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上下)
- 陰法魯主編
- 3244字
- 2019-08-09 18:44:59
展禽論祀爰居 魯語上
國語
【題解】
柳下惠根據傳統的祭祀標準,從政治上批評臧文仲既不了解海鳥的來歷,也不研究它對百姓有沒有益處,就把它當作神物來祭祀,使臧文仲在事實面前承認了錯誤。
我國古代的祭祀,起源于對祖先的崇拜,原是對于在文化發展史上有貢獻的人物的一種紀念方式;但也摻雜了神權迷信思想,是要加以區別的。
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1]。展禽曰[2]:“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3],以死勤事則祀之[4],以勞定國則祀之[5],能御大災則祀之[6],能捍大患則祀之[7]。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8],其子曰柱[9],能植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10],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11],其子曰后土[12],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黃帝能成命百物[13],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14]。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15],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16],舜勤民事而野死[17],鯀障洪水而殛死[18],禹能以德修鯀之功[19],契為司徒而民輯[20],冥勤其官而水死[21],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22],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23],武王去民之穢[24]。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25],郊堯而宗舜[26];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27];商人禘舜而祖契[28],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29],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30],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31],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太王[32],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民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33];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今海鳥至,己不知而祀之[34],以為國典,難以為仁且知矣[35]。夫仁者講功,而知者處物。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問,非知也。今茲海其有災乎?夫廣川之鳥獸恒知而避其災也。”
是歲也,海多大風,冬暖。文仲聞柳下季之言,曰:“信吾過也,季子之言[36],不可不法也。”使書以為三策[37]。
【注釋】
【譯文】
“圣王制定祀禮:凡能施行法令,保證百姓利益的,祭祀他;為辛勤辦事而獻出生命的,祭祀他;用勞績安定國家的,祭祀他;能夠防御大災難的,祭祀他;能夠抵御大禍患的,祭祀他。不是這一類的,不在祀典之內。從前炎帝掌管天下的時候,他的兒子叫作柱,能種植各種谷物和菜蔬;當夏朝興起的時候,周人的始祖棄繼承了柱的事業,所以把他們當作谷神祭祀。共工氏稱霸九州的時候,他的兒子叫作后土,能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當作土神祭祀。黃帝能夠給各種事物確定名稱,使百姓明了,向君主提供賦稅,顓頊能接續他的功業。帝嚳能按照日、月、星的運行規律,安排季節的順序,使百姓安居樂業,堯能夠盡力使刑法公平施行,作為百姓行動的準則,舜辛勤治理民事,卻死在野外,鯀防堵洪水卻被堯殺死,禹以高尚的德行接續并改進鯀治水的功業,契做司徒,使百姓和睦相處,冥辛勤盡忠職守,卻死在水里,湯用寬厚的態度治理百姓,并且除掉了壓迫他們的邪惡勢力,稷辛勤地種植百谷卻死在山上,文王以文德著名,武王剪除了百姓的禍害。所以有虞氏大祭黃帝,祖祭顓頊,郊祭堯,宗祭舜;夏后氏大祭黃帝,祖祭顓頊,郊祭鯀,宗祭禹;商人大祭舜,祖祭契,郊祭冥,宗祭湯;周人大祭嚳,郊祭稷,祖祭文王,宗祭武王。幕能遵循顓頊的德政,有虞氏對他舉行報祭;杼能遵循禹的德政,夏后氏對他舉行報祭;上甲微能遵循契的德政,商人對他舉行報祭;高圉和太王能遵循稷的德政,周人對他們舉行報祭。共有禘祭、郊祭、祖祭、宗祭和報祭,這五種祭祀,都是國家的祭祀大典!”
“再加上土地、五谷、山水的神,都是對百姓有功德的;以及從前有智慧、有美德的人,是被百姓信任的。天上的日、月、星,是百姓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是百姓依靠它們而生存繁殖的;九州的名山、大川,是出產財物用品的。不屬于這幾類的,就不在常祀之列。”
“現在海鳥飛來,自己不明白便祭祀它,列為國家的祀典,這就很難認為是仁愛而明智了。仁愛的人講求功績,有智慧的人考察事物的道理。沒有功績而祭祀它,不是仁愛;不懂得卻不詢問,不是明智。現在大海恐怕要發生災難了吧?那大海的鳥獸,常常預先知道而躲避這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