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發展與重建的內在需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這一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銜接、相互貫通和內在結合。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模式、建設先進文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革新,從而使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充滿時代氣息,達到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高度統一。(1)

一、中國文化的精華與短缺

錢穆先生曾在《中國文化精神》一書中直言:

每一個國家的文化,定有它的“精粹”可以保留,我們該慎重地來看重這些國粹,把它發揚光大。同時也定有很多經過了時代鍛煉以后變成了渣滓。不僅中國,世界各民族各文化,都有它的精華,也都有它的渣滓。我們該來研究,甚么樣的才是渣滓,該去,精粹該留。(2)

每種民族文化都有其兩面性:西方文化有其缺陷的一面,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接下來的問題是,面對中國文化,我們該怎樣去解讀其中的精華與缺陷,尤其是如何面對自身的文化缺陷。這就需要我們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整體而深刻的解讀。

中國文化是個龐大的有機體,可以從多方面去解讀。從社會變遷的角度看,陳寅恪先生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解值得注意。概括地說,有如下幾點:

一是中國文化可分為制度層面和非制度層面。“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于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兩教者。”

二是以儒學三綱六紀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已經具體化為社會制度。“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以表現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

三是中國文化即使吸收外來文化也堅持固有框架,在吸收改造外來學說后,即顯現排外的本質。“是以佛教學說能于吾國思想史上發生久長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面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而卒歸于消沉歇絕。”而吸收外來思想經過改造后存活下來的思想,“則堅持夷夏之論,以排斥外來之教義”。

四是中國的制度文化已經不可救藥。“故所依托者不變易,則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消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于不可救療之局。”(3)

此四點犀利深刻,雖出于一兩人之筆,卻代表一般意見,只不過對于文化之洞見,在他筆下顯得格外透徹而已。近百年來,文化討論糾纏不清,各不相讓,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區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例如,私人的各種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愛好、風俗習慣乃至政治觀念,純屬非制度性的個人信念和行為。這些文化通常在個人自由選擇中自然更替。但涉及制度卻無法含糊,如何選擇關乎民生,因此辯論和改革在所難免。

由傳統文化沉淀而來的中國傳統社會,其致命缺陷在于長期保留著非常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專制政治體系。19世紀和20世紀的文化批判運動焦點也在于制度文化。從維新派、革命派到“五四”健將們,他們的思想在很多時候表現為激烈的反傳統。與之相印證,郭湛波在其論著《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中指出,當時中國的思想沖突,是工業資本社會思想與農業宗法封建思想的沖突。陳獨秀、胡適等所做的主要工作是“一方面破壞中國農業社會舊有思想,一方面輸入西洋工業資本社會之新思想”(4)。由此,可進一步體味國家這一上層結構的重要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指出:“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然而國家又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5)對經濟自由和思想、學術自由的剝奪,不過是這一上層結構的衍生物。正如張岱年、程宜山在《中國文化論爭》一書中所直接指出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最大的缺點,一個是缺乏實證科學,一個是缺乏民主傳統。”(6)缺乏實證科學和民主傳統這兩大特點也使得中國文化在15世紀以后逐漸落后于西方國家,這是由中國傳統社會的制度構成所決定的。該制度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結構和功能有決定性的影響。

二、內在需求的表現形式

1.需要克服內部短缺

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我們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更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說要正視這些缺陷,克服這些缺陷。就如同一個人,如果缺乏營養,身體的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缺什么就要補什么。缺鐵就需要補鐵,缺鈣就需要補鈣。只有營養全面,才能有健康的身體,人才富有活力。社會機體也是一樣。我國傳統文化中所缺失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是需要認真彌補的。只有彌補這些缺失,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國家才能健康地發展,中華民族才會富有活力,社會才能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執政黨一直在努力推進中國現代化的民主政治建設,在政治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存在著不少的問題。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指出,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的改革。(7)

可以說,中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關鍵在于執政黨的勇氣和智慧。不僅要有理論勇氣,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要敢于突破傳統的束縛,還要有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不是表現在想方設法維持現狀,而是表現在政治體制的設計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上,既要使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實質性進展,又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社會動蕩。更要注意的是,改革不能丟掉根本的原則,不能偏離正確的軌道。哥倫布曾說,我們處于什么方向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正向什么方向移動。鄧小平也曾說,“我們要根據社會主義國家自己的實踐、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改革的內容和步驟”。(8)

2.需要適應中國社會變革

中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原因有很多,其中內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直接逾越自身的傳統而長驅直入現代化領域。需要注意的是,一國的現代化必然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傳統,并受其制約。恩格斯曾說:

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甚至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9)

首先,中國文化發展要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可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部分。文化能夠為經濟和政治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并為二者朝正確方向發展提供思想文化保證。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既有繁榮的經濟,又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和多樣的文化,而社會主義現代化則應是文化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和政治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結果。目前,我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正處于現代化進程當中,如果只注意抓經濟和政治的現代化,而忽視文化的現代化,那么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會失去文化的支撐,現代化的整體步伐就會延緩,甚至陷入困境。

其次,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而對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現代化產生了迫切的需求。人們不僅需要現代的物質文化,以改善自己生存環境,還需要現代的精神文化,來形成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行為規范和準則。

再次,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要能夠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全球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信息社會的文化成果由漸進式積累轉化為激增式積累,文化內容的淘汰與更新越來越頻繁;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傳播范圍越來越廣,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媒介從以文字為主轉化為以視頻為主;大眾傳媒在影響人們價值觀方面的功能逐漸趕上并有可能超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團體的作用。網絡和新技術的沖擊使得傳統文化的一維性結構遇到了尖銳的挑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將加劇全球文化的融合和沖突,這就要求我們跟上科技革命發展的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的現代化建設。

最后,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有助于中國文化在當今激烈的民族文化競爭中保持不敗地位。21世紀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包括經濟力、政治力、軍事力,也包括文化力。西方國家往往利用灌輸本國文化的方式干涉別國內政,利用文化滲透與文化擴張的方式強迫其他民族接受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主張。中國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改變被動狀態,擁有主動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積極推進文化的現代化建設,增強文化實力,進而提高綜合國力。

3.需要在世界之中發揚優秀的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其中不乏人類文化的優秀成分,歷史上的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推進也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因此,世界文化需要中國文化,如果缺少了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及其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世界文化就不能稱為完整的世界文化。法國哲學家、解構主義代表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曾指出:“中國有一個強有力的傳統,世界不能沒有她的參與。”(10)同樣地,中國文化需要走向世界,只有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創造的理念和價值觀向世界范圍傳播,才能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只有在世界大家庭中與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借鑒、融和、共同發展和進步,中國文化才能為人類的進步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具體而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主要有以下三點意義:

第一,能夠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基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可以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可以改變世界文化交流方式的單向性,可以使中國文化在世界競爭中不斷彰顯其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也會使中國人民對本民族文化以及先進文化有一個清醒而全面的認識,從而增強國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

第二,可以凝聚海外華人,使其形成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宿感。全球化時代,世界人口流動的速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據《國際人才藍皮書: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2014)》顯示,目前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約有5000萬人。學者潘懋元教授認為,這些有著中華血脈的海外華人,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卻不會改變。

第三,可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高民族影響力和感召力。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融合,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當今世界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輸出已經成為意識形態“軟實力”的載體,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的世界化可以實現經濟發展和文化宣傳的雙贏局面。樹立國際化發展意識,拓展中國文化發展的國際空間,積極平等地參與全球文化交流活動,以更加理性的精神和主動的姿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輸出優秀文化產品和文化價值觀,參與世界文化活動,對我國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內在需求的執意培育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戴維·蘭德斯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一書中,從各個角度以大量事實例證了文化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進步上的重要作用。(11)文化作為人類智慧的表現,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發展。恩格斯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12)這充分說明了發展文化的重要意義。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任何文化都是在繼承發揚已有的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任何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新的社會形態總是誕生在自己的歷史之上。

1.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

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通過變革謀求發展無疑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求變思想。《周易》曾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羅榮渠先生則說:“成功的現代化運動不但在善于克服傳統因素對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傳統因素作為革新的助力。”(13)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挑戰下,中國傳統文化必然需要做出回應,以滿足中國現代化現實的需求與利益。

歷史上的現代化都是人類文化積累的延續和開拓,實現現代化必然要實現文化的現代化,即建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文化價值體系。而對于歷史綿延數千年,文化積淀深厚的中國來說,其傳統價值觀作為一種深層的社會心理,釋放出一種巨大的惰性力量,成為橫亙在中國通向現代化道路上的一道屏障。因此,我們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當務之急是要強化文化主體的建設——現代人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充實振奮,要在發展每個人自身潛力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個性的豐富和完善。美籍華裔文化學者林毓生教授說:

人性最大的光輝是:我們有天生的道德資質,以及在思想上經由反省而能自我改進的理智能力。今后中國有識之士,必須以這兩種內在的資源為基礎,從認清我們自己特殊而具體的重大問題出發,重建中國的人文。(14)

實現傳統文化的革新,不是意在求新,而是要人們重視傳統文化中那些有價值的且對將來相關的東西,能有選擇地推出傳統文化中可能會促使生活更富有生氣活力的東西,以促進國家的團結。(15)

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革與創新的背景是多重而復雜的,諸如,經濟變革中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換,要求培育出具有市場意識、重視開拓創新和價值實現的人文精神;政治變革中從權威型結構、家庭型管理向民主化社會、科學化管理的轉化,要求培育具有現代法治意識和平等觀念的人文精神;社會結構轉型中各種職業階層的分化,助長了現代人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多元化途徑,要求培育與之相適應的互相尊重、相互協作的人文精神。為此,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繼往開來,創造出面向21世紀的全新的文化形態。

2.中國現代文化的創建

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是中國人在自己本土的深厚文化積累并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中心問題是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而“中國模式”這條道路恰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質是一致的,因此便具備了其他任何模式都難以超越的獨特魅力。近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騰飛及其在兩次世界性金融危機中的屹立不倒。中國的成功,見證了“中國模式”的成功,這不僅僅是因為它飛速發展的民族經濟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并逐步建成著惠及全民的小康社會,還在于它初見成效的民主政治、日益繁榮的民族文化、蒸蒸日上的外交事業以及不斷提升的國際地位。“中國模式”研究受到了來自海內外的高度關注。

一般來說,所謂“中國模式”,主要指的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發展道路或發展經驗,它涵蓋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乃至人的全面發展各方面,是從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視野來看待的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也被稱為“中國道路”“中國經驗”。(16)

“中國模式”主要是相對于世界上其他幾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而言的,是站在國際的視角看中國發展,是從世界的視野來考察和研究中國道路的成功。概括來講,“中國模式”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模式”不斷促進民主現代化的發展。

民主是一種政治價值取向,但民主不只有一種實現形式。我們不能一味地將民主定義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如同市場經濟一樣,它不姓“資”也不姓“社”,各國需要根據自身的國情和自身需要來發展適合自己的民主。

中國的民主現代化進程由來已久,中國的民主發展路徑已基本形成。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走漸進式改革的道路。同時,中國經濟的市場導向和外向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造就了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經濟為開放的社會提供了基礎結構,開放的經濟造就了社會心理的理性狀態,這為中國式民主的發展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國家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國家制度建設為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創造了前提,我們的漸進式民主化成果不斷涌現。關系國計民生的各項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得到堅持和落實;黨內民主政治建設日益完善,黨內決策更加趨于科學,黨內監督的有效性日益展現;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更加有保障,人民群眾政治參與意識覺醒;政治上的集中與分權不斷優化,基層權力日益擴大,一個民主現代化的國家正在崛起。

其二,“中國模式”不斷促進經濟發展、民生進步。

追求經濟發展實現民生進步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追求的奮斗目標,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進步也是衡量一種發展模式是否成功的試金石。當蘇聯模式、日本模式、拉美模式先后遭遇挫折或走向失敗的時候,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中國模式”卻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并不斷開創著經濟飛速發展和民生不斷改善的新奇跡。政府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步伐,國家宏觀調控和相對自由的市場經濟在這里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成為黨和國家奮斗的重任。

“中國模式”以開放的姿態積極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向世界敞開了懷抱,吸引外資,開放市場、資本和人力輸出,在世界的大舞臺上,中國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行為的主角;“中國模式”以它寬容博大的胸懷包容著來自國際國內的各種經濟形式,同時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社會發展模式的有益成果,不斷壯大自己;“中國模式”以其敢于創新的精神和勇氣,不斷改革經濟建設中不適合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法律法規并創新經濟發展形式、促進經濟發展。

其三,“中國模式”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

任何發展模式只有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信仰,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繁榮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中國模式”就是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積淀的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上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也一直是世界和平的推動者。中國倡導“以和為貴”“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始終把維護世界和平作為開展對外關系的基本目標和準則。“中國模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種和平發展模式。這是“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日本模式和歐洲模式等世界上的主流發展模式之間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區別之一。在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上,和平發展既是當代中國對自身角色和未來形象的正確定位,也是中國對亞洲乃至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我們主張政治上相互尊重、經濟上相互合作、文化上相互借鑒、安全上相互信任、環保上相互幫助,為建設持久和平的國際環境而共同努力。

3.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建立

生活方式作為一定社會群體生活狀態的反映,是考察和反映社會現實與時代發展進步的重要范疇。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在中國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第一,由生存型轉變為發展型。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是生存型的。農業生產力的不發達,決定了中國人長期“以食為天”的生存型消費或貧困型消費,人們必須用絕大部分時間從事食物生產以維持生存,導致閑暇時間少。工業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封閉保守的傳統社會生活方式,使生產活動不再同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活動直接合一,而是同日常生活相分離,形成獨立的、非日常的、有組織的、自覺的社會活動領域。中國人突破了傳統生產和生活合一的日常生活方式,開始進入到更為廣闊的生活領域中,在社會化大生產、商品流通、社會管理、政治活動、學術交流、精神生產等領域中逐步形成個性化、多樣化和理性化的生活方式。這種全新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是發展型的,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的,是人自身和社會發展高級階段的生活方式。

第二,由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小農經濟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很少對外交換。加之聚族而居和交通不便,以及強烈的宗法意識與家族本位,在傳統社會中,中國人的對外交往大都以親屬關系為核心、以鄉里為半徑,形成了封閉的生活方式。隨著工業化以及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建立起的普遍分工和交換,使一切聯系都變成了社會的聯系,從而把傳統農業社會建立在家庭、宗族、狹小的地域范圍內的閉塞的交往活動打碎了。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不但打破了國內地域的界限,還打破了國界。與此同時,政治、經濟、科學、藝術領域充滿競爭而又富有創造性的生活世界已不再是少數人的活動領域,而是逐漸變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參與的世界。以理性、契約、自由、平等、開放為特征的交往方式迅速發展,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

第三,由保守型轉變為變革型。在中國數千年的發展中,整個社會的生活規范、生活模式基本穩定不變。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身被封閉在家庭與天然共同體之中,憑借著傳統、風俗、習慣、經驗、天然情感、血緣等自在的文化基因,周而復始地展開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等日常生計。工業化和現代化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物質資料的生產日益豐富,而且不斷更新換代,科學、制度、理論的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促使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生活價值系統,加之國際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以及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打破了一切封閉性的壁壘,推動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革,形成越來越文明、進步、新穎、科學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生活品位、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支撐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兩大主導精神即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把人從自在自發的生存狀態提升到自由自覺的和創造性的生存狀態,使人們不再滿足于重復性日常思維所關心的“是什么”,而是更多地借助于科學思維探尋“為什么”和“應如何”,由此開始超越單純日常生活主體的保守性思維和活動方式,逐步培養起日常活動主體的創造性精神和主體精神,使人們在生活領域不再以守舊而是以求新為價值取向。

第四,由依附型轉變為自主型。在中國封建社會,基本財產(土地)和勞動成果占有的不同方式,構成了森嚴的等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甚至連生活細節,如禮節儀式、起居飲食、衣著配飾、飲酒器皿,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在這種等級結構中,不可能形成完全的獨立人格和自主意識。人們通常把自己的命運寄托于以家長為首的家族身上,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興亡寄托在“明主”“清官”身上。在當代中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們逐漸形成了獨立意識強、自立自主的特點,要求個性和人格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承認和尊重,并用“公民社會”取代了宗族至上的“親緣社會”。人們的個性逐漸解放出來。由于主體意識和自主個性的形成、發展,自我取向、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調節的創造性、個性化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這種生活方式所培養出來的主動精神和獨立自主能力,更符合現代工業社會的需要。這種生活方式是比依附型生活方式更高類型的生活方式,是人和社會發展成熟程度和文明程度提高的一種標志。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以及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開始擺脫傳統的生活方式,政治生活和政治意識也同時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在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追求一種新的生活觀念;中國人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也在養成一種現代意識,即自由、平等、文明、進步、獨立、富強、自主、開放、多元的文明意識。


(1)郭建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先進文化[N].人民日報,2011-11-04(024).

(2)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87.

(3)孫熙國,劉志國.全球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32-33.

(4)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3:73.

(5)[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羅華平,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20.

(6)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30.

(7)習近平.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N].杭州日報,2012-12-12(01).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10)杜小真,張寧.德里達中國講演錄[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51.

(11)[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27-42.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3)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M].合肥:黃山書社,2008:39.

(14)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1:55-56.

(15)施忠連.現代新儒學在美國[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41-54.

(16)沈云鎖,陳先奎.中國模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县| 乐至县| 南江县| 汕尾市| 元氏县| 普兰县| 穆棱市| 牡丹江市| 中江县| 辽源市| 平邑县| 来安县| 乌鲁木齐市| 洪江市| 壶关县| 池州市| 成安县| 中西区| 宁陕县| 静宁县| 青岛市| 迭部县| 平顶山市| 磴口县| 射洪县| 五家渠市| 启东市| 长乐市| 孟州市| 新邵县| 巴林右旗| 胶南市| 涿州市| 什邡市| 东海县| 大英县| 桦南县| 武陟县| 克什克腾旗| 临沭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