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如何讓被領導者不敢違背道,不去違背道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里的“知”應該是技巧,這句話的意思是,使那些為了獲取虛名、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用各種技巧的人,不敢這樣做,不去這樣做。這句話絕對不是告訴領導者,要用武力、用強力去讓大家不敢去做。
我解釋的核心在“敢”字上。我們通常說勇敢,“勇”和“敢”實際是兩個意思。
“勇”是什么意思呢?“勇”字在古代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勇”;還有一種是“恿”,指氣在體內流通的管道。我們的氣在體內走,體內的氣充足了以后,這個人就會有力氣,這種狀態叫“勇”。所以“勇”是形體的豐盛,就是氣足了,人就有勁。
“敢”是什么意思呢?“敢”字左上邊是一個“人”,右邊的“手”去動它。引申為在低位的人去觸動在高位的人,也就是“以卑犯上”。所以敢更是一種膽量。
老子的這句“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意思是使被領導者沒有膽量去違背、違逆領導者的意愿。為什么您能做到不讓被領導者逆著您的意愿走呢?您難道是用武力讓他沒有膽量去逆著您的意愿嗎?肯定不是。對于意愿,您用武力壓制是不起作用的。那應該怎么做呢?這就需要領導者不尚賢,不標榜自己有多么高明;不把那些珍貴的東西看得很重,抬高它的價格;不表現出自己的欲望。
老子認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就像一個家庭里家長跟孩子的關系一樣,家長要求孩子必須怎么做,孩子如果不愿意做的話,他會逆反的,他會朝家長所要求的相反方向去發展。
到底應該怎樣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家長先做到。因為您和孩子處于同一個環境里,您的氣場會影響他的氣場,您的行為也會影響他的行為。家長先做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跟著做好了。
如果您對父母不好,一說話就諷刺,一說話就抵抗,經常對著老人呼來喚去,您想讓孩子長大后對您孝順,對您客氣,可能嗎?這孩子心里絕對不會愿意的。
所以只有您孝敬父母,對老人好,孩子才會開始跟著學習。這叫什么?兩者的感應關系。老子一直在強調兩者的這種感應關系。“行不言之教”的意思是,不要用言語去教育,而是用行為去感化。
總結一下,“恒使民無知無欲也”,是讓被領導者的物質豐盛,然后通過這種方式去掉他們多余的欲望。“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是讓領導者先做到,然后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被領導者,讓他們不會忤逆違抗您,而是跟您達到一致的狀態。這樣就會進入老子接下來說的“則無不治矣”——這樣就沒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沒有管理不好的國家,沒有管理不好的組織,也沒有管理不好的公司。
一部《道德經》,不同人有不同的講法,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老子到底是在說什么。老子是在講領導者法則,老子并不是一個消極避世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