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不死君難 襄公二十五年
左傳
【題解】
晏嬰是齊國富有經驗的政治家。莊公因為淫亂被崔杼殺死。晏嬰表示既不應為他殉難,也不應為他逃亡,更不能置之不理,因為這都不符合國家的利益,而應當做到哀痛盡禮。晏嬰的這種處理方法,在當時的史家看來,是很恰當的,所以在這里特別記載了一筆。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1],遂取之。莊公通焉[2]。崔子弒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3],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4]?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5]?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6],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7],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8]?”
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9]。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p>
【注釋】
[1]崔武子:即崔杼,齊國卿。棠姜:齊國大夫棠公的夫人。棠公死,崔杼娶她為妻。
[2]莊公:指齊莊公。
[3]晏子:即晏嬰(?—前500年),字平仲。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公元前556年任齊卿(相當于后來的宰相),以干練、節儉、擅長辭令聞名。
[4]陵:超越,凌駕。
[5]口實:口中食物,即俸祿。
[6]私昵(nì):最親近的人。
[7]人:指崔杼。有君:指受到國君的寵信。
[8]庸何:怎么。
[9]踴:跳。這里指因哀痛而跺腳。
【譯文】
崔武子看見棠姜長得美,于是娶她為夫人。齊莊公和她私通。崔武子便殺死了莊公。
晏嬰站在崔家的大門外,他的隨從問他:“您是打算為國君殉難嗎?”晏嬰說:“他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為什么為他死呢?”那人問:“那么,打算逃走嗎?”晏嬰說:“我有罪嗎?我為什么逃走呢?”那人又問:“那么,回去嗎?”晏嬰說:“國君死了,我們怎么能回去呢?做人君的難道凌駕于百姓之上?一切都應當是為了主持國家。做臣子的難道是為了個人的俸祿?一切都應當是為了供養國家。因此,倘若國君是為了國家而死,臣子也應該跟著去死;國君是為了國家而逃亡,臣子也應該跟著逃亡;倘若國君是為個人而死,為個人而逃亡,那么,除了他身邊的親信,誰又會這樣做呢?人家受到國君的信任,尚且把國君殺了,我怎么能為他去死?怎么能為他逃亡?又怎么能回去呢?”
崔家的大門開了以后,晏嬰便走進去,把莊公的尸體放在自己的腿上,哭了一陣,然后站起來,哀痛得再三跺腳,這才走出去。有人對崔武子說:“一定要把他殺掉。”崔武子說:“他是百姓仰望的人,放掉他可以得到民心。”