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革對靈王 昭公十二年
左傳
【題解】
春秋后期,楚國在消滅了許多小國以后,國力強盛。這時長江下游興起了吳、越兩個國家,吳、楚曾多次發生過戰爭。魯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靈王借出游打獵為名,包圍了吳的附屬國徐國,并以此來威脅吳國擴大疆土。這時子革對靈王進行了諷諫,本文主要就是記敘他的諫辭。
文中對話有鮮明的個性,人物形象生動。對楚靈王從皮冠、翠被等服飾的描繪到求鼎、求田的發問,無不表現出其驕奢自滿、貪得無厭的霸主形象。寫子革語言婉轉,既使靈王愛聽,又指出他不體諒民力,有“醉飽之心”的錯誤。作者成功地刻畫了一個有經驗的諫臣的形象。
楚子狩于州來[1],次于潁尾[2],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3]。楚子次于乾谿[4],以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5],翠被[6],豹舄[7],執鞭以出,仆析父從[8]。
右尹子革夕[9],王見之。去冠被,舍鞭,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10],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11],并事康王[12],四國皆有分[13],我獨無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為分[14],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15],篳路藍縷[16],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17],以共御王事[18]。齊,王舅也[19];晉及魯、衛,王母弟也[20]。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侍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21],舊許是宅[22]。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23],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是四國者[24],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請曰[25]:“君王命剝圭以為鏚柲[26],敢請命。”王入視之。
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27],王出,吾刃將斬矣。”
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28]。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29]。”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30],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31],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祇宮[32]。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33],式昭德音[34]。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王揖而入。饋不食[35],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難[36]。
仲尼曰[37]:“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谿?”
【注釋】
[1]楚子:楚靈王,楚共王次子,名圍,即位以后改名虔。前540年至前529年在位。狩(shòu):冬獵。州來:楚地名,在今安徽鳳臺北。
[2]潁尾:潁水入淮處,在今安徽潁上東南。
[3]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都是楚大夫。徐:小國名,在吳、楚之間,今安徽泗縣北。
[4]乾谿:地名,在今安徽亳縣東南。
[5]秦復陶:秦國所贈羽衣,可以防雨雪。
[6]翠被:用翠羽裝飾的披肩。被,就是“帔”,披肩。
[7]豹舄(xì):豹皮做的木底鞋。
[8]仆析父:楚大夫。
[9]右尹:官名。春秋時楚國長官多稱尹。子革:鄭大夫子然之子,名丹。由鄭奔楚。夕:暮見。
[10]熊繹:楚國開始受封的國君。
[11]呂伋:齊太公呂尚之子。王孫牟:衛始封的君主康叔之子。燮父:晉始封的君主唐叔之子。禽父:周公之子,名伯禽,始封于魯。
[12]康王:指周康王。
[13]四國:指齊、晉、魯、衛。分:分器。古代天子把宗廟的寶器分給諸侯,世代保存,稱為分器。
[14]鼎:相傳禹鑄九鼎,歷經夏、商、周三代,為周室的國寶。
[15]辟:通“僻”,偏僻。荊山:楚人最早的發祥地,在今湖北南漳西。
[16]篳路:柴車。藍縷:破舊衣服。
[17]桃弧:桃木做的弓。棘矢:酸棗木做的箭。
[18]共御:供奉。“共”通“供”。
[19]王舅:周成王的母親是齊太公的女兒,所以說齊君是周王的舅父。
[20]王母弟:晉祖唐叔是周成王的同母弟。魯祖周公、衛祖康叔都是周武王的同母弟。
[21]皇祖伯父昆吾:陸終氏生六子,長名昆吾,少名季連。季連是楚國的遠祖,故稱昆吾為“皇祖伯父”。皇祖,遠祖。
[22]許:小國名,在今河南許昌。昆吾曾在此處居住。
[23]陳、蔡:皆小國名。陳在今河南淮陽一帶。蔡在今河南上蔡東南一帶。不羹(lánɡ):楚地名,有東西二城。東不羹在今河南舞陽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東。
[24]四國:指陳、蔡和東、西不羹。國,這里指地區。
[25]工尹路:人名。楚工尹壽之后,以世官為氏。
[26]圭:古玉器名,長方形,上尖下方。鏚(qī):斧子。柲(bì):兵器的柄。
[27]摩厲以須:子革把自己的言語比作刀刃,磨快以等待時機。摩厲,通“磨礪”,磨刀刃。須,等待。
[28]左史: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一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倚相:楚國的史官。
[29]《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都是古書名,已失傳。
[30]穆王:指周穆王。
[31]祭(Zhài)公謀父:周穆王的卿士。祈招:舊注認為是人名,即司馬祈父,名招,掌管軍事。《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疑“招”是“韶”的假借字,《祈招》是樂名。這種解釋較妥。
[32]祇宮:周穆王的別宮。
[33]愔(yīn)愔:深厚平和。
[34]式:發語詞。
[35]饋(kuì):進餐。
[36]難(nàn):遭難。魯昭公十三年(前529年),楚靈王為公子子比等所逼,在乾谿自殺而死。
[37]仲尼: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譯文】
楚靈王到州來一帶打獵,駐扎在潁尾,派遣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率領軍隊圍攻徐國,借以威脅吳國。楚靈王自己進駐于乾谿,作為他們的后援。當時天正在下雪,靈王戴著皮帽,穿著秦國贈送的羽衣,披著翠羽裝飾的披肩,穿著豹皮做的鞋,手中拿著馬鞭出來,仆析父在后面跟隨著。
傍晚,右尹子革來朝見,靈王接見了他。靈王摘下帽子,脫下披肩,放下鞭子,對他說:“以前我們的祖先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共同侍奉周康王,四國都有分器,只有楚國沒有。假若現在我派人到周朝要求把寶鼎作為我的分器,周王肯給我嗎?”子革回答說:“會給您啊!從前我們先王熊繹,居住在偏僻的荊山,駕著柴車,穿著破衣裳,出入草叢荒野之間,跋山涉水,穿越森林,來侍奉周天子。總是把桃木弓、棘木箭貢獻給王室使用。齊君是周王的舅父;晉國、魯國和衛國的祖先,也都是周王的同母弟。這就是楚國所以沒得到分器,而他們都有一份的原因。現在周王朝和這四國都來服侍您,都要唯命是從,難道還會吝惜寶鼎嗎?”靈王說:“從前我皇祖伯父昆吾,居住在原來的許國故地。現在鄭國貪圖并且賴在這片土地,不肯還給我。我假若要回這個地方,他能給我嗎?”子革回答說:“會給您啊!周王朝尚且不吝惜寶鼎,鄭國還敢吝惜土地?”靈王說:“過去諸侯疏遠我而怕晉國,現在我已經把陳、蔡和不羹等地的城池,大加修筑,這些地方的兵賦都是千乘,這里也有你的功勞。這樣,諸侯會怕我吧?”子革回答說:“會怕您啊!僅這四國的力量,就足夠使諸侯害怕的了,再加上楚國,他們敢不怕您嗎?”
工尹路請示說:“您命令剖開玉圭,裝飾斧柄,請問制作成什么式樣。”于是,靈王進去觀看。
析父對子革說:“你是楚國有聲望的人!今天你順著王的意思回答,就像回聲一樣,這樣下去,國家前途將會怎樣呢?”子革說:“我已經把刀刃磨快了,正在等待時機,等王出來,我的刀鋒就將斬斷他的念頭了。”
靈王出來以后,又和子革談話。左史倚相急速走過。靈王說:“他是一位很好的史官,你要好好對待他。這個人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子革回答說:“我曾經問過他。從前周穆王想要實現自己的欲望,周游天下,在各地都留下他的車轍馬跡。祭公謀父作了一首叫《祈招》的詩,用來勸阻穆王的企圖,穆王因此才能在祇宮善終。我問這首詩,倚相尚且不知道;假若問更遠的事,他怎么能知道呢?”靈王說:“你知道嗎?”子革回答說:“我知道。這首詩說:‘《祈招》深厚平和,顯示出周王的美德。希望我王的風度,像玉一樣純潔,像金一樣堅實。按照人民的力量而使用他們,估計自己的食量而不存醉飽之心。’”
靈王聽完,拱手作揖,進入室內。幾天之中,送上飲食,吃不下,躺在床上睡不著,但終究不能克制自己,因而招致禍難而身死。
仲尼說:“古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合于古禮,這就是仁。’這句話確實好啊!楚靈王假若能這樣做,哪能在乾谿蒙受恥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