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主題一 工業化理論與“大分流”

當前西方視野下關于工業化的爭論

帕特·赫德森[1]

解永春 譯/錢乘旦 校

在相關英文著述大量涌現的當今,召開這樣一個關于工業化歷史的會議可謂恰逢其時。在大部分新研究的背后可以看到以下動力:

(1)當今世界經濟變化,主要是以亞洲經濟崛起和部分拉美國家的經濟表現為代表的全球經濟秩序發生重大改變;

(2)關于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功效、華盛頓共識及其批評的爭論;

(3)對不同國家的可比數據和國際的思想交流進行收集、儲存、處理和操控的新技術所帶來的機遇;

(4)近年來文化史在西方日漸增長的影響力。

這些動力激發了對先前經濟發展的過程和根源進行再考察。其主要結論如下:

(1)西方工業化如今被視為暫時的而不是永久的全球優勢,這個事實對西方歷史研究的路徑和結論產生的沖擊,應比它之前的大;

(2)研究重點從孤立研究18世紀英國的情況,轉移到(比如說)當時更寬泛的國際權力結構和貿易關系上,一種側重全球互聯的新全球史已經橫空出世;

(3)對工業化進行跨越時空的更廣泛的對比受到鼓勵,人們努力去理解近代早期東西方經濟發展出現“大分流”的本質和時機;

(4)英國或西歐在多大程度上是特殊的,這仍然是關注熱點;但歷史學家不再專注于英國的例子,認為它是一種范式或供人模仿的模型,而是去討論世界其他地區后來的工業化過程可以給英國或西歐在經濟轉型時期的政治、文化和資源問題帶來什么新認識;

(5)新的歷史敘述比之前更加強調文化因素,其中包括信仰體系、正式與非正式的制度、工業啟蒙、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消費導向等因素的作用;

(6)更廣泛的全球比較要求歷史敘述追溯得更前也展望得更遠。

在本文中,我的任務是對爭論各方的情況進行概述。我將專注于近來西歐主要是英國對工業化的歷史敘述,強調不同的歷史學家對英國或者西歐自18世紀以來的優勢有不同的解釋,但我也認為西方的研究和分析模式中有許多相同的假設與敘事。

接下來我想說的是新全球史代表了一個重要機會,使西方學者能夠重新審視他們用于考察東西方經濟發展的思路與方法。有些思路可能行得通,但重新考察或反思的程度是有限的,我會討論其原因,并強調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會議在推進國與國對話方面可以起關鍵作用。

近期西方歷史學界對英國工業化的研究

可以提出五種觀點,說它們是觀點而不是“學派”,是因為無論從什么角度說,在每一種觀點內部都有相當大的區別和分歧。

(1)第一種觀點可稱為建立在相對要素價格和煤炭核心地位上的英國工業革命史;

(2)第二種是文化解釋,包括工業啟蒙、知識經濟、非正式機制及資產階級美德的興起;

(3)第三種是消費爆炸理論;

(4)第四種是貿易史,特別是奴隸貿易史和殖民史;

(5)第五種是國家、財政創新和貿易保護主義的作用。

下面我結合一些主要范例來解釋以上各點。

1.建立在相對要素價格和煤炭核心地位上的英國工業革命史

羅伯特·艾倫(Robert Allen)的觀點是最有影響和教益的。英格蘭之所以第一個實現工業化并首先發展出一套節省人力而使用能源的科技,是因為其要素價格的組合十分獨特,實際工資普遍較高而能源成本卻相對較低。他聲稱這樣的組合在17、18世紀的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其他地區無法確保未來的收益會大于從節省人力的技術發明到實際應用之間產生的成本,所以在那些地區,耗費精力去發明提高生產率的新技術或花費成本去發展和應用新技術都不合算且不理性。幾十年后,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英國的細小發明,其他地區的要素價格組合也開始改變。此時,新技術的傳播才取代勞動力成本成為有利的刺激因素,棉紡機、蒸汽機和焦炭煉鋼爐才成為“適合于全球的技術”[2]。因此把戰爭、制度和文化放在最突出位置的解釋在他看來是不重要的:“……通往20世紀的路只有一條——它橫跨北不列顛。”[3]“……如果不是英格蘭艱難地邁出了增加收益的第一步,那種科技可能永遠也出現不了,而我們可能還在用木炭冶金呢。”[4]

艾倫認為英格蘭全境的工資水平都異常高,倫敦和東南部首先獲益,到18世紀末的高速增長把北方也帶到了相似水平。以實際價值來計算,艾倫估計倫敦的平均工資是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五到六倍,而歐洲較貧窮地區和亞洲整體的平均工資則相當于維持基本生活的水準。他認為人力成本比燃料成本高,是英國以燃料替代人力的強有力誘因,而在例如中國這樣燃料比人力昂貴的地方,則出現相反的情況。同理,19世紀中期以前,在法國和德國采取焦炭煉鋼法也是無利可圖的。

艾倫的觀點依據一項持續進行的國際研究項目,該項目確定西歐和亞洲的工資水平與物價相對新指數。這是難得的證據,但是準確性并不穩定。為了進行比較,在艾倫和其他人的著作中,工資數據被化約為白銀標準,這一點對于判斷工資指數是否可靠尤其重要。布勞德伯里(Broadberry)也仔細研究了這個基本論題,發現西北歐和中國工資水平的相對差異,正是由于采用白銀作標準;若以谷物為標準,得出的工資水平顯示,直到大約1800年,東西方的水平大致差不多。羅森塔爾和王國斌(Rosenthal and Bin Wong)甚至宣稱:盡管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然而“說1450—1800年間有過某個精確的時間歐洲的人均收入高于中國,其實都不大有意義”[5]

艾倫的敘述從黑死病這個重要轉折點開始,他認為人口的急劇減少使牧場擴大,長絨羊毛制品得到發展。隨后,新呢布業因對羊毛征收出口稅而蓬勃發展,近代早期紡織部門原工業化的成功造成了大量的農村非農業人口和城市人口增加,以及在18世紀幾乎絕無僅有的高工資水平。人們曾采用一種說法,即紡織部門原工業化的成功是因國家形成和強勢重商主義等制度和文化發展所造就;但因為進行了基本的指數測試,這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又被放棄了。

羅森塔爾和王國斌的觀點也是以相對價格要素作為支柱的,但理由卻不同。他們認為歐洲之所以比中國的勞動成本高而投資費用低,是因為歐洲在歷史上分裂為許多互相敵對的國家。連綿的戰爭造成農村的不穩定,迫使手工業遷入設防的城市。食品需輸入及城市的地租導致高工資,而資本價格卻因為城市集中了資產者而相對較低。

盡管不可完全否定其觀點,羅森塔爾和王國斌卻因只重視城市制造業而忽視鄉村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而廣受詬病。當然,他們的優勢在于加州學派了解中國人的研究,這使他們能夠拋棄人口統計學的觀點:大家族和儒家文化導致中國的更高的出生率和更快的人口增長,消耗了資本,造成19世紀中國的貧困。他們認為中國商人積累了大量資本,而且中國從整體上說有充裕的資本用于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設。他們還指出中國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機制與歐洲的一樣能夠有效促進貿易,并且保護私有財產的積累。羅森塔爾和王國斌的理論中最有創造性的也許是他們否定了下面這種觀點,即歐洲的正式和非正式的金融機構導致歐洲資本成本較低,因而有利于提供資金和產生信用。他們認為只有在19世紀晚期這種觀點才能成立,當時歐洲的工業化已經造成正式的信用機構激增,而分散在中國鄉村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心則對這種機構沒有需求。羅森塔爾和王國斌背離西方史學主流,反對歐洲君主在征稅和斂財方面不如亞洲獨裁君主那么強悍的觀點,否認歐洲的君主尤其是1688年以后英國的君主一定比亞洲君主更善待其國民,因為與別國的軍事對抗使其必須獲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大的忠誠。

盡管有頗多爭議,要素價格論的基本前提假設是創新只在有錢可賺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獲得利潤的機會是唯一動力,而能夠創造條件、信仰和動力鼓勵創新活動的文化環境則被撇開不談。這當然植根于支持西方正統理論的深厚文化和世俗偏見,這一點之后還會談到。

煤炭作為廉價能源對英國率先崛起的中心作用,在相對價格要素論之外也獲得支持者。彭慕蘭(Pomeranz)強調:除了從跨大西洋貿易中可以獲得的原料,煤炭的易開發是1800年以后大分流的決定性因素。關于這一課題的最詳細闡述,是里格利(Wrigley)對英國的研究,他觀察到在1800年左右發生了他所謂的與過去的決裂:英格蘭的工業革命出現了,但它如何能持續下去——增長為什么可以維持?在此之前,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擴展都經歷了緊縮和衰退,原因是人口增長對依靠有機能源(植物和動物)的經濟產生了資源上的壓力。但是當一種全新的比較昂貴的能源煤炭被使用而不必降低生活水平和削減死亡率時,持續發展的“潘多拉之盒”就被打開了。在歷史上,英格蘭的經濟首先使用化石燃料作能源,而不再受土地匱乏的制約,人口由此持續增長,并且從長期來看使工業化的利益向下惠及于大眾。里格利沒有像別人那樣詳細闡述技術變革、制度、政治或文化,當然這些都很重要,但對于解釋全新的持續發展卻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相反他關注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長和遷移、城市化、職業變遷和交通改善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所有這些都因使用煤炭而得到極大發展。近期他對職業變遷和地區人口增長的研究也產生互相聯系的結果:“與職業變遷相聯系的(區域)內部遷移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使人口增長和實際工資的走向之間形成一種新關系。”[6]

1700年煤炭已經占英格蘭能源消耗量的50%,到1850年已經漲到90%,遠高于其他地區。如果使用有機能源,到1800年至少需要約445萬平方米的樹林才能提供相同的能源,而由于土地在種植樹木和種植糧食之間存在競爭,所以到不了1800年,李嘉圖理論中的經濟危機早就出現了。相對便宜和充足的煤炭供應(時常貼近地面)就成了英格蘭成功的初始條件,而且隨著煤炭使用的范圍不斷擴大,礦井排水和煤炭運輸鼓勵了蒸汽機的應用。

在討論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聯系時,里格利的說法變得尤其極端,他背離了西方正統的歷史論述。很多當今流行的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因分析都構筑在自由市場的發展、鼓勵冒險和獲利的機制上,然而里格利的核心論點,尤其是在他最新的著作里,卻認為現代化(在這里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理性行為”,即利己和貪得無厭的消費)對于工業化的出現來說,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他認為現代化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造成向現代經濟增長轉變的原因而是其結果,它可以被工業革命拖后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成為工業化的障礙,比如在18世紀的尼德蘭。了解里格利的這一推論可以讓我們看出他的分析跟當今在西方學術界流行的那些觀點有多么巨大的差別,他還強調被化石燃料釋放的創造力也會帶來資源耗盡、國際緊張、污染、全球變暖以及大規模毀滅等危險,由此他挑戰了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挑戰的現代經濟的進步性。

2.文化解釋:工業啟蒙、知識經濟、非正式機制及資產階級美德的興起

喬爾·莫克爾(Joel Mokyr)強調發明與創新的聯系以及思想意識這兩者的作用,他認為英國實現工業化是因為啟蒙運動的觀點和信念浸潤了整個社會,從而改變了經濟行為。進步和發展的信念在整體上鼓勵人們追求對個人和國家的改善,尤其是追求技術進步和更高的生產率。啟蒙方案還鼓勵自由思想、自由貿易和自由勞動力,是摒棄重商主義的動力。

啟蒙信念推動了對技術進步的追求,創造了“工業啟蒙”,強調對自然現象進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由“不依靠教皇或者奇跡的”人對知識進行組織和分類。一般認為工匠是創新的必備條件,但莫克爾卻強調由科學家、工程師和發明家創造的知識在工業革命中的核心地位。他堅稱發明家和創造家并不只是為錢工作,信息、物品和想法在國家和文化間自由流動是啟蒙方案的中心。

莫克爾強調制度變革的重要性,他認為“經濟在兩個層面上運作:(在技術層面)與自然對抗的活動,(在制度層面)與他人互動的活動”[7],那些被視為近代早期經濟增長核心的“……機制,即消滅盜版,強化合同和財產權,降低風險,并提供貿易伙伴信守承諾的信用、保險、資訊和擔保等”做法在技術變革成為發展的主要動力以后依然具有同樣的重要性。[8]莫克爾認為制度演進有賴于啟蒙思想,啟蒙思想推動技術創造:他強調公平與邏輯觀念及常常被突出的利己主義在制度選擇中的導向作用,但在置他于新自由主義陣營的一項說辭中,莫克爾又強調最重要的是“人們相信自由市場,這是一切制度變革之母,在制度變革發生之后,經濟增長才會成為常態而不是特例”[9]

麥克勞斯基(McCloskey)提出一個與之相關卻很不一致的觀點,認為創新是資本主義的獨特之處,它之所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是因為資產階級的尊嚴與自由取得了勝利。她反對許多人對工業化源頭的分析中所體現的“資本原教旨主義”,認為現代經濟增長太特殊了,不可能是日常積累的結果。此外,因為現代經濟增長不依賴節省,所以它也不依賴軍事帝國主義和對窮人的剝削。變化不是遺傳性、精神性、經濟性或法律性的,而是社會性和政治性的。文化普及、印刷術、出版和言論自由使技術可以被應用,原來不體面的活動開始變得值得欽佩。轉變首先在英國或者西歐出現并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但這些變化并不是動機和制度(即游戲規則)的重新排列,而是游戲本身發生的變化,自由思想和自由市場成為主宰。

麥克勞斯基對諾斯等人的新制度主義的摒棄是很重要的。諾斯認為經濟增長的步伐是由解除限制、增強對利潤追求的動機而確定的,這也加強了新古典主義分析和內生性增長模型的權威性。然而麥克勞斯基指出,當我們談論限制人類行為時,我們其實是含蓄地承認有某種基本的人性(跨地區跨文化跨時代)被限制了;此外,諾斯對英國保護財產權重要性的強調也夸大了復辟時期的重要性,而我們可以爭辯說:1688年以后增強了的國家權力使財產更容易被沒收和被征收重稅,而不是相反。

麥克勞斯基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觀使她認為當今的發展經常由于自由市場的缺席而停滯,她聲稱如果巴西和南非采納現在正在使中國和印度富裕的自由主義經濟原則,他們的窮人在40年的時間里就能達到西歐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10]麥克勞斯基認為環境保護主義還有“新優生學”就如同“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民族社會主義這類病癥”一樣,都是因為對自由創新的勝利失去信心才發展出來的,她的這種說法令人感到失望。[11]

3.消費爆炸理論

這些從供給方討論問題的新理論也面對從需求方進行研究的歷史寫作,而消費需求變化在西方工業化過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已經被說了很長的時間,如今又被極大地擴展了。英國消費者購買制造品的能力越來越大,從而創造出(至少是部分地)一種動力,這類觀點在艾倫(Allen)和其他人關于高工資和要素價格的理論中就已存在。艾倫還強調教育消費(識字、數學和技能教育)能增強社會在實驗和創新方面的能力。而在莫克爾的理論中,相對富裕的社會環境下的投資教育,以及由此激發的工業啟蒙和微觀創新能力的深化,也是一個中心議題。

但這種解釋的最核心也是最獨特的地方在于對日益多樣化、復雜化的消費需求所做的描述。我們對那個時候的英國作出的最好的估算顯示:在1840年代之前實際工資和實際收入并未發生明顯而普遍的增長,因此,伯格(Berg)、列洛(Riello)、勒邁爾(Lemire)和其他人的工作就成了最有影響而且最受人們關注的對象了,因為他們的作品集中闡述了那部分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的人口的消費行為的變化。這些歷史學家放眼全球,去追尋近代早期人們消費口味改變的源頭,為什么他們會欣賞來自亞洲或其他地方那些顏色、形狀和風格都獨具特色的陶器、瓷器、紡織品、金屬器皿、食物、麻醉劑、飲料和其他物品?有一點很重要,即他們的論述多數都認為進口替代工業化曾經在英國出現,盡管很少有人采用這類詞匯。進口造成保護主義,所以一些重要的生產部門就躲在關稅壁壘之后發展起來,只有當西方產品確立了優勢地位而亞洲和羽翼未豐的歐美制造商的競爭力受到嚴重削弱之時,這些壁壘才會被取消。

在另一套很不同的消費主義理論中,讓·德弗里斯(Jan de Vries)的勤勉革命觀點也必須得到重視,這種理論試圖破解實際工資停滯與大眾消費需求日益提高的難題,并將生產的變化與消費的變化聯系起來。按照這種理論,近代早期家庭為工業革命鋪墊了基石,因為人們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精力用在掙取更多工資上,以便最大可能地提高生活水平和提高消費能力,以獲得收益的最大化。在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它們都不斷地改變行為以追求更高的專業化和生產率,且程度超過工資和物價的改變。在德弗里斯的模型中,生活水平的變動不受貨幣收入或者物價的控制,各個家庭以更有效的勞動獲取工資和消費的機會才是控制因素。在涉及西歐家庭的特殊性時,他認為:“……正因為這種核心家庭比較弱小,所以相比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見到的復雜的家庭結構,它們對市場機會的反應會更有力。”[12]

德弗里斯的理論能解釋生存性生產下降與由悠閑向努力工作轉變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其中不僅包括工業革命前和工業革命中供給方的技術革新,而且包括之前就已開始的普通人消費更多品種的商品而非自家產品的欲望。另一些理論認為,增長的消費欲望不是由于模仿而產生,而是因為人們對于如何在家庭中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想法。但不要忘記“勤勉革命”這個詞是由日本歷史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速水融創造的,它本意是解釋后來所謂的“東亞勞動密集型發展道路”。將此模型移植到17、18世紀甚至之后的尼德蘭地區,產生了一些與原來概念非常不同的新內容,包括對市場刺激的反應和受消費主義影響的農民對時間的分配等。

4.貿易史特別是奴隸貿易史和殖民史

在這個標題下我想說,關于近代早期東西方和跨大西洋全球貿易及其對西歐經濟發展的廣泛意義的研究,已取得顯著發展。彭慕蘭的論文強調橫跨大西洋的殖民地打破了西歐工業原料不足的瓶頸,從而對大分流起到重要作用。許多關于貿易、殖民化和以武力為基礎的殖民地歷史,一方面與消費方面的研究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則與國家作用的理論密不可分。確實,如果不是因為有伊尼考利(Inikori)關于奴隸貿易的關鍵作用的論文,及芬德雷與奧洛克(Findlay and O’Rourke)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各階段上貿易的影響所做的長時段分析,人們是不會認為需要將這么多的研究成果分開來進行考察的。其實對這些研究都需要分開考察,但限于篇幅和我自己的論點所涉,我在這里只談伊尼考利。

伊尼考利想討論非洲人在英格蘭的新技術創造和擴散中做了什么貢獻,這些創造和擴散在19世紀中葉將其轉變為工業經濟體。伊尼考利認為非洲人在創造具有活力的大西洋貿易體系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促進了船運業和金融機構的發展,提高了收入,刺激了新需求,為英國商品與服務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導致其開始尋求新的生產方式。

他首先挑戰關于工業革命成因的主流觀點,比如創造發明的獨立作用、人口的增長、農業的改革及資本的便利等供給方面要素,而代之以貿易為基礎的增長優先性。伊尼考利認為最能體現貿易對英國工業化的重要性的證據不在于宏觀的經濟指標,而在于貿易對南蘭開郡、西約克郡和西密德蘭這些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速度最快的地區的影響。他認為這些地區在16世紀還是最貧困、最不發達的地區,但由于在工業品輸出方面與大西洋經濟和奴隸貿易有直接聯系,到19世紀晚期已成為最富裕和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接著,他估算從16世紀開始大西洋貿易對英格蘭的重要作用,并盡量準確地量化非洲勞動力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18、19世紀的加勒比及南北美地區的蔗糖和棉花種植園,甚至更早期西班牙帝國的金銀礦乃至非洲本身——在非洲,用奴隸交換英國工業品的需求很高。他的推測來自于一系列一手和二手資料,通過分析、整合二手資料和小心使用一手資料他得出新數據,使我們對非洲人在西屬美洲、葡屬巴西、英屬美洲和美國、法屬美洲及荷屬美洲生產的出口產品在16—19世紀占多大份額有了特別的認識。他認為這個數字從17世紀的69%上升到18世紀的80%,到19世紀中期又降到略低于70%,而此時的年度數字很可能已經超過6000萬美元。盡管人們嚴厲批評伊尼考利的數據不準確,但他還是能相當有力地宣稱:從對大西洋的出口這個角度講,美洲在1650—1850年間是非洲的延伸。

接下來的一章很有趣,是關于奴隸貿易本身以及大西洋經濟需求和匯款對海運、造船、海事保險、國債、匯票、票據貼現以及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或信用機制發展的貢獻。他特別詳細地論述了大西洋經濟對信用、銀行和保險的特殊需求刺激了相應機制的發展,這對工業化經濟極其重要,導致貨幣囤積向信用機制發展,并在整個經濟中成為商業和工業的潤滑劑。奴隸貿易對蘭開郡匯票制度發展的貢獻在此之前從未受到足夠的注意,其發展與倫敦專業化的貼現銀行的發展密不可分,這導致資金和信用從首都流向各制造業中心。

比奧布萊恩等人更早,伊尼考利也強調貿易保護主義在使英國工業革命,尤其是紡織部門走上正軌方面起到的作用。但引起更多爭議的是,他把進口替代工業化模式應用到英國的例子中而且很有說服力。不像麥克勞斯基和莫克爾,他對英國工業化的敘述跟自由思想和自由市場沒什么關系。

5.國家、財政創新和貿易保護主義的作用

持這一看法的主要人物是帕特里克·奧布萊恩(Patrick O’Brien),他的著作對現有的解釋提出了重大挑戰。他強調國家、貿易戰、軍事征服、戰爭以及相關的稅收體系對促進英國工業化的核心作用。

國家有意識地推行荷蘭的財政和金融創新體系,起初是在17世紀末,而當時在貿易政策中正流行法國柯爾貝式的保護主義模式。保護主義使英國非常脆弱的制造業免受國際競爭的沖擊,得以擴展和創新。隨之而來的制造業就業和收入的增加創造了國內消費需求和稅收基礎的擴大。17世紀中葉的《航海條例》促進了殖民地發展,而國家的投資和使用武力更使殖民地得到保障,殖民地因此成為征收重稅的大宗商品的主要來源和重要工業原材料的方便產地,同時也為英國工業品提供了不斷擴大的市場。

阿什沃斯(Ashworth)這些人提出,工業啟蒙和建立在實驗、測量和使用儀器基礎上的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調控型國家需要防御并保護其歲入體系而推動。歲入的主要來源是消費稅,而稅務部門對工業方面的知識,對測量、質量和責任心的要求推動了多項創新,因此工業科學更應該被看作是工業革命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中財政部、制造商和征稅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是英國領先的關鍵。拿破侖戰爭時期的重稅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動蕩,導致對食品和勞動力市場的管制放松,但這不是由英國獨特的啟蒙運動造成的,而主要是源于對革命的恐懼。簡言之,18世紀英國工業化是由于它執行了重商主義政策,而不是摒棄了它。有太多的歷史學家說英國工業化是奉行自由主義的結果,但這種說法與其說的是18世紀的現實,倒不如說的是20世紀的意識形態。

全球史和西方正統理論

二百年中,人們不假思索地把英國工業革命看作是科學、創新和進取精神的凱旋史,市場逐漸的自由化和自由貿易的政治經濟學促進了這一過程。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英國向著現代經濟增長道路的首先騰飛為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發展藍圖。冷戰時期,自由思想、自由市場和自由民主的英國或西方經濟發展道路被視為指令性經濟體系中國家主導工業化的解毒劑,這種觀點也因此更加流行。

盡管近來的西方史學著作已使西方歷史學家的視野比較開闊,但包括很多新經濟全球史在內的歷史著作仍然沒有完全擺脫羅斯托的影響。實際上,正如我們所見,在英語史學界傳統的史學觀點正在回潮,人們普遍認為,英國,然后是歐洲其他地區及美國,相繼實現了經濟進步和全球領先,是由于一種經濟理性文化及利于生產率提高的機制的發展,再加上世界其他地區在那個時候甚至到現在都不具備的貿易自由化和自由民主制度。至今人們還是傾向于把西方的經歷看作是一種范式,創造了一個他們必須去參照并且時常不具備的模式。

這種分析是由一些拼湊起來的觀念主導的,其假設是:有一條共同而必需的道路及一個共同的目標。盡管有例外,西方正統理論還受到內生型增長理論、自由經濟模式和新制度學派研究路徑等普世主義方法論的主導。最后,盡管依然有例外,西方正統理論還對某些研究工具抱有強烈的偏好,尤其是對新古典主義模型和跨國數據系統所采用的定量方法。伴隨著全球史的興起,這些主導性的研究路徑反而被強化了,個中原因包括:英語學術期刊的主導作用、研究經費的發放和外國博士生的培養。這些研究通常是有用的甚至開拓性的,但我們還是認為西方正統論,或者很大程度上只是英國正統論,只采納了龐大的思想工具庫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路徑沒有被我們研究過。全球史主導下的學術路徑仍然使一些有價值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被邊緣化,這種現象既發生在這個圈子內,也發生在這個圈子外。

輝格派史學,那種勝利者的歷史敘述強烈主張歐洲例外論,其根源能追溯到遙遠的中世紀甚至古代。另一方面,加州學派的非歐洲中心主義論述又把西方工業革命當作全球歷史中的一個“時期”或者片段。與此同時,他們有時也像輝格派史學家一樣將西方的現代性特征(例如資本主義、價格形成的市場或者經濟的持續增長)投射到全球,而忘記了這些特征的文化特殊性。這意味著盡管對世界有不同的看法,當今的學術潮流有一個共同點——沒有意識到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意味著不同的社會有與各自價值觀契合的不同目標,經濟也是這樣,所以在進行比較之前,首先要理解每一個經濟體系及其內在的價值觀,不能把不可比較的東西拿出來比較!

經濟活動的前因后果,像社會組織的其他方面一樣,需要對現實知識有真實的、第一手的鉆研。全球史通常做不到這一點,為什么?因為它把全球作為自己的抱負,與學術專業的限制產生了明顯的沖突。沒有人可以成為萬事通,因此只能依賴二手資料、翻譯作品、概述和轉手的解釋。

如今,全球史的國際熱潮為國與國在研究方法方面進行對話提供了重要機會。當然,不應該只從空間的范疇來理解全球史(我認為全球史可以在地區甚至微觀的層面上進行研究,因為很多時候在這些層面上才能對全球性相關的許多方面看得更清楚。)全球史不應該是一個空間概念,它是一個方法論場所,在這個場所里,各種文化和歷史研究的方法與路徑都可以得到展示。

20世紀60—70年代的拉美道路提醒北半球的學者們:不要把經濟增長和發展混為一談,并把后者作為歷史研究的核心。這種把長期的結構改變作為重點、需要跨學科的理解而不是機械模型的研究方式在華盛頓共識時代消失了。現在,輪盤又轉回來,拉美出現一些正在興起的世界力量,但是拉美的經濟史研究是否會再次回到發展領域,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結論

包括新全球史在內的近來英語世界對工業化歷史的研究,代表了西方歷史著述的一大發展。因為這迫使歷史學家把他們對西方興起的理解放在一個相對和比較的框架內,并閱讀和審視來自西方學術界之外對亞洲和其他地區的研究。盡管西方學者更容易通過翻譯讀到亞洲作者的著作,但交流和對翻譯的理解依然受到語言能力的限制。語言障礙還不是唯一的障礙:意識形態起主要作用。盡管全球史看起來很想把非西方的經驗納入其體系,但它仍然主要是西方的產物,其前提、方法論和范式難以很快得到改變。除了一些重要的例外,西方全球史通常被認為是英國式主流發展路徑在更大尺度上的擴張。其實它更應該被視為并發展成方法論意義上的場所,讓各種文化和歷史研究的假設、目標、重點方向與研究方法都得到展示。

參考書目:

Robert C. Alle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A recent account directed at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which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cheap coal relative to the cost of labour in Britain, compared with elsewhere, and plays down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or social factors, especiall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cience and industry.

William Ashworth, Customs and Excise:Trad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Eng-land,1640—1845,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Detailed empirical work containing the first stages of Ashworth's thesis about the central role of mercantilism, particularly the Excise, in promoting British industrialisation

Maxine Berg, Luxury and Pleasure in Eighteenth Century Britai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A monograph that focuses upon the innovation and appeal of a range of luxury consumer goo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as well as the consumers and trade pattern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ir design.

Ha-Joon Chang, Kicking Away the Ladder: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ndon:Anthem Press,2003.

A strong critique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Leandro Prados de la Escosura ed.,Exceptionalism and Industrialism:Britain and Its European Rivals,1688—1815,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An important essay collection examining what set Britain apart from its rivals in th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Goldstone, J. A.Why Europe?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1500—1850,New York:McGraw-Hill Education,2008.[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pending]

Jeff Horn, Leonard N. Rosenband, Merritt Roe Smith, Reconceptualiz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and Mass.:The MIT Press,2010.A wide ranging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industrial revolu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t different periods with useful pieces on the British case that 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of product innovation.Together the essays emphasize contrasts between different paths and patterns of industrial change.A very useful volume for this unit and especially for meetings 9 and 10.

Joseph Inikori, Africans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lave trade, slave labour and the Atlantic economy to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rgaret Jacob, Scientific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Industrial Wes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revised edition, Oxford 2010.Places emphasis on the primacy of West European science and inventiveness.

Beverly Lemire, Cott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A short volume on the history of glob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otton.

Dierdre M. McCloskey, Bourgeois Dignity:Why Economics Can't Expla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Second in a series of 6 books by the same author on the origins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and modern society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ourgeois virtues and bourgeois rationality in the rise of the West.

Joel Mokyr, The Enlightened Economy: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1700—1850,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A wide ranging account directed at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with a very particular interpretation of British precocity centred up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of an‘industrial enlightenment’and inventiveness that inter-acted with free trade to produ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ouglass C. North,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The most recent book by North endorsing his view of the primac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facilitating capitalist development.

Kevin H. O'Rourke and Jeffrey G.Williamson, Globalization and History:the Evolutio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tlantic Economy, Cambridge and Mass.:The MIT Press,1999.The long view of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rise of the West.

Prasannan Parthasarathi, Why Europe Grew Rich and Asia did not:Global Economic Divergence,1600—185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A detailed explo-ration of the divergence deb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in India in particular.

Prasannan Parthasarathi and Giorgio Riello eds.,The Spinning World:a Global History of Cotton Textiles, Oxford:Pasold Research Fund,2009. A transnational essay collection.

Kenneth Pomeranz and Steven Topik,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M. E.Sharpe,2006.The long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trade.Good for illustrations of developments and back-ground

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Emphasises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in levels of development between parts of China and North West Europe as late as 1800 and why they diverged thereafter.

Erik S. Reinert, How Rich Countries Got Rich……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 London:Constable,2007.Argues that Western economies were founded upon protectionism and state activism and debates why free trade is not the best answer for contemporary world wide development.

Giorgio Riello, Cotton:the Fabric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A definitive and up to date economic history of global cot-ton.

Jean-Laurent Rosenthal and R.Bin Wong, 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and Europe, Cambridge and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Good for thinking wider and deeper about relative factor prices and institutions in Europe and in China.Emphasises the role of states and warfare.

Jan de Vries, 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Consumer Behaviour and the Household Econ-omy,1650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An account that focuses upon the expansion of waged work for women and children, especially in the home, and the impact of this upon industriousnes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veryday consumer i-tems.

E. A.Wrigley, Energy and the Engl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A classic and expanded restatement by the proponent of the key shift from an organic to an inorganic economy with particular stress placed upon the elastic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British expansion created by coal and coal using technologies.

Jan Luiten van Zanden, The Long Road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European E-conomy in a Global Perspective,1000—1800,Leiden:Brill,2009.A long term, special-ist, pan-European perspective that includes some of the latest quantitative evidence of wa-ges, prices etc from Europe and Asia and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 economy in North West Europe.

Articles

R. C.Allen,“The Great Divergence in European Wages and Price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First World War”,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Vol.38,Academic Press,2001,pp.411—447.

R. C.Allen, J.P.Bassino, D.Ma, C.Moll-Murata, J.L.Van Zanden,“Wages, Pric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1738—1925 compared with Europe India and Japan”,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64,No.S1,Asia in the Great Divergence,2011.

W. J.Ashworth,“The Ghost of Rostow:Science, Culture and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History of Science,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Ltd,2008.

Stephen Broadberry and Bishnupriya Gupta,“The Early Modern Great Divergence:Wages, Pr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urope and Asia,1500—1800”,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62,No.2,2009,pp.279-305.

Patrick K. O'Brien, Trevor Griffith, Philip Hunt,“Pol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nglish Cotton Textile Industry,1660—1774”,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44,No.3,1991,pp.395—423.

Patrick O'Brien,“Mercantilist Institutions for a First but Precocious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Bank of England, the Treasury and the Money Supply,1694—1797”,LSE Work-ing Papers, No.156,2011.

Patrick O'Brien,“The Contribution of Warfare wit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France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Progress of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LSE Working Papers, No. 150,2011.

Patrick O'Brien,“The History, Nature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an Exceptional Fiscal State for the Growth of the British Economy,1453—1815”,LSE Working Papers, No. 109,2008.

Kenneth Pomeranz,“Is There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Path?Long-term Compari-sons, Constraints and Continuities,”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44,No.3,2001.

Kenneth Pomeranz,“Political Economy and Ecology on the Eve of Industrialisation:Europe, China and the Global Conjuncture”,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7,No.2,2002,pp.425—446.

Kaoru Sugihara,“Labour Intensive Industrialisation in Global History”,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47,No.2,2007,pp.121—154.

R. Bin Wong,“The Search for European Differences and Domination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a View from Asia”,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7,No.2,2002, pp.447—469.

E. A.Wrigley,“English County Populations in the Later Eighteenth Century”,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60,2007,pp.35—69.

E. A.Wrigley“Rickman Revisited: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English Countie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62,2009,pp.711—35.

http://www. hpss.geog.cam.ac.uk/research/projects/occupations/abstracts/

The website above reports on work emerging from a big project on occupational change being undertaken at the Cambridge Group for this 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Some of the results are reported in the two Wrigley articles below and in his Energ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韶关市| 泌阳县| 阿合奇县| 栖霞市| 横山县| 永胜县| 和硕县| 买车| 西城区| 石泉县| 麟游县| 哈巴河县| 军事| 北川| 墨脱县| 南充市| 横山县| 嘉义市| 金湖县| 喜德县| 罗田县| 织金县| 白城市| 健康| 台州市| 搜索| 周口市| 舟山市| 华阴市| 江山市| 银川市| 靖安县| 维西| 元谋县| 高淳县| 景洪市| 宣城市| 云南省| 西城区|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