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明責任的法理與技術
- 霍海紅
- 1076字
- 2019-08-09 18:51:58
引言
證明責任是民事訴訟法、證據法乃至民事實體法中極具實踐性的課題,也是近年來引起學界強烈關注的課題。所謂證明責任,即當事人因要件事實真偽不明依法承擔的敗訴風險負擔,它是“先于具體的訴訟而規定在實體法中的規范,從訴訟開始到結束一直由固定的一方當事人在觀念上承擔,只是當訴訟的結果陷入真偽不明狀態時才真正實現”[3]。雖然證明責任與民事訴訟相伴而生或者說證明責任一直是民事訴訟中的客觀存在,但與真偽不明直接聯系的本質被闡明卻是比較晚近的事情。[4]這一方面是因為,雖然羅馬法時期就已經確立了證明責任分配的兩條一般性原則,即“原告有舉證的義務,原告不盡證明義務時,應為被告勝訴的裁判”和“主張的人有證明的義務,否定的人沒有證明的義務”[5],但在羅馬法及其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沒有意識到證明責任的本質所在,他們在“證明必要”而非“證明負擔”的意義上使用“證明責任”,使證明責任基本停留在提供證據責任的意義上。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人的認識能力特別是政治法律制度框架等的限制,證明責任作為一種裁判機制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并不具有“語境的合理性”。因為對于事實真偽不明的狀況,先輩們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即使某些解決方式以現在觀點來看是落后的甚至是非理性的。
證明責任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也是一個新生的概念。作為證明負擔的證明責任雖然已經在19世紀幾乎同時得到大陸法和英美法的極大關注并取得重大理論進展,但對于已經是20世紀后半期的我國來說證明責任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因為我們所熟悉的所謂“證明責任”“舉證責任”僅僅被我們局限于提供證據責任的意義上),雖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對于證明責任極力倡導并為觀念普及和制度設計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證明責任在中國真正的獨立化(觀念上的和立法上的)仍然任重道遠,證明責任的制度價值尚待多視角多層次的充分挖掘。
分析證明責任的獨特功能,揭示證明責任的本質、規范性質以及所蘊涵的多重理念與價值,論證證明責任獨立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一項重要任務。筆者相信,證明責任穿行于訴訟法、實體法、證據法之間的事實,決定了證明責任是一個多重價值和多重功能的結合體;證明責任與提供證據責任本質與規范功能的差異決定了證明責任與提供證據責任的分立,不僅有助于理論上的明晰,也有助于實踐中的操作。這種功能視角研究的意義在于,證明責任的本質揭示和獨立性重申決不僅僅是一個概念的重新界定問題,更是一個對民事證據制度部分重構、對民事訴訟理念進行審視以及對民事實體立法解釋和反思的過程,這對我國的民事實體立法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民事證據立法都不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