| 南涧| 年辖:市辖区| 临高县| 静安区| 新巴尔虎左旗| 日土县| 曲周县| 全南县| 叶城县| 利川市| 绥棱县| 崇阳县| 墨脱县| 榆树市|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