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圉論楚寶 楚語下
國語
【題解】
什么是最寶貴的東西,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看法的,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王孫圉這篇對楚國寶貝的評論,很有啟發性,值得一讀。
晉楚當時都是大國,王孫圉作為一個使臣,在對方企圖污辱自己國家的時候,機智從容地回擊了對方,保持了本國的尊嚴。
本文寫趙簡子“鳴玉”的驕態和王孫圉回答的從容氣度,筆法褒貶分明。
王孫圉聘于晉[1],定公饗之[2]。趙簡子鳴玉以相[3],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4]?”對曰:“然?!焙喿釉唬骸捌錇閷氁矌缀我??”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5],能作訓辭[6],以行事于諸侯[7],使無以寡君為口實[8]。又有左史倚相[9],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乎鬼神[10],順道其欲惡[11],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又有藪曰云連徒洲[12],金、木、竹、箭之所生也[13],龜、珠、角、齒、皮、革、羽、毛[14],所以備賦[15],以戒不虞者也[16],所以共幣帛[17],以賓享于諸侯者也[18]。若諸侯之好幣具[19],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蔭嘉谷[20],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21],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22],不能寶也。”
【注釋】
[1]王孫圉(yǔ):春秋末期楚大夫。聘:訪問,代表本國政府訪問友邦。
[2]定公:晉定公,前511年至前476年在位。饗(xiǎnɡ):用酒食招待客人。
[3]趙簡子:趙鞅,又名志父,春秋末期晉國的卿。相(xiànɡ):相禮。輔佐國君執行禮儀。
[4]珩(hénɡ):系在玉佩上部的橫玉。
[5]觀射父(Guànyìfǔ):春秋末期楚大夫。
[6]訓辭:外交辭令。
[7]行事:交往。
[8]口實:話柄。
[9]倚相:春秋末期楚史官。
[10]上下:指天地。說:同“悅”。古代相傳,史官能和鬼神交往。
[11]道:通“導”。
[12]云連徒洲:即云夢澤,也稱云土、云杜,在今湖北監利縣北。
[13]金:指銅、鐵等金屬。箭:箭竹。
[14]龜:龜甲。古代用龜甲占卜,并記載吉兇征兆。珠:珍珠。古代相傳,珍珠可以防御火災。角:獸角,可以做弓弩的構件。齒:象牙,可以做珍貴的工藝品。皮:獸皮,如虎皮可做墊席,魚皮可做盛弓箭、刀劍的囊、鞘。革:犀牛皮,可做甲胄。羽:鳥類的羽毛。毛:牦牛尾,又叫旄頭,用來做旗桿頂端的裝飾品。
[15]賦:兵賦,軍用物資。
[16]戒:防備。不虞:沒有料到的患難。
[17]共:同“供”,供給。
[18]賓:招待。享:饋贈。
[19]好(hào):喜愛。幣具:禮品。
[20]玉:指用于祭祀的玉器。
[21]憲:表明。臧否(pǐ):吉兇。
[22]蠻、夷:我國古代對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蔑稱。楚國的經濟、文化開化較晚,王孫圉謙稱蠻夷,意思是說“落后”。
【譯文】
王孫圉到晉國訪問,晉定公設宴招待他。趙簡子禮服上的佩玉相觸發響,到席間擔任儐相。他問王孫圉道:“楚國的白珩還在嗎?”王孫圉回答說:“還在。”簡子說:“它作為寶貝,有多大價值呢?”王孫圉說:“我們不曾把它當作寶貝。楚國所視為寶貝的,叫作觀射父,他善于辭令,因此,能到各諸侯國辦事,使人家無法拿我們國君作話柄。又有左史倚相,能根據古代典籍,來說明各種事物,時時對我們國君提供前人的成敗事例,使我們國君不忘記先王的業績;他還能上下博得天地神靈的歡心,順應它們的好惡之情,使神靈對楚國沒有怨恨。此外,又有一個大沼澤,叫作云連徒洲,那是金、木、竹、箭、龜、珠、角、齒、皮、革、羽、毛等物產的來源。這些物產可以提供兵賦,預防意外事件;可以作為幣帛,供招待和饋贈諸侯之用。如果諸侯喜歡這些禮品,再用辭令加以疏通,有了預防意外事件的準備,又得到天神的保佑,我們國君也許可以不得罪于諸侯,而國家和人民也得以保全了。這些才是楚國的寶貝。至于那白珩,不過是先王的一種小玩意,它有什么可貴的呢?”
“我聽說國家的寶貝,不過六種:有才德,能創造、評判各種事物,并能輔佐治理國家的人,就把他作為寶貝;玉器足以保證好年成,使它不受水旱災害,就把它作為寶貝;龜甲能表明吉兇,就把它作為寶貝;珍珠足以防御火災,就把它作為寶貝;銅、鐵金屬做成武器,足以防御戰亂,就把它作為寶貝;山林湖澤足以供給財物用品,就把它作為寶貝。至于那聲音喧囂的美玉,楚國雖然是落后的蠻夷之邦,也不能把它當成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