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說什么(珍藏版套裝)
- 徐文兵 梁冬
- 23480字
- 2019-07-03 18:16:14
第九章 人的脾是與中央、黃色和諧共振的

黃色跟人的脾相對應。
經文: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榖稷(jì)。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1.“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黃色是通脾的
梁冬:“中央黃色,入通于脾”作何解釋?
徐文兵:前面講過“取類比象”——中國哲學,或者中醫是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怎么歸類的?不是看形狀,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它背后的真相——也就是看其神韻,或者叫神氣。對應到肉眼能看見的就是“黃色”——黃顏色的、位置處在中央的,是跟人的脾對應的關系。什么意思?
梁冬:是不是這個黃色,在波段上這一段,和我們脾的某些特征之間有某種關系呢?
徐文兵:黃色和脾的氣是共振、共鳴的。前面我們講過,“東方青色,入通于肝”——生發。碧的、綠的、藍的都是青色。入肝經的那些中藥,大多數是青色的。
黃色和脾的氣是共振、共鳴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經常用的麻黃沒摘下來時——炮制之前它就是青綠的。以麻黃為主的方子叫“麻黃湯”。在《湯液經法》里邊,“麻黃湯”是真正的“小青龍湯”,它入肝經、鼓舞肝氣,肝氣一沖動,出一身冷汗,體內的寒氣就被逼走了。所以,很多青綠色的藥,比如青皮,色青、入肝經、味清淡,是解肝經熱毒的;還有青蒿,可以調治瘧疾。
“往來寒熱”,屬少陽證,“少陽之為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這個青色就對應進去了。
前面我們還講過,紅色、赤色、赭、紫,這些顏色都入心。在中藥里邊,很多活血化瘀的藥都是紅色的。比如,赤芍、丹參、茜草等。大家都知道:茜草原來是染衣服的染料。西方工業革命中,因為采用人工合成的茜草素,免去了從植物中提取的工序,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還有紅景天。去西藏的人,為了避免高原反應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都要提前熬點紅景天吃。還有代赭石、紫草,都是紅色的。
去西藏的人,為了避免高原反應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都要提前熬點紅景天吃。
黃色的東西能調動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徐文兵:接下來,我們講“黃色”,“黃色入脾”。
梁冬:它叫“中央黃色”。
徐文兵:什么叫“中”,什么叫“央”?中就是中間,middle或者central。在中間居于高處的叫“央”。我們經常說“夜未央”,就是夜沒到那個極點、極黑的狀態。比如說,中央警衛局的警衛員,他在“中”,但不在“央”、不在權力最高層。前面講過,肝病是對應頸項的。頸椎病、強脖子、杠頭都是肝病。脾在中央,“俞在脊”——脊梁的“脊”,脊梁在中;胸椎、腰椎,在高處。它又在“中”,又在“央”,對應的就是脾。
梁冬: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大地,也是互相比類的——你趴在那兒,你的脊柱就是最高的地方,就是“中央”。
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大地,也是互相比類的——你趴在那兒,你的脊柱就是最高的地方,就是“中央”。
徐文兵:又是“中”,又是“央”。所以,脾吸收不好,小孩子面黃肌瘦的——疳積、食積,跟非洲小難民似的,怎么辦?捏脊,提后背的最高處,就能促進脾的消化。
《黃帝內經》說 “毒藥攻邪”,就是說,身上有邪氣的人要用有毒的藥。身上沒有邪氣,就不要整天亂吃藥——是藥三分毒。
那么,正常人平時吃什么呢?“五谷為養”。植物的種子最容易消化吸收。或者說,在耗損自身能量最少的基礎上,最好的食物就是“五谷”——植物。但“五谷”里面也有各種顏色,相比之下,容易被脾吸收的是黃色的粟。
在耗損自身能量最少的基礎上,最好的食物就是“五谷”——植物。但“五谷”里面也有各種顏色,相比之下,容易被脾吸收的是黃色的粟。
“滄海一粟”就是指小米,最容易消化吸收。我們經常說,“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毙∶资亲詈玫募Z食,比牛肉罐頭要厲害得多。
黃色的東西能調動人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或者吸收功能不好的話,就應該穿黃色衣服,家里裝修應該刷黃墻。
梁冬:講到“中央黃色”。我有個問題,“黃帝”有兩個寫法,有人說是黃色的“黃”,有人說是“三皇五帝”的“皇”。
徐文兵:我們講的是《黃帝內經》,是黃色的“黃”。
梁冬:有什么講究嗎?
徐文兵:當然有講究。黃帝之前那個神農氏,叫炎帝。他在南方起家,南方屬火,紅色,火生土。炎帝之后是黃帝,黃帝在中原發家。理論上來說,黃帝之后應該是西方有人起來了,土生金嘛。事實上,沒有這么機械。我是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來歷。
神農叫炎帝,也叫赤帝。他是南方起家,代表長江流域的文明。黃帝出生在軒轅丘,有人考證在新鄭——河南鄭州;有人考證在黃河流域,在陜西或者山西這一帶。但是他代表的是一種黃河流域的文明,所以他叫黃帝。這是歷史上講的“三皇五帝”。
梁冬:“中央黃色,入通于脾……”說到這個地方,我聽說有一些中醫診所會把他的診室分成幾種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病人來了,在不同的診室里邊治病,真是講究。
徐文兵:這就是說,我們中醫復興以后,那些古老的文明——那些儀式、那些規矩,都會慢慢地恢復。不像現在有的人,像賣菜似的,敞著個領子叼根煙,人一來就看病,不管在哪兒。我有時候出去講課,或者到電臺錄節目、做節目,有些人一伸胳膊便叫我號脈。
我說:“您能不能約個時間?”您把您當回事兒,也把我當回事兒,咱們正正經經地講個時間、氛圍、地點、場合,然后認認真真地看病。這叫講究。
您把您當回事兒,也把我當回事兒,咱們正正經經地講個時間、氛圍、地點、場合,然后認認真真地看病。這叫講究。
梁冬:這就是“禮”嘛!
徐文兵:人的很多虔誠、敬畏之心都是通過這些儀式培養出來的?,F在,好多東西都被革命了,都被打破了、遺忘了。
皇帝為什么選黃色的衣服
徐文兵:以前的皇帝為什么選黃色的衣服?清朝有八旗,有正黃旗,有鑲黃旗,為什么將黃色作為最珍貴的?在古代,中國的思想認為居中的、掌握權力的人,是可以統馭四方的,再加個夾角,就是統馭八方的。所以,皇帝用的黃色是其他人都不許用的。
梁冬: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主色調,對嗎?
徐文兵:秦朝是以黑色為主。從秦朝的治國歷史來講,它屬于一種 “法家治國”“酷吏治國”,偏于暴政。但是,秦朝只存續了十幾年。我去秦始皇陵參觀的時候,導游說這里的風水多么多么好——腳踏什么河,背靠什么山,左青龍,右白虎……我說,風水選這么好,怎么秦始皇的兒子扶蘇被殺了,最后子嬰又被殺了。這風水選得好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搞暴政、失去民心的話,埋到哪兒也得完蛋。
秦朝的制度,我是不大認同的。我很敬佩漢朝初期那種“休生養息,無為而治”的制度。《黃帝內經》成書,也是在漢代初年。經過一次大動亂以后,靠口傳心授——把過去老師傳授的東西記在心里的這些人們,才安靜下來,把寶貴的經驗寫成書。沒有一個“休生養息”的年代,恐怕我們現在讀不到《黃帝內經》。
沒有一個“休生養息”的年代,恐怕我們現在讀不到《黃帝內經》。
梁冬:其實,歷史總是環環相扣的。
中醫里非常好的健脾藥都是黃色的
徐文兵:前面,我說了食物——小米粥,《傷寒論》說了,喝完“桂枝湯”后,吃碗小米粥,這叫糜粥——“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然后說,這個人得病以后,“糜粥自養”,不要吃肉,免得 “熱遺食復”。
很多人病了以后,就想吃點清淡的、爽口的、容易消化的食物,這時候熬點粥,或者做碗面條,都挺好。另外,中醫用的非常好的健脾藥,讓脾的吸收功能增強、讓人變得強壯的藥都是黃色的。
很多人病了以后,就想吃點清淡的、爽口的、容易消化的食物,這時候熬點粥,或者做碗面條,都挺好。
比如,黃芪。黃土高原上的黃芪是最好的。山西北面渾源縣出的黃芪叫“北芪”,也叫“箭芪”,那兒的黃芪效果最好。黃芪補脾胃,升血壓,甚至可以調治胃下垂或者臟器脫垂,效果特別好。
然而,現在為了提高產量,有人搞了一種“速生黃芪”,一年就能長成(其實三年以上才能用)。就和現在吃的雞肉一樣,雞幾十天就出欄了,其肉嚼起來跟柴禾一樣。
古書上記載,原來這個黃芪,開一兩——30克,就是大量了,怕將人的血壓升太高、怕氣提得太強;現在開30克,泥牛入海無消息——沒一點兒反應,開60克,還沒反應。最后,開100多克,才有那么點兒效果。因為現在的藥材質量下降了。
中醫有一劑湯叫“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丸,里面主要的藥就是黃芪。另外一味特別好的補脾胃的藥,叫黨參,它是黃色的、發甜的。為什么叫“黨參”呢?因為它是山西長治的上黨地區出的 “參”。
《傷寒論》里邊,經常會用到人參。比如理中丸,需要人參多少兩,然后是白術、干姜、炙甘草,當然,人參不是我們現在吃的東北人參、吉林參、高麗參,絕對不是。
現在我們讀《傷寒論》,一開人參就用紅參、高麗參,或者生曬參,其實是錯的。在三國時代——張仲景生活的那個年代,那會兒的遼東跟中原是沒啥關系的,那地方不屬中原地區統治。所以,《傷寒論》里邊的人參,都是黨參,味道是甜的。如果現在用《傷寒論》的經方開一個桂枝加人參湯,里面用東北人參,就錯了。
《傷寒論》里邊的人參,都是黨參,味道是甜的。
真正的人參味道是苦的
徐文兵:真正的人參味道是苦的,是入腎、補腎的。
真正的人參味道是苦的,是入腎、補腎的。
趙本山主演過一部電視劇《劉老根》。里邊有個著名的人物叫“藥匣子”,范偉演的。這個藥匣子本名叫李寶庫,是專門研究山上那些花花草草的,然后給劉老根的旅館配藥膳。他給劉老根介紹藥膳配方時說到用了人參,人參有什么用?上來就背。

物盡其用才是大智慧。
中藥有個《藥性歌括四百味》,我小時候背過,第一味藥就是人參。在《劉老根》里,李寶庫是這么說的:“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營是營長的“營”,是我們血管里流動的那個氣;而“衛”是保護我們身體表面的,是保衛的“衛”。這四句話,很好記——這是明朝一位姓龔的醫家寫的。
“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他背完以后,劉老根問了一句:“人參是甜的呀?我怎么一直嘗的是苦的呀?”一看這兒,我說,“趙本山嘗過人參,李寶庫背的是黨參”——你千萬別用錯藥了!
元氣快漏的時候去補漏,叫“大補元氣”
梁冬:一般我們說的人參,到底指的是黨參,還是東北的人參呢?
徐文兵:這要看你干什么。如果補脾胃的話,就用黨參。黨參的味道是甜的,顏色發黃。黨參長的那樣子,也像個人樣,但是不像人參那么像人。人參為什么大補元氣呀?
梁冬:我以前以為補就是加的意思。
徐文兵:那叫益,很多人認錯字了——好像說,吃人參就能讓自己的元氣增加得多、然后就活得長。Add something,其實不對,它是止損的。當你的元氣快完了,就是快漏的時候,吃人參就能補住漏,這叫“大補元氣”,防止流失。所以,我們搶救危重病人的時候,會發現他們出現脫氣、脫液、脫汗、脫血、脫精的情況,這都是在漏元氣。這時,就可以熬上人參,然后搶救。像李可老先生搶救危重癥的時候,最善用人參。
補脾胃之氣——后天之氣時要用黨參;真正要救命的時候,要用人參。但是,現在的人參都是人工栽培種植的,真正那種野山參的價格比黃金都貴!
補脾胃之氣——后天之氣時要用黨參。真正要救命的時候,要用人參。
梁冬: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到餐廳里邊可以吃“人參炒牛肉”的話,一定不要覺得詫異。
徐文兵:那人參就是蘿卜!
2.“開竅于口”口腔表現出來的問題與脾有關
梁冬:“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這個脾,實際上指的不僅僅是脾臟,對不對?
徐文兵:指的是以脾為代表的一系列:脾對應的是胃,然后,脾又主肌肉。下面又說,脾 “開竅于口”。
梁冬:“開竅于口”,這個“口”到底是指什么?是唇呢,還是口腔內部呢?
徐文兵:口腔內部。也包括一部分唇。我講過,人的任脈從小肚子起來以后,環繞口唇,所以口唇的顏色很性感,口唇的顏色也代表一個人的生育功能,這是經脈上的聯系。但是口腔內部,這些口腔唾液的分泌,都跟脾有直接的關系。
人的任脈從小肚子起來以后,環繞口唇,所以口唇的顏色很性感,口唇的顏色也代表一個人的生育功能。
梁冬:有些人如果口腔內壁潰瘍,是不是胃或者是脾胃之間有什么問題呢?
徐文兵:肯定是火,但要判斷一下是虛火還是實火?
梁冬:怎么判斷呢?
徐文兵:有些人口腔起潰瘍,吃一頓辣椒就好了。這說明這人吃了涼東西積往了,然后那個火就浮到表面了,一吃辣椒開胃了,火下去了,就好了。
但有些人的口腔潰瘍是處于一種濕氣加上熱氣的狀態,是反復不好的那種口腔潰瘍,一般都是吸收了太多的濕毒。“富營養化”的東西太多了,治療時就要袪濕氣。所以,口腔表現出來的問題要歸究到脾。
小孩長鵝口瘡,是感染了一種真菌,還有些人總喜歡咬自己的嘴唇,或者舌頭。這就是腫了——濕氣、水濕太過了。
梁冬:所以,咬到自己的嘴并不是偶然現象。
徐文兵:不是因為他想吃肉了,是因為他吃肉吃太多了!梁冬:天底下沒有偶然,只有必然!
徐文兵:我們給一個人看病,望、聞、問、切的時候,要看他口唇的厚薄。口唇厚的人,一般肌肉比較豐滿;口唇薄的人,一般肌肉比較消瘦,這代表他的脾胃的功能。
口唇厚的人,一般肌肉比較豐滿;口唇薄的人,一般肌肉比較消瘦,這代表他的脾胃的功能。
梁冬:我發現有些人的面相是在變的:年輕的時候,口唇是比較厚的;老了以后,開始變得很薄了。
徐文兵:有些人是年輕的時候比較憨厚,拙嘴笨舌的。到老了以后,變得伶牙利齒了。樹沒水叫“枯”,人沒水,就很難 “活”了。
徐文兵:“開竅于口”是一個唾液的問題。有些人吃飯,吃一口飯,喝一口湯,口腔里邊沒有唾液。
要知道,所有的水液,責之于腎,但是到了口腔又有一個分管的問題——脾的問題,這是一種表現,就是說脾胃的陰血,或者陰液不太足;還有一種人說話痰聲不斷,或者唾沫星子亂蹦,睡覺時嘴角上全是口水。說話激動了,口水能跑到別人身上。睡覺的時候流口水、濕枕頭——唾液過多。這都是脾的問題。
古人的智慧在于,他能把這些貌似沒有關系的東西總結出一種規律來,讓你很容易地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梁冬:那個活著的“活”,是三點水加一個舌頭的“舌”。這個“活”字怎么解釋呢?
徐文兵:如果一個人口干舌燥,口中沒水,就說明他的津液生化得不太足了。樹沒水叫“枯”,一個人要是沒水,就很難 “活”了。所以,調治這種干燥綜合癥,要看看是局部問題,還是全身問題。比如說,僅僅是嘴干,可以說“責之于脾胃”。如果這人嘴干、眼干,鼻子也干,或者是生殖器官也干,就說明根兒上有問題,根在腎精了。所以,需要辨證論治。
梁冬:碰到干燥的這個問題,要去看看,到底是局部的干燥,還是全身的干燥。前兩天碰到一位朋友,他說他的眼睛很干燥,那通常是什么問題呢?
徐文兵:眼睛干燥,首先是肝的問題。肝血不足或者肝的陰液不能上乘。如果程度較輕的話,我們一般在眼睛周圍的幾個穴位扎一下針:眉毛開頭,這叫攢竹穴。眼角,就是眼的外眥,這叫童子髎,是膽經的穴。有的時候,我們會扎一下睛明穴,在眼睛的內角,這是膀胱經的第一個穴。
眼睛干燥,首先是肝的問題。肝血不足或者肝的陰液不能上乘。
梁冬:擠按睛明穴,做眼保健操嘛!
徐文兵:用針刺的話,力量更強、程度更深。程度輕的人,馬上眼睛就能得到緩解。第二個方法,如果眼睛干,我們說“金能生水”。也就是說,肺有一種推動人的體液,分布到各個部位的功能,肺能幫助腎去運化水液。人打個哈欠以后,眼睛會濕濕的、潤潤的,這叫“金生水”。這些小辦法都能緩解。
如果這些招兒不管用,那就要從根上找問題了。肝的媽媽是腎(木的媽媽是水),你又得補腎了。平常的中藥店里有“杞菊地黃丸”——杞是枸杞的“杞”,菊是菊花的“菊”,里面有地黃,這些都是幫助你滋潤眼睛的。
但是,“能掙的不如會花的”,你老人家整天盯在那兒打游戲、看股票,然后熬著夜、通著宵,你那兒漏著,大夫再怎么給你補,還是沒用!真正養陰就是借天地之力量,晚上早睡,秋冬收藏。
真正養陰就是借天地之力量,晚上早睡,秋冬收藏。
3.“藏精于脾”脾里面的精包含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兩種
梁冬:“藏精于脾”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藏精于脾”,就是說脾的那個臟,負責給脾的系統提供所有的能量基礎,是這一系統的能量基地、物質基礎。
“藏精于脾”,就是說脾的那個臟,負責給脾的系統提供所有的能量基礎,是這一系統的能量基地、物質基礎。
很多人經常跟我說,“我的脾切了,我不也活得好好的嗎?”問這個問題的人,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簡單地把解剖學中有形的物質器官和我們中醫的脾的概念混淆了。意思就是,我這兒有個“心”,身體上就必須對應一個“心”。我的脾切了,脾的系統就崩潰了。
其實,人不光是有一個肉身,有一個肉質的器官,它還有背后的東西,背后的東西負責推動器官工作。神經是血管在支撐它,誰又支撐這些神經、血管呢?肯定是我們中樞的某個區域在控制——現在幾點了,我要給脾供血了,那信號就過去了。沒有那個肉質的臟,是不是說,就不給它供血了?你傷了它的物質的、有形的東西,就等于傷了它背后的無形的東西嗎?
梁冬:《西藏生死書》里面講到一個叫“幽靈通”的東西,他說有一些人做了截肢手術。晚上,你在做夢,甚至能真實地感覺到那個被截掉的手的疼痛。
徐文兵:不用做夢,白天就有感覺。這不是西藏人說的,現在醫學上就有這種病,名字就叫幻肢痛。幻是幻想的“幻”,肢是肢體的“肢”。一個人本來截肢了,比如說胳膊沒了,他卻能明確地告訴大夫,“我左大拇指疼?!?/p>

看一個東西不要只看表面,要意識到其背后無形東西的存在。
這種情況下,醫生要扎哪兒,怎么治?況且人有代償功能,當人的眼睛瞎了以后,他的嗅覺、聽覺會變得更敏銳——這個臟腑不能工作了,但其他有代償。所以,就像你剛才舉這個例子,我把手切了、截了,但是指揮手的那一套工作的東西還在、那個神還在!
脾是藏精的,不見得你切了它,你的精就沒了。切了脾,不等于把脾所有的東西都切了。
脾是藏精的,不見得你切了它,你的精就沒了。切了脾,不等于把脾所有的東西都切了。
4.“故病在舌本”人的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舌頭的主體上
梁冬:人的脾胃出現了問題,表現在哪兒呢?“舌本”。
徐文兵:“舌本”是哪兒?樹根和樹本,是不一樣的。樹根是地底下那部分。樹本是樹樁子,樹干。很多人以為根本就是“根”,這是不對的。同理,我們的舌頭有舌根兒,這個舌根兒是屬腎的,而舌的主體是屬脾的。
梁冬:“久久鴨”的鴨脖還有鴨舌頭呢!那個舌分為兩段,還有一個根兒連在后面的。那個叫“舌根”,有肉的是“舌本”。
徐文兵:舌本是那個主根、主干,舌尖是屬心的,舌的兩邊是屬肝膽的。
梁冬:所以,法蘭西式接吻,兩個舌尖一打架,肯定就是心動了。
徐文兵:有的人說,舌尖和舌頭的兩邊能分別感知不同的味道,品葡萄酒時要把舌頭一卷,讓酒在舌頭上滾動,讓心充分感知酒的味道。
“舌本”是舌的主體。當脾胃有問題的時候,就會在舌頭的主體——主干上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胖大舌。伸出來一看舌頭是腫的,水汪汪的大舌頭,兩邊還有兩排牙齒印兒。
“舌本”是舌的主體。當脾胃有問題的時候,就會在舌頭的主體——主干上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胖大舌。
對一個正常人來說,老天給你配的舌頭正好跟唇齒相依,井水不犯河水,牙咬不著你。如果脾胃里邊濕氣大,食積太重了,舌頭就腫了。腫了以后,你把牙一合,就咬著舌頭了。然后,中醫舌診時會看到舌苔。
有好多人早上起來一照鏡子,舌頭上邊有厚厚的一層舌苔。有些人就刮,刮完了以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本事伸到肚里去刮一刮。
舌頭上的問題只是內因的外在表現。內在的原因是脾富營養化,吸收了太多不該吸收的東西。
梁冬:通常內心不安定的人,伸出來的舌頭也是顫的。
徐文兵:看舌頭要看幾方面:第一看舌頭的顏色,第二看舌頭的大小。要看“形”,要看“色”,還要看“態”,就是看它怎么動。
看舌頭要看幾方面:第一看舌頭的顏色,第二看舌頭的大小。要看“形”,要看“色”,還要看“態”,就是看它怎么動。
一般人都認為狗伸出舌頭在那兒哈哈顫,其實人伸出舌頭來也一樣。像很多內心不安定的人,伸出舌頭也是顫的,這是在散心火。
很多內心不安定的人,伸出舌頭也是顫的,這是在散心火。
還有,多動癥的小孩有個特點叫“弄舌”。他沒事兒就在那兒吐舌頭,就跟蛇吐信子一樣。其實,這就是心里面的毒火太重了,比如吃雞肉太多了……
有時候,舌診時還要看一下舌底下邊的靜脈血管,是不是那種怒脹的、紫色的。舌頭下邊還有兩個“經外奇穴”,一個叫“金津”,金是金子的“金”,津是天津的“津”;另外一個叫“玉液”。我們調治沒有唾液的癥狀,或者是精神方面的問題,就扎這兒。
梁冬:你真的在舌頭上扎過針???
徐文兵:我真扎過。我怕病人咬我,得先拿一個架子把他的牙齒給撐起來。
老吃口香糖,就是自己在傷自己
梁冬:還有一個問題,有些人喜歡吃口香糖。小時候我老吃口香糖,我媽叫我別吃。她說,老吃口香糖會傷津液。為什么呢?
徐文兵:我特別反感人嚼口香糖,首先不禮貌。中國人吃飯是件很莊重、很莊嚴的事情。有些人卻沒事兒老在那兒嚼口香糖,腮幫子一鼓一鼓的。這是從美國流傳來的文化,很多人盲目跟風。這會引發兩個問題,第一個,會得一種病叫“下頜關節紊亂”。下頜關節就是我們的“咬肌”,上面有個穴位叫“頰車”,得了這種病后,咬比較大的東西時就會卡住。
我見過一個病人,他對我說:“徐大夫,我又卡住了?!彼诔砸活w大葡萄的時候,一張嘴“咔”,下頜關節合不上了。
這種紊亂是怎么造成的?因為他老這么嚼東西,不給下頜休息時間。我們一天吃三頓飯,該干活干活、該休息休息,他卻整天不斷地嚼著食物。
還有一種問題,就是胃有病的人嚼不動食物。有位老太太是個經絡敏感的人,她沒學過醫,但我給她扎針時,針尖往哪兒走,氣感怎么走,她能描繪得清清楚楚。她跟我說,當她犯胃病的時候,就覺得腮幫子——頰車穴這兒酸。頰車穴是胃經的第六個穴,嚼不動東西就是這塊兒氣不足。所以,老嚼口香糖,我認為就是自己在傷自己。
頰車穴是胃經的第六個穴,嚼不動東西就是這塊兒氣不足。
刷牙不當會傷胃
徐文兵:現在的牙膏和口香糖,我總是懷疑它們有破壞胃粘膜的作用。牙膏有清潔作用,但是,刷牙時怎么能保證你不會吞下一兩口牙膏到胃里呢?事實上,不少人漱口的時候一不小心,“咕咚”一口,就會把牙膏吞入胃里。
我研究胃病時,突然發現,胃病都跟刷牙有關系。
梁冬:因為很多人把牙膏吃到了肚子里,所以才得病。
徐文兵:得了胃病——沒清潔牙,清潔了自個兒的胃粘膜了。另外,口香糖里面有橡膠,還有什么甜味劑、防腐劑。防腐劑會不會傷到你的胃呢?
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學做貴族,吃東西的時候就要安安靜靜地。我看好多人,一邊走,一邊吃著東西;一邊干活,一邊吃東西,這其實都是在傷神。吃飯,就要正正經經地吃飯,全神貫注。這個東西怎么做的?怎么吃更好?怎么吃更香?要認真,這都是大事兒?,F在有很多人,活著不知道為什么?吃不好,睡不好,還在那兒拼命工作。
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學做貴族,吃東西的時候就要安安靜靜地。我看好多人,一邊走,一邊吃著東西;一邊干活,一邊吃東西,這其實都是在傷神。
嗅覺、味覺不靈,問題也出在脾
梁冬:講到這個舌頭的問題,還有一些人喜歡在舌頭上打舌釘兒——搞一個高級一點的釘兒,然后在上面鑲個鉆石。
徐文兵:這都是一種自殘、自虐、不健康的行為。我都是反對的。我看到很多人,喜歡打耳朵眼兒,打一眼兒不夠,還要打一排,簡直是自虐!
自虐的人有他背后的心理問題,也有生理的問題。我發現,好多人失去了嗅覺,有的人失去了味覺,問題也出在脾。食不甘味,味同嚼蠟,吃什么東西都是一個味。這樣活著還有意思嗎?所以,一定要注意保護我們的舌頭,不要受特別辛辣的,或者是寒熱的刺激。
舌頭上不是有味蕾嗎?什么叫味蕾呀?不就是一些活躍的小細胞嗎?你先一道冰,然后,再來一道熱水,一道辛辣的食物,冰火兩重天,最后都會傷到胃。還有一個要告訴大家,那些真正會保護舌頭的人都是品酒師。

現在很多喜歡自殘、自虐,而不自知。
梁冬:有一些牙刷帶有刷舌苔的刷子,這種東西好不好呢?
徐文兵:表面上刮一刮也對,有本事伸到肚子里刷去。真正地去根,就要吃芳香、化濕、消食、化積的藥物。舌頭只是給你一個信號,里面多余的東西太多。
真正地去根,就要吃芳香、化濕、消食、化積的藥物。舌頭只是給你一個信號,里面多余的東西太多。
5.“其味甘”甘甜的味道最容易被脾胃吸收、消化
真正養人的味道是——甘淡
梁冬:“其味甘”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其味甘”的意思就是說,甘甜的味道最容易被脾胃吸收、消化。同時,多吃甘甜的味道,也能增強脾胃的功能。
甘甜的味道最容易被脾胃吸收、消化。同時,多吃甘甜的味道,也能增強脾胃的功能。
“甘”還包括一種味道叫“淡”。“嚼得菜根,百事可為”,什么叫“嚼得菜根”?一般人吃飯都要加點辛辣、刺激、咸鮮、美味的東西,但是 “五色令人盲”,這種五味滋味過厚,我們稱它為“甘脆肥濃,腐腸之藥”。你吃這么多東西,味道這么重,說明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差了,要加重滋味,以尋找刺激。就跟一個男人性能力不強,非要吃春藥一樣。
真正脾胃功能強的人,能在甘淡的飲食當中品出滋味來。
真正脾胃功能強的人,能在甘淡的飲食當中品出滋味來。
我們現在把吃菜當吃飯。但真正意義上的“吃飯”就是一碗小米飯,干飯或者白米飯,可以不炒菜,直接拌點醬油湯,拌點豆豉,都能下飯,而且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我們現在是多吃大魚大肉,不愛吃主食,顛倒了!如果你有一副好的腸胃,就能從一些很薄的滋味里面,或者別人吃起來都沒什么味道的東西里面品出滋味來。這時候你再吃飯,別人看你很將就,其實恰好說明你的消化吸收能力非常好。
脾胃有病的人吃飯則必須得弄點辣的,沒辣的就吃不下,感覺沒胃口。這就跟吃了春藥去干活一樣。所以,真正的味道,真正養人的味道是——甘淡。
外面餐館的飯菜吃不完,打包回家后,第二天早晨起來嘗一下,你發現根本咽不下去。因為味道太重了、太咸了!可是頭天晚上吃,為什么不覺得?那會兒你在一種油和膩的狀態下,必須靠這些東西來刺激腸胃,可當你睡了一覺,平和之后才知道,自己怎么吃了味道這么重的東西!
吃“陳倉米”可以節省元氣
徐文兵:經常在家吃飯的人會健康長壽。因為常吃甘淡、平淡的食物,能省自己的元氣。人吃飯就是拿自己的元氣去化谷氣,與其吃那么多沒用的東西,還不如吃得適量一些。
經常在家吃飯的人會健康長壽。因為常吃甘淡、平淡的食物,能省自己的元氣。
古代有一種養人的飯叫“陳倉米”(放置很多年的米)?;鹆ν⒂袆诺娜丝梢猿孕旅住?捎行┤似⑽溉?,吃了新米以后受不了,就要吃“陳倉米”?!瓣悅}米”被風化了,或者是蛋白質消解了。它的味道特別甘淡,對脾胃有毛病的人很好。剛剛大病初愈的人,熬上一點陳倉米喝,慢慢就恢復了。
“不得其醬不食”
梁冬:韓國料理和日本料理都有一種醬,有一些潮州菜里邊也有,這種醬,就是蔥蘸的醬。但是漢人吃飯的時候很少吃。為什么呢?
徐文兵:東北有呀!孔子講過 “不得其醬不食”。
梁冬:這個“醬”是怎么來的呢?
徐文兵:通過發酵制作出來的。醬通過微生物發酵,或利用自身的酶發酵以后,能夠幫助我們分解動物和植物蛋白,能夠節省元氣。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吃臭豆腐?為什么好多韓國人和日本人都喜歡吃納豆,我們聞一下都覺得受不了,人家卻吃得津津有味。
為什么?他們身體里面的神需要!身體本能需要它。
納豆的好不是靠科學研究發現的,而是依靠人的本能,發現這個東西變成這樣以后,盡管聞著不好聞,但吃進去以后,“化”的功能提高了!
甜東西吃多了會傷腎
梁冬:“消”和“化”有什么區分呢?
徐文兵:消是物理變化,一塊大豬肉嚼成小塊豬肉,最后變成了乳糜狀的,但它還是豬肉?;墙涍^你的酶,將豬肉、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再重新組合變成人肉。很多人不健康,其實是不消化導致的。有人是消不良,有人是化不良——消是胃的問題,化是小腸和三的問題。
根據中醫的理論,“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吃甜的、甘淡的東西對脾胃好,那我就吃甜的,最終吃了個啥結果?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小孩子吃糖多了就會有齲齒,其實就是把腎傷了。
梁冬:土克水,多吃甜的東西,估計對腎不好。
徐文兵:首先表現在牙不好,“牙為腎之余”,腎主骨、生髓,牙是骨之余。所以,小孩子吃糖多了就會有齲齒,其實就是把腎傷了。
有個成語叫“囫圇吞棗”,什么意思?棗是補脾胃的,棗是甜的——“大紅棗兒甜又香”,但是,吃甜多了會傷腎。
有個哥們兒很聰明,他說——那我就不拿牙咬它了,直接吞進去。他這種思路是對的,因為他知道吃甜多對腎不好。但是他以為不經牙咬就不接觸牙了——其實,經過脾胃吸收消化以后,體內血糖增高,照樣會傷腎。
大家記住,吃甜的多了就會傷腎。第一個表現,吃甜多了以后,小便就嘩嘩嘩的,腎固不住水,閉藏功能不行了。如果女的吃甜的多了,白帶就會異常增多。有人說,這是真菌感染、霉菌感染,其實那是濕氣!就是說營養的東西太多了,要從那兒往出走。還有的女性會變得肥胖,肥胖就會導致閉經,不來例假了。男人吃甜過多則是陰囊周圍出現粘汗,有的人陰囊周圍會出現濕疹。
吃甜的多了就會傷腎。第一個表現,吃甜多了以后,小便就嘩嘩嘩的,腎固不住水,閉藏功能不行了。如果女的吃甜的多了,白帶就會異常增多。
我看到很多人在那兒坐著,一會兒揉揉這兒,一會兒動一動腿,很可能是襠下有濕。所以,甜的東西吃多了,對脾胃好,但對腎不好,對生殖功能也不好。
老百姓有句俗話說“母雞肥了不下蛋”——吃胖了以后它就不排卵了。因為腎主生殖,吃甜的東西就抑制了它這種功能。另外,母乳喂養期間也是如此,當母親去生產甘甜的乳汁的時候,是沒有月經的。當她一回奶,停止給孩子哺乳了,月經就來了。
腎主生殖,吃甜的東西就抑制了它這種功能。
梁冬:土是克水的,木是克土的,但如果土更強的話,會不會反侮其木呢?
徐文兵:那就更復雜了,我們只說一個最基本的關系。土不足,正好腎水還挺足,我們可以給他補。補到一定程度,就不吃了。我很反感有些大夫一開藥就是半年或者一年。你要看自己開的藥有效還是沒效。有效,那病人的癥狀就變了,再吃你的藥就不對了;如果沒效,多吃半年的藥干嘛呀!
所以大家一定要尊貴點兒,找大夫去看,望、聞、問、切,開出一副適合自己的藥,頂多吃上三五個星期,然后就停藥、換藥。
“胃不和則臥不安”
梁冬:如果要捏一個穴位,或者是敲一敲膽經、帶脈,做哪一個動作,是有助于脾的健康的?
徐文兵:脾有多個穴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脾經上的“太白穴”。太白穴就是我們經常出現痛風的地方,在大腳趾的內側,那個褶子關節的后面。太白穴后面有個穴位叫“公孫”。這兩個穴位在足底按摩的時候,一個代表人的甲狀腺,另外一個代表人的胃。按摩這兩個地方,能夠促進人脾胃的消化和吸收。特別是公孫穴。
梁冬:有些人吃些東西肚子就覺得特別脹,是不是脾胃能力不強?
徐文兵:那就是胃的問題。
梁冬:胃脹了之后會不會睡不著覺?
徐文兵:會,“胃不和則臥不安?!?/p>
麻辣鮮咸的東西吃多了耗元氣
梁冬:按照“五行”的觀念,無論是氣味、顏色、方位、時間、動物、五臟,其實都可以歸入所謂的五行系統。那么,“其味甘”的“甘”請再解釋一下。
按照“五行”的觀念,無論是氣味、顏色、方位、時間、動物、五臟,其實都可以歸入所謂的五行系統。
徐文兵:“甘”是甜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淡”——沒有味道的那個味道。
梁冬:“淡出鳥來”。
徐文兵:這個是《水滸傳》里邊的一句話。好漢們經常大塊兒吃肉,大碗兒喝酒。幾天不這么吃,嘴里就會“淡出個鳥來”……嘴里沒味。
我們喝的水是淡水,有的人也管它叫甜水。有些地方的水是苦澀的,不能喝。而能喝的水井我們管它叫甜水井,不能喝的水井叫咸水井、枯水井。另外,淡水的味道也是歸到脾里邊的。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飲食里面麻辣鮮咸的東西太多了,想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就過不了。因為這些物質,或者這些氣、這些信息,會在你的肚子里邊鬧騰。
真正想過平淡生活的人,是很容易滿足的,只吃甘淡的食物。古人講“嚼得菜根”,菜根沒什么味道,但如果你吃菜根的時候,能甘之如飴,覺得能吃出味道來,就說明你的元氣足。
如果你吃菜根的時候,能甘之如飴,覺得能吃出味道來,就說明你的元氣足。
食物是谷氣,我們的身體是用元氣來化谷氣的,把它們化成我們需要的營養和物質。如果一個人元氣耗盡,給你再多的食物,你也吃不了。所以道家說,人這一輩子的吃飯是有定數的。不是說外面的食物有限,而是你身體一生中化食物的元氣是有限的。你吃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吃了很多難以消化的東西,就要多損耗元氣,就會折壽。所以,吃得平淡一些、吃得少一些,不要吃太撐、太飽,元氣就節約了下來,你就會活得長、活得好。
道家說,人這一輩子的吃飯是有定數的。不是說外面的食物有限,而是你身體一生中化食物的元氣是有限的。
“甜”邊兒上有個“舌頭”什么意思
梁冬:“甘”和“甜”,有區別嗎?
徐文兵:“甘”可以包括“淡”的味道。比如說,我們嚼一口饅頭,剛吃進去是沒味的,但待一會兒,就覺出 “甜”來了。
我們的唾液里邊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多糖變成單糖,多糖是沒有甜味的,單糖有甜味。由甘變成了甜,這就是“甘”和“甜”的區別。
“甜”就是在“甘”的旁邊加了個“舌頭”。你吃進去食物以后,經過了舌頭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把它“化”了一些,“化”成了容易消化和吸收的東西。
梁冬:“甜”邊兒上有個“舌頭”,就說明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多嚼幾口,營養就可以更好地被消化吸收。
徐文兵:或者說,你更能體會到食物的滋味,有一種跟食物溝通的感覺?,F在很多人吃東西都是“豬八戒吃人參果”,嚼都沒嚼一口就吃進去了,還有人吃飯狼吞虎咽,吃飯特別快、特別急,不嚼就咽。有的人恨不得從嗓子眼里伸出手去碗里抓飯吃。這種人表現出來的不是消化問題,其實是一種“欲火”——欲火焚身,是他心情焦慮和急躁的外在流露。
現在很多人吃東西特別快、特別急,不嚼就咽。這種人表現出來的不是消化問題,其實是一種“欲火”——欲火焚身,是他心情焦慮和急躁的外在流露。
要長壽就得多吃苦、少吃甜
梁冬:饑和餓是不一樣的,對吧?
徐文兵:饑是胃腸空了,饑腸轆轆,餓是主觀感覺。這個人胃腸很空了,可他感覺自己不餓——“不想吃東西”;還有的人肚子里塞得滿滿的,但這個人可能感覺很餓,還想吃。這是不一樣的。
甘是入脾胃經的。也就是說,甘甜的東西能夠增強脾胃的功能,或者說增強土這個五行系統的功能。
前面講過,身體有一個形,或者說有一個臟、腑強了以后,肯定有一個別的地方就會弱。吃甜的太多了以后誰會變弱?
梁冬:土克水!
徐文兵:水是什么?
梁冬:水就是腎。
徐文兵:腎、膀胱、牙齒、骨頭這一系列都會變弱,甚至是頭發的顏色也會變。因為肺主皮毛,中醫認為頭發長與不長是跟肺有關的,但頭發的顏色取決于腎,所以說腎“其華在發”。
中醫認為頭發長與不長是跟肺有關的,但頭發的顏色取決于腎,所以說腎“其華在發”。
你吃多了甜東西,對脾胃好,對腎卻不好。很多小孩子喜歡吃甜食,吃到齲齒,掉牙了,豁牙漏嘴、牙齒發育不好。還有人淡水喝多了,最后傷腎了——喝完水以后人就不停地排尿。
腎有封藏的作用,但這些人卻在漏,他們還引以為自豪地說“我在排毒呢”。其實他們不是在排毒,而是在流失自己寶貴的體液?!案侍鸶蕼亍保òㄈ藗儸F在吃的一些補品、巧克力等)的東西吃得太多,就會削弱骨和髓,使人的骨骼和骨髓變得很弱。所以,如果你想長壽,要多吃苦、少吃甜。如果貪圖一時之快,老吃那種甜,包括我們說的牛奶——牛奶盡管沒有甜味,但它是一種甘淡的東西,甘淡的東西也會入脾。如果老喝牛奶,就會增強脾胃的營養,但最后會削弱腎的功能。
如果你想長壽,要多吃苦,少吃甜。
梁冬:按你的邏輯來講,牛奶是傷骨骼的,而不是壯骨的?
徐文兵:牛奶是傷骨骼的。你可以跟蹤一下最先進的科技報道,看看西方科學家現在對牛奶是怎么認識的。我不從科學角度說,而是從哲學角度講,只能說牛奶是一種富含高營養的、味道甘淡的、有助于脾胃消化的飲料,但由此推論,喝多了是要傷腎的。
美國人分析為什么自己國家的糖尿病發病率這么高,他們認為跟這種飲食習慣有直接的關系。美國那些雜志封面廣告都是些電影明星端一杯牛奶,剛喝完,嘴上留一個白圈叫牛奶胡子,然后有一句廣告詞,Do you milk?你喝牛奶了么?這是美國牛奶產業協會的廣告,并不是一種科學的或者嚴謹的健康認識,這是為了賣它的牛奶,它會制造出很多東西來推銷他的牛奶。
美國人分析為什么自己國家的糖尿病發病率這么高,他們認為跟這種飲食習慣有直接的關系。
中國人認為,牛奶是給孩子喝的,是調治一些非常嚴重的、虛弱的、脾胃的陰虛癥的。正常人不適宜天天把牛奶當水一樣地喝,這種甘的東西攝入太多,傷的就是腎。
梁冬: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牛奶不一定是補骨骼的,甚至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會傷害骨骼的。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牛奶不一定是補骨骼的,甚至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會傷害骨骼的。
徐文兵:牛奶會補脾胃,但是會傷到腎。中國是完全可以發展很好的畜牧業的,然后也讓大家一人一杯奶去喝,但事實上我們沒有這么做,是因為我們人種的體質不適合吃它,或者從理論上、從根兒上來講,牛奶是一種給純陽之體的小孩子喝的東西。
還有人喜歡喝蜂蜜,總是要搞點甜的東西去犒勞自己。早年給外國人看病的時候,我勸他們說,你不要吃巧克力了,人家回答我“那我還活著干什么?”
梁冬:這是和他的幸福有關的。
徐文兵:很多人說,在失意、失戀的時候就吃巧克力、血糖暫時升高了,能給人一種欣慰感,甚至快感。但血糖高了以后的代價是有損健康。
大家要學哲學,就應該學到一種陰陽的、互相生克、制化、平衡的思想,什么東西都不要多,多了以后就要出問題。
梁冬:前面,徐老師講到要想長壽就要多吃點兒苦,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其實還是很深刻的。

凡事要找根本原因。
6.“其類土”與土地接觸少了,人容易脾虛
人算不如天算
徐文兵:前面我們講過,肝是“其類木”;心是“其類火”;那么,位于中央的脾,就是 “其類土”。現在城市大都市化以后,出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人們見不著土了!為什么見不到土了?第一,都是柏油馬路或石板水泥路面,稍微有點兒土也被美化了,都給種上草皮了。見不著土以后,人就會脾虛。
現在城市大都市化以后,出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人們見不著土了!見不著土以后,人就會脾虛。
現在城市的孩子都是科學喂養的,我見過幾個高學歷父母的科學喂養方法,每天嚴格到幾點幾分喂孩子,要加什么素,然后給孩子吃,只鬧得孩子 “哇哇”地哭。孩子餓的時候他不給吃,認為沒到點兒,等孩子餓過勁兒不餓了,他認為到點兒了,一定要孩子吃,吃到最后,活活地把孩子養成一個“非洲難民”。其中有一個孩子還鬧成了白血病。那個孩子的奶奶特別心疼,但是在家里又插不上話,孩子生病了以后,孩子的奶奶說了:這還真不如我們的土辦法養孩子好。
什么叫土辦法?最原始、最傳統、最接近自然、不人為作“偽”的方法。人算不如天算,你算了孩子外面攝入的這個量、那個量,卻算不出孩子里面分泌的酶——消化酶和各種激素的量,這貌似科學,其實是反科學的一種方法。
說到土,我們家前面有塊綠地,我特別欣賞一個園藝師,他在綠草中間留了一個圓形的池子,用石頭砌了一圈兒,里邊兒放上土和沙子。每天早晨,這個園丁過來把土壘成圓錐形。白天小區里的孩子都在那兒玩,把土刨得滿世界,第二天他再壘。
小孩子玩土就是天性,再撒點兒尿和點兒泥,也是天性使然。他們在刨土揚灰的時候,那些土對孩子的身體就有一種刺激,而這種刺激正好是補益孩子脾胃的。所以,現在不玩土的孩子長大了后脾胃功能都差。
針對這些脾胃功能差的孩子,我們給他們用藥,直接用的就是土。
針對這些脾胃功能差的孩子,我們給他們用藥,直接用的就是土。
梁冬:是敷呢,還是喝呢?
徐文兵:煎湯煮水。這個土叫灶心土。以前我們燒柴火、燒炭,需要壘一個灶,灶是拿石頭壘的,里面糊上黃泥巴。為了增加泥巴的粘合度,還要拌點稻草、秸桿兒。經過火燒炙以后的黃泥巴,就叫灶心土。
灶心土還有一個別名叫伏龍肝,“伏”是潛伏的“伏”,“龍”是青龍的“龍”,“肝”是肝臟的“肝”。這味藥針對那些五行里面缺土、脾胃功能極其弱、吃什么吐什么、吃什么就拉什么、什么都存不住的人很有用。這些人面黃肌瘦,吃什么都不長肉。治療時我們要先用開胃藥——伏龍肝,藥房里就有這味藥。
梁冬:現在從哪兒去挖那么多灶心土呢?
徐文兵:農村里還有這種灶,北方很多農村每年都要燒炕,或者是重新把灶掏一下,重新抹泥、重新砌,替換下來的土就是我們的藥。
因為火生土,火是土的媽媽,所以火燒過以后的土帶有一點熱性和火性,它能恢復人的食欲。另外,火燒過的土,經過歷史驗證,是質量最好的,補益脾胃的虛寒是最好的,這就叫“其類土”。
火燒過的土,經過歷史驗證,是質量最好的,補益脾胃的虛寒是最好的,這就叫“其類土”。
為什么動物會含一口土去冬眠
徐文兵:我接觸過一些人,他們從國外特別干凈的地方回來,剛回來時很健康,但是在北京待一段時間,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咳喘的癥狀,等好不容易適應了,再回到國外那個所謂干凈的環境,又不適應了。
水土不服其實跟人呼吸的空氣和接觸的環境有關系。比如,在日本出現過很多異位性皮炎的病人,他們到中國以后,接觸當地的水土,特別是接受這種皇天后土,皮膚病都有大的好轉?,F在流行沙浴,就是把人埋在沙子里面,或埋在土里面,都是讓人接觸土,這種土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會跟你的身體產生和諧共振,會增強你的脾胃功能。
現在流行沙浴,就是把人埋在沙子里面,或埋在土里面,都是讓人接觸土,這種土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會跟你的身體產生和諧共振,會增強你的脾胃功能。
梁冬:聽說有一些動物冬眠的時候會含一口土,我記得南懷瑾老師的書里面就講過這一段。
徐文兵:講過。我在臨床中調治過很多孩子,他們出現疳積,小肚子挺挺的,青筋暴露、四肢消瘦,就是典型的食積消化不良。這些孩子有一種本能的求生反應,就是挖土吃、摳墻皮吃、吃那種石灰堿性的土,其實這是人和動物的一種本能——他知道吃什么香。等疳積調治好的時候,你再給他墻皮吃,他就不吃了!
7.“其畜?!逼⑽柑摰娜耍嗪赛c牛肉湯
梁冬:“其畜牛”是不是說,沒有土的話,吃點牛肉也有好處呢?
徐文兵:它們是一類的。
梁冬:“中央”主土,主黃色。脾胃虛的人,是不是可以多吃點牛肉呢?
徐文兵:是吃牛肉補脾胃,還是喝牛肉湯補脾胃?
梁冬:我覺得是應該吃牛肉更好吧?
徐文兵:錯了!牛肉纖維很粗。以前的牛是干活的,肉纖維比較多、比較柴,不好嚼爛。我們現在吃的涮牛肉,肉特別嫩,因為現在喂牛的飼料變了。所以,真正滋補的東西,可溶性的那些營養——脂肪或者蛋白,都在湯里面。
真正滋補的東西,可溶性的那些營養——脂肪或者蛋白,都在湯里面。
什么叫“畜”?“畜”是我們從狩獵民族變成農耕民族,把野生動物馴養成家畜,把它畜養起來。這叫家畜(xù)或者叫家畜(chù)。
前面講補肝的時候,我們說到了雞;講補心的時候,我們說到了羊,雞和羊都很熱。雞更火爆,羊偏溫;牛肉是非常平和的,它不急不燥,正好符合脾胃處在中土,上不熱、下不寒的中間狀態,這是牛肉的第一個特點。牛肉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牛肉滋補脾胃的力量非常和緩。我說這個滋補脾胃,說的是牛肉湯。
牛肉是非常平和的,它不急不燥,正好符合脾胃處在中土,上不熱、下不寒的中間狀態,這是牛肉的第一個特點。牛肉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牛肉滋補脾胃的力量非常和緩。
古人調整虛弱的脾胃,讓它慢慢強壯,是怎么吃呢?先吃小米飯,就是先消化植物蛋白;慢慢地,植物蛋白能消化了,有點饞,想吃點肉了。這時候燉上牛肉湯,澆在小米干飯上吃,吸收利用的效果最好。如果脾胃功能想再恢復點兒,那就直接去吃牛肉吧!
《水滸傳》里面的梁山好漢一住店,一打尖兒,就說“老板切幾斤牛肉!”我當時一看羨慕得要死,在我小時候,國家還比較困難,糧食、肉都得憑票供應,能吃上幾斤牛肉簡直香死!但是真正補益脾胃的是牛肉湯、濃汁。而且古人把這個牛肉燉得特別爛,做成那種“肉皮凍”,還有的提出里面的膠,叫“黃明膠”。
滋補就是“補”,你有漏——老拉肚子,或者是老吐、老出汗,還有的女性有那種慢性的漏——來例假的時候,瀝瀝拉拉不止,就要用這種黃明膠去補 “漏洞”,效果特別好,粘合度特別好。
滋補就是“補”,你有漏——老拉肚子,或者是老吐、老出汗,還有的女性有那種慢性的漏——來例假的時候,瀝瀝拉拉不止,就要用這種黃明膠去補“漏洞”,效果特別好,粘合度特別好。
梁冬:中國人的這個思考真的是“取類比象”啊!
徐文兵:思維很跳躍。很多人跟中醫吵架說:“你憑什么說牛跟脾胃有關系?”
我反問:“你憑什么說一加一等于二?”
現在科學體系是建立在“一加一等于二”這個公理的基礎上,但這公理還沒被證明,陳景潤研究那么半天“哥德巴赫猜想”,剛接近一加一等于二,還有一加二等于三沒有證明呢!你說不出來一加一等于二,你憑什么讓我解釋清楚牛肉和脾的關系?所以大家要各讓半步,別較勁,較勁較到頭兒上,你就是 “五十步笑百步”。另外,最好的牛肉是什么牛肉?
梁冬:不是號稱“神戶雪花”的牛肉嗎?
徐文兵:據說是拿啤酒喂的。牛一定是吃草的?,F在的人干好多缺德事兒,愣讓吃草的牛去吃肉,最殘忍的是讓它去吃同類的肉。把牛的內臟、骨頭磨碎了,然后摻到牛的飼料里讓牛去吃。本來一個吃素的動物,愣讓它吃肉,最后鬧得?;鸫罅耍鸫罅艘院缶偷昧睡偱2?,活活把牛給吃瘋了。還有的人更可惡,在牛的飼料里邊加尿素。
梁冬:有什么作用呢?
徐文兵:有的人發現,你在牛吃的草里邊撒泡尿,牛吃得特別香,就開始在牛飼料里加尿素。尿素其實是一種氮肥,氮肥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氨。現在人喂牛,改變飼料,其實改變了牛的很多屬性。所以現在吃什么都很難說安全。中醫古籍上記載,滋補脾胃最好的牛肉是黃牛肉。
中醫古籍上記載,滋補脾胃最好的牛肉是黃牛肉。
梁冬:黃牛和黑牛(就是水牛),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徐文兵:黃牛偏溫,水牛偏寒?,F在人們吃火鍋時涮的牛肉,很多都是水牛肉,因為它嫩,但是水牛肉偏寒,這種牛肉偏于豬的性質。
8.“其榖稷”小米是最補人脾胃的
祭祀土的儀式叫 “社”,“稷”是谷神
梁冬:“其榖稷”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什么叫“稷”?
梁冬:“稷”的解釋是“谷子”,什么叫谷子?
徐文兵:我們現在離農村越來越遠,越來越都巿化了,變得五谷不勤。古代人則大部分都是農民。
我們現在離農村越來越遠,越來越都巿化了,變得五谷不勤。
梁冬:以前北京的二環,建國門外都是農田。
徐文兵:我上大學的時候,中醫學院在北三環,和平街北口。那會兒的學校大門口邊上都有個豬圈,后面全是菜地?,F在都變成了黃金地帶,都是巿中心了。以前人耕讀都不分的,現在的人卻離自然越來越遠。
“稷”的左邊是“禾木”旁,右邊的結構是上面一個“田”,底下有點像梭的那個下邊。我們單說“稷”,這個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說一個詞兒,大家都知道——“社稷”。
梁冬:江山社稷。
徐文兵:什么叫“社稷”?中山公園里最有名的就是“社稷壇”里面放著五種顏色的土,正中間有個石柱。這個土是皇帝祭祀用的,祭祀土的儀式叫 “社”!
魯迅寫過《看社戲》,我們農村還有“鬧社火”。這個“社”就是部落首領或者一國的君主,舉行一個非常莊嚴、肅穆、隆重的儀式,去祭祀上天賜予我們的這片土地。在土地上生長著的所有能吃的糧食,我們稱之為“百谷”,高粱、豆子、小米、大米……那么,祭祀這些養育我們的糧食,給它們找一個總的代稱,就叫“稷”。
“稷”是谷神,就是代表百谷的神。社稷壇中間的石頭柱子代表“社”;還有個木頭柱子代表“稷”。所以,社稷壇的祭祀作用有兩個:一個是祭祀“皇天后土”,另一個是祭祀土地上出產的這些糧食。
社稷壇的祭祀作用有兩個:一個是祭祀“皇天后土”,另一個是祭祀土地上出產的這些糧食。
故宮的格局是嚴格按照以前道家的文化來布置的。故宮的午門外面,左面的太廟就是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歌劇《圖蘭朵》據說就是在太廟演的。太廟是皇帝的家廟,是祭祀自己的祖先的,也叫“宗廟”。它的右邊就是祭祀社稷的,祭祀老天給你的疆土,還有土地上出產的糧食作物,祈禱豐收的。
所以,廣義的“稷”代表所有的百谷;狹義的“稷”單指小米。小米,我們叫“粟”,上面一個西方的“西”,底下一個“米”——滄海一粟的“粟”。粟裕將軍的姓就是這個“粟”。粟就是狹義的“稷”。
有人研究谷子是怎么變化過來的?其實就是古代我們說的“神農氏”,既然叫“氏”,就說明神農氏不是一個人,它是好幾代人?!吧褶r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你讓一個人去嘗百草,一天碰七十種毒,早玩完了!氏族的“氏”代表一個群體。這個神農氏把野生的植物慢慢培養,優勝劣汰。
谷子最早的母本是狗尾巴草。植物慢慢地選擇淘汰,雜交育種,最后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這個谷子——小米。農民每次都選顆粒飽滿的、個兒大的、抗病蟲害強的,留下來做種,把相反的東西淘汰掉,慢慢地就這么選擇、培養出來了。
我們前面講的補心的黏糕時提到了“黍”,它的母本是“糜子”,糜爛的 “糜”?,F在陜西和山西還做糜子面兒的窩頭,或者是糜子面兒的粥。“黍”是從糜子中慢慢選出來的,通過不斷挑選黏度比較高的植株做種,最后變成了現在的黍。
牛肉補益脾胃的力量強;小米最容易補人的脾胃——對于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中國人來說,吃小米對補益脾胃功能是最好的。
牛肉補益脾胃的力量強;小米最容易補人的脾胃——對于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中國人來說,吃小米對補益脾胃功能是最好的。
吃小米最好加點糠
梁冬:我聽說,在南宋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腳氣病,就是跟精米有關。
徐文兵:制作成精米后,原來富含在植物里面、種子里面的那些維生素B族的東西全給淘掉了。古人吃小米,絕對不是像現在這樣喝小米粥,你知道怎么吃嗎?有人說過,“你知不知道你能吃幾碗干飯?”所謂的干飯就是小米干飯。把小米像蒸大米一樣蒸熟了,然后你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你就這么吃,這叫干飯。還有人不喜歡它,認為有點硬,就拿勺子或者是圓東西杵,將小米杵黏了、爛了,變成圓團,然后再吃。
新中國成立以后發工資,都發小米。那會兒法幣貶值,國民黨發的那個金元券貶得不成體統,只好拿實物來替代工資。
梁冬:通貨膨脹。
徐文兵:當時人們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東西又是什么呢?是小米。那會兒,幾級干部,一個月多少斤小米都有規定。所以,小米跟咱們中國人的感情是很深的!
梁冬:我覺得,有些人應該按照你說的那樣,吃那種特別原生態的小米。
徐文兵:前面,我們說過“黍”,就是那個黃黏糕。真正講究的人是吃帶糠皮磨出來的黍子。我們老家叫“黍黍糕”,那個糕吃起來有點糙、有點牙磣,但是它相當于全麥飯,絕對健康。現在人吃的是精米、精油、精面,號稱把最好的東西留下來。其實,植物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不可分割。在陽高這個地方,當地人熬小米粥還加糠呢。
我發現,窮苦時候我們過的生活反而是最健康的?,F在貌似越吃越好,其實是越吃越不好。窮的時候糧食不夠,所以熬小米粥時加半瓢或者幾碗糠,熬出來一起喝?,F在來想,那才是真正健康的吃法。
窮苦時候我們過的生活反而是最健康的?,F在貌似越吃越好,其實是越吃越不好。
9.“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土星的變化會影響人的脾胃功能
梁冬:“其應四時,上為鎮星”這個“鎮星”是指什么?
徐文兵:鎮星就是土星。也就是說,古人認識到了太陽系的五大行星對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動物、植物的影響,包括對人的影響。中央的脾對應的就是土星。
中央的脾對應的就是土星。

萬事萬物之間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10.“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脾胃有了問題,反映在外面就是肌肉有了病
徐文兵:如果脾胃出現了內在問題,反映在外面就是肌肉有了病。
梁冬:當年有部電視劇,叫《過把癮就死》。王志文主演的劇中人,就得了這個重癥肌無力。我的第一位老師——鄧鐵濤老師,是調治重癥肌無力的高手,他就是用補脾的方法來調治。
徐文兵:原來東直門醫院兒科有幾位老師也是研究這個的,他用的是一個特別毒的藥叫“馬錢子”。
梁冬:這是拿來干什么的呢?
徐文兵:它其實是一種神經的麻痹藥。有些輕度的肌無力的人,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眼瞼抬不起來。上眼皮兒,一側或者雙側眼皮兒老那么耷拉著,這是輕度的肌無力。重癥肌無力的表現就像王志文演的角色,開車時突然拉不動把手了。最嚴重的時候,控制我們呼吸的這個肌肉沒有力量了,人就會活活地憋死。
所以,這個肉的問題很復雜:第一,沒肉,我們說這個人活得不豐滿,肌無力的這些人就沒肉,形銷骨立,跟蘆柴棒兒似的。
沒有肉的人,一看就是脾胃弱。脾胃弱的人,就“病在肉也”。
有的沒有肉的人,一看就是脾胃弱。
第二,有些人光有其形,沒有其氣——有肉,但是沒有力量,就是說有肉無肌,不會發力。這也是脾胃的問題。所以,檢查這些人出現了肉的問題,第一想到的就是脾胃。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把食指和大拇指合并起來,看看合谷這地方鼓沒鼓起一個肉。一看,哎喲,肌肉萎縮了。好多人節食,或者是減肥、絕食,第一個消下去的就是肉。把肌肉里邊儲存的蛋白、脂肪、能量,全給分解掉。
好多人節食,或者是減肥、絕食,第一個消下去的就是肉。把肌肉里邊儲存的蛋白、脂肪、能量,全給分解掉。
梁冬:像有些人胖胖的,是脾虛呢,還是脾實呢?
徐文兵:當然是脾實了!
徐文兵:什么叫“虛”啊?該有的東西沒有,這兒該長肉你沒有長肉,那叫虛。
什么叫“虛”???該有的東西沒有,這兒該長肉你沒有長肉,那叫虛。
梁冬:長上了不該長的肉,就要少吃一點。
徐文兵:要少吃,而且少吃那種油膩、痰濕的東西。要多吃點啥才能化痰濕呢?脾屬土。誰克脾呢?誰克土呢?
梁冬:木克土。
徐文兵:多吃辛辣、芳香的東西,把那些痰濕化掉。
梁冬:怪不得有些人喜歡吃川菜和湖南菜,那是有道理的。
11.“其音宮”奏起do調兒來,能讓脾感到高興
梁冬:“其音宮”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奏起什么調兒來,能讓脾感到高興呢?
梁冬:就是這個“宮”?!皩m”就是do、re、mi、fa、so、la、xi中的do?!捌湟魧m”,就是說如果你脾弱的話,就多聽do的音。
“其音宮”,就是說如果你脾弱的話,就多聽do的音。
徐文兵:多聽宮調。宮調是一種四平八穩的中庸的調,那個角(jué)調就有點爭斗意思。

四平八穩的中庸。

不同身體狀態的人有不同的養生之道。
12.“其數五”脾胃弱的人要多用“五”和“〇”的數
梁冬:“其數五”作何解釋?
徐文兵:“五”和“〇”歸到脾胃。所以脾胃弱的人要多用“五”,為什么我們皇上叫“九五之尊”。
梁冬:說的是正中?
徐文兵:正中,這是“河圖”“洛書”規定的。“河圖”把“五”放在了中間。然后 “洛書”中,那個“九”在最高點。所以說皇帝是“九五之尊”,就是從“河圖”“洛書”來的。對應到中央,中是“五”,央是“九”。
脾胃弱的人要多用“五”,“河圖”把“五”放在了中間。然后“洛書”中,那個“九”在最高點。所以說皇帝是“九五之尊”,就是從“河圖”“洛書”來的。
13.“其臭香”香的本意是五谷的香
“甘受和,白受彩”:其實吃一碗白米飯,是不需要菜的
梁冬:“其臭香”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我們再回憶一下這個“木”,就是木和肝,“其臭膻”,就是吃草的東西都有膻味兒。到了這個“火”字呢,是 “其臭焦”。到了脾胃呢,什么能讓脾胃活躍起來,鼓動起來?是香。
梁冬:這個“香”是指什么呢?
徐文兵:香的本意是指五谷的香。它上面是個“禾”,古人吃飯,吃的是五谷。那些菜、肉是幫助下飯的。
梁冬:廣東人稱所有的肉菜為“餸”。
徐文兵:紅葉老師講課說過,古人說過一句話,叫“甘受和,白受彩”——吃五谷,就像一個純白的東西,可以涂抹最漂亮的圖畫。甘淡味道的五谷,正好就是滋養脾胃最好的東西。你在里面加點兒色彩,加點菜、加點肉,就更好了。
甘淡味道的五谷,正好就是滋養脾胃最好的東西。你在里面加點兒色彩,加點菜、加點肉,就更好了。
現在人顛倒了,整天吃肉、吃菜為主。所以,真正的“香”是指糧食的香,麥子有麥香,米飯有稻香。泰國香米一蒸出來,它有一種異香。小米飯燜出來,也有一種香,那種香真是沁脾的,讓人不由得十指大動,想吃。
其實吃一碗干飯,小米飯或者白米飯,是不需要菜的。稍微有點醬油,有幾根咸菜,或者有塊醬豆腐,吃起來會特別香。而且,你吃進去以后,特別妥帖、舒服、舒坦,一點都不鬧騰。
相反地,你吃點大油大膩的東西以后,整個人就沒有精力、心神干別的了,你那點元氣都去跟油膩的食物干仗去了——等把它化完、分解了,該排出去排出去,該吸收的吸收完,老天給你的精氣神就用得差不多了。所以,修行悟道的人,都是在飲食上十分講究的人。人家的講究是吃五谷,加點蔬菜。
“芳香醒脾”
徐文兵:“食谷者慧”——老吃五谷的人會開“慧”。老吃肉的那些人就沒有這種“慧”——“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所以,香最早指的是五谷之香。當你吃五谷都吃不出香味的時候,那只能來用其他的食材或者藥材去調味了。這時候“香”就變成其他的香了。
燉肉的時候要放肉藥,要加點香,王守義制作的調料“十三香”中,香的功效就是喚醒脾胃的功能,讓你聞著香味,口水流出來了,就想吃了。意思是,我準備好了來消化這個東西。
如何讓人提高脾胃功能呢?中醫專門有種調治方法叫“芳香醒脾”。醒脾,就是把呆滯了、被蒙蔽了的脾喚醒。這些芳香醒脾的藥里邊有很多都是從南方過來的香料。歷史上,中國人和中東、波斯人做生意,最早就是在廣州賣瓷器和絲綢,以換取對方從熱帶,或者赤道附近運過來的香料。所以,中藥里面很多香料藥都是從外國進口來的。
如何讓人提高脾胃功能呢,中醫專門有種調治方法叫“芳香醒脾”。
我們經常用的什么砂仁、安息香、龍涎香、木香、沉香,還有那種比較涼的冰片、麝香,其實從根兒上來講,都對脾胃功能有刺激。很多人中暑以后,就是處于一種蒙蔽狀態——不吐,也不泄,整個人就好像被冰鎮住了,這時候就要用那種特別香的藥。
很多人中暑以后,就是處于一種蒙蔽狀態——不吐,也不泄,整個人就好像被冰鎮住了,這時候就要用那種特別香的藥。
此時,我們會用 “藿香正氣水”,若不太管用,“十滴水”更香,實在不行,我們還會用到蘇合香丸,而蘇合香也是一種香。中藥店里邊有很多這種奇珍異香。

人間萬事看遍不如讀書好,世上食材盡嘗莫如菜根香。
梁冬:前面說到這個沉香,為什么叫“沉香”呢?
徐文兵:這種木頭是沉在水里面的。越南就出產很多好的沉香。一般我們聞到木頭點燃后的那種香,都有點燥。但沉香是一種硬木,是沉在水底下以后再撈上來做成的香,它的煙不燥,可以治病。
沉香是一種硬木,是沉在水底下以后再撈上來做成的香,它的煙不燥,可以治病。
總的來說香是入脾胃的,再往下細分,不同的病就要用不同的香。
梁冬:中古時期,西方人受宗教限制不能洗澡,所以發展出了強大的香水行業。有一部紀錄片就是這么說的——那時候洗澡是件邪惡的事情。所以,西方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洗澡。因此,香水行業特別發達。
徐文兵:中醫認為洗澡也要適當。不洗不對,天天洗也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