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 宣公十五年
公羊傳
【題解】
本文的標題是《春秋》中的一句“經文”。本文敘述的是《公羊傳》的作者對楚國的子反和宋國的華元主動講和的行動所作的評論。
文章充分說明,當時的統治階級所發動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是多么嚴重,以至連某些指揮戰爭的將領都不愿繼續打下去了。
外平不書[1],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2]。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3],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4]。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拑馬而秣之[5],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6]?”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范則矜之[7],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8]。
反于莊王[9]。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10]?”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11],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后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12]。
【注釋】
[1]外平不書:這里指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莊王攻破鄭國,鄭伯乞降,莊王與他講和的事。《春秋》中沒有記載。外,別國。平,講和。書,記載。
[2]大:贊揚。平乎己:講和在于自己。此指華元、子反主動講和。
[3]莊王圍宋:魯宣公十四年,楚莊王派大夫申舟到齊國去聘問,通過宋境時卻不向宋國借道。宋國大夫華元怒殺申舟,于是楚莊王便在同年九月發兵圍宋。
[4]司馬子反:楚大夫。司馬,官名,掌管軍政。堙(yīn):小土山,這里指用以攻城拒敵的工事。
[5]拑(qián)馬:使馬嘴銜住木棍。
[6]情:真實情況。
[7]厄(è):困難。矜(jīn):憐憫。
[8]揖(yī):作揖,是一種禮節。
[9]反:同“返”,還。
[10]曷:同“何”。
[11]區區:很小的樣子。
[12]在下:處在下位。
【譯文】
楚國和別國講和,不曾記載,這次楚宋兩國講和為什么記載呢?這是為了贊揚這次講和出于大夫本身的主動。為什么要贊揚這次講和出于大夫本身的主動呢?楚莊王圍攻宋國都城,他的軍隊只有七天的口糧!吃完這些糧食,還不能取勝,就打算離開這里回去了。于是派司馬子反登上土堙,窺探宋國都城的情況。宋國的華元也登上土堙,并且出來會見子反。司馬子反說:“你們國家的情況怎么樣?”華元說:“疲憊不堪啊!”子反說:“疲憊得怎么樣?”華元說:“交換孩子吃,劈開骨頭當柴火做飯。”子反說:“唉!疲憊是厲害呀!雖然這樣,我聽說過,被圍困的人,總是使一般的馬銜著木棍,不能吃草料,而把肥馬牽出來給客人看。您怎么這樣對我吐露真情呢?”華元說:“我聽說過,君子看到別人的困難就表示同情,小人看到別人的困難就幸災樂禍。我看您是個君子,所以對您說出了真情。”司馬子反說:“嗯,努力防守吧!我們的軍隊也只有七天的口糧了,吃完這些糧食,還不能取勝,就打算離開這里回去了。”說罷,向華元作揖告別。
司馬子反回到楚莊王那里。莊王說:“敵情怎樣?”司馬子反說:“疲憊不堪啊!”莊王說:“疲憊得怎么樣?”司馬子反說:“交換孩子吃,劈開骨頭當柴火做飯。”莊王說:“嘻,真是疲憊到極點了!雖然這樣,我要攻下宋城,然后回去。”司馬子反說:“不行。我已經告訴對方了,我們的軍隊也只有七天的口糧了。”莊王氣憤地說:“我叫你去偵察敵情,你為什么把自己的情況告訴對方?”司馬子反說:“這個小小的宋國,尚且有不欺騙人的大臣,楚國怎能沒有這樣的人呢?因此我就告訴對方了。”莊王說:“嗯,在這里安營住下。雖然口糧不足,我還是要攻取宋城,然后才回去呢。”司馬子反說:“既然這樣,就請你住在這里好啦,我可要請求回去。”莊王說:“你丟下我回去,我和誰一起住在這里呢?我也跟著你一同回去算了!”他們便帶領軍隊離開了宋國。因此君子就贊揚這次講和出于華元和子反兩個人的主動。他們都是大夫,怎么又稱他們是“人”呢?這是表示貶低他們。為什么要貶低他們?因為講和的是下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