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生活時代:北京的自然與社會生態(tài)
- 樊志斌
- 657字
- 2020-03-11 14:47:52
七、李宜顯眼中的北京交通
傳統(tǒng)時代,北京交通主要有步行、乘馬(驢、騾)、轎子、推車幾類,部分河流段可以通船,而由于旗人自東北入關(guān),馬是一大特色。
李宜顯等乘馬入朝陽門,過四牌樓、玉河橋、太清門、工禮司,路遇皇子、侍衛(wèi):
路逢皇子,著貂皮胡帽,衣貂皮衣,佩金裝刀,騎白驢而行,左右前導,皆騎韃馬,多至數(shù)十人。
此處之“白驢”或為“白騾”之誤,因騾子相對稀有,且體型高大,善走馴良,力氣亦大,故多有以之為騎者。旗人講求騎馬,故彼時北京城中男、女騎馬者眾多。
騎馬方式與朝鮮有別,李宜顯云:
我國人乘馬,別使人牽之,燕中人大以為笑,每兒童輩乘馬,使人牽之,作勸馬聲,稱“高麗”、“高麗”而去,以為戲,勸馬聲以為劇笑之資故也。
嘗觀古畫,乘馬者輒自以手控馬,以此見之,使人牽馬實我國之規(guī),而其自為控馬者,非但胡俗為然,自古中國人皆然也。
可知,北京人騎馬縱馬揚鞭情景。李宜顯還注意到:“官高者皆乘轎,而清人不得乘轎……引路者喝一聲以導之。”清人即旗人。清政府為了保證旗人騎射得天下的技藝,規(guī)定除特殊情況者,俱不準乘轎。
除乘馬、乘轎外,交通方式還有馬車。“駕車必以馬,否,皆騾,騾力大故也。”實際上,彼時乘驢者亦多,惟李宜顯未見。
又“有獨輪車,一車從后推之可載百余斤,載糞皆用此車,亦有載牛豬肉以去者,皆用此車,北京市中最多”。
至于步行擔物,亦與朝鮮不同:
男子擔而不負,用一條木,兩頭懸物,用肩擔之,謂之扁擔,一擔重可百斤,其運水搬柴皆用此法。其行遠路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加于肩,倦則移左移右。雖行千里,亦如此,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