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英語語言學多維探索與研究
- 馮小巍
- 4240字
- 2020-02-26 18:18:11
第三節 語言的特征與功能
一、語言的特征
(一)任意性
“任意性”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索緒爾(Saussure)提出的,如今已廣為人知。任意性(arbitrariness)是指語言符號的形式和意義之間沒有自然的聯系《(Arbitrariness means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例如,人們無法解釋為什么“一本書”會讀作a/buk/; “一支鋼筆”會讀作a/pen/。語言的任意性還有著不同的層次。
1.語素音義關系的任意性
很多人認為,象聲詞不屬于語言任意性特征的行列。象聲詞是指一個詞是靠模擬自然聲響而形成的(Onomatopoeia refers to words that sound like the sounds they describe.)。例如,漢語中的“叮咚”、“轟隆”、“機里咕嚕”等。它們的形式似乎建立在天然基礎之上。事實上,用不同的語言來描寫同一種聲音,其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例如,英語中的狗叫是bowwow,而漢語中的狗叫則是“汪汪汪”。
語言的任意與象聲是可以同時發生的。下面就以威德遜(H. G. Wid-dowson)從濟慈(John Keats)所著《夜鸞頌》(Ode to a Nightingale)一詩中摘取的一行詩句為例進行說明。
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夏日夜晚飛蟲嗡嗡飛
如果讀者大聲朗讀這句話,就能感受到聲音與意義之間的聯系。但這種效果并非來自詞語本身,而是在讀者知道詞語語義后才建立起來的聯系。為證明這一點,可以試想如果讀者用發音類似的詞murderuus(謀殺)替換murmurous(嗡嗡聲),那么該詞的語音與蒼蠅飛動發出的嗡嗡聲就完全失去聯系了。“只有當你知道一個詞的意義后,你才會推斷它的形式是合理的。”(Widdowson,1996)此觀點適用于大多數象聲詞。
2.句法層次的任意性
系統功能語言學家和美國功能語言學家認為,在句法層面上語言是非任意性的。
所謂句法(syntax)是指根據語法組成句子的規則(Syntax refers to the ways that sentences a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grammar of arrange-merit.)。正如我們所知,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小句的順序和事件真實的順序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句子的任意程度低于詞語,特別體現在下面的順序關系中。試比較:
(1)He came in and sat down.(他進來坐下。)
(2)He sat down and came in.(他坐下進來。)
(3)He sat down after he came in.(他進來后坐下。)
閱讀完(1)句后,讀者可以很容易排出兩個動作的先后;當讀到(2)句時,讀者會按與實際情況相反的順序來理解——也許他是坐上輪椅再進入房間;而在(3)句,一個after調換了兩個分句的順序。因此,功能學家認為語言中最嚴格意義上的任意性只存在于對立體中區別性語音單位里,如成對詞語fish和dish, pin和bin等。
3.任意性與約定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語言符號的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是約定俗成的,即是約定性的關系。這里就來解釋一下任意性的反面,也就是相對任意性的約定性。作為英語學習者,他們經常會被告知“這是慣用法”,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即使它看起來或聽起來有些不合邏輯,也不可以做任何改動。任意性使語言有潛在的創造力,而約定性又使學習語言變得艱難和復雜。對外語學習者來說,語言的約定性要比任意性更值得注意。這就說明為什么我們在費力地記憶慣用法時,對語言的任意性渾然不覺,但對語言的約定性卻時常感到頭疼。
(二)二重性
語言的二重性是指語言具有兩層結構層次,上層結構的單位是由底層結構的元素組成的,每層結構又有各自的構成原則。
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such that unit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Lyons, 1982)
一般來說,話語的組成元素是本身不傳達意義的語音,語音的唯一作用就是相互組合構成有意義的單位,如詞。我們把語音稱為“底層單位”,與詞等上層單位相對立,因為底層單位沒有意義而上層單位有獨立明確的意義。二重性只存在于這樣的系統之中,既有元素又有它們組合所成的單位。許多動物用特定的聲音交際,它們都代表相應的意思。所以,我們說動物交際系統不具備這一人類語言獨有的區別性特征——二重性。正因如此,從人類角度來看,動物的交流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說到二重性,我們就必須注意到語言的層次性。例如,在聽一門我們不懂的外語時,我們會認為說話者流利的話語是持續、不間斷的語流。其實,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沒有間隙的。要表達分離的意思就必須有分離的單位,所以要對一門新的語言解碼首先要找到它的單位。音節(syllable)是話語的最小單位。音節之間的結合可以構成數以千計的語義段,也就是詞的組成部分,被稱為“語素”,如前綴trans-,后綴-ism等。有了大量的詞,我們就可以聯系更多的意義,進而組成無數的句子和語篇。
正如鮑林澤和舍爾斯(Bolinger & Sears,1981)所說的,“分層——一種層次套層次的組織——是’有限的手段作無限使用’的物質體現。這個特征是人類語言最明顯的標志性特征,它賦予人類語言以無窮盡的資源”。
(Stratification—this organization of levels on levels—is the phys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infinite use of finite means”, the trait that most distinguishes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at provides its tremendous resourcefulness.)
總之,語言的二重性對于人類語言有著巨大的能創性。人們僅用為數不多的幾個元素就可以創造出大量不同的單位。例如,一套語音系統(如英語的48個語音)可以產生大量的詞,運用這些詞又可以產生無窮的句子,不同句子的有機組合又能形成不同的語篇。
(三)創造性
創造性指語言的二重性和遞歸性使語言變得具有無限變化的潛力(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利用語言,可以產生各種新的意義。很多例子都能證明,詞語通過新的使用方法能表達新的意思,并能立刻被沒有遇到過這種用法的人所理解。這種能力正是使人類語言有別于鳥兒那種只能傳遞有限信息的交際手段的原因之一(Thomas & Shan Wareing,2004)。
但如果僅將語言看成是一個交流系統的話,那么語言也就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了。我們知道,蟲、鳥、魚、狗及其他動物都能通過某種方式進行交流,只是所傳達的內容極為有限而已。語言的創造性部分來自它的二重性。也就是說,語言的二重性使得說話者通過組合基本的語言單位就可以創造出無限多的句子。其中,多數句子是說話人從沒有聽過也沒有說過的。
另外,語言的創造性還體現在它可以產出無限長的句子。語言的遞歸性為這種可能性提供了理論基礎。例如,我們可以將下面句子無限地擴展下去:
She bought a book which was written by a teacher who taught in a school which was known for its graduates who …
(四)移位性
移位性是指語言使用者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不在交際現場(時間和空間上)的物體、事件及概念(Displacemen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例如,我們可以就秦始皇的作為暢所欲言,盡管秦始皇是公元前二百多年的人物;我們可以談論南極的氣候,盡管南極離我們遙不可及;我們可以說“明天有暴雨”,而明天實際上還沒有到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的移位性。
很顯然,動物的“語言”不具備這一特性。白蟻在發現危險時,會用頭叩擊洞壁,通知蟻群迅速逃離;蜜蜂在發現蜜源時會擺動自己的尾巴,并通過這種“舞蹈”向同伴報告蜜源的遠近和方向。但這些都必須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和空間的情況下,一只狗不可能告訴另一只狗“昨天主人不在家”或是“去年的夏天真熱啊!”可見,只有人類的語言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也即具有移位性的特征。
二、語言的功能
(一)交際功能
語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語言的交際功能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彼此交流,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這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和維持的必要因素之一。人類溝通的手段有很多,語言是最重要的一個,其他的溝通手段僅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如身體語言、表情等。當然,語言要發揮其交際功能需要語言使用者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如美國哲學家格賴斯(H. P.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該原則共有四個范疇:質準則(quality maxim),即話語的真實性;量準則(quantity maxim),即話語的信息量;關系準則(relevant maxim),即所提供話語與當前信息是否有關;方式準則(manner maxim),即話語是否清晰明了。另外,人們在交際過程中還會出于某些需要,需要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即特殊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這就需要交際雙方根據情景推導出表面話語下隱含的真實意圖。總而言之,語言是人們最主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只有遵守語法規則才可以更好地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
(二)信息功能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是人們用來表達思想的主要工具。語言的信息功能主要體現在人們使用語言進行溝通、將想要表達的信息傳達給對方以及人們使用文字將信息記錄下來。可見,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價值觀、世界觀以及自身內在意識世界的重要手段。
(三)情感功能
在人類語言具有信息功能的前提下,語言就能發揮情感功能。例如,語言可以用來控制交際雙方的情緒,當一個人感到悲傷的時候,如果能聽到幾句安慰的話語將會很快減少悲傷情緒。當一個人感到激動的時候,如果得到一句“冷靜”的提示,將會緩解其當時激動的情緒。除此之外,人類還可以使用語言來傳達感情,生氣時可以說幾句發泄的話語,看到美好的景物時,可以吟誦幾句詩詞表達贊美的心情。語言的書面形式同樣可以發揮其情感功能,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感人的故事會潸然淚下,看到恐怖的故事會心驚膽跳,看到幽默的故事會忍俊不禁的原因。
(四)標志功能
語言的區域性決定了它的標志功能。不同的民族通常有著屬于自己的語言,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區也可能有著屬于自己的方言,所以人們往往僅通過一個人使用的語言就能判斷其所在的民族或地區,這就是語言的標志功能。
(五)元語言功能
元語言功能就是用語言來解釋語言的功能,又可稱作“解釋功能”。例如,我們可以用“人”一詞來討論一個人,或是用“人”來討論語言符合“人”。為了將語言組織為完整的文本,作者需要使用特定的表述方法向讀者傳達準確的信息。再如,“Around the corner I found a little dog.”和“I found a dog around the corner.”,雖然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類似,但是側重點不同,第一句強調“我發現了什么”,而第二句則強調“我在哪里發現了小狗”這就是所謂的元語言功能,正因為語言存在這一功能才使得人們可以談論“談話”,可以思考“思想”,可以詢問“問題”。
(六)審美功能
人類除了使用語言,還賦予了語言審美的功能。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言的美感。例如:
(1)聽歌。
(2)聽歌曲。
(3)聆聽歌曲。
(4)聆聽歌。
上面四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句法也均無誤,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一般不會使用(4)這樣的句子,因為它不符合語言的審美要求。
另外,語言的審美功能還體現在修辭手段的使用上,如比喻、排比、雙關、擬人等手法都可以美化語言,彰顯語言的藝術美感。
此外,詩歌、口號、繞口令等文學體裁也是對語言審美功能的應用。
(七)智力開發功能
語言還具有極強的智力開發功能。人類的語言中樞位于大腦皮層的左側,它可以控制人類的思維和意識等高級活動,所以說語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活動。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決于語言。”可見,人類的語言和智力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訓練語言功能,來實現開發智力的目的;相反,如果一個人先天就喪失了語言習得能力,那么他的大腦智力以及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