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無須回報的付出:如何防范贈予糾紛

我國民法規定,公民對自己的財產有處分的權利,贈予正是處分權之一。贈予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親戚朋友之間的贈予、社會公益事業中的贈予,但這些贈予行為也常常引發糾紛。

從法律上講,贈予是贈予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合同法》第185條的規定非常明確,贈予合同是贈予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予的合同。從這個定義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贈予合同必須是當事人雙方具有共同的意思,如果贈予人有贈予的表示,但受贈人并不愿意接受,贈予合同也不能成立。通俗一點講,贈予是一種發生在雙方之間的行為,與我們經常講的饋贈這種單方行為不同。

本章中將要討論的,就是在贈予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贈予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嗎

“贈予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嗎?”這是人們在贈予時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既然《合同法》都已經把贈予作為合同的一種形式予以規定了,那么顯然贈予必須采用書面的形式。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澄清一點,并非所有的合同都是書面形式。在《合同法》第10條中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采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這種書面形式既可以是合同、協議,也可以是往來的信件、傳真、電子郵件,甚至QQ聊天記錄、微信等。所以,法律并沒有要求贈予合同必須為書面形式。事實上,在不少情況下,贈予發生在親朋好友之間,或者是贈予人為履行道德義務而贈予財產于他人,這些贈予多是以口頭形式訂立的。而且,有的贈予金額非常小,也不會再去煩瑣地擬定一個贈予合同。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采用書面的贈予方式卻是必要的。一種情況是法律規定采用書面形式的,這種情況下當事雙方就必須采用書面形式,比如在房產贈予時,涉及在房屋登記部門辦理產權過戶,需要提交書面的贈予合同。另外一種情況是當事人之間為了防止不必要的爭議而采用書面贈予的形式。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贈予時贈予人將自己的利益無償贈送給別人,按照《合同法》規定,贈予人在贈予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予。從受贈人的角度考慮,如果擔心贈予人在贈予財產轉移之前不承認之前做出的贈予表示,甚至存在撤銷贈予的可能,就應當勸說贈予人簽訂書面的贈予合同,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進行公證。因為法律規定,經過公證的贈予合同,贈予人不交付贈予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

如果要簽訂贈予合同的話,建議內容一定要明確,具體而言應當包括:合同當事雙方、贈予的財產內容、財產目前狀況、贈予合同履行的時限以及方式、贈予是否附條件以及什么條件、贈予合同的違約責任以及爭議解決方式等等。

但是,無論是采用何種形式進行贈予,雙方之間必須有共同的贈予意思,也就是“你情我愿”,不能“禿子剃頭一頭熱”。比如婚后由夫妻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房屋,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就可以視為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予,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當然,這里所說的“贈予意思”必須是真實的,如果是為了規避國家的稅費而進行虛假贈予,由于違反了國家的強制性規定,因而是無效的,甚至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招致有關機構的處罰。還有的人可能會出于誤解而進行贈予,比如北京就發生過這樣的案例:

有一位趙老太,兒子犯罪被刑事拘留,她擔心自己的房產會被法院查封拍賣,經人參謀,馬上將自己的20間房產全部贈予了兒媳和孫子,以為這樣法院就不會查封其房產了。贈予協議簽訂后,她發現兒媳沒有以前熱情了,于是起訴到法院。法院認定趙老太簽訂贈予協議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因兒子犯罪累及自身房產,贈予并非其真實意思表示,屬于一種重大誤解的行為,因此判決依法撤銷了這份贈予協議。

所以,我們在進行贈予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因為一旦做出決定,就要進入法律的規制范圍,必須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事。

哪種贈予合同適合你

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贈予不是無償的嗎?怎么可以附加義務呢?其實,贈予的無償性與附義務并不沖突。想一想,一個人要把自己的財產送給對方,讓對方承擔一定的義務,接受一定的約束也不是沒有道理。

《合同法》也明確規定了附條件贈予這種形式。如果贈予人在贈予財產時對受贈人有一定的要求,則可作為一個贈予的條件。該法第190條規定,贈予可以附義務,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如果受贈人不履行贈予合同約定的義務,就是一種對自己諾言和對贈予人意愿的違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損害了贈予人的利益,贈予人可以撤銷贈予。所以,如果受贈人無法滿足贈予人提出的條件,或者受贈人的行為讓贈予人不滿意,贈予人可以名正言順地拒絕履行贈予義務。

有些擁有一定財產的孤寡老人為了老有所依,往往會以贈予財產作為條件讓受贈人為自己養老送終。這里可能會存在兩種贈予的形式:附扶養義務的贈予合同和遺贈扶養協議。附扶養義務的贈予合同就無須多解釋了,就是受贈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贈予合同。而遺贈扶養協議屬于繼承法上的概念,在第4章已經做過解釋。它是公民與扶養人簽訂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兩者最關鍵的區別在于前者是贈予人于生前將財產交付受贈人,并由受贈人履行扶養義務,而后者贈予的是公民的遺產,扶養人只有在承擔生養死葬的義務之后,才能獲得協議約定的被扶養公民的遺產。很多老年人往往區分不清楚兩種贈予方式之間的區別,因而產生糾紛。

同為一個社區的兩位老人劉某和張某都是一個人生活,沒有兒女。劉某與一直與照顧自己的侄兒王某簽訂了贈予協議,約定由王某承擔其生養死葬義務,同時將自己的房屋贈予王某。但之后不久,王某反悔,拒絕扶養劉某,并把劉某的房屋擅自用做經營雜貨的商店。而張某與街坊馬某簽訂協議,約定由馬某負責其生活費用和日常生活的照顧以及死后的安葬,張某的三間房屋在其死后歸馬某所有。半年后,馬某也反悔,拒絕扶養張某。

劉某和王某之間就屬于附扶養義務的贈予合同,而馬某與張某之間屬于遺贈扶養協議。從老人的角度講,同為要求他人承擔生養死葬義務,選擇遺贈扶養協議更有利于保護自身權益,因為在遺贈扶養協議中,不需要于生前交付贈予財產,只有扶養人完成生養死葬義務后才能取得其遺產;而附扶養義務的贈予合同要求贈予人于合同簽訂后即將財產交付受贈人,一旦受贈人不履行義務,雖然贈予人可以行使撤銷權,向受贈人追回已贈財產,但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物品已經交付給受贈人,贈予人就會處于非常被動的情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附義務贈予的財產有瑕疵,贈予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需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但是如果沒有附加義務,贈予人就不用承擔責任。媒體報道過一起合租的兩個人因贈送空調發生糾紛的案例:

周某與林某在一起合租了4年,周某由于工作調動去其他地方租房了,由于空調無法搬走于是送給了林某。可是,一天空調突然發生自燃,林某房間燒毀殆盡,財產損失嚴重。空調銷售方認為林某不是空調購買人,而且也無法證明是因空調本身原因造成火災,因此不愿賠償。林某思來想去覺得是周某贈予的空調引發了火災,于是要求他賠償。

在這個故事中,周某出于好心將空調不附加任何條件送給了林某,因此不用承擔林某火災的損失。

贈予能撤銷嗎

贈予能否撤銷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比如媒體曝光有些企業在災害襲來時承諾認捐,過后卻不及時履行承諾,甚至干脆不履行。這類開“空頭支票”、搞“捐贈秀”的企業是否可以隨意地撤銷自己的捐贈?

《合同法》對于可以撤銷贈予的情況有明確規定。除了前一節中提到的受贈人不履行贈予合同約定的義務時贈予人可以撤銷的情況外,《合同法》還規定了下面幾種撤銷贈予的情況:

一是一般情況下,贈予人在贈予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予,但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予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予合同不能撤銷。

法律賦予贈予人后悔的權利是考慮到他們可能會因一時情緒沖動、思慮欠周,貿然應允將不動產等價值貴重物品無償給予他人,從而導致財產的損失。但是,如果是手機、金銀首飾等動產已經作為贈予交給對方,汽車、房產等按照國家規定已經辦理了過戶手續的,就不能再撤銷了。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6條就規定,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予另一方,贈予方在贈予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予,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為此時由于房產尚未過戶,贈予的一方享有撤銷的權利。

此外,《合同法》第195條的規定:“贈予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予義務。”贈予人“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時也就不要想著幫助別人了。

而對于上面我們所說的公益捐款則不可以“諾而不捐”。某些企業在賑災晚會等正式場合公開承諾捐款,這就意味著其與接受賑災捐款的機構或受贈人建立了公益贈予合同的關系,受贈方可以據此要求其依法履行贈予義務。針對這種情況,《廣州市募捐條例》規定“捐贈人到期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協議的,募捐組織可以催告、依法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起訴”。所以,對于企業而言,在對外做出捐贈的承諾時,一定要慎重,不要圖一時的風光而超越企業的經濟能力,不自量力,最后“賠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嚴重侵害贈予人或者贈予人的近親屬,以及對贈予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情況。

因為感情往往是贈予合同賴以存在的基礎。如果發生受贈人嚴重侵害贈予人或其近親屬的情況,或者應該撫養而不撫養的情況,感情基礎就沒有了,贈予合同也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法律賦予贈予人此時有權撤銷贈予。這里贈予人的近親屬,根據法律規定包括贈予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孫子女和外孫子女。這里的撫養包括夫妻之間的扶養、父母對子女撫養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

生活中發生過這樣的“悲劇”:父母將自己房屋通過簽訂贈予合同的方式贈送給兒子,并且辦理了公證手續,但兒子卻不盡贍養義務,且經常騷擾父母的正常生活,導致父親出現腦溢血,最終法院依法判決撤銷了贈予,兒子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需要注意的人,根據《合同法》的規定,這里的撤銷權贈予人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1年內行使;如果是贈予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銷權,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6個月內行使。一旦超出這個時限再向法院起訴,法院將不會支持訴訟請求。

愛情有風險,贈予需謹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戀愛中男女之間贈送禮物包括彩禮的標準也是“水漲船高”,“三金”“五金”已是家常便飯,“豪贈”更是不斷出現。但是,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熱戀中的人是盲目的。不是每一段戀情都會開花結果,一旦雙方鬧分手,要求歸還贈送禮物的現象非常普遍。“非誠勿擾”節目的女嘉賓獲贈寶馬車后悔婚,最后經法院調解后返還男方的新聞更是賺足了眼球。套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就是:“愛情有風險,贈予需謹慎。”

戀愛期間的財產贈予一般包括三種:一是彩禮,二是房、車、首飾等貴重物品,三是禮尚往來互贈的小禮物。

彩禮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婚嫁風俗,往往不是出自男方的意愿,且金額往往較大,在有些農村地區甚至有舉債付彩禮的情況,其目的就在于男方希望與女方締結婚姻關系,因此從法律上可以看作是一種附條件的贈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0條規定地比較明確: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對于這個規定,我們可以這樣解讀,那就是:雙方沒有結婚的,所附條件沒有達到,應當返還彩禮;已經結婚又離婚的,除未共同生活以及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情況外,原則上不再返還。

實踐中,由于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對于彩禮的返還問題一般比較容易解決,比較棘手的是房、車、首飾等貴重物品。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往往會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和雙方收入水平考慮財產價值的大小。對于價值較大財物以及對給付人具有較大的特殊紀念價值意義的財物,特別是對給付方的生活造成影響和困難,如房產、汽車、貴重首飾、較大金額現金等,雖然是自愿給的,但因為是為了達到結婚目的,因此會支持返還請求;對于給付的價值不大的財物,屬于禮尚往來,一般按贈予處理,不予支持返還;對雙方共同消費的支出,例如購買衣物、食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共同旅行開支等,雖為一方支付,但因該錢款支出已消費完成,一般不再返還。

但是現實生活的復雜程度往往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上面所做的這些簡單分類看似科學而且便于操作,但是男女之間有很多特殊復雜的情況往往會令人大跌眼鏡。

有這樣一對男女,熱戀之中的男方嚴某不僅時常給予女方葉某大數額的金錢以表誠意,而且還將工資卡交給葉某管理,但雙方因籌備婚事而發生糾紛,最終分手。嚴某聲稱,通過現金存入、銀行轉賬等方式,再加上工資卡中的錢,陸續給了葉某達40萬元,而葉某只承認收到了33萬元,而且說其中一部分已經在戀愛期間消費了。最后,嚴某提供了銀行轉賬憑證、工資單等各種證據,在法院的調解下葉某退回了30余萬元。

還有的女孩在分手之后竟然不得不面對前男朋友亮出的賬單:就餐2次,消費294元,人均147元;吃火鍋10次,共計消費520元,人均260元;錢柜唱歌4次,消費480元,人均240元;星巴克喝咖啡17次,總計518元,人均25.9元……購買上衣一件,469元;皮靴一雙980元……此情此景令人汗顏,而男方的理由也很充足:那都是我的辛苦錢啊!

更有奇葩“80后”男白領與女友分手,起訴對方索百元安全套錢。其實分手雙方并無深仇大恨,往往是一方試圖挽回感情,而對方態度堅決,因此企圖通過訴訟以“報復”泄憤。

這類案件由于戀愛消費本身很難認定,消費比例也不容易確定,按照民事案件“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往往很難提供有效的證據,因而訴訟主張很少能夠得到法官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虞城县| 泰宁县| 潮州市| 南陵县| 竹山县| 得荣县| 沙雅县| 闽清县| 泰安市| 丹寨县| 万荣县| 中阳县| 措美县| 冕宁县| 都昌县| 汉寿县| 襄城县| 闽清县| 九江市| 杭锦旗| 保靖县| 寿宁县| 石景山区| 延庆县| 利川市| 松江区| 交城县| 通许县| 河曲县| 东阳市| 监利县| 天祝| 左贡县| 麟游县| 松江区| 巫山县| 淳安县| 敖汉旗| 绍兴市| 工布江达县|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