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英語語言學多維探索與研究
- 馮小巍
- 5779字
- 2020-02-26 18:18:11
第二節 語言的起源與發展
語言并不是在人類出現之初便存在的,而是社會發展與人力結合的產物。下面就對語言的起源與發展進行介紹。
一、語言的起源
關于語言的起源,這里分別從宗教和學術兩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宗教說法
世界上很多宗教都包含對語言的起源這一問題的解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基督教經典《圣經》的描述。《圣經》主要有《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在《舊約》的《創世紀》第二章19一21節中出現了最早的關于人類語言的記載。
And out of the ground the Lord God formed every beast of the field, and every fowl of the air, and brought them unto Adam to see what he would call them; and whatsoever Adam called every creature, that was the name thereof. And Adam gave names to all cattle, and to the fowl of the air, and to every beast of the field …
(The Old Testament)
神用土創造了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并把它們都帶到那人面前,看看他朝它們叫什么。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
(《舊約全書》)
以上兩個記載均說明:上帝創造了亞當之后,賜給他命名事物的能力,并沒有真正解釋語言產生的原因,但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心,最初亞當和夏娃所說的是什么語言呢?被基督教廣泛接受的說法是,他們說的應該是古代猶太人通用的希伯來語。但是,盡管《圣經》是用希伯來語寫成,耶穌說的語言也是希伯來語,我們卻不能就此判定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希伯來語。《圣經》在另一處對世界上為什么會有不同種類的語言進行了解釋。
Now the whole earth had one language and few words. And as men migrated from the east, they found a plain in the land of Shinat and settled there. And they said to one another,“Come, let us make bricks, and burn them thoroughly.” And they had brick for stone, and bitumen for mortar. Then they said, “Come, let us build ourselves a city, and a tower with its^top in the heavens, and let us make a name for ourselves, let we be scattered abroad upon the face of the whole earth. And the LORD came down to see the city and tower, which the sons of men had built. And the LORD said, “Behold, they are one people, and they have all one language; and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what they will do; and nothing that they propose to do will now be impossible for them. Come, let us go down, and there confuse their language, they may not understand one another's speech. ” So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broad from there over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 and they left off building the city. Therefore its name was called Babel, because there the LORD confused the language of all the earth; and from there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broad over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
(The Old Testament)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講的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后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里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于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了,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里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舊約全書》)
由以上經文可知,基督教對于語言多樣化的解釋歸因于上帝的旨意。除了基督教的《圣經》,在埃及神話、巴比倫神話或是印度神話中也有關于語言產生的說法,如印度神話中說語言的創造者是女神Sarasvati;埃及神話中語言的創造者是知識之神Thoth。
(二)學術理論
從學術理論上看,語言的起源主要涉及特創論(creationism)和進化論(evolutionism)兩大理論。前文所探討的便是前者特創論,又稱“神賦論”。后者進化論認為語言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產物。從進化論的角度提出的關于語言起源的說法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下面就對其中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說法進行討論。
1.摹聲說
摹聲說(the “bow-wow” theory)又稱“汪汪”理論,其最早是由德國學者馬克斯·繆勒(Max Mueller)提出的。馬克斯·繆勒認為,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對自然界各種聲音的模仿,如原始人聽見風聲便會模仿風的聲音說“呼呼”;聽見水聲便會說“嘩嘩”;聽見動物的叫聲也會模仿。可以說,“汪汪”理論的說法很好地解釋了擬聲詞的起源,但又存在很大的漏洞。擬聲詞在詞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這一說法無法解釋非擬聲詞的來源問題。另外,如果語言真的是由人類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而來,那么人類的語言應該只有一種,即便是有多個語言,這些語言之間也不應該有這么大的差異,而事實卻是即便是擬聲詞在不同的語言中的表達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模擬狗的叫聲的擬聲詞,漢語是“汪汪汪”,英語是bow wow,法語是ouah ouah,西班牙語是:guau/gua。這是因為多數擬聲詞在形成過程中都會受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是自然界的聲音,另一個則是參照某種語言的聲音系統所規定的聲音組合模式而產生的。
2.感嘆說
感嘆說(the “pooh-pooh” theory)又稱“噗噗”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在遠古時期生活非常艱苦,時常會本能地發出一些表達感情的聲音,如受到驚嚇時可能會喊:“啊!”;感到疼痛時可能會喊:“哎呦!”。但是,該理論存在兩個方面的漏洞,首先感嘆詞對幾乎所有語言來說數量都比較有限;其次不同語言中表達同一情感的感嘆詞大不相同,如表達疼痛的感嘆詞,漢語中常用“哎呦”,英語中卻是ouch。
3.杭育聲說
杭育聲說(the “yo-he-ho” theory)又稱“呦嗨呦”理論,該理論最早是由弗雷德里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提出的。弗雷德里奇·恩格斯認為,人秀的祖先在一起勞動時,發明了一些用來表達某種含義的語言。例如,狩獵突發危險時同伴可能會喊:“快跑!”,在搭建房屋時可能會喊“拉”、“起”,在打造金屬工具時可能會喊“砸”。此外,人們一起拖拽重物時,為了協調動作和保持動作的一致,通常會發出一些有節奏的聲響,這種聲響類似于現在勞動者使用的“號子”,后來這些有節奏的聲響逐漸發展為較為單調/的語調,最后演變為人類的語言。這樣的說法缺乏根據,語言固然存在一些節奏用法,但是這種有節奏的聲音與現在語言的用法相去甚遠,所以杭育聲說僅能作為對人類語言起源的一種猜測。
二、語言的發展
(一)語言的接觸和融合
1.語言接觸
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是指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現象,特別是當這種接觸影響了其中至少一種語言時。不同民族之間的接觸必然會促使不同語言的接觸。而語言接觸的結果可以體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上,特別是詞語的相互借代上。例如,漢語中借詞(loanwords)的情況非常多,如“獅子、沙發、電話、戈壁、葡萄、石榴、因果、菩薩、哈達、喇嘛、塔、馬達”等,它們都借自于國外或國內民族的語言。同樣,漢語中的“絲、茶、瓷器、臺風”等詞語也常常被其他語言所使用。
在語言不斷接觸的過程中,除了會產生大量的借詞外,還產生了一些借詞詞綴(loanaffix)。例如,納提(Narty,1982)列舉了由英語詞根和Adag-me語詞綴構成的詞,埃里亞松(Eliasson,1989)也發現很多由英語詞根和毛利詞語詞綴構成的詞。可見,語言接觸既會影響到語言的詞匯層面,也能滲透到語素層面。
隨著各民族語言的進一步接觸,語音和語法也出現了借代現象。例如,西雙版納傣語吸收了漢語的借詞,增加了一個復合元音/au/;語序原本是“主語+賓語+動詞”的白語吸收了漢語的借詞后,變成了“主語+動詞+賓語”的語序。
處于同一地域中的語言,由于在長期的語言接觸中相互借代一些語言要素,所以漸漸顯現出一些語言共同點。例如,印第安語言聯盟、南部非洲語言聯盟、印度語言聯盟等都是語言長時間接觸的結果。再如,歐洲巴爾干半島有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阿爾巴尼亞語、匈牙利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馬其頓語等,這些語言屬于不同的語族,但在語法方面卻體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形成了有名的巴爾干語言聯盟。
此外,語言接觸還形成了雙語現象(包括多語現象)。雙語現象(多語現象)就是在一個語言社團中通行兩種(或多種)語言,或者某語言社團的一些成員,能講兩種(或多種)語言。例如,新疆人既能講自己民族的語言,又能講漢語。
2.語言融合
(1)同化現象
語言的同化現象是指一種語言排擠或代替其他語言,從而使被排擠、被代替的語言消亡。在同化中幸存的語言稱為“同化語言”,在同化中被代替、消失的語言稱為“被同化語言”。
同化是語言發展的重要現象。一般來說,語言的同化主要包括兩類:強迫同化、非強迫同化。
①強迫同化。所謂強迫同化,就是占據統治地位的民族為了同化和奴役被統治民族而采取的語言同化政策,即強制被統治民族使用他們的語言文字,同時限制被統治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這種通過強勢語言對其他語言的同化、兼并現象是語言發展的基本規律。例如,日本在占領中國東北和臺灣時,曾在這兩地使用同化政策。
某語言的強迫同化對該民族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具體來說,強迫同化的影響體現在如下方面。
A.經濟同化。在世界范圍的某些國家或在一個國家的某些地區,由于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快,有著極強的經濟優勢,其所通用的國家語言或地方方言借助本國或地區的經濟優勢,漸漸獲得了全國范圍乃至全世界范圍的優勢語言、強勢語言的地位,稱為“廣泛使用的標準語”,而原本流行的方言或語言在這種強勢語言的逼迫下不得不逐漸隱退甚至消失,于是這種強勢的語言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B.政治同化。對政治的強迫同化,是指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利用國家政治力量強制大家使用的語言,加大這種語言對其他語言的同化力度,加快這種語言的普及進程。
C.文化同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對語言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同樣,語言的使用和推廣,同樣對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文化的強迫同化,是指占優勢地位的某種語言,利用文化這一社會物質,進一步強化自身的語言強勢地位,進而同化、融合其他語言的過程。
D.教育同化。教育的普及同樣也會進一步推動語言的同化進程。當今時代,學校教育已經成為人們學習語言、應用語言和發展語言的重要場所。人們從出生之日起,就開始接觸語言,到了接受教育的階段,開始學習母語的書面語言,同時學習一些外語。通過對母語的學習和扎實掌握,逐漸將其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
②非強迫同化。所謂非強迫同化,就是一個民族自愿放棄自己的語言而采用他民族語言的現象。例如,公元5世紀,我國的北方建立了鮮卑族統治的北魏政權,為了鞏固政權統治,就倡導學習漢語先進的文化,并提出要“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也就是主張王公卿士在朝廷上要禁止說鮮卑語(北語),要講漢語(正音),極力推行“漢化”政策。
(2)混合現象
混合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融合現象。語言混合現象并不是一種語言同化另一種語言,而是由兩種語言“拼湊”而成一種混合語。這種用于臨時交際的混合語被稱為“洋涇浜”或“皮欽語”(Pidgin)。
洋涇浜原是指上海的一條河浜,在黃浦江的東西各有一條。在舊上海,洋涇浜是外商聚集的地方,在這里本地人與外國人頻繁接觸,逐漸就形成了一種混合語,即按中國話“字對字”地轉成英語,被稱作“洋涇浜英語”。這種混合語的基本詞匯來源于英語,語法則采用漢語語法,并且語音也有所改變。例如:
Two piece book.(兩本書。正確說法為“Two books.”)
My no can.(我不能。正確說法為“I can not.”)
洋涇浜的特點是詞匯貧乏、語法簡單、交際功能有限。嚴格來講,洋涇浜稱不上一種語言,它只是一種外語水平不高時用來應急的語言。洋涇浜多是伴隨殖民掠奪而出現的,所以人們對它沒有太好評價,甚至將它看成是被壓迫民族的恥辱。因此,洋涇浜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當然,洋涇浜在某些特殊時期也發揮過一定的交際優勢。不乏有人始終使用并學習著這種“登不上臺面兒”的語言。一些人將洋涇浜作為母語來學習和使用,于是就形成了克里奧爾語(creole),意思是“混血兒”。克里奧爾語多發生在由殖民勞工構成的社會或國家、地區中。這些殖民勞工來自不同的部落、種族和民族,由于彼此使用不同的語言,無法進行更廣泛的交流,于是他們開始使用一種洋涇浜化了的殖民者的語言。但經過長期的使用,他們的后代便把這種洋涇浜作為母語來學習,并逐漸擴大詞匯量,規范語法規則,進而就形成了克里奧爾語。
(二)影響語言發展的主要因素
1.社會因素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借助語言可以相互討論對自然界的認識和社會的經驗。語言要想真正發揮其作用,就必須敏銳地反映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各種認識和各種社會經驗,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語言的工具性決定了社會各物質的發展變化必然會促進語言的發展變化。例如,現代英語詞匯中之所以包含大量的法語詞匯,是因為英國歷史上,從11世紀到14世紀,諾爾曼王朝統治了大不列顛。據英國語言學家埃克斯利(Eck-ersley)的粗略統計,現代英語的詞匯有50%左右來自法語或拉丁語。
2.心理因素
語言除了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外,還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在用于交際和思維的過程中,必然會受使用該語言的人的心理的影響。這種心理影響就會引起語言的變化發展。
諸多心理因素中,對語言變化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思維。先民們長期使用具象思維,使抽象思維發展遲緩,所以他們的語言有著較濃的具象色彩。先民們的這一心理特征,從一些古代語言中就能找到端倪。例如,在愛斯基摩語中,有15個名詞是用來表示不同形態或下落到不同地點的雪的,但卻沒有“雪”這個概括性的詞語。在英美國家,人們習慣給孩子取一個保護性的小名,如Little Death, dirt等,他們認為取了這個賤名,孩子就能健康長壽。在新西蘭,孩子們不可以說“地震”這一詞語,人們認為一提到這個詞,就會真的地震。
3.語言自身因素
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是語言發展的外部因素,它們僅能為語言的變化發展提出要求和提供動力。語言能否接受和滿足外部因素的要求,如何將這些外部因素轉換為具體的變化和發展,最終取決于語言的自身因素。例如,語言和言語的矛盾運動這一因素。
言語是一種對語言運用的過程,主要體現在人們的口頭和筆上。言語要想充分發揮交際功能,就要同交際對象、交際語境、交際信息和情感等建立起聯系。這些聯系是開放的、具體的、靈活多變的,因而將會使其與語言系統發生矛盾。這種矛盾又將引發各種“出格”現象。人們會根據具體的需求,創造出一系列語言中原本不存在的新詞和表達,這就是“出格”的表現。
一些“出格”現象只能曇花一現,而另一些將會遺留下來,成為語言系統的一部分,從而促使語言的變化發展。因此,語言的變化發展有一部分是來自“出格”現象的。
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矛盾是語言變化發展的另外一個因素。語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對穩定的,而社會和心理因素則要求語言所表達的意義是無限的、靈活多變的,還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些有限且穩定的語言形式將會制約語言的意義,并且會“固化”人類的思維、心理的變化和發展。但是,因表達需要而決定的無限的、靈活多變的意義,將會對形式產生一定的沖擊。這種沖擊就使語言的形式得到了更新與衰亡。
總之,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將影響語言發展變化的各種外部因素,通過意義吸納轉化為語言發展變化的內部因素,從而使語言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