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保持自己的活力
意識點燃能量
大聯盟棒球比賽進入了白熱化,投手因為一個下午的體力消耗而連續丟失了幾個球。在這節比賽中他的體力明顯下降。但是比賽還要繼續,為了堅持到底投手啟用了自己的法寶。他只是簡單地重復《圣經》中的一句話:“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上面故事中的這個運動員名叫弗蘭克·希爾。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每當站在投手區的土墩上重復這段話時他便會感覺一股巨大的力量輸入進了自己的身體里。于是憑借這股新力量,他堅持打完整場比賽。希爾解釋說:“我用自己的意識來點燃最后的能量。”
思想會直接影響人的生理狀態。想著自己已經筋疲力盡的人不可能使出力量。思想的信號一旦發出,機體便會開始做出一系列的反應,就像神經和肌肉,它們接受信息并且執行命令。如果人的思維一直緊張而活躍,那身體也會跟著不斷行動。宗教的作用,從最根本來說就是對思想做出一種規范,并將這種經規范的思想傳播出去。信念可以提升力量,所以人可以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來得到足夠的力量支持。信念可以幫助你完成所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借助人特有的精神力量,宇宙會將它的能量注入我們體內,幫助我們恢復原始的活力。所以說,這一能量傳遞過程的關鍵在于我們需要學會用自己的精神與宇宙對話。若是做不到這一點,人類的身體、思想與精神都會走向終結。我們都知道,只要有電源的存在,電子鐘就可以永不停歇地工作,它會一直向人們報告最精確的時間。但是一旦我們拔掉了它的電源,電子鐘的指針就會立刻停止工作,整個鐘就成了一個不會走的廢棄品。人與宇宙的關系就像是電子鐘與電源。我們與宇宙相通,從宇宙那里直接獲力。
許多年前我聽過一場報告,演講者在無數觀眾面前自信地說自己在過去30年內從未感到過一絲疲倦。這樣的話不免讓人懷疑。于是發言人為聽眾們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30年前,主人公也曾經是個失敗的人,但是因為一次奇遇讓他從此與上帝結緣,打那以后他就有了用不完的力量。憑借著上帝給予的源源不斷的力量,他輕松地完成了所有任務。這乍聽之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演講者臉上寫著的那份堅定,讓在場的每一位聽者都為之動容。那是一份怎樣堅毅的信念啊!
對我來說,上面那位演講者所說的內容十分有理。因為其實他就是在講述一個潛意識行為的過程。人類的力量其實就像一個水庫,它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有關潛意識行為的內容,也做了無數相關方面的實驗。在總結了眾多的實驗結果之后,我發現有關潛意識的力量的理論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我也更加相信潛意識會以科學方式來為人們的思想和身體添加源源不斷的力量。
曾經有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名字人們耳熟能詳,在他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潛意識力量的作用。這位偉人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他身上所擔負的重任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即便如此,只要需要,他依然能夠隨時擔起新的責任。有人奇怪于他的精力怎會如此旺盛,其實這是因為他有自己的小訣竅,一般情況下他能夠十分輕松并且快速地處理對普通人來說十分棘手的問題。
我曾經有機會與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心理醫生進行交談。我一度擔心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會對這位科學家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因為畢竟在這樣重的責任下,人很容易走向崩潰。可是醫生對我的回答卻是“不必擔心”。“作為他的醫生,我并不認為他有任何被擊垮的跡象。這要歸功于他超乎常人的組織協調能力。他總是將力氣都用在刀刃上,沒有半點浪費。他看起來就像是一臺配合完美的機器,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處理所有的問題,而就算背負著重擔也不會覺得有壓力。他精打細算地用著每一分能量,得到的卻是最大的收益。”
“看來他的成功之處在于擁有極高的工作效率。他總是有用不完的能量,是這樣的嗎?”我問。
醫生考慮了一會兒說:“應該這樣說,他也是一個普通人,與我們有著相同的情感,但更為重要的是他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他的信仰教他如何避免力量枯竭,幫他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并且不為任何困難所羈絆。通常來說,相比生理上的疲倦,人們更容易在心理上感覺無力,從而失去全部的力量。但是我們這位先生卻可以輕松避免這類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擁有一個積極的精神態度對于激發自我潛能和個性力量有著直接并且正面的作用。
人的機體可以在一段時間的互相作用下制造出我們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如果個體可以在開始的時候就注意飲食、運動、睡眠以及其他非物理性傷害等方面之間的均衡,那么他就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同時能量的供應也可以維持在很高的水平。如果人能夠在精神方面也給予相同程度的關注,那么他的整體狀態會更加出色。要知道平穩的心態是能量最好的保險柜。如果是因為某些遺傳因素,又或是因為一些后天強加的精神負擔而讓身體變得虛弱并且精力下降,那么人也會隨之漸漸地失去活力。原始狀態下人的身體、思想和精神間的協調是力量循環的基礎。
做一個自然人
愛迪生的夫人曾經和我多次討論過她的丈夫——那位有著魔力般創造天賦的發明家。她與我講述自己丈夫的生活習慣與個性特點。她告訴我愛迪生有一個可愛的習慣,每當工作數個小時感覺疲倦之后,他都會從實驗室返回自己的家,然后進屋躺在自家的那張舊沙發上。夫人描述自己的丈夫入睡的樣子就像個天真的小孩,美美地享受著一場沒有任何攪擾的香夢。就那樣安靜地過去三四個小時,甚至五個小時之后,他會自動醒來,精神抖擻地再次回到實驗室里,投入新一輪的工作。
我試圖讓愛迪生夫人以她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丈夫,我想了解這位發明家為何能夠如此高效地工作與休息。夫人給我的回答是:“他是一個自然人。”
此話怎講,其實愛迪生夫人的意思是說她的丈夫是個與自然結合、與宇宙結合的人。認識他的人都會發現在愛迪生先生的身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迷茫或是困擾的痕跡。他總是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幾乎沒有人看到過他發脾氣。愛迪生先生很少有情緒波動的時候,他的精神狀況要比一般人健康。通常情況下,他會持續工作好幾個小時,一直到感覺疲倦想要休息的時候才停下手中的工作。他的睡眠質量很好,一躺下就能安然進入夢鄉,而在自然醒來后,他又能精神抖擻地投入到新一輪工作中去。愛迪生先生一直都以這樣的方式生活著,也正是這樣的生活狀態給發明家帶去了無數奇思妙想。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進一步調動能量。他懂得只有徹底的休息和放松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認識很多人,很多偉大的人,他們都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夠同時處理許多問題,似乎他們的能量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仔細觀察這些人,我發現了他們身上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與自然相結合的人。或許這其中并非每個人都是虔誠的教徒,但是他們的心大都能與自然相通。他們全都擁有超強的情緒自控能力與心理調節能力。相反,很多時候,父母對子女的某些行為會給孩子帶去極大的負面影響,會給孩子的內心帶去強烈的沖擊,產生許多煩惱與痛苦。不僅如此,這些不良情緒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是在成年后還會造成某種心理陰影,比如他們經常會對周圍環境感覺畏懼,會比普通人更容易感覺痛苦,更容易產生怨恨的情緒。而所有類似的負面消極感情都會讓人失去平衡,浪費精力,最終感覺絕望。
翻閱《圣經》,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章節都與活力、能量以及生活的內容有關。這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詞語還是生活。因為生活需要活力,而活力又意味著需要不斷注入新的能量。在每個人的生命里總免不了有痛苦與磨難,總有各種困難和艱險等待著我們去克服與穿越。
感受自然的節拍,跟從自然的腳步,這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速度。過快的生活節奏只會破壞我們自身的平衡,只有與自然的腳步一致時我們才能達到最好的狀態。
不要一味地向前沖,這樣只會讓你踏錯生活的節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跟著自然的腳步往前走吧。我們會發現此時自己生活得最為愜意,此時身體里擁有最充足的能量。
跟著節奏過生活
成年人有緊張的習慣,這對他們有百害而無一益。一位朋友的父親曾經和我描述過這樣一個生活細節的變化。早前的年代里,青年男子會在夜晚來到未婚妻的家中。年輕的男女會一起坐在客廳里聊天。當時夜晚總是很長很長,時間緩緩而過,就像是墻上祖父的老鐘,隨著鐘擺一來一回地晃動,一點一滴地流逝。那擺動的聲音就像是在輕輕地說著:“時間還早,時間還早,時間還早,時間還早……”也不知何時起,現代人的時間不再充裕,就連鐘擺的長度都縮短了。每口鐘都敲得那么急促,像是在趕著人們說:“時間來不及了!時間來不及了!時間來不及了!時間來不及了!”
時間在變快,于是一切的節奏都變快了,人們開始感覺到趕不上節拍。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的腳步合上自然的節奏。在天氣溫暖宜人的時候,記得到戶外走走。躺到草地上,讓耳朵貼近地面,仔細聆聽,你將會聽到一首美妙的合奏曲。那里有風吹樹葉的嘩嘩聲,有低低的蟲鳴,它們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最和諧的自然之調。這調子里沒有城市汽車刺耳的喇叭聲,因為它并不包括在我們所說的聲音范疇之內。你還可以到教堂里去,在那里聽圣歌和上帝的聲音。上帝自有屬于他的音律,教堂便是一個最好的用來感覺的地方。當然了,人們也可以在工廠里聽到上帝的節奏,只要他有這樣的心。
我的一個朋友在俄亥俄州擁有一家大型工廠。他告訴我在他的工廠里,最優秀的工人總能聽出機器的節奏,工作時他們總會跟著機器的拍子走。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個工人能夠找到機器的節奏,并且能夠合上它的節奏,那么即使工作一整天,他也不會感覺到疲倦。在這位朋友看來,機器也是人類依據自然的法則組裝創造出來的產物。當人們學著去喜歡機器時就能感受到它的節奏。它也如擁有了肉體、精神與靈魂一樣,并與自然擁有一致的節奏。
所以那些能體會機器節奏的人將不會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厭倦與疲勞。火爐、打印機、辦公室、汽車,以及你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有節奏。因此只要學會感覺自然的腳步,跟著她的節拍前進,你就能擁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想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得按下面的方法來練習。首先第一步是身體放松,接著是精神放松。你需要感覺自己的靈魂正在一點一點沉靜。你可以這樣祈禱:“敬愛的宇宙,你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你是太陽,是原子,是一切新鮮事情,是我們血液以及精神中所有力量的來源。”要學會相信你所做的一切,相信你會從這一切中得到力量,與萬能的自然一同前進。
很多人感覺自己生活得很累,這僅是因為他們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沒有任何事可以觸動他們的內心。對有些人來說,外面的世界里發生的任何事都與他們無關,甚至是面對一些人世疾苦時都可以做到無動于衷。他們只能看到自己身上的東西,只能注意到自己身上的憂慮、絕望以及憤恨。這些人總是被一些無謂的事折騰得筋疲力盡,所以他們才會覺得累,才會生病。想要不再疲倦的最好方法就是將自己投入到一些感興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中去。
一位非常有名的發言人在連續幾場報告之后依然保持神采奕奕的狀態。我很驚訝于他的體力,便問道:
“在這么多場講話之后你真不覺得疲倦嗎?”“因為我有激情,因為我今晚所講的一切都是發自肺腑的。”他為我解惑。
這就是秘密所在。他為自己覺得值得的事情獻出全部。他傾囊而出,而同樣的你也可以做到。人只有在覺得生活無聊時才會泄氣,思緒才會四處飄蕩,但結果卻是一事無成。但是只要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人就可以永遠保持活力四射的狀態。我們提倡貢獻自我,這是說在做事情時要沉下心,放開手腳大膽去搏。我們需要忘記個人的存在,融入環境里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整天坐著抱怨,邊看報紙邊說:“為什么他們不做些事情?”人若全身心投入便不會感覺辛苦,所以疲倦只是因為你還沒能找到那件你想做的事。或許此刻的你感覺渙散、頹廢,就好像被老樹藤給纏住了無法動彈一樣,但是如果你能將自己沉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中去就會感覺到力量的存在,且沉入越深力量越大。此刻的你將沒有多余的時間與精力來考慮自己,你將會把全部思想都用在解決問題上。想要時刻保持能量,就要不斷調整情緒,這點非常重要。人只有在精神狀態飽滿時才會覺得充滿力量。
用精神點亮生活
已故的著名國家隊足球教練員鈕特羅克尼曾經說過,一個足球運動員只有在學會用精神力量調控自我情緒時才能發揮他的最大能力。不僅如此,如果一個球員不能對隊友抱有真摯、熱忱的態度則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隊員,而他也從不允許自己的隊里出現這樣的人。“我需要每位隊員都將自己的最大潛力都發揮出來,”他說,“如果有人懷有敵意就根本無法做到這點。因為敵意是釋放能量的障礙,只有消除了敵意,人才能爆發最大的能量。”人若感覺力量不夠,總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不能協調他們的情感所致,在內心最深處是有著感情和心理上的沖突。有時候這種沖突會變得異常顯著,但想要治愈也并非無方可尋。
記得有一次我來到美國中西部的一座城市,當時應他人的請求,我特意為一位先生做一回心理輔導。據介紹,前來與我見面的這位先生從前是個非常有活力的人,但是不知何故他最近變得非常消極,沒有心思工作,整個人像是徹底沉淪了一般。同事們分析可能是受到了一些人打擊的緣故。很快我見到了他,但也因此大吃一驚,他走路的樣子實在是太無精打采了。我看到的是一個魂不守舍的男人:一連幾個小時,他只會把自己埋在椅子里,偶爾甚至還可以看到他在啜泣。種種跡象表明他的精神已經崩潰。
在經過許多人類心理疾病專家的研究確認后,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理論:負罪感和恐懼對人的生命活力有極大的削弱作用。當人陷入負罪感和恐懼或是兩者復合的心理狀態時,會在不自覺的掙扎中消耗大量精力。這就意味著那些原本應該被用來應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精力在被削減,人也因此更容易感覺疲勞,不能圓滿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慢慢地他還會變得沉悶、倦怠,喪失對生活的興趣,甚至可能對生活絕望,希望長眠不起。
對生活的厭倦是導致生命活力喪失的另一個常見原因。生存的壓力,單調、枯燥的生活和無休止的事務侵蝕著人內心的激情,而激情對個人的事業成功又是不可或缺的。人不管從事什么行業,都會像運動員一樣感到疲憊,都會感到空虛和枯燥。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從事原本感覺輕松的任務,人也難免會覺得疲倦,所以在個人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當事人的能力和行動力往往就受到了影響。
對于消除厭倦的情緒,一位出色的商業領導人兼大學理事會主席就有他獨到的方法。曾經有那么一位非常優秀、深受學生歡迎的教授開始在事業上出現了嚴重滑坡。他的課堂不再吸引學生,教學質量也開始下降。學生和理事會一致決議,除非這位老師能夠回復到當初充滿新意和激情的教學形式中來,否則就需要另換他人。但是這種做法又不免顯得過于殘忍,依照慣例,這位老師離退休其實還有好幾年。
于是那位商業領導人請這位教授來到了他的辦公室。他對教授說理事會決定給他放為期6個月的假,不僅假期內的開銷可以報銷,同時還可照領薪水。所有的一切都只為一個要求,那就是他一定得給自己放個假好好休息一下,然后以最好的精神狀態回來。
這個領導人還請教授到他自己的小屋里去住,有趣的是這小屋建在一片荒地上。他堅持不讓這位老師帶任何書籍前往,只有《圣經》例外。他建議教授每天為自己安排時間外出散步,去河邊釣魚,或者是在花園里擺弄點花花草草。不僅如此,他還要求老師每天騰出一段時間來閱讀《圣經》,在這6個月里面要將整本書從頭到尾讀3遍。
領導人說:“我相信如果這6個月里你能夠做到每天都細細體味那些隱藏在劈柴、刨土、閱讀《圣經》,以及湖旁垂釣中的趣味,那么你一定會變成一個全新的人。”
教授答應了這些奇怪的要求。他學著適應這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結果他發現這一切行動起來遠比想象中來得容易。事實上,他愛上了這樣的生活,愛上了這種戶外運動。盡管偶然也會思念那群出色的同事和他的書,但他還是將心放到了《圣經》——這本他唯一攜帶的書上。他一邊閱讀一邊沉浸其中,驚訝地發現這本書居然向他解釋了自己所想知道的一切。在書中他找到了信念,感覺到了平靜,挖掘出了力量。6個月之后他煥然一新。
后來領導人告訴我,現在那位教授已經完全恢復如初。如今的他“精力百倍”,不再泄氣。重生之后他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力量,新的充滿激情的生活也再次在眼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