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后雨量開始增加,濕氣較重,加上氣溫升高,人若貪涼臥睡,極易引發風濕癥等各種疾病,要注意『未病先防』,平時多吃一些具有清熱利濕效果的食物。起居應順應陰陽消長的規律,即此時應晚睡早起,以順應體內陽氣的生發。小滿時人的情緒波動也較大,因此平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節氣解說與氣候變化
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60度,為小滿。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此時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從氣候特征來看,從小滿節氣到下一個芒種節氣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漸次進入夏季,南北地區的溫度差異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較豐滿和茂盛。小滿以后,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
小滿時節,華北地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小滿不滿,麥有一險”。這“一險”說的是冬小麥在此時進入成熟階段,極易遭受干熱風的侵害,如果此時出現30℃以上的日平均氣溫和低于30%的空氣相對濕度,并伴有每秒3米以上風速的“干熱風”,就會導致小麥粒籽干癟而減產。
然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小滿節氣則賦予了新的意義:“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小滿不滿,干斷田坎”。這里的“滿”是用來形容雨水的多少,意思是說,小滿時,如果田里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嚴重時到了芒種也無法栽插水稻。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癥、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小滿節氣是收獲的前奏,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更是皮膚病尤其是“風疹”的高發期。因此,在這個時節應多加注意天氣變化,不要著涼受濕引發疾病。
節氣養生指南
小滿,意為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此時氣溫明顯升高,生活起居方面要如何改變以適應節氣的變化呢?
第一,睡覺時注意保暖。小滿節氣后,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會較涼,氣溫溫差較大,尤其是降雨后氣溫下降更為明顯,為此,要特別注意適時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同時也應早起晚睡,保證睡眠時間,以保持精力充沛。
第二,宜健脾去濕。句話叫“暑多挾濕”,也就是說暑熱之氣最易與濕邪一起侵犯人體。其實這個時候,濕邪往往已經打入人體內部潛伏起來。等到大暑時節,濕邪主氣的時候,暑、濕就會內外呼應,使人們陷入濕氣的困擾,從而引發很多問題,比如風濕病、腳氣、痤瘡、婦科炎癥、水腫、肥胖等。而脾主運濕,脾胃功能好,就能把多余的濕氣運化出去。此時要把養生重點放到脾胃上。
第三,調理情志。小滿時,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要調適心情,保持心情舒暢,以防情緒劇烈波動后引發高血壓、腦血管等意外心腦血管病。此時可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怡養性情,同時也可在清晨參加體育鍛煉,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不宜做過于劇烈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
第四,注意衛生,小心腹瀉。每逢夏天,有人常把剩飯菜加熱后吃,哪知很快就出現腹痛、腹瀉和嘔吐等癥狀,這是由沙門氏菌、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病菌引起的。若是癥狀嚴重者,應及時就醫。還有一種阿米巴痢疾,其癥狀為糞便呈果醬狀,散發出濃烈的腐敗臭氣,腹瀉伴隨腹痛,陣陣出現。這時必須把患者的糞便送去醫院在顯微鏡下檢查,找出阿米巴原蟲,方能確診,而后對癥下藥治療,切不要自己隨意買藥服用。預防腹瀉的根本辦法在于飲食要清潔衛生,食物飲料必須防蠅、防蟲、防蟑螂。剩飯菜要當時回鍋、高溫滅菌后冷藏,如果食物腐敗變質,就不要再吃了。飯前飯后要洗手、便前便后更要洗手。用餐后應及時清洗消毒杯盤碗筷,食用果蔬的時候,一定要消毒洗凈。
小妙招:喝美味湯,美容瘦身減肚子
小滿時節,雨水比較多,濕氣比較重,如果脾胃不好,人體內的濕氣往往會過盛,會出現大便不痛快,頭發、臉上老冒油等癥狀,還會覺得胸悶,嗓子有痰,身體容易困倦等癥狀。有的人還長“將軍肚”“游泳圈”。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辦呢?教你一個祛濕減肚子的小妙招——山藥冬瓜湯。
山藥是中藥里的上品,滋陰又利濕,健脾又補腎,是脾腎祛濕的主力。冬瓜它既是美容佳品,又是減肥圣藥。能利水、消腫、清熱,通過祛濕利水來達到減肥效果的。在濕熱煩悶的小滿時節,常吃這兩樣,你就會感覺身體輕松很多。
每日用一段山藥,加半斤冬瓜,一起熬湯,可以全家人一起喝,男士喝了,有保養之效,女士喝了能美容。喝過幾頓之后,你就會發現不良癥狀得到了改善,排便通暢,頭發干爽,嗓子清爽,腿腳靈便,臉上的色斑也見少,身體更顯得苗條了許多。
這個湯特別適合具有痰濕體質的人。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的體質都具有痰濕特性。因為現在不少的人天天大魚大肉吃著,喜歡在應酬的時候飲用烈酒,加上不運動。這些黏膩的食物消化不了,積在體內就化成了痰濕。
中醫認為,濕重則困脾。脾本來是運濕的,痰濕超過了脾胃的運化能力,就會反過來損壞脾胃功能。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傷了,五臟不得養則百病叢生、情緒煩亂。
有的人說,我不吃酒肉,不就沒有痰濕了嗎?你要是這么想,那就錯了。痰濕積聚,可不只是因為飲食不當。長期工作壓力過大而導致過度思慮,或者因為體虛而導致外部濕氣侵入人體,同樣也會造成痰濕積聚不化的情況。
在小滿時節,氣血旺于脾經,正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的大好時機。經常喝這個湯,就不怕悶熱潮濕的夏天了。
當然,除了飲用湯品來健脾祛濕,平時還要注意生活習慣,這才是調養身體、保證健康的根本。
小妙招:神奇靚粥,一碗清腸熱
夏天烈日炎炎,經常讓人叫苦不迭。其實不僅外面天氣熱,我們人體的內熱也較重,所以夏日養生一定要注意祛除內熱。內熱不除,到一定程度,就會上火。因為火性炎上,上火的人就會頭暈、眼花、耳鳴。那么該怎么祛除內熱呢?
從根本上來說,還需要在飲食方面進行調理,如平時可以多吃一些西瓜、梨、橙子、香蕉等寒性食物。
如果你感到煩熱,則可以多喝一些大麥粥,也可以起到清除內熱的效果。對于大麥茶,許多人很熟悉。大麥茶是用烘炒過的大麥泡制而成的,不僅香氣誘人,還有去油、解膩、助消化的效果。而大麥粥是用大麥粉煮成的粥。
大麥粥是江蘇丹陽的一個特產。相傳當初乾隆皇帝途經此地,當地官員便獻上此粥供奉。乾隆一嘗此粥,果然龍顏大悅。只是在這個速食年代,人們似乎越來越難在熬粥上下功夫,大麥粥就成為一種歷史。不過,在嘗夠了大魚大肉的同時,喝大麥粥會帶來一種難得的清新之感。
《本草綱目》記載,大麥粥味甘、性平,有消積進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熱、益顏色、實五臟、化谷食之功。大麥味甘、性涼,既可清除大汗淋漓等外熱,也可以消除口干、胃脘不適等內熱。
大麥粥的做法很簡單:先取一碗清水,然后加入兩勺大麥粉攪拌均勻。再在鍋內放入適量大米,加適量清水煮沸。等到米開花后,再把剛才調好的面糊緩緩加入,一邊加入一邊用勺不停地攪動。粥熟后,再加入少許食用堿來提香,等粥色微微泛黃時就可以食用。
在喝大麥粥的時候,若能再配上一小碟清爽生脆的小菜,那滋味就非常美了。如此,既能享受無上的美味,又能調理身體,可謂一舉兩得。
需要提醒的是,大麥粥清熱,不是一次兩次就可以見效的,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每周喝上兩次,一個夏天下來,體內積熱清除了,身體也不會有任何副作用。
小妙招:除濕有方法,吃辣要注意
人一到夏天總感覺不想吃東西,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脾為濕邪所困而致。體內水濕之氣無法代謝,積聚于體內,就會產生疾病。小滿到來,雨水增多。濕邪過盛,此時一定要注意防濕、除濕。
首先,要做到飲食有節。現代人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酒肉不離席,從而使脾胃的負擔加重。如果再暴飲暴食,脾胃不能正常運化,導致水濕積聚于體內。所以,預防濕邪首先就得管好自己的嘴巴。
飲食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生活中一些食物就有很好的祛濕效果,比如說辣椒、姜等辛類食物。
對于體內濕氣較重的朋友來說,可以適當吃些辣。當然,這種情況只限于體內濕氣較重的朋友。
是需要提醒的是,吃辣祛除濕氣的方法,并非適合所有的人。由于體質的不同,有些人不適宜多吃辣的,比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胃病患者、腎病患者以及產婦等,這些人過量吃辣很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在此,介紹一款紅豆薏米粥。紅豆有利水、消腫的效果。且紅色入心,吃紅豆對于夏季補心也是很有好處的。薏米既可健脾益胃,又能利水祛濕,與紅豆搭配效果最好。
如果早上上班沒有時間,可以在前一晚上把紅豆與薏米一起放入暖瓶中,然后沖入沸水,第二天早上再稍微一煮,粥熟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這樣香噴噴的紅豆薏米粥就煮好了。
小妙招:小便不通,推拿陰陵泉
濕氣淤在體內,我們就要去疏通它。在脾經上容易淤堵的部位叫作陰陵泉穴,這個穴位在腿的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后下方凹陷的位置。
找到這個穴位,按一下,若是感覺很疼,那就說明脾經不通、濕氣郁結。不要顧慮太多,繼續推揉穴位,以打通脾經。
推的時候,從內三陰交穴開始。這個穴位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可以調動肝、脾、腎等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
然后,推到陰陵泉穴,反復地推。推的過程中,你要去找最痛的點,這個點就是淤堵的部位。一直推拿到不疼,經絡就打通了。
經絡一通,體內多余的水濕之氣就能順利地排出。脾經是通過膀胱來排濕的,因此堅持推拿一段時間,你就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濕的表現。
節氣習俗:小滿要吃苦,清火又解暑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菜三月生,六月開花,如小小的野菊,漫山遍野都是。《周書》中說:“小滿之日苦菜秀。”
苦菜的葉子像鋸齒,吃在嘴里,苦中帶澀,若是不小心碰斷了它的莖,立即就會流出白色的乳汁,自然,味道是極苦的。不過再苦,小滿之日,吃點“苦”也是必要的。
夏天時,多吃一些苦味食物,清火解暑,解乏消疲。明代醫家李時珍曾說過,久食苦菜能“安心益氣”。醉酒之后,吃點苦菜也可以用來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