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彭慶生文集
  • 韓經(jīng)太 陳亮
  • 12983字
  • 2020-02-26 18:21:17

武德詩歌系年考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魯迅先生說:“分類有益于揣摩文章,編年有利于明白形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且介亭雜文〉序言》)余有志于唐詩編年久矣,然窮年獺祭,所得甚微,而疑惑愈甚。今不揣谫陋,試作數(shù)節(jié),敬祈方家教正。

武德元年(618)

五月甲子(二十日),李淵即帝位,改國號為唐,改義寧二年(即大業(yè)十四年)為武德元年。

歐陽詢六十二歲,賀德仁約六十二歲,虞世南、蕭德言六十一歲,褚亮五十九歲,李百藥五十四歲,王珪四十八歲,孔穎達四十五歲,陳叔達約四十五歲,陳子良四十四歲,孔紹安四十二歲,房玄齡四十一歲,魏徵三十九歲,顏師古三十八歲,令狐德棻三十六歲,杜如晦三十四歲,于志寧三十一歲,王績二十九歲(用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說),薛收、許敬宗二十七歲,岑文本二十四歲,褚遂良二十三歲,唐太宗二十歲,馬周十八歲,玄奘十七歲(用陳垣《釋氏疑年錄》說),上官儀約十一歲,來濟九歲,李義府五歲。

竇威卒。海順卒。

魏徵《述懷》(一作《出關(guān)》),見《全唐詩》卷三一。

詩云:“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qū)馬出關(guān)門。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fù)論!”“請纓”兩句分用終軍、酈食其典,皆指自請出關(guān)安撫山東、說徐世勣歸唐事。《舊唐書·魏徵傳》:“及(李)密敗,征隨密來降,至京師,久不見知,自請安輯山東,乃授秘書丞,驅(qū)傳至黎陽。徐世勣尚為李密擁眾,征與世勣書曰云云。世勣得書,遂定計遣使歸國。”《新唐書·魏徵傳》同。《資治通鑒》卷一八六載此為武德元年十一月事,詩云“古木鳴寒鳥”,時令正合。詩當(dāng)作于是時。

編選者按:本文原載于《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竇威《出塞曲》,見《全唐詩》卷三〇。

《舊唐書·高祖紀》、《新唐書·高祖紀》、《資治通鑒》卷一八五載:竇威卒于武德元年六月辛丑(二十八日)。詩當(dāng)作于此前。

海順《三不為篇》,見《全唐詩》卷八〇八。

《續(xù)高僧傳》卷十三《海順傳》:“須臾卒于住寺,春秋三十,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詩當(dāng)作于此前。《三不為篇》亦始見于《續(xù)高僧傳》本傳。

孔紹安《別徐永元秀才》,見《全唐詩》卷三八。

徐永元無考。詩云:“金湯既失險,玉石乃同焚。墜葉還相覆,落羽更為群。豈謂三秋節(jié),重傷千里分。”明為戰(zhàn)亂別離情景,當(dāng)作于是年前后。

武德二年(619)

孔紹安《侍宴詠石榴》,見《全唐詩》卷三八。

詩云:“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舊唐書·文苑傳上》:“紹安大業(yè)末為監(jiān)察御史,時高祖為隋討賊于河?xùn)|,詔紹安監(jiān)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nèi)史舍人,賜宅一區(qū),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時夏侯端亦嘗為御史,監(jiān)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秘書監(jiān)。紹安因侍宴,應(yīng)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時人稱之。”《本草綱目》卷三〇:“石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元和郡縣圖志》卷五載:洛陽距長安“八百五十里”。武德元年五月甲子(二十日),高祖即帝位于長安,消息傳至洛陽,紹安設(shè)法逃出,間道至長安,見高祖,授官,其時當(dāng)在六七月間,石榴花早已凋謝。故侍宴詠詩,當(dāng)在二年五月。

王績《野望》,見《全唐詩》卷三七。

末二句云:“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明唐汝詢《唐詩解》謂“感隋之將亡”。清屈復(fù)《唐詩成法》謂“‘懷采薇’三字要活看,不是自己要學(xué)夷齊餓死首陽山,是說煬帝終須到商紂之白旌懸首之日。后無功仕唐,所謂知人論世也”。可知唐汝詢、屈復(fù)皆以此詩作于隋將亡未亡之時,然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九云:“通首只‘無相識’意。‘懷采薇’,偶然興寄古人也。說詩家謂‘感隋之將亡’,毋乃穿鑿!”按:沈說是。詩云“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必作于王績隱居鄉(xiāng)里、躬耕東皋時。作者《自作墓志文》云:“常耕東皋,號東皋子。”今山西河津縣有東皋村。王績曾三仕三隱,此詩當(dāng)作于首次歸隱之后。呂才《王無功文集序》:“大業(yè)末,應(yīng)孝悌廉潔舉,射策高第,除秘書正字。……非其所好也,以疾罷,乞署外職,除揚州六合縣丞。君篤于酒德,頗妨職務(wù)。時天下將亂,藩部法嚴,屢被勘劾。君嘆曰:‘網(wǎng)羅高懸,去將安所?’遂出所受俸錢,積于縣門外,托以風(fēng)疾,輕舟夜遁。隋季版蕩,客游河北。時竇建德始稱夏王,其下中書侍郎凌敬,學(xué)行之士也,與君有舊,君依之?dāng)?shù)月。敬知君妙于歷象,訪以當(dāng)時休咎,君曰:‘人事觀之足可,不俟終日,何遽問此?’敬曰:‘王生要當(dāng)贈我一言。’君曰:‘以星道推之,關(guān)中福地也。’敬曰:‘我亦為然。’君遂去還龍門。”據(jù)此,王績棄六合縣丞之后,曾客游河北,依凌敬門下數(shù)月,然后歸隱龍門。《新唐書·竇建德傳》:“(大業(yè))十三年正月,筑壇于河間樂壽,自立為長樂王。十四年五月,更號夏王,建元丁丑,署官屬,分治郡縣。……始都樂壽,號金城宮,備百官,準天皇故事。冬至,大會僚吏,有五大鳥集其宮,群鳥從之。又宗城人獻玄圭一,景城丞孔德紹曰:‘昔天以是授禹,今瑞與之侔,國宜稱夏。’建德然之。改元五鳳,以德紹為內(nèi)史侍郎。”《資治通鑒》卷一八六:“宗城人有得玄圭獻于建德者,宋正本及景城丞會稽孔德紹皆曰:‘此天所以賜大禹也,請改國號曰夏。’建德從之。以正本為納言,德紹為內(nèi)史侍郎。”凌敬任內(nèi)史侍郎(武德三年改為中書侍郎,呂《序》用唐官名),當(dāng)亦在武德元年(即大業(yè)十四年)冬。王績依凌敬數(shù)月,然后歸隱龍門,其時當(dāng)在武德二年春夏間。《野望》云:“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當(dāng)作于武德二年秋。王績《無心子并序》:“東皋子始仕,以醉儒罷。鄉(xiāng)人或誚之,東皋子不屑也,退著《無心子》以見趣云。”此可作“相顧無相識”之自注,亦可證《野望》當(dāng)作于王績首次歸隱之后。

王績《山夜》,見五卷本《王無功文集》卷二,《全唐詩》失載。

詩云:“仲尼初返魯,藏史欲辭周。脫落四方事,棲遑萬里游。影來徒自責(zé),心盡更何求?禮樂存三代,煙霞主一丘。長歌明月在,獨坐白云浮。”首二句用孔子與老子事,明其歸隱時,適為亂世。“萬里游”當(dāng)指其棄六合縣丞后“遍游山水”。據(jù)王度《古鏡記》載:績棄六合丞后,“先游嵩山少室”,“入箕山,渡潁水,歷太和,視玉井”,“出于宋汴”,“游江南,將渡廣陵揚子江”,“躋攝山麴芳嶺”,“涉浙江”,“登天臺”,“還履會稽”,“更游豫章”,“尋真至廬山”,“便游河北”,“歸長安”,“還河?xùn)|”。游蹤所至,遍及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河北、陜西、山西等省。考王績生平,堪稱“萬里游”者,唯此一次而已。詩當(dāng)作于武德二年歸隱龍門時。

王績《端坐詠思》,見五卷本《王無功文集》卷二,《全唐詩》失載。

詩云:“紛吾獨無悶,高臥喜閑居”,“寄言忘懷者,歸來任卷舒”。當(dāng)作于初歸田時。又云:“張衡賦《四愁》,梁鴻歌《五噫》。慷慨□□□,憔悴將焉如?”滿腔憂憤,溢于言表。又云:“世途何足數(shù),人事本來虛。三王無定策,五帝有殘書。咄嗟建城市,倏忽觀丘墟。明治若不足,昏暴常有余。”大有滄桑之感,易代之慨。當(dāng)作于武德二年歸隱龍門時。

武德三年(620)

省吏《嘲崔左丞》,見《全唐詩》卷八六九。

《舊唐書·崔善為傳》:“善為好學(xué),兼善天文算歷,明達時務(wù)。……武德中,歷內(nèi)史舍人、尚書左丞,甚得譽。諸曹令史惡其聰察,因其身短而傴,嘲之曰:‘崔子曲如鉤,隨例得封候。髆上全無項,胸前別有頭。’高祖聞之,勞勉之曰:‘澆薄之人,丑正惡直。昔齊末奸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緯愚暗,遂滅其家。朕雖不德,幸免此事。’因購流言者,使加其罪。”《新唐書·崔善為傳》略同,事又見《大唐新語·容恕》,《全唐詩》摘錄為題下注。《唐會要》卷三九載:武德元年十一月四日,崔善為在內(nèi)史舍人任。同書卷三八載:武德二年正月四日,善為在尚書左丞任。同書卷六三載:武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善為在大理卿任。據(jù)此,善為任尚書左丞當(dāng)在武德元年十二月至五年十二月之間,諸曹令史之嘲當(dāng)在武德三年前后。

孔德紹《登白馬山護明寺》,見《全唐詩》卷七三三。

孔德紹《送舍利宿定普巖》,同上。

《隋書·文學(xué)傳》:“會稽孔德紹,有清才,官至景城縣丞。竇建德稱王,署為中書令,專典書檄。及建德敗,伏誅。”《北史·文苑傳》同。兩《唐書·竇建德傳》及《資治通鑒》卷一八六、一八九載:武德元年冬至日,景城縣丞孔德紹勸竇建德改國號曰夏,建德從之,擢德紹為內(nèi)史侍郎。四年二月,建德率軍南下救王世充;五月,秦王李世民大破夏軍,俘建德;七月,斬于長安。據(jù)此,德紹被誅,當(dāng)在武德四年五至七月間。白馬山在滑州白馬縣(今河南滑縣東)東北三十四里,見《元和郡縣圖志》卷八《河南道·滑州》,其地一度為竇建德所據(jù)。《登白馬山護明寺》當(dāng)作于德紹事夏王竇建德時。定普巖未詳,然送舍利乃佛教盛事,非布衣所為,《送舍利宿定普巖》當(dāng)作于德紹任內(nèi)史侍郎或中書令時。要之,二詩當(dāng)作于武德二、三年間。

武德四年(621)

正月,于門下省置修文館。見《唐會要》卷六四。五月乙末,秦王李世民大破竇建德軍于虎牢,擒建德,河北平;丙寅,王世充降,河南平。十月乙丑,加秦王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世民開文學(xué)館,以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于志寧、薛收、孔穎達、許敬宗、陸德明等十八人為學(xué)士,世稱“十八學(xué)士”,謂預(yù)選者為“登瀛洲”。

孔德紹、鄭颋被誅。員半千生。

鄭颋《臨刑詩》,見《全唐詩》卷七三三。

《新唐書·王世充傳》:“(武德)四年二月,……御史大夫鄭颋丐為浮屠,世充惡其言,殺之。”《資治通鑒》卷一八八:武德四年二月,“先是御史大夫鄭颋不樂仕世充,多稱疾不預(yù)事,至是謂世充曰:‘臣聞佛有金剛不壞身,陛下真是也。臣實多幸,得生佛世,愿棄官削發(fā)為沙門,服勤精進,以資陛下之神武。’世充曰:‘國之大臣,聲望素重,一旦入道,將駭物聽。俟兵革休息,當(dāng)從公志。’颋固請,不許。退謂其妻曰:‘吾束發(fā)從官,志慕名節(jié)。不幸遭遇亂世,流離至此,側(cè)身猜忌之朝,累足危亡之地,智力淺薄,無以自全。人生會有死,早晚何殊?姑從吾所好,死亦無憾。’遂削發(fā)被僧服。世充聞之,大怒曰:‘爾以我為必敗,欲茍免邪?不誅之,何以制眾?’遂斬颋于市。颋言笑自若,觀者壯之。”《臨刑詩》當(dāng)作于是年二月。

《牛口謠》,見《全唐詩》卷八七八。

《全唐詩》注:“竇建德未敗時有此謠,后果于牛口谷為太宗所擒。”《舊唐書·竇建德傳》:“及建德結(jié)陣于汜水,秦王遣騎挑之,建德進軍而戰(zhàn),竇抗當(dāng)之。建德少卻,秦王馳騎深入,反覆四五合,然后大破之。建德中槍,竄于牛口渚(《新唐書·竇建德傳》作“牛口谷”),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生獲之。先是,軍中有童謠(《新唐書·竇建德傳》作“初,其軍有謠曰”)曰:‘豆入牛口,勢不得久。’建德行至牛口渚,甚惡之,果敗于此地。”又見《新唐書·五行志二》。據(jù)《舊唐書·高祖紀》、《資治通鑒》卷一八九,建德被擒在四年五月己未(《新唐書·高祖紀》作“五月壬戌”),則此謠當(dāng)作于五月己未(二日)之前。牛口谷,即牛口峪,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zhèn)西北。

凌敬《游隋故都》,見《全唐詩》卷三三。

竇建德軍敗后,凌敬西入長安,過洛陽,游隋故都,“洛城聊顧步,長想遂留連”。目睹故都殘破景象,大有禾黍麥秀之悲:“枌榆何冷落,禾黍郁芊綿。悲歌盡商頌,太息憫周篇。”審時度勢,對新王朝寄以厚望:“來蘇佇圣德,濡足乃乘乾。正始淳風(fēng)被,人勞用息肩。”時在秋季,故云“平原悴秋草,喬木斂寒煙”。詩當(dāng)作于武德四年秋,說見傅璇琮《唐初三十年的文學(xué)流程》,載《文學(xué)遺產(chǎn)》一九九八年第五期。凌敬,《全唐詩》作“陸敬”,校:“一作凌敬。”按:“陸”字誤,當(dāng)作“凌”,參見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

王績《建德破后入長安詠秋蓬示辛學(xué)士》,見《全唐詩》卷三七。

辛學(xué)士《答王無功入長安詠秋蓬見示》,見《全唐詩》卷七八三。

建德軍敗,王世充降,河北、河南平定。王績早已預(yù)言:“以星道推之,關(guān)中福地也。”(見“武德二年”條)故此時入長安以求仕,贈詩辛學(xué)士,以秋蓬自喻:“遇坎聊知止,逢風(fēng)或來歸。孤根何處斷?輕葉強能飛。”自傷身世、希求引薦之意甚明。辛學(xué)士答曰:“托根雖異所,飄葉早相依。因風(fēng)若有便,更共入云飛。”明為許諾,但據(jù)下文所考,知辛學(xué)士舉薦無成,或徒托空言耳。辛學(xué)士,未詳,疑即辛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上》有辛谞,辛寬子,官至中書舍人。《元和姓纂》卷三同。《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七《司勛郎中》有辛谞,在楊纂后,薛述、竇孝鼎、宇文節(jié)、杜文紀前。楊纂于大業(yè)中舉進士,義軍初渡河,于長春宮謁見,累遷侍御史,擢考功郎中。貞觀初,為長安令。薛述歷任司勛郎中、吏部郎中,官至吏部侍郎。竇孝鼎歷任司勛員外郎、司勛郎中。宇文節(jié)歷任吏部員外郎、司勛郎中、吏部郎中,貞觀中為尚書右丞。杜文紀歷司勛郎中,貞觀六年,以諫議大夫為益州長史。據(jù)此,辛谞為司勛郎中當(dāng)在武德中(以上俱見《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三、卷六、卷七)。《廣弘明集》卷二一釋慧凈《析疑論》有“太子中舍辛谞”。《冊府元龜》卷一四四載:貞觀元年九月,遣中書侍郎溫彥博、檢校中書舍人辛谞等分往諸州存問。綜上所述,知辛谞于武德中為司勛郎中(從五品上);四年正月,高祖置修文館,谞入館為學(xué)士;秋,王績?nèi)腴L安,有詩贈答;后遷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下);貞觀元年,為檢校中書舍人(正五品上)。

王績《久客齋府病歸言志》,見五卷本《王無功文集》卷三,《全唐詩》失載。

“齋”,清同治四年晚晴軒鈔《王無功文集》作“齊”。按:作“齊”是。齊府,即齊王李元吉府。詩云:“君王邸茅寬,修竹正檀欒。構(gòu)山臨下杜,穿渠入上蘭。天人多晏喜,賓寀盛鹓鸞。……別有恩光重,恒嗟報答難。沉綿赴漳浦,羈旅別長安。玄渚蘆花白,黃山黎葉丹。故人倘相憶,應(yīng)知歸路寒。”詩中“君王”、“天人”皆指齊王。下杜在長安城南;上蘭,觀名,在長安西南上林苑中。蓋績于是年秋入長安。先求辛谞薦舉,無成;為齊王門客,久而不得官職,遂托病還鄉(xiāng)。“恩光重”、“報答難”云云,不過是微婉之詞,實乃一肚皮牢騷。詩云:“蘆花白”、“黎葉丹”、“歸路寒”,當(dāng)作于是年秋末。

王績《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見《全唐詩》卷三七。

《舊唐書·薛收傳》:“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太宗討王世充也,竇建德率兵來拒,諸將皆以為宜且退軍,以觀賊形勢。收獨建策曰云云。太宗納之,卒擒建德。……及軍還,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七年,寢疾,……尋卒,年三十三。”《新唐書·薛收傳》同。兩《唐書·高祖紀》載:武德四年十月己丑,秦王加天策上將。天策府置記室參軍事二人,薛收為記室當(dāng)在是時。是年冬,薛收衣錦還鄉(xiāng),瞻拜其師王通故居,順便過訪王績,績賦詩以贈。詩云:“爾為培風(fēng)鳥,我為涸轍魚。逮承云雷后,欣逢天地初。……朽木不可雕,短翮將焉攄?故人有深契,過我蓬蒿盧(通“廬”)。”欣羨故人乘風(fēng)騰達,而自傷沉淪草萊,并表示了希求再度出仕之愿望。蓋績于是年秋入長安,求仕無成,遂還鄉(xiāng)以待時。翌年三月應(yīng)征,或因薛收舉薦也。

武德五年(622)

王績《被舉應(yīng)征別鄉(xiāng)中故人》,此詩《全唐詩》失載,見五卷本《王無功文集》卷三。

《唐大詔令集》卷一〇二《京官及總管刺史舉人詔》:“擇善任能,救民之要術(shù);推賢進士,奉上之良規(guī)。自古哲王,宏風(fēng)闡教,設(shè)官分職,惟才是與。然而巖穴幽居,草萊僻陋,被褐懷珠,無因自達。……朕膺圖馭宇,寧濟兆民,思得賢能,用清治本。招選之道,宜革前弊;懲勸之方,式加常典。茍有才藝,所貴適時,潔己登朝,無嫌自進。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舉一人。其有志行可錄,才用未申,亦聽自己具陳藝能,當(dāng)加顯擢,授以不次。”末署“武德五年三月”。《冊府元龜》卷六七作“唐高祖武德五年詔”。《唐會要》卷二六摘錄之,作“武德五年三月敕”。《全唐文》卷二題為《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各舉一人詔》。呂才《王無功文集序》:“武德中,詔征,以前揚州六合縣丞待詔門下省。”武德凡九年,“武德中”正是武德五年。《新唐書·王績傳》改作“武德初”,誤。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第六章考定王績《被舉》詩作于武德五年三月,甚是。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一謂此詩作于隋大業(yè)十年(614)應(yīng)孝悌廉潔舉時,疑非。詩云:“皇明照區(qū)域,帝思屬風(fēng)云。燒山出隱士,治道送征君。自惟蓬艾影,叨名蘭桂芬。使君留白璧,天子降玄纁。”全是應(yīng)征出仕之口吻,蓋詩人深信詔書所謂“當(dāng)加顯擢,授以不次”也。大業(yè)十年只是應(yīng)詔參加科舉考試,似不應(yīng)如此神氣。且詩言“征君”,自與舉子有別。

唐高祖《嘲蘇世長》,見《全唐詩》卷八六九。

《舊唐書·蘇世長傳》:“王世充僭號,署為太子太保、行臺右仆射,與世充兄子弘烈及將豆盧褒俱鎮(zhèn)襄陽。……武德四年,洛陽平,世長首勸弘烈歸降。既至京師,……高祖與之有故,笑而釋之,尋授玉山屯監(jiān)。后于玄武門引見,語及平生,恩意甚厚。……嘗嘲之曰:‘名長意短,口正心邪。棄忠貞于鄭國,忘信義于吾家。’世長對曰:‘名長意短,實如圣旨;口正心邪,未敢奉詔。昔竇融以河西降漢,十世封侯;臣以山南歸國,惟蒙屯監(jiān)。’即日擢拜諫議大夫。從幸涇陽校獵,大獲禽獸于旌門。”《全唐詩》節(jié)錄為題下注。《資治通鑒》卷一八九:武德四年“秋七月庚申,王世充行臺王弘烈、王泰、左仆射豆盧行褒、右仆射蘇世長以襄州來降。”《唐會要》卷二八:“武德五年十二月九日,諫議大夫蘇世長從幸涇陽之華池校獵。”則高祖嘲世長當(dāng)在四年七月之后,五年十二月之前。今系于五年。

武德六年(623)

薛元超生。

孔紹安《詠夭桃》,見《全唐詩》卷三八。

《初學(xué)記》卷二八題作《應(yīng)詔詠夭桃詩》。陳尚君《〈全唐詩〉誤收詩考》(載《文史》第24輯》)云:“紹安在隋時未躋身侍臣之列,此詩當(dāng)亦入唐作。”陳說是。《舊唐書·孔紹安傳》:“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nèi)史舍人。……尋詔撰《梁史》,未成而卒。”《唐會要》卷六三《修前代史》:“武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司典序言,史官紀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自有魏至乎陳隋,莫不自命正朔,綿歷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然而簡牘未編,紀傳咸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余烈遺風(fēng),泯焉將墜。顧彼湮落,用深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yè)、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 ……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 ……’綿歷數(shù)載,竟不就而罷。至貞觀三年,于中書置秘書內(nèi)省,以修五代史。”《唐大詔令集》卷八一載此詔,題作《命蕭瑀等修六代史詔》,末署“武德五年十二月”。《舊唐書·令狐德棻傳》亦錄此詔,并云“瑀等受詔,歷數(shù)年,竟不能就而罷”。《新唐書·令狐德棻傳》載此事,亦云:“多歷年不能就,罷之”。兩《唐書》皆言貞觀三年修五代史者,無孔紹安。據(jù)以上史料,可知紹安于武德初入唐,五年十二月奉詔修《梁史》,綿歷數(shù)年,未成而卒,其卒年當(dāng)在貞觀初。《詠夭桃》當(dāng)作于武德年間,姑系于六年。

武德七年(624)

武則天生。薛收卒。

九月十七日,歐陽詢等奉敕撰《藝文類聚》成,上之。見《唐會要》卷三六。

杜淹《寄贈齊公》,見《全唐詩》卷三〇。

詩云:“冠蓋游梁日,詩書問志年。佩蘭長坂上,攀桂小山前。結(jié)交淡若水,履道直如弦。此歡終未極,于茲獨播遷。赭衣登蜀道,白首別秦川。淚隨溝水逝,心逐曉旌懸。去去逾千里,悠悠隔九天。效野間長薄,城闕隱凝煙。”可知齊公乃杜淹早年隱居時期之友人,此詩當(dāng)作于流放西蜀、離京登程之時。《舊唐書·杜淹傳》:“武德八年,慶州總管楊文干作亂,辭連東宮,歸罪于淹及王珪、韋挺等,并流于越嶲。”越嶲,郡名,即嶲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新唐書·杜淹傳》:“慶州總管楊文干反,辭連太子,歸罪淹及王珪、韋挺,并流越嶲。”按:《舊唐書》本傳載此為武德八年事,誤。《新唐書·高祖紀》:“武德七年六月壬戌,慶州都督楊文干反。”《資治通鑒》卷一九一:“武德七年六月壬戌(二十四日),慶州都督楊文干反。……甲子(二十六日),上召秦王世民謀之。……歸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衛(wèi)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并流于嶲州。”凡此可證:杜淹流放越嶲必在武德七年六月底,詩當(dāng)作于是時。詩云:“郊野間長薄”(《楚辭·九章·涉江》王逸注:“草木交錯曰薄。”),時令亦合。

《廉州人歌》,見《全唐詩》卷八七四。

《舊唐書·顏師古傳》:“師古叔父游秦,武德初累遷廉州刺史,封臨沂縣男。時劉黑闥初平,人多以強暴寡禮,風(fēng)俗未安,游秦撫恤境內(nèi),敬讓大行。邑里歌曰:‘廉州顏有道,性行同莊老。愛人如赤子,不殺非時草。’高祖璽書勞勉之。俄拜鄆州刺史,卒官。”《全唐詩》節(jié)錄為題下注。《新唐書·顏師古傳》亦云:“時劉黑闥初平,人多強暴,比游秦至,禮讓大行,邑里歌之,高祖下璽書獎勞。終鄆州刺史。”顏真卿《晉侍中右光祿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顏公大宗碑》(見《全唐文》卷三三九)云:“游秦,度支郎中、廉州刺史,見《循吏傳》。”據(jù)兩《唐書·高祖紀》、《資治通鑒》卷一九〇載:武德五年十二月,劉黑闥敗績;六年正月,黑闥被擒;二月伏誅,山東平。郁賢皓《唐刺史考》卷六六謂顏游秦自廉州刺史遷鄆州刺史約在武德末、貞觀初。綜上所考,知顏游秦任廉州刺史當(dāng)在武德六年至八年間,歌當(dāng)作于七年前后。

武德八年(625)

張柬之生。

杜正倫《玄武門侍宴》(一作《侍宴北門》),見《全唐詩》卷三三。

詩云:“大君端扆暇,睿賞狎林泉。開軒臨禁籞,藉野列芳筵。”明其時令為春。《冊府元龜》卷一〇九:“武德八年三月丁酉(三日),宴群臣于玄武門,陳倡優(yōu)爛熳之伎。”杜詩即作于是時。又《冊府元龜》卷一〇九、卷一一〇載,武德、貞觀、永徽、顯慶時玄武門之宴凡九次:第一次在武德元年十一月癸亥(二十二日),時值隆冬;第二次在武德五年正月辛亥(二十九日),天氣猶寒;第三次在武德八年三月三日,時令正合;第四至六次分別在貞觀七年正月癸巳(十五日)、十一年正月戊申(二十二日)、十四年正月己酉(十一日),皆正值春寒;第七至九次分別在貞觀十八年正月丙戌、二月辛酉、永徽五年四月癸巳。據(jù)兩《唐書·杜正倫傳》、《高宗紀》、《資治通鑒》卷一九七、卷二〇〇及郁賢皓《唐刺史考》,杜正倫于十七年貶谷州刺史,是年七月辛卯再貶交州都督,尋配流驩州。久之,授郢、石二州刺史。永徽末,召還京。顯慶元年(656)三月,自戶部侍郎轉(zhuǎn)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三年十一月,貶橫州刺史,尋卒于貶所。由此可見:第七至九次玄武門之宴時,正倫遠離長安,無從與宴;而第一、二、四、五、六次玄武門之宴,其時令與詩不合;故此詩必作于武德八年三月三日。

唐太宗《賜李百藥》,見《冊府元龜》卷九七,《全唐詩》失載。

《冊府元龜》卷九七:“李百藥初為杜伏威行臺郎中,勸伏威入朝。輔公祏反,又以百藥為吏部侍郎。有譖百藥于高祖云:‘百藥初說杜伏威入朝,又與輔公祏同反。’武德中,配涇州司戶。太宗至涇州,召百藥,因賜詩云云。”《新唐書·李百藥傳》:“會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藥勸朝京師,既至歷陽,中悔,欲殺之,飲以石灰酒,因大利(痢),瀕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詒書輔公祏,使殺之,為王雄誕保護得免。公祏反,授吏部侍郎。或謂帝:‘百藥與同反。’帝大怒。及平,得伏威所與公祏書,乃解,猶貶涇州司戶。太宗至涇州,召與語,悅之。貞觀元年,拜中書舍人。”《舊唐書·李百藥傳》略同。據(jù)兩《唐書·高祖紀》及《資治通鑒》卷一九一,平輔公祏乃在武德七年三月戊戌(二十七日),則百藥為涇州司戶當(dāng)在七年四月至貞觀元年之間。《新唐書·高祖紀》:“武德七年閏七月己未,秦王世民、齊王元吉屯于豳州,以備突厥。”“八年七月丁巳,秦王世民屯于蒲州,以備突厥。”《資治通鑒》卷一九一同。豳州與涇州相鄰,太宗至涇州賜百藥詩,當(dāng)在武德七年閏七月至八年七月之間。

王績《裴仆射宅詠妓》,見五卷本《王無功文集》卷三。

此詩各三卷本《東皋子集》、《初學(xué)記》卷十五、《文苑英華》卷二一三、《唐詩紀事》卷五、《全唐詩》卷三七均題作《詠妓》,唯五卷本《王無功文集》題作《裴仆射宅詠妓》,今從五卷本。兩《唐書·高祖紀》、《裴寂傳》、《新唐書·宰相表上》、《資治通鑒》卷一八五、卷一九〇、卷一九一載:武德元年六月甲戌(一日),裴寂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六年四月癸酉(二十八日),轉(zhuǎn)左仆射;九年正月甲寅(二十五日),罷為司空。上文已考績于五年三月應(yīng)詔入京,貞觀初歸隱(見下文)。詩云:“日照當(dāng)軒影,風(fēng)吹滿路香”,“香”字語意雙關(guān),既指花香,又指妓香,則時令為春。據(jù)此,詩當(dāng)作于武德六年或七、八年之春,時裴寂在仆射任。

武德九年(626)

正月十日,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三月,改修文館為弘文館。六月庚申,玄武門之變,秦王世民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八月癸亥,詔傳位于皇太子。甲子,世民即帝位。九月,太宗于弘文殿側(cè)置弘文館,命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xué)士。

杜淹《召拜御史大夫贈袁天綱》,見《全唐詩》卷三〇。

《唐詩紀事》卷五:“杜淹始見袁天綱于洛,天綱謂曰:‘蘭臺成就,學(xué)堂寬廣。’又語曰:‘二十年外,終恐責(zé)黜,暫去即還。’武德六年,以善隱太子,配流嶲州。淹至益州,見天綱,曰:‘洛邑之言,何其神也!’天綱曰:‘不久即回。’至九年六月召入,天綱曰:‘杜公至京,即得三品要職。’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贈天綱詩曰云云。”《全唐詩》節(jié)錄為題下注。《舊唐書·袁天綱傳》載:袁天綱,益州成都人,大業(yè)元年(605)至洛陽,為杜淹、王珪、韋挺看相,謂淹等“二十年外,終恐三賢同被責(zé)黜,暫去即還”。“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嶲州。淹等至益州,見天綱曰:‘袁公洛邑之言則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綱曰:‘公等骨法,大勝往時,終當(dāng)俱受榮貴。’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綱,天綱謂杜公曰:‘即當(dāng)?shù)萌芬殹椭辆萦反蠓颉z校吏部尚書”。按:杜淹等配流嶲州,事在武德七年六月,詳見本文“武德七年”條。上引《唐詩紀事》、《舊唐書》及《全唐詩》題下注皆云武德六年,誤。《舊唐書·杜淹傳》:“及(太宗)即位,征拜御史大夫。”《新唐書·杜淹傳》:“及踐祚,召為御史大夫。”皆誤。太宗即位在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時淹已在御史大夫任。《唐詩紀事》及《全唐詩》皆云:“九年六月召入”,《資治通鑒》卷一九一:“武德九年七月癸巳(七日),以宇文化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右仆射,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為御史大夫。”蓋征召在六月,就職在七月癸巳,《召拜御史大夫贈袁天綱》詩當(dāng)作于六月自嶲州入京途經(jīng)成都時。

陳子良《入蜀秋夜宿江渚》,見《全唐詩》卷三九。

《文苑英華》卷九九八陳子良《祭司馬相如文》:“維大唐貞觀元年,歲次丁亥,五月壬子朔,十六日丁卯,相如縣令陳子良謹遣主簿譙悅赍蘭肴之奠,敬祭故文園令司馬公之靈。”同書卷八四三陳子良《平城縣正陳子干誄并序》:“余以貞觀六年二月十日夜,于相如縣夢見爾靈。”可證貞觀元年五月至六年二月,子良在相如縣令任上。相如縣,唐屬山南西道果州,在今四川蓬安縣。詩題言“入蜀秋夜”,詩云“風(fēng)林兩岸秋”、“月影素寒流”,當(dāng)作于武德九年深秋子良入蜀赴任相如縣令途中。

陳子良《春晚看群公朝還人為八韻》,同上。

題云“看群公朝還”,詩云“正直康莊道,群公謁帝回。履度南宮至,車從北闕來”,必作于居京城長安時。上文已考定子良于武德九年秋入蜀赴任,《唐詩紀事》卷四、《全唐詩》作者小傳皆云子良卒于貞觀六年,蓋其作《平城縣正陳子干誄》后,不久即卒于相如縣令任上。故此詩當(dāng)作于武德九年秋之前。

陳子良《七夕看新婦隔巷停車》,同上。

陳子良《詠春雪》,同上。

《全唐詩》注:“以下二首,一作陳伯材詩。”陳尚君《〈全唐詩〉誤收詩考》云:“隋唐時均未見有陳伯材其人。《初學(xué)記》卷二、卷十四收二詩,皆署陳子良。伯材、子良義可互訓(xùn),頗疑伯材即子良字。”(《載《文史》第二十四輯)按:陳說是。子良《平城縣正陳子干誄并序》云:“弟名子干,字元楨,梁右將軍信義太守之孫,陳晉安王府諮議吳平侯之第三子也。”兄名子良字伯材,弟名子干字元楨,字皆從“木”也。《初學(xué)記》卷十四錄子良《七夕看新婦隔巷停車詩》,置于楊師道、褚亮詩后,鄭翼(即鄭世翼,唐人避太宗諱改)、李百藥詩前,明其為入唐后作。同書卷二錄子良《詠春雪詩》,置于隋王衡詩后,上官儀、董思恭詩前。該卷錄太宗、鮑照、沈約、裴子野、何遜、吳均、劉孝綽、張正見、王衡、陳子良、上官儀、董思恭詠雪詩,鮑、沈、裴、何、吳、劉、張、王諸人皆分別標明宋、梁、陳、隋,唯太宗、子良、上官、思恭四人未標明朝代,明其為入唐后所作也。要之,二詩約作于武德九年秋子良入蜀之前,其具體年份則無可考。

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見《全唐詩》卷三七。

詩云:“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fā)故鄉(xiāng)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yīng)栽。……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dāng)驅(qū)下澤,去剪故園萊。”據(jù)此可知:一、詩必作于長安。二、詩人羈留長安多年,垂垂老矣,不得重用,思鄉(xiāng)心切,再萌歸隱之志。三、詩當(dāng)作于罷歸前不久。上文已敘績曾三仕三隱。首次出仕由秘書正字轉(zhuǎn)揚州六合縣丞,棄官游河北,于武德二年春夏間歸隱龍門。其時績年三十,不得云“老去”,且此次出仕,在京時間不長,不能說“多年歲”。第三次出仕約在貞觀十一年,為太樂丞,兩年后掛冠歸田,其時雖已“老去”,然不得云“旅泊多年歲”(詳見下文)。故此詩之作,必在第二次出仕時。呂才《王無功文集序》:“武德中,詔征,以前揚州六合縣丞待詔門下省。時省官例日給良醞酒三升。君第七弟靜,時為武皇千牛,謂君曰:‘待詔可樂否?’曰:‘待詔俸殊為蕭瑟,但良醞三升,差可戀爾。’待詔(一本作“侍中”)江國公,君之故人也,聞之曰:‘三升良醞,未足以絆王先生也。’特判日給王待詔一斗,時人號為‘斗酒學(xué)士’。貞觀初,以疾罷歸。”《新唐書·王績傳》、《唐才子傳》卷一略同,唯《新唐書》誤改“武德中”為“武德初”。王績此次出仕乃在武德五年三月,詳見上文。王績本有濟世之志,其《晚年敘志示翟處士正師》云:“弱齡慕奇調(diào),無事不兼修。望氣登重閣,占星上小樓。明經(jīng)思待詔,學(xué)劍覓封侯。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游。”詩人以終軍自況,胸懷壯志,期望“封侯”。但“無事不兼修”之志士,卻只獲“待詔門下省”之空銜,無所事事,終日飲酒,自是大違夙愿,故托疾歸田。此次歸隱時間,呂《序》、《新傳》、《才子傳》皆云“貞觀初”,則《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當(dāng)作于武德九年,其時作者羈留京師已五年矣。

朱仲晦《答王無功問故園》,見《全唐詩》卷三八。

此詩乃南宗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擬答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之作,載《朱文公文集》卷四。五卷本《王無功文集》無此詩,明萬歷壬寅林云鳳鈔《東皋子集》三卷本、明萬歷黃汝亨刻《東皋子集》三卷本、明崇禎曹荃刻《東皋子集》三卷本、《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趙琦美鈔《東皋子集》三卷本皆附錄之,《全唐詩》據(jù)以誤收,并以別字為名,撰小傳云:“朱仲晦,王績鄉(xiāng)人。詩一首。”大誤!詳見曹汛《全唐詩誤收南宋朱熹詩》,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四年四輯。

孔紹安《贈蔡君》,見《全唐詩》卷三八。

此詩始載于《初學(xué)記》卷十八,題作《贈蔡君詩》。陳尚君《〈全唐詩〉誤收詩考》謂“‘君’下疑脫‘知’字。君知為陳隋間名士”。按:蔡君知生平不詳,唯《陳書·蔡凝傳》云:“子君知頗知名。”《南史·蔡凝傳》同。其作品僅存詩《君馬黃》一首,見《文苑英華》卷二〇九。其他一無可考。《舊唐書·劉孝孫傳》:“孝孫弱冠知名,與當(dāng)時辭人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紹、庾抱、庾自直、劉斌等登臨山水,結(jié)為文會。”陳尚君謂“蔡君和”當(dāng)作“蔡君知”(同上),亦未見所據(jù)。傅璇琮《唐初三十年的文學(xué)流程》以蔡君即蔡允恭,謂“孔紹安對蔡允恭之能入弘文館,甚為羨艷,寫詩贊頌云”。傅說是。《唐會要》卷六四:“(武德九年)九月,太宗初即位,大闡文教,于弘文殿聚四部群書二十余萬卷,于殿側(cè)置弘文館,精選天下賢良文學(xué)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xué)士,令更宿直。聽朝之隙,引入內(nèi)殿,講論文義,商量政事,或至夜分方罷。”可知弘文館學(xué)士之職,甚為榮顯,故孔詩贊曰:“疇昔同幽谷,伊爾遷喬木。赫奕盛青紫,討論窮簡牘。”詩當(dāng)作于是年九月允恭入館之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光泽县| 双鸭山市| 都江堰市| 通海县| 龙川县| 井冈山市| 岳阳县| 井冈山市| 沁水县| 青海省| 榆林市| 章丘市| 松原市| 太和县| 岢岚县| 永靖县| 榕江县| 克拉玛依市| 赤壁市| 虞城县| 东海县| 墨竹工卡县| 五家渠市| 图木舒克市| 大英县| 黎城县| 故城县| 武定县| 松滋市| 黄骅市| 肇庆市| 通渭县| 奉新县| 徐闻县| 安阳县| 钟祥市| 营山县| 安丘市| 百色市|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