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 隱公三年
左傳
【題解】
本篇宣揚信和禮的作用,意在維護當時以周王室為中心的統治秩序,但同時也暴露出統治階級內部爾虞我詐的狀況。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1]。王貳于虢[2],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3]。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4]。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5];秋,又取成周之禾[6]。周鄭交惡。
君子曰[7]:“信不由中[8],質無益也。明恕而行[9],要之以禮[10],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11],、蘩、蕰、藻之菜[12],筐、筥、锜、釜之器[13],潢污行潦之水[14],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15],《雅》有《行葦》《泂酌》[16],昭忠信也。”
【注釋】
[1]卿士:執政大臣。鄭武公、莊公父子相繼以諸侯身份兼掌周王室實權。
[2]王貳于虢:周平王擔心鄭莊公權力太大,想分一部分權力給虢公。貳,兩屬。虢,這里指西虢公。
[3]質:指人質。古代派往別國去做抵押品的人,多由王子或世子充當。
[4]畀(bì):給予。
[5]祭(Zhài)足:即祭仲,鄭大夫。溫:周地名,在今河南溫縣西南。
[6]成周:周地名,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7]君子:《左傳》作者直接表示意見時所假托的評論者。
[8]中:內心。
[9]恕:恕道,過去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
[10]要(yāo):約束。
[11]毛:草。
[12](pín)、蘩(fán)、蕰、藻:四種野菜。,浮萍。蘩,白蒿。蕰,一種可做菜的水草。藻,藻類植物。
[13]筐、筥(jǔ)、锜(qí)、釜:四種器物。筐、筥,竹器。方的稱筐,圓的稱筥。锜、釜,兩種釜類容器。有足的稱锜,沒有足的稱釜。
[14]潢污(huánɡwū):停積不流動的水。行潦(hánɡlǎo):流動的水。
[15]《風》:指《詩經·國風》。《采蘩》《采》:《國風·召南》中的兩篇,描寫婦女采集野菜,用筐、筥提回,用锜、釜烹煮,舉行祭祀等情況。
[16]《雅》:這里指《詩經·大雅》。《行葦》《泂(jiǒnɡ)酌》:《大雅·生民之什》中的兩篇,描寫宴享祭祀的情況。
【譯文】
鄭武公、鄭莊公相繼做周平王的執政官。周平王想把鄭莊公掌握的權力分一部分給西虢公,于是鄭莊公便對周平王心懷不滿。周平王卻說:“沒有這件事。”為了消除猜忌,周朝便和鄭國互相交換質子。周平王的兒子姬狐到鄭國做質子,鄭莊公的兒子姬忽到周朝做質子。后來,周平王死了,周人就準備讓虢公掌管一部分權力。四月,鄭國的祭足率領軍隊強收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強收成周的谷子。從此,周朝和鄭國就互相仇視。
君子說:“信任如果不是出自內心,即使是互相交換質子,也是沒有用的。如果依照忠恕之道行事,并受禮法的約束,雖然沒有質子,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呢?如果有光明磊落的信任心,即使是山澗、水溪、沼池、水沚的野草,浮萍、白蒿、蕰、藻一類的野菜,筐、莒、锜、釜一類的器具,積聚或流動的水,也可以用來祭祀鬼神,可以用來進獻給王公,更何況君子結成兩國之間的信任,按禮行事,又哪里用得著質子呢?《國風》中有《采蘩》《采》,《大雅》中有《行葦》《泂酌》,都是申明忠信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