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明責任的法理與技術
- 霍海紅
- 632字
- 2019-08-09 18:52:01
余論
“分立”立場可能會面臨三種質疑,一是,認為現有的雙重含義說概念框架本身并無問題,問題只是需要時間讓人們充分理解和區分,所謂概念分立只是“畫蛇添足”而已;二是,認為分立立場可能會破壞原先雙重含義說概念框架所表現的證明責任理論的體系性,因而分立方案代價太大;三是,既然分立論立場也需要作持久戰,如何體現或確保未來其“比較優勢”?對以上三種可能的質疑,筆者試作以下“回應”。第一種質疑看似具有顛覆分立立場整個立論的力量,但實際上并不切中要害,因為分立論的立場恰恰在于盡可能大大縮短理解和區分主觀證明責任與客觀證明責任的時間,是為更好地完成雙重含義說證明責任概念框架未完成的任務。第二種質疑盡管并非毫無道理,但更多是言過其實。一方面,理論的體系性并非依賴于概念術語的文字本身,而是依賴于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另一方面,與雙重含義說概念框架相比,分立論的立場更強調在區分的基礎上尋找關聯,而不是在關聯的內部框架下尋求區分。對明顯具有不同含義和功能的行為證明責任與結果證明責任,對于“明顯區分不足”而不是“找不到關聯”的我國現狀而言,分立論的立場更有助于我國證明責任理論體系的建立和證明責任立法的完善。對第三種質疑,本書的確無法預計所謂分立論立場究竟在何時何地會成功實現預期目標,也無法預計分立立場比雙重含義說概念框架更有效的具體程度和時間,筆者只是試圖指出,至少就當前的選擇而言,分立立場更有助于民眾甚至包括理論界和實務界作更有效的區分和理解,有助于法律語言的規范化。
推薦閱讀
- 非訟法理在訴訟程序中的適用
- 通過合意的糾紛解決:合意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 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五版)(上下冊)
- 民事訴訟法教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對照應用版)(2018年版)
- 中國商事仲裁法律與實務
- 信息化時代庭審方式變遷的實證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實用版(2017年版)
- 家事訴訟比較研究:以子女利益保護為主要視角
- 打官司學習讀本(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系列)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解讀
- 行政復議典型案例選編(第三輯)
- 執行規范理解與適用:最新民事訴訟法與民訴法解釋保全、執行條文關聯解讀
- 常見民商事糾紛裁判規范指引(用益物權卷)
- 程序利益論:民事訴訟程序運轉的邏輯基礎及社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