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書體文字并稱為世界三大古文字。隨著歷史的演變,楔形文字和圣書體文字早已在歷史中湮滅,而唯獨漢字依然屹立在當今世界,是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僅存并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這堪稱人類文明的一個奇跡。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概括了漢代人對漢字文化的認識:“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1)許慎認為漢字不僅可以“垂后”“識古”,超越時空,更為重要的是漢字為“經藝之本”“王政之始”,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國學大師饒宗頤在《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中指出:

漢字已是中國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說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我人必需對漢文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驪得珠地掌握到對漢文化深層結構的認識。(2)

造成中華文化核心是漢字,而且成為中國精神文明的旗幟。(3)

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甚至認為:“中國的文化,就是漢字的文化。”(4)這位日本學者同樣意識到漢字的傳承和發展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錢穆曾在不同地方提到:

在中國史上,文字和語言的統一性,大有裨于民族和文化之統一,這已是盡人共曉,而仍應該特別注意的一件事。

要明白中國文化之所以能擴大在廣大的地面上,維持至悠久的時間,中國文字之特性與其功能,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5)

只有中國文字,乃能越過語言限制,而比較獲得其獨立性。故中國文字,能全國統一,又使今天的中國人,能閱讀中國三千年前人古書,儼若與三千年前人晤對一室,耳提面命,親受陶淑,因此益以增進中國人內心之廣大性與悠久性。既無空間、時間隔閡,使中國人之文化生命得以日擴日大,日延日久。中國文字之為功,良不可沒。(6)

可見,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并且以其獨特的文化形式體現著漢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漢字儼然是中國文化的圖騰。

一、漢字與漢字文化之“雞與蛋”關系

在古代,學習文化知識之前,先要學習“小學”,也就是從識漢字開始。什么是漢字?

李運富在《漢字學新論》中這樣界定:“漢字是漢族人創造的,不受時空限制而能表示一定意象的信息(事物和觀念),也能記錄漢語(詞、語素和音節)的平面視覺符號。”(7)

在這個概念的界定中最為重要的是:漢字是漢民族自創的文字,通常稱“自源”文字。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文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再更改,大多是因為外來文化的介入。而中國的漢字,因漢民族長期保持文化的穩定性,故能長期保存傳統的漢字。漢字雖然在中國歷史也幾經發展演變,但今人仍能識得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堪稱奇跡。

關于文化概念界定,第一章有詳盡的敘述。現代意義上的文化(culture)一詞是西方的,然而漢字是本土的。雖然古代并沒有現代意義上“文化”觀念,但是并不等于說國人不會在漢字問題上做文化研究。漢字與文化是怎樣的關系?

1.漢字的特點

要想了解漢字與漢字文化之間的關系,首先要了解漢字的特點。《漢字文化大觀》中非常清晰地闡述了漢字的特點:

漢字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文字,它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獨樹一幟,給人以神奇感、微妙感。

漢字,有人稱之為“方塊字”——這是因為漢字具有與眾不同的塊狀構型;有人稱之為“表意文字”——這是因為漢字具有極為特殊的表意功能;從漢字所能表示的語言單位的大小出發,也有人把漢字稱作“語素文字”或“語素音節文字”。

漢字似魔塊,也像藝術品,它是中華民族百花園中的瑰寶。幾千年來,它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當你涉足于漢字的王宮,你會看到它是那樣的富麗堂皇;爾后,你也許會由于它的復雜、不可捉摸而感到困惑;然而一旦深入,你窺見到的將是它的整齊有序、章法可循;繼續探索,你將發現漢字的幾個主要特點:獨特的表意性、微妙的字族系統、靈活的構詞力、優美的藝術構型。(8)

絕大部分漢字具有二元結構的特點,它的意符是信息存儲體,它的聲符是信息識別體,至于象形字、會意字,幾乎可以望文知義(這當然要有相當的修養),說明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的信息載體的特點是線性拼音文字所不具備的。19世紀末,甲骨文開始出土,正是通過這種信息載體,使我們對殷商文化,甚至于整個中國文化源的認識展開了新的一頁。(9)

在目前世界上通行文字中,漢字是唯一一種具有表意特點的文字。正是因為漢字的特點決定了漢字本身具備著文化信息。“字里乾坤”便能恰當概括解釋這一現象。如:女,甲骨文(),《說文解字》:“女,婦人也。”像一個屈膝跪坐的人,嫻靜地交疊著雙手,反映了古代女子柔弱順從的性格和低下的社會地位。男,甲骨文(),《說文解字》:“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古人看來,“婦”是主內,常常坐在家里紡線織布;“男”是主外,是開荒耕種的勞動主力。以上從字形反映出古人進入農業社會后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的現象。

所以,沈錫倫先生說:

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也是一套文化密碼系統。漢字以編碼的形式儲存了大量的文化元素(cultural element),在這個意義上說,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微信息庫,一個漢字就是一幅文化信息縮微圖。要全面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要破譯中國傳統文化的密碼,離不開對漢字的探索研究。(10)

中國的漢字作用絕對不止于語言的交際,漢字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李土生在《漢字與中國文化》一文指出:

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文字的發展、文字的構型,無不是文化的積淀。我們通過對一個個漢字的拆解與闡釋,不僅可以“重建”古人的生活——他們的器用、制度、習俗、觀念、思維,從中還可以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漢字的字音、字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字義如何在漫長的歷史流變中變得越來越繁富,從而積淀成現行漢字瑰麗的人文景觀。(11)

1935年,陳寅恪在給沈兼士的信中說:“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12)

“漢字的本身就是文化”——即漢字本身即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國學大師陳寅恪甚至說“一字一部文化史”,這樣評價漢字的功能一點也不過分。漢字確實具有“活化石”的價值。如用古人留在龜甲、獸骨、陶器、青銅、簡帛上的漢字來考察古代的生活,可信程度不亞于出土的文物,這也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以字考史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學者向光忠提出要在漢字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認識漢字:

漢族的社會歷史,造成了漢字的特定背景;漢字的固有功效,推進了漢族的凝聚發展,是漢人的思維理路,促成了漢字的實象模擬;漢字的尚形原則,體現了漢族人的表意理念,是漢語的詞匯特點,制約了漢字的構造法則;漢字的內在性能,增強了漢語的構詞活力。(13)

可見,漢字的構形中就蘊含著文化的要素,漢字的發展與中國文化又有著深層的關系,因此研究漢字已經不僅僅作為一個語言符號系統,而是上升到了歷史文化的層面。

2.漢字與漢字文化的關系

漢字獨特性決定漢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的信息,然而,欲了解漢字與漢字文化的關系,需知漢字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李運富在《漢字學新論》中認為漢字和文化應該是一種“互證”的關系。

漢字與文化之所以具有這樣的互證關系,是因為漢字的創造和演變滲透了、固化了當時的文化信息。漢字的音義雖然來源于漢語,而漢字的形體及其與漢語音義的結合則源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漢字的創造過程中,漢人祖先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觀念,將自身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標準融入了漢字,使得漢字能夠體現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所以漢字不僅是有聲漢語的記錄形式,而且是可以直接反映客觀存在、體現認識主體心靈的符號。從這個角度講,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負載體,而且是文化的“化石”。(14)

李運富所說的“漢字與文化的互證”關系,即通過漢字的分析可以說明某種文化的現象,同樣,根據某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解釋漢字的構型原理。

漢字的形體和職能雖然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但其理智性的結構特點、藝術性的意象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漢字形體,尤其是古漢字的形體,沉淀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與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所涉及的文化項更多,跟古代社會的文化事項關系會更密切。漢字作為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的本體之一,與其他文化項水乳交融,以致在遠離當初文化環境的今天,它們仍然可以互證互釋。(15)

因此,漢字與文化密不可分,彼此互證互釋。漢字也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它與中國文化方方面面聯系在一起,中國傳統文化環境特定的土壤,孕育了特定的漢字文化,漢字文化又成為整個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漢字是人類文字之中極為獨特的種類,它內涵深邃,奧妙無窮,漢字獨特性決定了中國的漢字文化研究很難直接從西方文字研究中得到啟發。正是因為漢字文化豐富的內涵,近代在漢字學的研究領域里面,專門設立一門獨立的學科,稱為“漢字文化學”。何九盈等主編的《漢字文化大觀》中明確地指出漢字文化研究的任務:

漢字文化學是一門以漢字為核心的多邊緣交叉學科。盡管研究工作還有待于深入,但這門學科的總任務已非常明確。一是闡明漢字作為一個符號系統、信息系統,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義;二是探討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也就是從漢字入手研究中國文化,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漢字。(16)

二、漢字文化的深刻寓意

1.視文字為有靈之物

我們已經了解到漢字蘊涵著深刻的文化意蘊,那么漢字的文化現象是怎樣表現出來?何九盈在《漢字文化學》一文中總結了漢字文化研究的三個方面:一是視文字為有靈之物,并且關乎人事的禍福吉兇;二是視文字為藝術品,在一切藝術之上;三是視文字為“經藝之本、王政之始”。

首先,視文字為有靈之物,是因為文字的神秘性。自從漢字誕生起,漢字不僅是漢語的書寫符號,而且是漢民族智慧的結晶,又是中國歷代社會文化的一個剪影。古代就流傳“倉頡創字”之說,古人祭奠倉頡,反映了民眾的信仰,反映了崇尚祖先的歷代先民對漢字有一種敬畏和神秘感。

其次,在古人看來,文字能夠傳達天意、預示未來。古人用漢字來預測未來、消災避禍、獲得生活的平安和政局的穩定,常常把漢字與自己的命運和前途聯系在一起。如與漢字關系密切的一種文化現象——古代的“測字術”。

測字又稱拆字、破字、相字,是古代一種占卜術。測字起源于何時已難以有確切的考證,《隋書·經籍志》中卷三“歷數類”載有《破字要訣》一卷,今已不傳。……自唐宋及唐宋之后就相當流行,其中邵康節、謝石、李淳風和劉伯溫等都是當時有名的測字高手。

測字是不科學的,以測字來預測未來之事,是不可靠的。但由于漢字特殊的形音義的結構,不僅漢字中本身包含著自然世界和人生社會各種信息,而且在用漢字傳情達意時,字體本身的結構,其一撇一捺、一點一勾都可反映寫字人之內心世界、心情、情緒、性格和心理,甚至健康狀況以及某種潛在的意識。正因為如此,在某種程度上能通過某人書寫某個特定的字,來測試、尋求其字面下面所包含的一些特殊的信息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更多是巧合的成分占了絕大多數。測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特殊的現象,因此,我們在講漢字文化的時候,應該對這種歷史文化現象作一番回顧和省視。(17)

正是由于漢字“表意”特點,見形知義,使得這些古老的方塊字能夠拆成許多“部件”,這些“部件”又可以表示一定語義,在古人看來正是一種神秘力量的指示。

再次,在中國歷史傳統中,人們根深蒂固地使用漢字的“避諱”原則。如“改字”,就是用同義、近義或近音字來代替回避字。例如,秦始皇名嬴政,諱“正”字,但凡遇“正”字,改用“端”。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古代學人著書立說,“避諱”是非常重要的,如有不當,輕則有刑獄之苦,重則遭殺身之禍,中國歷史上明清兩朝制造了慘烈的“文字獄”就是其有力的說明。

2.視文字為藝術品

視文字為藝術品,是因為漢字中的美學元素。漢字作為世界最古老而帶有“表意”特點的文字,構型與形體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中國文字亦可說是由中國人獨特創造,而又別具風格的一種代表中國性的藝術品。我們只有用看藝術作品的眼光來看中國文字,才能了解其趣味。(18)

以漢字為對象的中國書法,極具藝術與美學的價值,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藝術珍寶。中國的書法幾乎與文字的起源同步,秦漢篆隸的發展,晉唐真草的興盛,書體繁多,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書法家。

李土生在《漢字與漢字文化》一文中提到關于漢字的書法藝術時說道:

漢字書法藝術是以中國漢字的文義為內容,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通過點畫線條的提按節奏和力度的變化,利用墨色、布白等與美術相同的諸要素,體現書寫者的創作意圖、思想情緒的一種藝術形式。漢字是書法藝術的表現載體,書法是對漢字的升華。從這個意義上說,書法史與漢字史是緊密聯系的。書法所形成的美學世界涵容著自然的生命律動與書者的審美體驗,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哲學觀念和審美心態。(19)

漢字的結構美的關鍵在于每個漢字的形體都具有一個重心,各種筆畫及其構成部件的分布符合美學中的“黃金分割律”(根據啟功先生多年的潛心研究,美觀的漢字重心大概在中間偏左上的部位,各部分的比例恰為0.618,正是黃金分割律)。與此相應,漢字書法也講究對稱和諧之美。(20)

中國人常說“字如其人”,可見對漢字書寫形式的重視。

此外,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言辭簡潔、寓意深刻、對仗工整、音節對稱、平仄相間,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如: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鈴》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

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此詞極為細膩地刻畫了離別的場景和雙方惜別的情態,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將惜別時的凄美情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婉轉動人。

再以英文翻譯版參照:

Bells Ringing in the Rain

許淵沖 譯

Cicadas chill

Drearily shrill.

We stand face to face in an evening hour

Before the pavilion,after a sudden shower.

Can we care for drinking before we part?

At the city gate

We are lingering late,

But the boat iswaiting forme to depart.

Hand in hand we gaze at each other's tearful eyes

And burst into sobsw ith words congealed on our lips.

I'll gomy way,

Far,far away.

On miles and miles of misty waves where sail ships,

And evening clouds hang low in boundless southern skies.

Lovers would grieve at parting as of old.

How could I stand this clear autumn day so cold!

Where shall I be found at daybreak

From wine awake?

Moored by a riverbank planted with willow trees

Beneath the waning moon and in the morning breeze.

I'll be gone for a year.

In vain would good times and fine scenes appear.

However gallant I am on my part,

To whom can I lay baremy heart?

許淵沖先生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富有極高的中文和外文的修養,他力求使譯文達到神似和“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的境界。但是,我們讀時細細地體量,兩相比較,頓感再高的翻譯技巧也難以企及漢語所傳達的美妙境界,漢字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是其他任何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葛兆光在其《漢字魔方》中對漢字與詩歌的關系有精辟的論述:

漢字語法的省略和錯綜作為一種避免確定與限制的手段,還原了詩人體驗的朦朧混沌境界;同時,漢字句法的“脫節”、“顛倒”等引起的歧義恰恰是啟發讀者追求詩歌多義性的極佳工具。也即是說,古典詩歌詞匯的松散關系,語序的錯綜變化,使得詩境朦朧多變,包含了多種詮釋和無窮意蘊自由生發的可能性。(21)

從詩經楚辭到兩漢樂府,從魏晉風度、建安風骨到唐詩宋詞,漢字在中國文人的筆下,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蘊含著生命的哲思和藝術的智慧。誰能說中國的詩詞歌賦不是漢字文化藝術的佳品呢?

三、漢字文化的恒久影響

漢字與中華歷史文化血肉相連。漢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古人用它來記錄歷史的興衰榮辱,用它來記錄生活中的悲歡離合,用它來記錄思想家的領悟和困惑,用它來記錄我們民族對人生和宇宙的感悟。中華文化與漢字文化息息相關,正因為漢字才能讓“前人所垂后,后人所識古”,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演進、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林林總總都依賴漢字記述并流傳下來,得以延續至今,漢字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和文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靠漢字來傳承和弘揚。

(1)漢字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凝聚我們中華民族力量的源泉。在古代,中國大地上聚居著眾多語言不同、生活習慣和文化各異的民族,一個漢字,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讀法,而意義卻是一樣。漢字可以凝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慢慢聚合而成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盡管除了漢字以外,還存在其他民族的文字,但是少數民族往往受漢文化熏陶。很多人通曉漢語漢字,借用漢字作為記錄本民族的工具,有的還模仿漢字,創制適合于本民族的文字,最終形成了很多種不同類型的“漢字型文字”。

郭錦桴在《漢語與中國文化》一書中說道:

眾所周知,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靠漢字來記載、傳承、擴散,千萬種歷史經典文獻靠漢字來保存。在中華遼闊的大地上,從上古各諸侯國到秦漢之后各地眾多方言,彼此口語難于溝通。正是有了漢字,從中央到地方以及全國各地之間才能通暢溝通,統一中央集權,統一政治制度,統一經濟市場和道德文化觀念,從而凝聚中華各民族,并影響到周邊的民族和國家,出現“漢字文化圈”。(22)

張世祿在《文字上之古代社會觀》中看到漢字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價值:“世界言象形文字者,必推吾國,則此文字者,誠有史以前,先民遺跡之所留,曷借之以窺其政俗之梗概,以補史策所未及者乎。”(23)

漢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的標記,炎黃子孫不論漂泊到地球上的哪一個角落,只要一見到方正莊嚴的漢字,都會有著與生俱來的文化認同感和親切感。

(2)中國漢字和文化不僅影響中國周邊各個少數民族,從公元前或公元一世紀開始,逐漸向周邊的國家傳播,在一千多年間,逐漸形成了東亞“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代漢族創制了世界一流的文化,完備的思想體系、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成套安邦治國的經驗,還有豐富的文學藝術,正是這些先進的文化魅力,不斷吸引周邊的民族學習漢字,借用漢字,仿造漢字。王繼洪在《漢字文化學概論》中談到漢字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發源于黃河流域的漢字,四千多年來,不僅成為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文字,而且通過經濟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對東亞各國的語言文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漢字形音義的特殊結構系統,使其具有得天獨厚的跨地域的長處。這個優點不僅使幅員遼闊和民族眾多的中華民族受到了恩惠,而且使周邊國家和民族也得到了文化上的啟迪和借鑒。(24)

郭錦桴指出了古代漢字傳播的路線:

古代中國是一個強盛的國家。其先進文化和經濟遙遙領先于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家。漢字以中原為腹地,分五條路線向外傳播:向西南有古代巴蜀、黎族、南昭和大理;向南有楚、吳越、閩越、西甌、駱越、壯族、苗族、瑤族、侗族、傈僳族、水族以及越南;向北有白狄、匈奴、西夏;向東北有高句麗、渤海國、契丹、女真;向東有朝鮮、日本、琉球。(25)

《中國文化大觀》一書中也提到:

漢字不僅是中國的瑰寶,近兩千年前還先后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在不同歷史時期作為正式文字使用,對于促進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漢字在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1965年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漢字是官方通用的文字之一。從東北亞到東南亞,歷史地形成了一個漢字圈、漢字文化圈。(26)

法國汪德邁的《新漢文化圈》中也說道:

這一文化區域所表現出的內聚力一直十分強大,并有其鮮明的特點。它既不同于印度教、伊斯蘭教各國,內聚力來自宗教的力量;又不同于拉丁語系或盎格魯—撒克遜語系各國,由共同的母語派生出各國的民族語言。這一區域的共同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國而通用于四鄰的漢字。(27)

漢字在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漢字,才形成了“漢字文化圈”。古代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與文明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而文化交流的規律像流水一樣,往往不自覺地從文化和文明高的區域向文化和文明低的區域傳播。正如何九盈所說:

語言的競爭不是語言本身有什么優劣高低之分,而是取決于文化,是文化的競爭。大語種的形成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果,多民族的融合又共同造就了大語種的文化優勢,大語種的文化優勢又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中心。(28)

受漢字和漢字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莫過于日本、朝鮮和越南。早在漢字傳入這些國家之前,他們并沒有自己的官方文字,漢字傳入后,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居于國家的主導地位,諸如官方的文書、文史著作、帝王詔誥等均用漢字撰寫。周有光提出漢字在向少數民族和外國的傳播中,不斷發生變化。從宏觀來看,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學習階段、借用階段、仿造階段、創造階段。在日本,約公元前三世紀時,漢字隨著中國傳統典籍一起進入日本,最早傳入日本的典籍是《論語》。日本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對于其他民族先進發達的文明文化成就加以學習,然后消化和改造,以符合本民族的需求。所以,漢字傳播到日本后,慢慢地開始“日本化”,首先是借用漢字來表達,之后慢慢進入仿照漢字和另創新字。根據中國漢字的文化特點,日本創制了萬葉假名,這是漢字日本化的初步成功,之后經過改革又創制了片假名、平假名。到明治六年,日本對漢字進行改革,限制和減少應用漢字的數量,漢字一律改用假名代替。雖然漢字的整個系統已經退出了日本的現實舞臺,但是漢字文化的影響通過種種方式滲透在日本的歷史中,滲透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在日本人的精神意識中。現在,一個中國人如果走在繁華的東京街頭,隨處可見漢字招牌。日本人有誰不知道孔子、老子呢?又有誰不知道《論語》《道德經》呢?事實上,漢字的傳播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漢字或漢字文化的借用關系。

詞語的借用,漢字的借用,意味著文化精神的同化,思想方式的同化,道德觀念的同化,文學藝術趣味的同化,甚至風俗習慣的同化,從而形成東方文化的共同特色。(29)

陸錫興在《漢字傳播史》中也指出:

漢字與漢文化相表里,漢字的傳播無不以中原文化為先導,中原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生活方式、物質文明先行進入,然后才是漢語漢字,導致民族文字的產生。這樣漢字扎根在文化的沃土之上,根基特別牢固,時時刻刻會突顯出來。所以,有漢字使用史的民族與漢民族在文化上的認同感遠遠超過西方民族。可以看到,漢字的傳播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文字問題,更是一個歷史文化問題。(30)

漢字在傳播和交流的過程中承載了文化之間交流和融合的使命。中國的漢字裹挾著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起的重要的作用,同時,在與這些國家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本民族漢字和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文化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他們在接受輸入的同時,也有輸出。他們在漢字方面的一些獨特創造,以及近代時期一些由漢字書寫的新詞語,對漢語和漢字的發展也有良多的啟迪和實用的價值,這也可以說是對漢語和漢字的一種反哺之舉吧。(31)


(1)許慎.中國歷史專業學習參考資料·1·說文解字·序[M].北京:中共中央高級黨校,1963:7.

(2)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引言頁1.

(3)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174.

(4)錢存訓.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平岡武夫《中國古代書籍史日文本序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185.

(5)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89-91.

(6)錢穆.中國學術通義·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68.

(7)李運富.漢字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5.

(8)何九盈,胡雙寶,張猛.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4.

(9)何九盈,胡雙寶,張猛.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9.

(10)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57.

(11)李土生.漢字與漢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11.

(12)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M].葛信益,啟功,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6:202.

(13)向光忠.文字學芻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序頁5.

(14)李運富.漢字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45.

(15)李運富.漢字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45.

(16)何九盈,胡雙寶,張猛.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

(17)王繼洪.漢字文化學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96.

(18)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87.

(19)李土生.漢字與漢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36.

(20)李土生.漢字與漢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37-138.

(21)李土生.漢字與漢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35.

(22)郭錦桴.漢語與中國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4.

(23)張世祿.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1.

(24)王繼洪.漢字文化學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34.

(25)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6-37.

(26)何九盈,胡雙寶,張猛.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96.

(27)何九盈.漢字文化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總序,頁9.

(28)何九盈.漢字文化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371.

(29)何九盈.漢字文化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381.

(30)陸錫興.漢字傳播史[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3.

(31)王繼洪.漢字文化學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盟| 德庆县| 铜鼓县| 铁岭市| 霍邱县| 潜江市| 垣曲县| 闻喜县| 海盐县| 延吉市| 资兴市| 丹巴县| 漾濞| 文化| 南郑县| 错那县| 阳曲县| 家居| 云安县| 屯昌县| 瓮安县| 临洮县| 海口市| 夏邑县| 香河县| 永川市| 广昌县| 巴林左旗| 合作市| 修武县| 宝应县| 重庆市| 遵化市| 阿克陶县| 开阳县| 如皋市| 淮滨县| 大关县| 白河县| 威宁|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