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
- 熊逸
- 1431字
- 2019-07-02 11:25:07
1.
本是想詳細講解“《春秋》三傳”的,講解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于是在正式開講之前需要寫上一個小序,談談春秋的小國民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戰國、秦、漢的大國寡頭乃至大國專制的,談談《春秋》及其相關的經典是如何在秦、漢以來的兩千年專制社會里發揮實際作用的,談談我們現代人所認為的這些“迂腐的書齋學問”在當初是如何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呼風喚雨的,談談一貫被當作中國精神的“春秋大義”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東西,談談道家的思想是否真的是我們一般認為的“清靜無為”,談談一統天下的儒學究竟在怎樣培養出忠臣孝子,談談我們對那段歷史有著多少的誤解和想當然……但是,一不小心,這個序言就寫長了,長到了現在這個足以支撐起一本厚書的篇幅,如果“世界上最長的序言”也能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話,等哪天實在無聊的時候我或許會試上一試。
——無聊的事情先放在一邊,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我不得不再寫一個“序言的序言”,嗯,就是你正在看的這個。
2.
每次寫書的時候我常常精神亢奮,但寫序言的時候卻經常齜牙咧嘴,有時我真想好好翻翻舊書,找出哪位偉大的作家也有同樣的毛病,但總是沒能如愿。好在懶惰總能刺激人們去尋找捷徑——前思后想之后,我決定了:干脆就直接引用三位前輩高人給他們自己的著作所作的序言好了。呵呵,人固然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但我保證,他們的序言用在我這里絕對不是胡拼亂湊。
第一個要引用的,是摩萊里給他的《自然法典》寫的序言,把拉丁文略去之后是這樣的:
人們是否讀這本書,對我關系不大;但是,如果要讀,就應當先讀完,再提出任何異議。我既不愿意人家半聽不聽,也不愿意讓有成見的人來評判。為了了解我,就必須放棄自己最珍視的偏見:請你摘掉這塊面紗一分鐘吧,你將會驚訝地發現,你認為從中汲取智慧的地方,正是一切災禍和罪惡之根源。你會清楚地看到自然的最簡單而又最好的教誨,它總是處處與通常的道德和政治不相容的。如果你的心靈和理智已經被通常的道德和政治的信條所迷惑,你既不愿意也不可能意識到其荒謬之處,那么,我就聽憑你隨這謬誤之流去吧。
第二個要引用的,是約翰·格雷《人類幸福論》的序言:
這里討論的一些問題,可能是依據跟整個教育制度向目前這一代人灌輸的觀念很不一致的觀點來加以探討的。因此,在那些尚未形成與自己青年時代的最初印象相反的任何觀點的人看來,也許會覺得我們的見解是錯誤的。不過我們要問一下,上述見解果真是錯誤的嗎?
第三個要引用的,是許地山《道教史》的序言:
此本不能說是著作,只將前人及時人研究的結果總撮起來,作為大學參考的書……全書創見極少,成見也無,不完不備,在所難免,望讀者賜教。
最后許地山這篇當中,有一句話是要改動一下的:把“作為大學參考的書”改為“作為中學生可看可不看的課外讀物”即可。
——說句心里話,本來我是想把許地山這篇放到后記再引的,可就在思想斗爭的關鍵時刻,良知突然露了露頭,我終于還是不情愿地改變了原來的計劃。
最后,再從閱讀的角度說上兩句:為了兼顧通俗和嚴謹,我對古老典籍的引述一般會在正文當中取其意而遺其直,并把原文附在注釋里以供參考查閱。另外,如果說以前的《孟子他說》和《周易江湖》是好熊的“休閑裝版”,那么,現在這個《春秋大義》就是好熊的“正裝版”了,不知道老朋友們是否習慣呢?當然,穿西裝也不一定要打領帶的。
好了,開場白就說到這里了,希望這篇文字至少會讓你讀得有趣,嗯,正如司馬遷在《史記·熊逸列傳》里說的:“如果這世上還有一件事情是比讀書更快樂的話,那一定就是讀熊逸的書了。”
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